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有哪些肉食性的植物
土瓶草:花淡黃色,葉瓶狀用以捕捉昆蟲。它的梗與捕蟲器的連接處在背部的上端。
茅膏菜:葉上長着腺毛,它們的捕蟲器能分泌一種粘液,能像粘紙一樣把昆蟲牢牢的粘住。
狸藻:不必像其它植物那樣等待獵物上門,可以主動出擊,完成一次捕食最快隻需用百分之一秒。
豬籠草:擁有一個獨特的捕蟲籠,能分泌香味,用來引誘昆蟲。
捕蠅草:葉子能分泌昆蟲喜歡的蜜汁,當昆蟲靠近時,它的葉子可快速閉合,刺毛便緊緊相扣相互咬合,将昆蟲夾住。
瓶子草:瓶子草的瓶狀葉,能分泌吸引昆蟲的蜜汁。
捕蟲堇:是一種分泌粘液型的食蟲植物,它的葉片看似通透潔淨,卻又暗藏殺機。
彩虹草:葉面上有分泌粘液的毛,小蟲粘在上面後,會窒息而亡。
肉食性植物有哪些
眼鏡蛇草
原産于加利福尼亞北部和俄勒岡南部的山地沼澤。葉黃綠色有紅脈,兜帽狀,有一具紫斑的附屬部酷似蛇舌。整株植物好像處於攻擊中的眼鏡蛇。葉無柄從根狀莖上長出,高40�6�585公分(16�6�533吋)。昆蟲等小動物會被斜坡狀舌上的蜜腺引誘至中空的葉的口部。當昆蟲在葉内試圖從瓶狀葉上似窗般的透明斑塊處爬出或飛出時真正出口反隐蔽不見。昆蟲很快勞累而落入在瓶狀葉底部的水中。光滑的壁和向下的尖毛防止昆蟲逃脫。最後捕獲物被液體中的細菌所消化。眼鏡蛇草的花黃紫色,俯垂,單生,生在與葉一樣長的柄上。5枚綠色的萼片比5枚具紅脈的綠色花瓣長。捕食特點
說到眼鏡蛇,人們就會想到這種劇毒的爬行動物欲發起進攻時的兇猛姿态。說來也真奇,在不産眼鏡蛇的美國西北部沿海地區,竟然有一種被稱為眼鏡草的植物,不僅外形酷似眼鏡蛇從草叢中挺起的上身,而且也是以捕食小動物為生的“職業殺手”。眼鏡蛇草與瓶子草、豬籠草等一樣,都是靠瓶狀捕蟲葉捕食小蟲的食肉植物。但在捕蟲器的構造和誘捕小蟲的具體招數上,眼鏡草又獨辟蹊徑,令人稱奇。眼鏡蛇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
眼鏡蛇草的瓶狀捕蟲葉生長在根狀莖上,一般高出地面40-80厘米,外表黃綠色并鑲有紅色的脈紋,頗為豔麗。與瓶子草的瓶狀葉不同的是,在眼鏡蛇草的形似兜帽的瓶子頂部見不到敞開的瓶口,僅有許多似小天窗樣的透明斑塊。在“兜帽”的下面,瓶狀葉呈葉片狀延伸,并分成左右兩片,猶如眼鏡蛇吐出的“芯子”。“蛇芯”上分布有許多蜜腺,而且越靠近“蛇頭”,蜜汁越豐富。當小蟲受到蜜汁的誘惑,爬到“蛇芯”上後,再往前進就到了“蛇頭”下蜜腺最多的口部。在這裡葉子卷成了圓筒,小蟲沿着卷筒的通道不斷深入,最終被誘進了瓶内。此時,饞嘴的小蟲如同進入了迷宮,想出去可不那麼容易了。在瓶子頂部衆多“天窗”的迷惑下,它已難以找到真正的出口。吃不到蜜汁又出不去的小蟲在“蛇頭”裡亂撞,稍不注意就到了頸部區域,此時隻有死路一條了。
編輯本段分解食物
在眼鏡蛇草瓶狀葉頸部光滑的内壁上,既有倒毛,又有表面充滿蠟質的空地。到了這一區域,小蟲再想爬回來已不可能,隻能乖乖地向下滑。接着是布滿了倒毛的瓶子中部,再向下就是瓶底的液池。掉在液池中的小蟲,就像《西遊記》中的金角大王被裝入了玉淨瓶,用不了多久就會化成肉湯。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在眼鏡蛇草瓶狀葉底部的液池中,有大量的細菌共生,因此用不着像豬籠草那樣分泌消化液,小蟲的身體将由細菌來分解,然後共植物體享用。
編輯本段其他信息
每一株眼鏡蛇草都有幾個至十幾個瓶狀葉,看上去好像一群高低錯落的挺起上身的眼鏡蛇。但這種外表兇猛的植物,卻不堪大一些的動物的一擊,有些鳥類甚至專門把它的瓶狀葉啄破,取食其中未被完全分解的小蟲屍體,或喝上幾口美味的肉湯。在自然界中,眼鏡蛇草僅産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和俄勒岡州南部的山地沼澤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植物。
豬籠草
形态特征
