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殺神白起是怎麼死的
白起是被賜死于杜郵。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九月,秦國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将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于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内空虛。我軍遠隔河山争别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内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為大将,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範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于病體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啟程。
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隻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歎:“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擴展資料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阙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将的基礎。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争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敵我形勢,然後采取正确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如伊阙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全殲敵軍。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為表彰并祭祀曆代名将所設置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并以曆代名将十人從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将白起等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廟内,被稱為武廟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隻有吳起、樂毅。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起(戰國名将)
一生從未打過敗仗的殺神白起怎麼死的
趙王也是個貪心的家夥,竟然同意火中取栗。他封馮亭為華陽君,讓他繼續坐鎮上黨。這一下,可是摸了老虎的屁股。公元前260年,左庶長王龁統率秦軍進攻上黨,上黨居民為了躲避戰火,紛紛逃向趙國,趙國立即派出軍隊趕到長平一帶,安撫接應逃難的百姓。秦軍和趙軍,就此對峙于長平,也就是今天山西高平西北一帶。趙軍的指揮官是名将廉頗。有一天,秦軍的偵察兵跟趙軍不期相遇。既然是偵察兵,兵力肯定不多。趙軍希望占點便宜,于是主動發起攻擊。結果呢?秦軍雖然人少,但戰鬥力并不弱;一戰下來,趙軍大敗,還損失了一員偏将。後來兩軍又打了幾仗,趙軍接連吃虧,丢失了兩座營壘,和幾名都尉。廉頗見秦軍勢大,就下令采取守勢,不準部隊出戰。秦軍遠來,利在急戰。趙軍這樣老拖着,秦國可不願意。但是趙軍有四十多人萬,秦軍的力量也超過六十萬。六十萬人馬就那麼耗着,後勤補給線那麼長,每天要消耗多少糧草?你當然可以源源不斷地朝前線運,可是那些糧草,隻怕有一大半,要被役夫和騾馬在半路上吃掉。而且時間越久,各個諸侯國合縱攻秦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句話,夜長夢多。怎麼辦呢?範雎兩條腿走路,一手抓和談,一手抓戰争。和談當然是假的,當時趙國派了使者過來,範雎下令,大張旗鼓地厚待趙國的使者,三天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對他恭恭敬敬,無比殷勤。範雎這麼做,是想給其他國家傳遞一個假信号:秦國和趙國正在和議,雙方談得很融洽,用不了多久就會罷兵,咱可不能蹚這道渾水,免得落個裡外不是人。至于作戰,範雎的主意更馊:離間計。他派人帶着許多金錢作為活動經費,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大造輿論,說:“秦國不怕廉頗,他早晚會投降的。我們隻怕馬服子趙括。要是他出來帶兵,秦軍就麻煩了。”