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描寫聲音很大的四個字的詞語有哪些
描寫聲音很大的四個字的詞語:穿雲裂石、人聲鼎沸、震耳欲聾、振聾發聩、響徹雲霄。
一、穿雲裂石
【解釋】:穿破雲天,震裂石頭。形容聲音高亢嘹亮。
【出自】:宋·蘇轼《東坡樂府·〈水龍吟〉序》:“善吹鐵笛,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
擅長吹鐵制的笛管,聲音嘹亮,有穿破雲天,震裂石頭的聲音。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聲音之激越
【近義詞】震耳欲聾
二、人聲鼎沸
【解釋】: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
【示例】:廣場這時已是一片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人聲嘈雜
【近義詞】喝五吆六、人山人海、震耳欲聾、沸沸揚揚
【反義詞】人煙稀少、夜闌人靜、萬籁俱寂、鴉雀無聲
三、震耳欲聾
【解釋】: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出自】: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裡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
【語法】:兼語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聲音很大
【近義詞】穿雲裂石、人聲鼎沸、龍吟虎嘯、響遏行雲、振聾發聩
【反義詞】呢喃細語、鴉雀無聲、萬籁無聲、萬籁俱寂
四、振聾發聩
【解釋】:聩:天生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出自】:清·袁枚《随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聩。”
這些話,可以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醍醐灌頂、震耳欲聾、醒聩震聾、發人深省、昭聾發聩、振警愚頑
【反義詞】裝聾作啞、如堕煙海
五、響徹雲霄
【解釋】: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像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6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樓下千千萬萬的人,都側耳傾聽。”
【示例】:教室裡學生們的情緒高漲,歌聲響徹雲霄。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聲音響亮
【近義詞】繞梁三日、響徹雲際、嫌隰行雲、響徹雲表
【反義詞】悶聲不響
婺源人看龍燈怎麼寫作文
1.迎龍燈的作文怎麼寫
迎龍燈
聽說今天晚上有龍燈要來,我高興地蹦呀跳呀。一吃完飯,我就跑到大門口去迎龍燈。
我等啊,盼啊,一會兒打一打瞌睡;一會兒又看一看遠方,我多麼希望舞龍燈的人們能明白我的誠心,讓龍燈快快來到我的身邊。
就在我快要放棄時,一陣響亮的鞭炮聲把我給吸引住了。我擡頭一看,呀!我無時無刻不期盼的龍燈來啦!我趕快跑回家叫姨丈放煙花。我的話還沒說完,隻聽“砰啪”響亮的兩聲,我擡頭一看:“哇!好漂亮的煙花!”“砰啪”又響了兩聲,這時,我終于反映過來了,啊!原來是姨丈放煙花啦!我一邊聽着響亮的鞭炮聲,一邊仔細地觀察着龍燈。
那龍燈是多麼威武。紅紅的龍頭特别精緻,整個龍頭都是用“鱗片”做成的。前半部分的龍頭上的“鱗片”是用紙做成的。“鱗片”一片一片緊緊地連在一起,沒有一點空隙;後半部分的龍頭上的“鱗片”是用木頭做的,然後塗上油漆。龍尾上一片片精緻的“鱗片”全都是用木頭刻成的。一眼就能看出:建造龍燈的人們一定很辛苦,那一節一節的龍身、精制的龍頭和龍尾,再加上一盞一盞的紅蠟燭,搭配起來真是漂亮極了!我不禁佩服起那些木匠來:那麼難刻的鱗片,一道道細細的豎線,沒有一條豎線是刻錯的,真了不起!外婆說:“最長的龍燈有365節,最短的龍身也有100多節呢。我們東陽的龍燈可是全國聞名的。”我問外婆:“外婆,最長的龍燈為什麼是365節呢?”外婆說:“因為我們一般一年都是365天嘛!”我聽了,興奮得直點頭。
聽外婆說從龍頭穿到龍尾可以避災驅邪,于是我連忙跑過去鑽龍頭,穿龍身。我快速從龍頭鑽進去,繞“8”字形,最後從龍尾鑽出來。我覺得還不夠過瘾,又從龍尾鑽進去,從龍頭鑽出來。
看着遠去的漂亮的龍燈,我真想新年再快點到來!
2.觀賞龍燈的作文在我的家鄉杭州,每逢正月十五都有舞龍燈。每到那時候,大街小巷都沸騰起來,大家興高采烈,熱鬧極了!
