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怎麼知道恐龍滅絕(人類怎麼知道恐龍長相)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考古學家是如何确定恐龍滅絕年份的
  2.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3. 如果恐龍還在我們人類會怎麼樣
  4. 恐龍是什麼時候滅絕的人類是什麼時候出現

考古學家是如何确定恐龍滅絕年份的

一、利用恐龍的化石來确定滅絕年代。人類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對恐龍這一神秘的物種就會一無所知。所以對恐龍的研究,也就是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恐龍化石大緻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岩中。恐龍化石的形成是一個複雜、漫長而又神秘的過程,它牽涉到恐龍的死亡和滅絕,也與地球億萬年的風雲變幻息息相關,而它的發現和挖掘也同樣不易。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手段尋找恐龍化石的蛛絲馬迹,并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來複原化石和研究恐龍。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恐龍的外形及生活習性,而來自世界各地關于恐龍的新發現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們原先認定的恐龍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二、對水星、小行星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恐龍之死是水星惹的禍。6500萬年前,水星的軌道發生擺動,導緻一顆小行星飛向地球,成為恐龍大滅絕的罪魁禍首。科學家們使用電腦模型對2.5億年前的太陽系進行了“還原”。模型表明,6500萬年前,水星的軌道發生擺動,并對太空中的一個小行星帶産生影響,很有可能使單個的小行星走上與地球相撞之路,從而導緻恐龍的滅頂之災。

三、對6500萬年前的氣候進行研究來确定。廣東資深地學專家楊超群認為,由于古氣候及地質因素的影響,據今6500萬年前的白垩紀末期,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恐龍蛋未能受精,導緻了恐龍最終滅絕。另外,中生代末期,地殼上長出很多山來,沼澤被毀滅了。地下的氣候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冷熱季節的交替。這樣一來,像恐龍這樣的冷血動物就變得不能适應了,氣候變冷體溫就跟着下降,忍受不住寒冷就會死亡。它們的呼吸器官隻适于對付濕熱的空氣。卻對付不了變得又幹又熱的空氣。由于氣候的改變,原來很茂盛的蕨類等裸子植物絕迹了,代之以能開花結果的被子植物一到冬天,萬物凋零,恐龍的食物出現了全面恐慌。在新的環境面前,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身體構造已經定型的恐龍,隻能走上滅絕的道路。而能夠進行冬眠的蛇,蜥蜴類,身上長毛能禦寒并能躲進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和鳥類,卻得以保存下來。

四、由于人們對恐龍滅絕的原因沒有公認的一個說法,所以,研究它們滅絕的年代的方法,也是多樣的。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恐龍滅絕

地球曆史上的中生代曾經栖息過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這其中最著名的也許就要屬恐龍了。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這樣一個主宰地球l.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垩紀末期卻突然覆滅。寫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費解的一章。今天人們看到的隻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來自中國的古生物學和物理家黎陽2009年在耶魯大學發表的論文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轟動,他和他的中國團隊在6534.83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K-T線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濃度的銥隻有在太空中的隕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墨西哥灣周圍銥元素含量的精确測定,當時是一顆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的小行星的物質不僅撞擊了地球中美洲地區,還撞破了地殼,地球因此停轉0.2毫秒,然後是地球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地震。撞擊使熔漿被抛到數千米的高空,繼而是長達幾十天的流火現象,高溫也許不是最緻命的。數以千萬噸的灰塵、有毒物質在随後的一個月内遍及全球。在以後的四個多月裡,太陽隻是一個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長,食草動物大量減少,污濁的空氣、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等無不摧殘着幸存下來的恐龍。由于塵土的遮蓋,地球上面臨着寒冷的侵襲,寒冷似乎不是最嚴重的問題,但是,請記住一些動物的性别是由溫度決定的,恐龍正是其中之一。造成此次生物的大滅絕。以前學術界都是把外來天體撞擊說和火山噴發說分開讨論的,但這兩個學術都有相當大的缺陷,外來天體說光是撞擊不足以影響那麼嚴重,時間那麼久,範圍那麼遠(全球性的),而火山說,地球上的火山活動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滅絕,包括黃石超級火山在内,而中國學者黎陽提供的論證方向和證據完美地解答了國際古生物界的長期疑問,兩者的結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滅絕。