這些流言蜚語,很快就傳到了趙王的耳朵裡。趙王對廉頗,早就有一肚子意見。為什麼?因為趙軍連吃敗仗,廉頗卻老是堅守不出,這個态度,趙王不喜歡,因為形勢也不允許趙軍拖延。趙國的軍糧一直供應緊張,派人到齊國借糧,齊國又改變了外交政策,不摻和西方的戰事,希望埋頭發展,積蓄力量。士兵們沒有吃的,必然會引起騷亂。因此趙王萬分着急。他多次派人到前線申斥廉頗,可廉頗呢?你有你的千條計,我有我的老主意,油鹽不進。趙王的耳朵根子沒那麼軟。這些流言蜚語,隻是推動了他一下,堅定了他走馬換将的決心而已。他随即下令,啟用趙括前往長平,代替廉頗。消息傳出,秦王大喜。敵變我也變。他馬上給白起一道兵符,命令他火速趕到前線接替王龁。為保密起見,他同時設置了一條高壓線:“誰敢洩露這個機密,斬!”卻說趙括,對這一切全都蒙在鼓裡。他當然明白趙王為什麼要啟用自己,因此一到前線,立即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級的意圖部署。對原先贊同廉頗做法的将軍,不換思路就換人,大批撤換,積極部署進攻。白起深知,四十多萬趙軍并不是軟柿子,可以由着他捏。要是他們還躲在堅固的營壘後面,不出來接戰,那他就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如何抵消趙軍營壘堅固的優勢?白起決定引蛇出洞。他派一支弱旅,擔任誘敵任務,到趙軍營門前挑戰。等趙軍出來,他們略微抵抗一陣,轉身就逃;派兩萬五千精兵,切斷趙軍的後路;另外騎兵五千埋伏在半路,以最快的速度楔入追擊的趙軍中間,将他們切為兩段,以便各個擊破。就戰術而言,這是份近乎完美的作戰方案,非常專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趙軍是否出來追擊,而是騎兵能否堅守住陣地,真正切斷趙軍的聯系。要知道,真正打起來,他們将兩面受敵。這五千騎兵,也許會成為趙軍的夾心餅幹。一切部署停當,當年八月的一天,秦軍開到趙軍大營前挑戰。這正對趙括的胃口。他披挂整齊,點齊人馬,出去接戰。結果沒打多久,秦兵就敗退而去。機不可失,趙括哪肯放棄,他一揮佩劍,趙軍随即呐喊着追了過去。秦軍且戰且走,一直退入大營。趙括見秦兵如此不堪一擊,越發來了情緒,揮動令旗,三軍随即擺好陣勢,攻擊秦軍的營壘。白起早已做好準備。數十萬秦軍嚴陣以待,趙軍倉促之間,哪裡攻得下來?正在這時,一個哨探匆匆跑來:“報!啟禀大将軍,我們背後出現了一支秦軍,已經截斷我們跟大營的聯系!”趙括并不是傳說中的書呆子。他自幼熟讀兵書,雖是第一次指揮作戰,但面對如此險情,并不驚慌。他立即傳令停止攻擊,前軍監視大營的秦軍主力,後軍轉身,猛攻楔進來的秦軍騎兵。同時派人趕回大營,命令他們,從背後策應。趙括沖鋒在前,兩軍血流成海。趙軍士兵知道局勢不利,在主帥的激勵下,作戰非常勇敢,但奈何那支秦軍,死戰不退,怎麼着也沖不開道路。趙括當機立斷,再度改變部署。命令外圍的士兵掩護,裡面的士兵放下武器,拿起工具,修築營壘,堅守待援。就這樣,局勢暫時得以穩定,但四十多萬趙軍被分成三截,首尾不能兼顧,情勢萬分危急。到九月,趙括被包圍已經整整四十六天。趙軍本來就糧草不濟,這是趙王着急決戰的重要原因;現在大軍被圍,糧草運不進去,士卒們更是沒有一粒糧食吃。在這四十六天裡,趙括并沒有坐以待斃,一直在組織突圍。他将士兵分為幾隊,輪流出擊,但到底也沒能突出秦軍的包圍。沒有糧食,第一步殺馬,第二步就是吃人。戰死的士兵屍體,馬上就會被搶着吃光;吃到最後,受了傷不能動彈的士兵,也成了戰友們的盤中餐。趙括堅持的這四十六天,白起同樣如坐針氈:将士連日征戰,疲憊不堪;補給一直緊張,要不斷催糧派款。作為經驗豐富的統帥,他深知要對趙軍實施最後的毀滅性打擊,他手下的人馬,顯然不夠,因此使者絡繹不絕,求援文書不斷地朝鹹陽飛去。這個局勢,顯然秦王也是頭一次碰到。秦趙兩國,都是舉全國之力,苦苦堅持。這是兩國之間的決戰。秦王不敢怠慢,親自趕往河内,就是剛剛從韓國手中奪過來的黃河以北地區,将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賜民爵一級,然後編組成軍開赴長平,負責截斷趙軍與國内的聯系,徹底切斷他們的糧道。秦軍得到了生力軍的支援,趙國呢?根本派不出一兵一卒,除非不要針對匈奴的邊防,将李牧的大軍也調來前線。這當然是不可能。那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好有一比: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最後的時刻到了。趙括強打精神,撐起虛弱疲憊的身體,披挂整齊,親自帶領臨時挑選出來的,還能勉強支撐的士兵,突然沖出營門,朝秦軍撲去。成與不成,反正這是最後的一戰。秦軍的連弩非常有名,大家想必都在電影《英雄》中見識過。将軍們一聲令下,矢如雨飛,趙括身中數箭,大叫一聲,倒地身亡,壯烈殉國。看到這裡,誰還能指責他是個書呆子呢?他絕對不缺乏軍人的能力,素養,以及血性。主帥陣亡,又斷糧多日,包圍圈中的趙軍,迅速土崩瓦解。按照《史記》的記載,四十萬趙軍被俘。他們的命運會如何呢?華陽之戰中那兩萬趙軍俘虜的結局,已經做了極其強烈的暗示。白起說:“上黨的百姓,甯願歸附趙國,也不跟随秦國,趙國人肯定更加仇視秦國。他們向來反複無常,留下是個禍害。”于是下令,全部活埋,隻放掉二百四十個年輕的士兵,其實就是一群半大小子,回邯鄲報信。