龍燈的種類主要有;用一支支闆凳組成的闆凳龍闆凳龍,用草編成的草龍,用竹子紮成的蔑龍。..而我家鄉的龍則是被譽為“浙江第一龍”的闆凳龍。
晚上六點左右,大家都站在浮雲大橋上等着龍燈,天色漸漸暗下來,橋上的五彩缤紛的燈都亮了起來,人像是潮水一般的朝橋上湧來,人人都是帶着興奮的心情來到浮雲大橋準備看龍燈的。漸漸的,人越聚越多,隻聽從遠處傳來清脆的鑼鼓聲,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龍來了!”我們踮着腳往東望去,但是那邊還是風平浪靜,沒有一點的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隻見遠處出現了兩個亮晶晶的小黃點,接着黃點越來越大,越來越亮,人群也越來越多。過了幾分鐘,兩條威風十足的龍“飛”了過來。金黃色的龍鱗,土黃色的龍身,龍頭上面有一雙閃閃發光的大眼睛,血盆大口張的很大了,嘴中含着一顆珠子上面寫着“招财進寶”,鋒利的牙齒也露了出來,鮮紅的龍角像梅花鹿的角似的,看上去威風極了。随着鑼鼓聲,兩條龍舞動了起來,時而在空中飛舞,時而繞着地面盤旋,兩條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後,鑼聲漸漸變輕,到了最精彩的節目二龍戲珠了。瞧,兩條龍夾逼着那顆最亮最耀眼的龍珠。龍珠晃動着似乎想要躲閃,但又不知該往哪兒躲。就這樣,兩龍為着那顆龍珠不停地扭動身軀,跑來跑去,最有勁的還數龍尾,由于龍身的帶動,龍尾不由自主地擺來擺去。有時候,由于龍頭的帶動力度過大,龍尾會像一陣旋風“呼”的一下從這邊擺到了那邊,真是好看極了!
龍燈走了,人們都是戀戀不舍,總覺得美好的時光是那麼短暫,
3.以“我家鄉的龍燈”為題寫一篇作文家鄉的龍燈節
在我的家鄉溫州有一個特殊的節日,叫做龍燈節。
龍燈節在農曆正月初五。為什麼要有龍燈節呢?原來,老百姓想風調雨順,平平安安,所以就制作了龍燈,用它來祈福。
所謂的龍燈呢,就是被分成若幹份的長龍。龍是用竹子做的,在外面黏上許多五顔六色的紙。龍頭大大的,兇猛還逼真;龍身都是半圓形的,忽上忽下,彎彎曲曲,每一條龍身都是用繩子連接的;龍尾高高翹起,活似一把大蒲扇。而龍燈的每一部分底下都有很多竹棍,方便人們拿着舞龍使用。
到了正月初五那天晚上六點左右,人們便在龍身裡點上蠟燭,舞動起來栩栩如生。夜晚從遠處看去,燭光閃閃,更是逼真。每當此時,家家戶戶都出來看着它祈福。我和小夥伴禁不住贊歎道:“太美麗了!”接着我們就開始祈福了“來年是個豐收年;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學業進步……”這時很多家都開始放鞭炮,有的甚至放起了煙花,真是一個熱鬧的節日啊!
這就是我家鄉的特殊的節日——龍燈節。希望大家來我們這兒看看龍燈節。漂亮的龍燈,熱鬧的龍燈節!
4.泰甯的龍燈作文400“”過年咯!在新年最開心的事就數“看龍燈”。這不,我們準備在傍晚去阿姨家看龍燈。
15分鐘過去了,我和我的家人終于到了阿姨家。
過了半個小時,龍燈還未現身,家裡人都已等得不耐煩了,走來走去我仔細觀察龍燈,龍頭栩栩如生,嘴裡含着一顆金色的珠子,龍角裡的兩盞燈閃來閃去,像星星在眨眼睛今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去阿姨家看龍燈。到了阿姨家,我們為了歡迎龍燈的到來,就買來了煙花。過了半個小時,龍燈還未現身,家裡人都已等得不耐煩了,走來走去。到了八點鐘,龍燈依然沒有來,我閑着無事可做,獨自一人來到村子的最頂尖。那裡到處都是人,在等待龍燈的到來。我站在原地,隐隐約約看到一條龍龍正在緩緩的向這邊走來,我飛快地跑回家報告這個消息,家裡人有點拉着媽媽來到那裡,一看才知道,遠來是在鑽龍燈啊!鑽龍燈高興了。九點鐘了,龍燈突然停下,那裡有男有女,有小有老,鑽一圈,拜一下龍燈。此時,煙花也來助興,有的像一條會轉動的龍,有的像星星……許多煙花聚集在一起,看上去五彩缤紛,美麗極了!我還給煙花照了許多的照片呢!