豬籠草為多年生藤本植物,莖木質或半木質,有些野生植株可長達20米,攀援于樹木或者沿地面而生。葉一般為長橢圓形,末端有籠蔓,以便于攀援。在籠蔓的末端會形成一個瓶狀或漏鬥狀的捕蟲籠,并帶有籠蓋。豬籠草生長多年後才會開花,花一般為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雌雄異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濃烈,轉臭。其觀賞性無法與捕蟲籠相比。果為蒴果,成熟時開裂散出種子。
捕蟲籠
種植豬籠草的主要目的是觀賞其奇特的捕蟲器官——捕蟲籠。豬籠草的捕蟲籠發育自籠蔓的末端。當一片新的葉片生長出來時,在籠蔓的末端便已帶有一個捕蟲籠的雛形。在初期,這個雛形的表面覆有一層毛被,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脫落。捕蟲籠的雛形一開始是黃褐色,扁平的,長到1~2cm時,漸漸轉為綠色或紅色,并開始膨脹。在籠蓋打開前,捕蟲籠上就已出現了其特有的顔色、花紋和斑點。籠蓋打開後,籠口處的唇會繼續發育,變寬變大,并會向外或向内翻卷。同時唇開始呈現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會帶有各種不同顔色的條紋。此時的捕蟲籠已成熟,約幾天後即可觀察到有昆蟲落入其中。豬籠草的每一張葉片都隻能産生一個捕蟲籠,若捕蟲籠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損壞了,原來的葉片并不會再長出新的捕蟲籠,隻有新的葉片才會長出新的捕蟲籠。豬籠草的捕蟲籠由籠身,籠蓋組成。籠身具有籠口、唇、翼、消化腺、蠟質區等結構,籠蓋具有蜜腺、蓋龍骨、附屬物等結構。籠蔓尾出現于籠身與籠蓋的銜接處。同時,同一種豬籠草的捕蟲籠會長出兩種不同形态的捕蟲籠。為此常會造成分類上的麻煩,使人誤以為是兩種不同的豬籠草。在東南亞地區,當地人會将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的捕蟲籠作為容器烹調“豬籠草飯”。他們将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蟲籠中進鍋蒸熟。“豬籠草飯”的做法類似粽子,是一種當特色食品,很具有東南亞風味。捕蟲籠的兩種形态除了風鈴豬籠草(N. 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豬籠草會産生兩種形态的捕蟲籠。這種差異有時會非常的巨大,如萊佛士豬籠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籠和下位籠。靠近地表的節間距未增大的莖會産生下位籠(lower pitcher),而上部節間距已增大的莖會産生上位籠(upper pitcher)。下位籠外形較胖、較圓且較大。上位籠則較長、較細、偏向于漏鬥狀。大部分豬籠草的上位籠的顔色都比其下位籠來得淺,且花紋少。下位籠和上位籠的顯著差異是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類型的昆蟲而準備的。如果有些籠子的形态處于下位籠和上位籠的中間型,則稱之為“中位籠”。捕蠅草
捕蠅草(Catchfly)屬于維管植物的一種,是很受歡迎的食蟲植物,擁有完整的根、莖、葉、花朵和種子。它的葉片是最主要并且明顯的部位,擁有捕食昆蟲的功能,外觀明顯的刺毛和紅色的無柄腺部位,樣貌好似張牙利爪的血盆大口。盆栽可适用于向陽窗台和陽台觀賞,也可專做栽植槽培養;捕蠅草被譽為自然界的肉食植物。
捕蠅草的形态
捕蠅草葉上有敏感的感覺毛
根和莖
捕蠅草(又稱食蟲草,捕蟲草)的根比較短并且不發達,主要的功能是吸取水份。它的莖也比正常的一般植物小,連接葉柄并不明顯,不過在生長過程之中地下會發育出鱗莖,鱗莖屬于演化過的一種變态莖。
葉子