經過多次激戰,俘虜四十萬這個數字,可能偏高。也許二十多萬,比較合适。因為根據《史記》的說法,這一仗,趙國共損失四十五萬人,而白起自稱秦軍陣亡過半,也就是說,有三十萬人戰死。在戰場上擊斃五萬趙軍,無論如何,也不會造成秦軍這麼高的陣亡率,否則戰争的最終結局,必然會改寫。考慮到秦軍處于攻勢,傷亡率高,二十萬對三十萬,基本靠譜。四十萬也好,二十萬也罷,這兩個數字同樣驚人。無論如何,白起應當對這幾十萬人的生命負責。毫無疑問,這是他身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所以當時就有人稱他為“人屠”。但是,我不贊成拿現在的價值觀,去套曆史人物。任何曆史人物,無論他多麼英明,也無法脫離當時的時代,正如你不可能揪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作為秦國将軍,白起要考慮的是如何削弱敵國的戰鬥力。這幾十萬人一旦回去,不久就會再跟秦軍刀兵相見,别說白起,就是白癡,也能想到。不僅如此,秦國一直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提倡嚴刑峻法。如果不殺也不放,先扣留着,這幾十萬張嘴都要吃飯,也夠白起受的。所以白起的決定雖然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但也有他自己的道理,符合他作為百戰名将的一貫邏輯。經過一年休整,第二年十月,白起平定了上黨郡。趙軍剛剛遭遇滅頂之災,是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的良機。白起命令王龁攻占皮牢,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司馬梗攻占太原;他自己準備親率大軍,直搗邯鄲。消息傳出,韓趙兩家舉國震動。他們立即派出說客蘇代,帶着大量的金銀财寶,去賄賂範雎。這一下有好看的了,蘇代是舌辯之士,範雎也靠這個起家。兩條伶俐的舌頭相遇,到底哪條鼓動得更快?蘇代說:“趙國一旦滅亡,秦王就可以稱帝,武安君一定會封為三公。他為秦國奪取了七十多座城邑,南邊平定了楚國的鄢、郢及漢中地區,北邊俘獲了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即使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呂望,功勞也無非如此吧。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帝,那麼武安君位居三公是确定無疑的,您能屈居他之下嗎?即使不甘心,也沒有辦法。秦軍圍困上黨,上黨的百姓都轉而歸附趙國。天下百姓誰都不願意做秦國的子民。如果滅掉趙國,它北邊土地将落入燕國,東邊土地将并入齊國,南邊土地會歸入韓魏,您所得到的百姓也沒多少。照我看來,不如趁着韓國、趙國驚恐萬狀,讓它們割點土地,免得再讓武安君建立功勳。”這話打動了範雎。他立即向秦王建議,秦軍疲憊不堪,不宜繼續作戰。秦王對範雎早已言聽計從,立即同意接受韓國和趙國割讓的城池,罷兵言和。單純從技術的角度出發,白起指揮進兵時機正好,功在國家;範雎建議退兵私心甚重,誤國誤民。白起聽說後,極度不滿,從此就對範雎有了看法;範雎呢,對功勳卓着的白起,也起了戒心。在這一點上,白起近乎廉頗,而範雎則大不如蔺相如。将相不和,傷國本,害自身。卻說趙國,本來答應割讓六座城池,後來又突然毀約。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58年二月再度興兵,進攻邯鄲。這時正值白起生病行動不便,沒法出戰,秦王就派五大夫王陵作為主将。王陵打了一陣子,沒取得什麼進展,秦王派兵過去增援,還是不見效果。這時白起身體痊愈,秦王想起用他,但白起不願意。他說:“打邯鄲沒那麼容易。各個諸侯國對秦國積怨很深,每天都有援兵到達。秦國雖然在長平消滅了趙軍主力,但秦軍也損失過半,國内兵力空虛。遠行千裡越過河山去攻打别人的國都,趙軍在城裡抵抗,諸侯軍在城外攻擊,裡應外合,内外夾擊,必定要擊敗秦軍。這個仗不能打!”從早先的打,到現在的不打,白起是不是意氣用事,要挾君主?可能稍微有點這樣的成分,但更主要的,還是基于對政治軍事形勢的正确分析。彼時的趙國,喘息未定狼藉一片,秦軍正好乘勝追擊;現在呢,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年,趙國有足夠的時間舔舐傷口,編練新軍組織防禦。否則,他們恐怕也不敢貿然毀約。白起這話,秦王當然聽不進去。他先來硬的,命令白起挂帥,白起拒不執行;又來軟的,派範雎親自來請,白起還是不肯答應。他說:“我身體不好,實在沒法出戰。”可以想象,範雎當時看到的,不會是什麼好臉色。白起心存舊怨,範雎肯定也不會痛快。将相之間矛盾的裂縫,進一步擴大。少你白起這粒芝麻,難道我堂堂大秦,就榨不出油來?秦昭王不再跟白起較勁,改派長平之戰中白起的副手王龁,前去邯鄲,啃硬骨頭。這次邯鄲之戰的主角,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秦軍的結局是完敗。消息傳來,白起是什麼态度呢?《史記》中白起的原話是:“秦不聽臣計,今如何兮。”