九點半,龍燈已經到了阿姨家門口,舅舅點燃導火線,接着一聲巨響,煙花在屋頂上空炸開,顔色極其鮮豔,形狀豐富多彩,真是好看極了。我仔細觀察龍燈,龍頭栩栩如生,嘴裡有一個金色的珠子,龍角裡的兩盞燈閃來閃去,像星星在眨眼睛。龍頭還要幾十個人擡,後面的龍身就要170—250人擡,龍身大約有20盞燈,龍尾5盞,整條龍全長200—270米。在路上,龍燈被一些小後生給拔斷了,隻剩下龍頭了,而且龍身也越拉越遠。我聽舅媽說,龍頭與龍身斷了後,龍頭不會去接,必須要前面那些人去把龍身接回來,不然龍頭就永遠停在那裡不走。果然,前面那些人去把龍身接回來了。接好後,龍又上路了。我們跟着龍燈來到一個2、3公頃的大門塘,那裡已擠滿了人,台下,台上,隻要是空地都站滿了人。龍燈開始表演了。首先,工作人員把龍頭卷進中間,變成了一個車道,然後,又讓龍頭從中間出來,真是好看極了。龍燈是多麼好看,是工作人員的結晶!
5.作文玩龍燈420字怎麼寫今天着一陣鑼鼓聲,我和媽媽走到了建委大院,作文玩龍燈.原來是玩龍燈的.首先是龍燈給大家拜年,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龍燈随着鑼鼓激烈的敲打聲,在空中飛舞着就像一條真龍在林檢飛舞.玩龍燈還有很多的,有劃旱船、趕毛驢、打腰鼓、唱歌的、踩高跷等等很多種.非常好看,他們都跟着鑼鼓的聲音很有節奏感,我們看了非常高興,每一場演完後,大家都戀戀不舍得離開了大院,期待下一場的表演.龍燈是我國的民族的傳統文化,小學四年級作文《作文玩龍燈》.現在玩龍燈的越來越少了,我們應該保護它,愛護它,并發揚它.山東濟南曆城區王舍人實驗小學四年級:路炜。
6.描寫舞龍燈的作文正有十月五晚上,我們全家吃完元宵,爸爸媽媽就陪着我去街上看舞龍燈,可是龍燈怎麼也不來,我都急死了。可是過了一會兒,随着鑼鼓聲,龍燈來了,我心裡很激動。
你瞧,那龍頭上有很多個燈籠,五彩斑斓,龍身那就更好看了,密密麻麻的龍鱗像拼圖一樣裝點着龍身,五顔六色的彩燈仿佛天上繁星一般燦爛;龍尾上還有四個字——一帆風順,這時我伸出手來數龍節,一、二、三、四------一共十二節,真長啊!但這時又來了一條“龍”來湊熱鬧,它倆長得真是太像了,靜時像兩條蛇,舞起來時全場沸騰了。觀衆們鼓掌、歡呼,連旁邊的煙火都給他們打氣了,舞龍的叔叔和爺爺們舞得更歡了,他們一會兒舞出了雙龍戲珠,一會兒舞出了大龍卷小龍,一會兒舞出了雙龍盤旋,真像活了一樣。它們又分又合,卻一直沒有打結,我佩服舞者的高超技藝!
