商鞅最後怎麼死的(商鞅最後被誰殺死的)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商鞅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2. 秦朝的衛鞅是怎麼死的
  3.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4. 古代商鞅是怎麼死的
  5. 秦國的商鞅到底是怎麼死的

商鞅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被殺了。

商鞅是戰國時期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庶枝,因此商鞅又稱公孫鞅,也稱衛鞅。商鞅的妻子史無記載,但是他們的下場是被司馬遷記下來的,他們都與商鞅一起被殺,商鞅是斷子絕孫了。

秦孝公死後,衆元老陷害商鞅,秦惠文王也借此欲除商鞅這個權臣。熒玉痛罵秦惠文王,又深恨自己救不了商鞅,怨憤悲痛之下竟一夜白頭,衰弱将死。景監,車英,令狐送昏迷的熒玉去雲陽國獄見商鞅。商鞅見了熒玉,悲痛萬分。商鞅知道自己将死,而熒玉愛他甚于生命,為了讓衰弱的熒玉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商鞅把她安排到玄奇的隐居地,希望玄奇能慢慢的為她療傷。

商鞅與白雪的遺體被百姓運回商於。商鞅本人在變法過程中得罪了公子虔等人。公子虔在第二次違法時,商鞅把他處以劓刑,就是割去了鼻子。秦孝公死,公子驷即位,是為秦惠文王。他對商鞅沒有好感,而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謀反。

于是商鞅就想逃往魏國,但是魏國恨他曾欺騙公子卬而破魏軍,于是不接納。商鞅沒辦法,隻好返回秦國,到了他的封地商邑。他利用自己的私家武裝進攻鄭(陝西鄭縣),秦軍進攻商鞅,并在渑池殺掉了商鞅,其屍體被處以車裂,全家也被處斬。

評價

由于獨尊儒術和嚴刑峻法的緣故,曆史上對于使用暴力手段進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評價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後的人們公認秦國為虎狼之國。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對商鞅評價不高,他認為商鞅用膚淺的帝王之術取悅秦孝公、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走門路這些不光彩手段獲得重用後,在秦國國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進行快速改革、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不聽趙良的勸告,這些足以證明他是個刻薄少恩的人。

班固認為商鞅變法造成百姓貧富懸殊加劇以及諸侯國之間相互兼并,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定。他還批評商鞅鼓勵發動戰争,緻使橫屍遍野、生靈塗炭。

秦朝的衛鞅是怎麼死的

1、衛鞅是因為商鞅因被秦惠王的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于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2、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3、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4、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衆。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廢除。

擴展資料:

1、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内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2、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複了河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大秦帝國》中商鞅被車裂。

在《大秦帝國》的第四十八集當中,甘龍老而彌堅,百折不撓,廟堂論戰,車裂商鞅。赢驷口書甘龍:定刑商鞅,交由太師府和廷尉府共同議決。

并前往探望商鞅,鞅縱論天下,指點秦國。渭水刑場,商鞅死地,甘龍、赢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飲“三生雪酒”。商鞅被處車裂。秦川原野,大雪緩緩下落。

《大秦帝國》的賞析:

《大秦帝國》故事大開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蕩,對自己負責、對理想忠誠,無論觀衆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都有自己的話說,一部電視劇讓人有話說,說得痛快,抒發胸襟之内的塊壘。

該劇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瘋狂的。隻有大義,沒有勾心鬥角;隻有英雄,沒有奸惡之徒;隻有犧牲,沒有貪生怕死。對于“秦”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跟它們不一樣。它對秦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它對秦的态度是頌歌式的,它對秦的理解是颠覆式的。

古代商鞅是怎麼死的

古代商鞅是戰死的。

在秦孝公死後,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失敗戰死。

商鞅的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争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秦國的商鞅到底是怎麼死的

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傳位于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

這時,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于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隻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

正在這時,公子虔等人借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歎“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曆。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并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讨之,商鞅兵敗,被殺于鄭國黾池(今河南渑池)。

其屍身被帶回鹹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

擴展資料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複了河西之地,賜予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在變法之争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

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隻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衆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曆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