意思就是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開始要打,你們不打;後來不打,你們又要打,結果怎麼樣?漂亮了吧?同樣的話,可以有兩種語氣,一是悲傷感慨,一是自鳴得意。揣測白起當時的心情,估計兩種都有,但前者居多,他畢竟為國家立了那麼多功勞,不至于非要拿國家的失敗,來印證自己的偉大。但是在聽者的耳朵裡,第一種意思,他們恐怕很難聽出來。即便有,他們也會主動過濾掉。這在經濟學上,叫奧卡姆剃刀規則。它最簡單的表述是,如果兩個處于競争地位的理論,都能推導出相同的結論,那麼簡單的那個理論更好。因此,人們應該使用最簡單的手段獲得他們的結論,并排除一切不能被認識到的事物。那時的秦王和範雎,剛挨了一記耳光,惱羞成怒還來不及,哪裡還會仔細揣摩白起的忠心?秦王大怒,強令白起必須出征,白起還是不肯就範;再派範雎來請,白起也沒給他面子。秦王終于到了忍耐的極限。他下令,革除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貶為士兵,立即遷往陰密居住。這個陰密,大緻在今天的泾川縣。白起因為有病,行動不便,沒有立即動身。又過了三個月,秦軍的形勢越來越危急,求援的使者接連不斷地奔向鹹陽。想起白起,秦王又羞又惱,再也不想見到他,于是強令白起,馬上動身離開鹹陽。沒辦法,白起隻好帶着家小,滿懷怨氣,出城而去。他走後沒多久,秦王和範雎商議,說:“這家夥現在還不服氣,還在發牢騷。”秦王派出使者,帶着寶劍,追上白起,命令他自裁。白起确實還不服氣。他接到寶劍,對天歎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意思就是,我犯了什麼罪過,非要落到今天的下場?司馬遷在這裡,用了一個詞,叫“良久”。就是白起想了很長時間。後來他終于想通了,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吾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就是說,我确實該死,長平之戰趙軍幾十萬人投降,我采取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僅這一條,就該死。白起自殺的地方,在杜郵,就是今天的鹹陽市東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嘴。對于白起,多數秦國人自然是同情的态度。秦始皇即位之後,念他勞苦功高,把他的兒子白仲分封于太陽,千年之後,繁育出了白居易。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追憶先祖白起,這樣寫道:“後非其罪,賜死于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于鹹陽,至今存焉。”唐宋時期的白起墓和白起祠廟,沒能保存到現在。1970年,解放軍三五零三廠施工時,發現了白起墓的墓道,出土了數件兵器、佩劍等文物,如今都保存在鹹陽市博物館。
戰國時期秦國名将“殺神白起”怎麼死的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拟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将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于是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範雎結下仇怨。[7]
賜死杜郵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将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于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内空虛。我軍遠隔河山争别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内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為大将,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範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于病體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隻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歎:“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将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适合當統帥的人選。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建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