舞龍燈結束了,龍燈走遠了。我好喜歡舞龍燈,因為它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
7.舞龍的作文500字鄉村舞龍
在我的記憶裡,每到端午前後,媽媽的老家,一個江南水鄉小鎮——水陽,總會舉行一種傳統活動,那就是舞龍。
舞龍是小鎮的各個鄉村自發組織的,除了電視上常見的滾龍外,還有特殊的闆凳龍和馬燈龍。前者是用農村家用的長條闆凳通過一個個木銷連接而成,在舞龍人靈巧的雙手中,拆裝極是迅捷;馬燈龍則是像唱戲一樣,舞龍人的臉上都畫着三國人物臉譜,一手拿着彩紙紮的十八般兵器,一手提着腰鼓形的花燈,魚貫行進。
小鎮的大人們對舞龍非常尊重,他們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征。舞龍隊伍一來,做生意的人家便會不計成本地燃放鞭炮,有的甚至在門口擺上香案,為的是舞龍能到家中繞行一圈,龍頭在正廳裡點三點。這時,主人的臉上就會綻開幸福、滿足的笑容,親手送上一個大大的紅包。孩子們對舞龍則是太多的好奇,他們早早地豎起耳朵,鞭炮一響,一個個像兔子般蹿出家門,追逐着舞龍隊走街串巷,笑着、跳着,仿佛一群快樂的精靈,當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随着農村城市化的推進,舞龍隊伍越來越少,但這快樂的童年經曆仿佛一幅幅畫卷,将永遠镌刻在我的記憶中。
8.看花燈作文300字從十一月的“冬節“,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這歲尾年頭的兩個月時間,都屬于“過年”和“春節”的曆程。
過了正月十五日,就算告一段落了。正月十五日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其中卻有一段不平凡的曆史,原來這節日的來曆與漢初讨平“呂雉之亂”有關。
漢高祖劉邦的皇後是呂後,她是當時皇朝貴族中一個居心狠毒而又***的女人。漢高祖一死就殺盡一切從前跟高祖打天下的功臣,起用外戚呂氏兄弟子侄輩,篡奪權位。
呂後臨朝不久,諸呂終被劉氏舊臣誅滅。漢文帝登基,覺得天下重享太平,極是難得,因而在歲首找一個好日子與民同樂。
聽說當年讨平“諸呂之亂”是在正月十五日,恰好這一天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所以就決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宮遊玩,所以名為“元宵節”。從此以後,代代相傳,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為民間一個普天下的歡樂節日。
元宵是一年中的頭個滿月日,又叫“元夕”、“元夜”。這一天的節目以花燈為主,所以也叫“燈節”。
另外有個名字叫“上元節”,這是根據道教“天官當令是上元”的說法。道教所稱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間禍福的三個神靈,他們各有當令輪值的日期,天官當令是“上元節”,地官當令是“中元節”,人官當令是“下元節”,其中以天官為首,所以人們非常重視這個“天官賜福”的日子。
“上元”,又叫“燈節”。據說是由于元月觀燈的風俗,起源于漢朝。
原來漢朝在這一天,徹底舉行太一神(北極星)的祭典,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另處一說是與唐太宗和升學燈有關。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風氣,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那是把先做好第一隻精巧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替他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
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便成為“上元節”的點綴。又有另外一種解釋:道教信奉“三官神”,傳說“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據說“三官神”對人們可起“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随着道教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并在民間形成了“鬧元宵”的風俗。
最初在正月十五這天,千家萬戶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給“天官神”過生日,祈求“天官賜福”,祝願在新的一年裡五谷豐登、安居樂業。到唐朝時,随着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逐漸提高,這一風俗,發展成為正月十五前後三天鬧花燈了。
燈節在唐宋時最為熱鬧,到處張燈結彩,仕女嬉遊,通宵達旦,城開不夜,唐人沈[人全]期有詩雲:火樹很花合,星橋鐵鎖開。這正是描寫元宵的盛況。
龍燈與春祀的來曆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
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禦。“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号角為前導,将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
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将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内,明年再用。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曆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
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
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裡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裡長滿了荷花。
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鮮豔無比。荷花池邊住着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
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
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
9.迎龍燈的習俗作文速度在漫長的寒假生活中,令我最最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迎龍燈了。
我們的龍頭原來是放在我們東陽樓村頭的老廳裡面的。在過年期間,隻要有人将龍頭扔進老廳前面的小河中,那就得要他來組織起來迎三天的龍燈。
1月29日的晚上,我們一家正在家裡吃晚飯,忽然聽見外面有人在敲鑼,于是我便出去問了一下,到底怎麼了。那個敲鑼的人說:“你不知道啊,今天是迎龍燈的第一個晚上,我現在是來催你們把家裡所有的燈都打亮的。”我恍然大悟,原來今天是迎龍燈啊!我立刻跑到家裡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這才記起今天要迎龍燈。
吃完了晚飯,我們背上自己的一盞木燈,來到龍頭前接上。當我看見那栩栩如生的龍頭的時候,不禁大叫了一聲:“哇!好漂亮啊!好壯觀啊!”兩條胡須在空中飄蕩着,五顔六色的龍頭牽着長長的身子,爪子用鐵絲串成,看起來鋒利無比,有一種王者的威風,怪不得說龍是萬獸之王啊!