捕蠅草的葉子是由中心部位生長出來,屬于輪生的葉子,顯連座狀以叢生的形态生長。中央長出來扁平或者細線狀好似翅膀形狀的是屬于葉柄的部分,原生種的葉柄是扁平如葉片一般,因為反而像是葉子,所以也稱作假葉。葉柄的末端帶有一個捕蟲夾,這才是會捕捉昆蟲的葉子的部分,正面分布有許多的無柄腺,一般是紅色或則橙色,越接近葉綠的地方的無柄腺就越少,這部分是分泌消化液來分解昆蟲或則吸收昆蟲的養分的部位。葉綠長有齒狀的刺毛,刺毛的基部有分泌腺,會分泌出粘液,作用是防止昆蟲掙脫和葉瓣粘合。這種的葉子擁有捕捉昆蟲的特殊功能,和特殊的模樣,屬于變态葉中的“捕蟲葉”因為新葉都是從中心産生,故越外層的葉子就越老。在最外層的葉柄基部有時還會産生新的側芽。捕蠅草的葉柄有兩種型态發生:有的捕蠅草葉柄細長,達7~16公分長,而且朝向空中伸展;有的捕蠅草則長出短胖的葉柄,并平鋪于地表。捕蟲夾内側通常會呈現紅色的色彩,這些顔色大多是消化腺體的色素,當植株能接受充分的日照時,便會促進植物色素的産生,這些顔色從橘紅色到紅紫色都有,有些捕蠅草甚至會在消化腺體之外産生色素,因而使整株植株變紅。不過,也有些捕蠅草不太會産生色素,因此捕蟲夾内側隻呈現黃綠色。這些現象是基因差異所形成的,因此在園藝上已因這些外觀上的差異而産生一些栽培種。捕蠅草的捕蟲夾尺寸一直是受到大家所關心的。在良好的栽培環境、有充足的養分下,捕蠅草會長出越大的捕蟲夾,但會達到一個極限,捕蠅草的捕蟲夾最大約可達到3到5公分長。捕蠅草的捕蟲夾尺寸是經過長久演化而得到最佳的大小,以這樣尺寸的捕蟲夾可以讓捕蠅草捕捉到大部分的昆蟲。若捕蠅草的夾子能長得更大,那麼捕蠅草就會少了許多捕食的機會,因為體形較大的昆蟲其數量較少,而為數衆多的小形昆蟲能從未完全閉合的捕蟲夾逃走。因此,能長出更大捕蟲夾對捕蠅草是不利的,是會在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不過,在園藝上或學術上,總有人企圖改良出更大捕蟲夾的捕蠅草,然而這項工作或許非常困難,不是傳統園藝品種的改良方式便能達到目标。或許必須籍由現代的生物技術才有可能。
花
捕捕蠅草夏天會開出白色花朵
蠅草的開花時期為初夏到盛夏,初期的時候會生長出花莖,每個花莖擁有大概五至十個的花苞,屬于标準的繖房花序,每日依序開出白色的花朵。原則上每株花隻會開出一個花莖,如果生長的環境和養分充足的話,有時候也會生長出兩個花莖,一般正常狀況下大都為五片花瓣和五花萼,偶爾也會有六片花瓣的變異株,雄芯約有十數根,中央會有一根雌芯,擁有分叉狀的柱頭。捕蠅草同株受粉的現象比較少,原因是因為當雄芯的花要長出花粉的時候,雌芯的花柱是封閉的狀态,等到雄芯開始向外側斜傾倒的時候,柱頭才會開放變成分叉狀,這時候才是處于可以授粉的狀态。這類的雄芯先成熟後雌芯才長成在植物界相當常見,主要就是要避免同株受粉的情況。一般專業術語稱這種花為雄芯先熟花(Protandrous flower)除了花莖外,一般不會有向上生長的較高大的部分,正常的莖短小不易發覺,葉柄和葉子又幾乎是貼地而生長。這是食蟲植物的一種特征。因為除了捕食昆蟲吸收其養分外,為了後代的延續也需要借助昆蟲協助傳粉,這也是屬于所謂的蟲媒花。所以必須将補充葉和花兩個部分有所區分,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給于他們的天然智慧。
肉食植物都有哪些
豬籠草
豬籠草别稱豬仔籠、雷公壺,屬于熱帶食蟲植物,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因其有一個圓筒形的下半部膨大的像豬籠的捕蟲器得名豬籠草,籠口上有蓋子。豬籠草會分泌香味引誘昆蟲,它的瓶口光滑,昆蟲被引誘至此處會滑落到瓶内,然後被裡面分泌的汁液淹死,最後慢慢被分解吸收。
豬籠草喜歡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常生長在大樹林下或岩石背陰處,适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度,冬天低于15度就會停止生長,10度以下就會受凍傷。豬籠草喜歡偏酸性低營養的土壤,喜濕潤,生長期間可每天噴四五次水,保持空氣濕潤。