過了一會兒,龍身就變得很長很長了。我們大家背起龍身,向我們的祖宗所藏的和德村“遊”去。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大祖宗所藏在的上唐村。第三天,我們來到大街上,直到把龍頭拉破了,才回去。
舞龍大會結束了,但龍的身影不會在我的腦海裡消失,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希望我的家鄉也像龍一樣騰飛。
描寫聲音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A.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有哪些(例如丁冬丁冬)
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有以下這些:
1、叽哇叽哇:形容亂嚷内嚷的聲音。
2、叽喳叽喳:象聲詞容,原指鳥兒聚集在一起歡快的叫聲,後用來形容雜亂細碎的聲音。
3、唧唧喳喳:同“叽叽喳喳”。
4、嘁嘁喳喳:低聲議論,搬弄是非。
5、啛啛喳喳:“啛”念cuì。象聲詞。形容雜亂細碎的說話聲。
6、噼噼啪啪:形容物體爆裂、拍打物體的連續聲音。
7、嘩啦嘩啦:象聲詞。
8、呼啦呼啦:象聲詞。
9、轟隆轟隆:猶轟隆隆。形容巨大的聲響。
B.描寫聲音的詞語有哪些四字成語
描寫“招财”的四字複成語制有:
1.
日進鬥金
2.
腰纏萬貫
3.
财運亨通
4.
招财進寶
5.
生财有道
(1)日進鬥金[
rì
jìn
dǒu
jīn
]
釋義:一天能收進一鬥黃金。形容發大财。
出自:《胡雪岩》:“這個職位,一望而知是日進鬥金的好差使。”
(2)腰纏萬貫[
yāo
chán
wàn
guàn
]
釋義:腰纏:指随身攜帶的财物;貫:舊時用繩索穿錢,每一千文為一貫。比喻錢财極多。
出自:南朝梁·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原為揚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3)财運亨通[
cái
yùn
hēng
tōng
]
釋義:亨:通達,順利。發财的運道好,賺錢很順利。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誰知财運亨通,飄到長人國,那酒壇竟大獲其利。”
(4)招财進寶[
zhāo
cái
jìn
bǎo
]
釋義:招引進财氣、财寶。
出自: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财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
(5)生财有道[
shēng
cái
yǒu
dào
]
釋義:原指生财有個大原則,後指搞錢很有辦法。
出自:《禮記·大學》:“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财恒足矣。”
C.表示聲音的詞語有那些是四個字
表示聲音的四個字詞語:
1、聲如洪鐘。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版
2、響徹雲霄。徹:貫通;雲權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象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3、铿锵有力。形容聲音響亮而有勁。铿镪: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
4、天震地駭。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有時形容事件、場面令人驚駭。
5、穿雲裂石。穿破雲天,震裂石頭。形容聲音高亢嘹亮。
6、撼天震地。撼:搖動;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6、如泣如訴。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訴說。形容聲音悲切。
8、沸天震地。形容聲音極其喧騰。
(3)描寫聲音的四字成語有哪些擴展閱讀:
形容聲音的成語:
1、震天動地。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2、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3、如雷灌耳。亦作“如雷貫耳”。①形容聲音大(多指語音)。②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4、裂石穿雲。震開山石,透過雲霄。形容聲音高亢嘹亮。
5、怪聲怪氣。形容聲音、語調、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難聽
D.形容聲音大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1、聲如洪鐘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翻譯:目光如閃電一樣淩厲,聲音如洪鐘一樣響亮。
2、震耳欲聾 [ zhèněr yù lóng ]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
出處: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裡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
3、驚天動地 [ jīng tiān dòng dì ]形容聲音特别響亮:~一聲巨響。
出處: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翻譯:埋在這個荒冢裡的屍骸,當年也寫過讓人感歎不已的文章。
4、響徹雲霄 [ xiǎng chè yún xiāo ]響聲直達極高的天空。形容聲音非常響亮。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6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鸾翔鳳舞,樓下千千萬萬的人,都定睛側耳,寂然無聲。”
翻譯:笛聲直達天際一樣的響亮,酒樓裡的人目不轉睛側耳傾聽,一時沒有了聲響。
5、振聾發聩 [ zhèn lóng fā kuì ]響聲很大,使聾人都能聽見。
出處: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除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的木铎,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E.關于聽到聲音有關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如雷貫耳,天崩地裂,聲如洪鐘,震耳欲聾,音域寬廣,餘音繞梁,經久不息,振聾發内聩,燕語莺聲,容絲竹悅耳,樂聲悠揚,震天動地,輕聲細語,雞鳴狗叫,牛吼驢鳴,馬蹄聲聲,雷聲陣陣,車聲隆隆,人喊馬嘶,悅耳動聽,弦外之音。
F.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有聲有色","悅耳動聽","鑼鼓喧天","雷霆萬鈞","擲地有聲","聲聲不息".....
G.關于聲音的四字成語
成語有:人聲鼎沸、震耳欲聾、聲如洪鐘、鴉雀無聲、鑼鼓喧天。
一、人聲鼎沸
1、拼音:rén shēng dǐng fèi
2、釋義:鍋裡的水燒開了,發出響聲,現指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像炸開了鍋。
3、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白話文:有一天下午,劉方在店裡收拾;隻聽得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
二、震耳欲聾
1、拼音:zhèněr yù lóng
2、釋義:形容聲音很大。
3、出處:現代·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裡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三、聲如洪鐘
1、拼音:shēng rú hóng zhōng
2、釋義: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
3、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白話文:記得我目光就像閃電,聲音像大鐘。)
四、鴉雀無聲
1、拼音:yā què wú shēng
2、釋義:連烏鴉麻雀的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
3、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鴉去無聲,又何言聞?(白話文:烏鴉離開的聲音都沒有,又怎麼會聽到聲響呢?)
五、鑼鼓喧天
1、拼音:luó gǔ xuān tiān
2、釋義: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表示聲音巨大,場面熱鬧。
3、出處:明·施耐庵《水浒傳》第六十三回:隻見山坡背後,鑼鼓喧天,早撞出兩彪軍馬。(白話文:隻聽到山坡背後,敲鑼擊鼓聲音巨大,突然出現兩隊人馬。)
H.描寫聲音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描寫聲音的四字成語:
1、人聲鼎沸
鼎沸:鼎水沸騰;原比喻形勢不安定;現比喻聲音嘈雜。指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像煮開了鍋一樣。
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
示例:
(1)元宵節到了,街頭人聲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燈呢!
(2)集市上萬頭攢動,人聲鼎沸。
2、震耳欲聾
欲:快要,就要。形容聲音很大。
出自: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裡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示例:
(1)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人掃視一遍,卻沒有發現我的母親。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2)李爺爺在嘣爆米花,那聲音震耳欲聾。
3、響徹雲霄
徹:貫通;雲霄:高空。形容聲音響亮,好像可以穿過雲層,直達高空。
出自: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6回:“這一笛兒,真吹得響徹雲霄,鸾翔鳳舞,樓下千千萬萬的人,都定睛側耳,寂然無聲。”
示例:教室裡,正在唱歌學生們的情緒高漲,歌聲響徹雲霄。
4、鴉雀無聲
連烏鴉麻雀的叫聲都沒有。泛指什麼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安靜。同鴉鵲無聲。
出自: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鴉雀無聲。回答這卑鄙的勸誘的是:道靜的沉默,小俞也沉默。
示例:
(1)觀衆被這動人的劇情所吸引,整個劇院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
(2)老師一來,班裡就變得鴉雀無聲了。
5、悄無聲息
形容沒有聲音或聲音很輕。
示例: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2章:“這事已經半年多了都悄無聲息,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去公社告狀呢?”
I.描寫聲音很大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震耳欲聾、振聾發聩、響徹雲霄、天震地駭、聲振屋瓦。
J.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震耳欲聾、聲如洪鐘、鴉雀無聲、鑼鼓喧天、铿锵有力
1、震耳欲聾
讀音:zhèněr yù lóng
解釋: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
出處:沙汀《呼嚎》:“每座茶館裡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
2、聲如洪鐘
讀音:shēng rú hóng zhōng
解釋:洪:大。形容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洪亮,如同敲擊大鐘似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憶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譯文:記得我目光如電,聲音像大鐘。
3、鴉雀無聲
讀音:yā què wú shēng
解釋:連烏鴉麻雀的聲音都沒有。形容非常靜。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四卷:“公曰‘鴉去無聲;雲何言聞?’”
譯文:你說‘烏鴉離開沒有聲音;說什麼能聽到?
4、鑼鼓喧天
讀音:luó gǔ xuān tiān
解釋: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
譯文:早早來到了北邙的前面,突然聽到鑼鼓震天響。
5、铿锵有力
讀音:kēng qiāng yǒu lì
解釋:形容聲音響亮而有勁。铿镪: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
出處: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我們的總理,回答得最為铿锵有力;不用語言,而用電閃雷鳴般的一生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