瓶子草
瓶子草可以說是食蟲植物裡面比較美麗的一種了,它的葉子形狀奇特,有的像喇叭,有的呈管狀,有的像壺,或直立或斜躺在草叢中。瓶子草原産于南美洲,主要生長在沼澤地和貧瘠的濕地。瓶子草喜光照,人工養殖時每天要保證7小時左右的光照,瓶子草喜濕潤,夏季需每天澆水2~3次,并适當向其周圍環境噴水,保證一定的高濕度環境。
瓶子草的瓶狀葉色彩鮮明,還會分泌香甜的毒蜜來引誘蟲子吃,當蟲子爬到葉子頂端想爬進内壁時,往往都會滑落到瓶中,想爬出來的蟲子也會因為其内壁生長的倒刺毛而無法逃脫,最後被其分泌的消化液淹死,而消化液中含有的蛋白分解酶則會把昆蟲屍體的蛋白質溶解、然後吸收。
茅膏菜
茅膏菜是豬籠草目茅膏菜科的食蟲草本植物,多生長在草叢、灌從、田邊、水旁等地。茅膏茅膏菜别名“毛氈苔”、“石龍牙草”,大部分的茅膏菜喜陽、耐暴曬,對水質的要求較高,澆水需要用鈣、鎂等礦物質含量低的軟水。
茅膏菜主要是通過葉片分泌的紫紅色汁液來捕獵昆蟲并消化吸收。茅膏菜的根系比較脆弱,通常隻有幾根用來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它的花多為白色、紅色或淡紅色,花期6-9月,花有朝着太陽生長的習性。
捕蟲堇
捕蟲堇可以說是最不像食蟲植物的食蟲植物,它的外形文雅秀麗,花朵鮮豔美麗,是一種比較受人喜愛的“蟲子殺手”。捕蟲堇比較喜歡涼爽的環境,春秋兩季生長較快,夏天特别怕熱。它比較耐陰、不喜強光,可以和豬籠草、瓶子草一起養殖。
捕蟲堇是比較主動式捕蟲的粘液性食蟲植物,它分泌出散發着誘惑昆蟲氣味的黏液,但小蟲子被黏住掙紮時,它又會分泌消化酶來将小昆蟲溶解成營養液吸收。捕蟲堇消化能力比較強,它還能卷曲葉片增大與獵物的接觸面積,加快消化速度,妥妥的“捕蟲高手”一枚。
過去在歐洲,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還用捕蟲堇的葉片治療皮膚潰瘍,瑞典和挪威等地還用其葉片制作奶酪。現在捕蟲堇被廣泛用于園藝栽培,作為新奇植物盆栽以供觀賞。
小白兔狸藻
小白兔狸藻聽名字就知道它長得很乖萌啦,但是人家可不是吃素的小兔子,人家是吃肉肉的兔子呢。小白兔狸藻是狸藻屬的岩生植物,它的花型很像一隻可愛的小兔子,因此得名小兔子狸藻,是最受歡迎的陸生狸藻之一。
它有可以活動的囊狀捕蟲結構,能将小蟲子吸到囊中,然後消化吸收。它的花語是:護花使者,為你守候。小白兔狸藻繁殖力比較強,花期較長,隻要條件适宜就能開出一片可愛的小兔子花,并且花開不斷。
小白兔狸藻适宜的生長溫度為20~30度,不喜強光直射,喜歡濕潤的環境,能耐半陰,對水的要求較高,需用雨水、純淨水、空調水等。
海妖女狸藻
海妖女狸藻跟小兔子狸藻一樣,也是狸藻屬的陸生食蟲植物,它的名字源于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傳說海妖有美麗的外表和美妙的歌聲,航海的船員被其歌聲和外表所迷惑,導緻船隻失事。用海妖的名字來稱呼這種植物可見它的外形也十分美麗。
海妖女狸藻是巴西特有種,較耐寒,生長于海拔500米到1500米的潮濕砂岩和砂土上,花優美淡雅,多為白色、紫色,花期1~6月,是小型的一年生陸生食肉植物。
土瓶草
土瓶草是酢漿草目草本植物,原産澳大利亞西南部,也叫澳大利亞瓶子草,現作為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土瓶草的葉子壽命一般為一年,它同時長着兩種形态的葉子:一種是正常的葉子用于進行光合作用;一種是捕蟲用的瓶狀形葉子。
土瓶草在光照下呈現斑斓的紅紫色,在隐蔽處則呈現綠色,花淡黃色。土瓶草也跟瓶子草一樣引誘蟲子掉進瓶裡被消化液溺死再分解吸收,但是土瓶草不需要分泌蜜汁,它捕蟲的瓶形葉子外面有一個蓋子,蓋子上有條形斑紋一直通向瓶内,斑紋向昆蟲傳遞“裡面有蜜汁”訊息來誘導蟲子自己爬向“死亡”。簡直大佬級别的“殺蟲高手”,不用“一兵一卒”,就“殺蟲”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