近期理論

德國科學家最近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并導緻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緻使恐龍滅絕。據德國《科學畫報》雜志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6千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緻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緻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适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内滅絕。迄今為止,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均不能自圓其說。近年來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垩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垩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合量異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垩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産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緻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矽、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曆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迹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垩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隻占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 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隻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國地球内部呢?我們知道,地球内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内部壓力便沖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棗這種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标志白垩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所以,白垩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證明當時地殼曾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産出年代是在白垩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垩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近年來在内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垩紀末期的地層裡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麼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龍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征的動植物化右均顯示,白垩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内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鳄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後,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複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幸存下來,也無法适應相對寒冷幹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小行星撞擊地球

候環境而繼續生在。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迹便自然而然了。還有一部分幸免于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适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态,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栖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鳄、蜴蠍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态。地球岩層中的生物遺迹揭示,在生物進化史上,每隔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白垩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生物進化史上惟一的災難,在更早的年代曾發生過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突然出現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就像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一樣,它們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有1984年發現的我國雲南澄江化石群為證)。迄今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恐龍滅絕這種大規模生物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于整個生命演變過程。周期性天體爆發(如新星爆發)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

中生代末大滅絕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年代為中生代白垩紀末或新生代第三紀初。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1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頭上。在這次災難中滅絕的還有魚龍、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中的微型浮遊動植物,鈣質浮遊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遊植物等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這真是一場大滅絕、大災難。大滅絕的結果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滅絕标志着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曆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的所有線索,提出了解釋這一大滅絕現象的各種理論。但是至今,關于這場大滅絕的原因科學界仍然沒有找到一個完全正确的答案。也許,這樣的答案等待着我們來尋找。在此僅将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被餓死,被互相殘殺等等,不過現在的說法越來越多,但中國科學家考證:隕石撞擊後,恐龍還存活了200萬年左右。

隕石碰撞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裡的一顆小行星,這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裡氏10級,而撞擊産生的隕石坑直徑将超過100公裡。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于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裡到300公裡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裡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裡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随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裡,并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着陸地上的一切,洶湧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後會合于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幹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闆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隕石撞擊地球産生了鋪天蓋地的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将恐龍卷走并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恐龍)與地質史(中生代)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由于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并且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隕石造成的恐龍滅絕,那麼為什麼鳥能夠度過劫難而一直生存的現在呢?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再去尋找其它的思路來分析恐龍絕滅的原因。

氣候變化說

由于闆塊移動,海流産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而幹燥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緻了滅亡。也可能是氣候變化直接導緻了恐龍因饑渴而滅絕。

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别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

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是這個學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規模的爆發。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最近提出,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垩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并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産生的影響是衆所周知的,隻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的程度小多了。齊基基教授認為,過去,科學界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得很少,現在需要對這種嚴重影響地球環境的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舉例說,格陵蘭過去曾經生長着茂密的植被,但是當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以後,寒冷的洋流改變流向後經過了格陵蘭,從此把這個大大的島嶼變成了冰雪覆蓋的大地。這是海洋水溫平衡變化對氣候産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典型實例。海底火山活動是影響海洋水溫平衡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齊基基教授認為應該将海底火山的大規模爆發引起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作為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随着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裡。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髒并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隻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麼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于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着一層羽毛或毛發,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目前還難下定論。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緻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隻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于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但是,這種學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麼龐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裡避難,所以這種學說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修正。

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植物大量滅絕,從而使以植物為食的食草龍漸漸滅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變得地瘋狂,自相殘殺而滅絕。

哺乳類進化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于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最終導緻恐龍的生育危機,導緻恐龍滅絕。

物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于繁榮期間長達1億6千多萬年,使得肉體過于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産生極大的不便,最終導緻絕種。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龍,體長二十五米,體重達三十噸,由于體型過于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疑點:并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米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内,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内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于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繁殖受挫理論

目前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陸續發現了古老爬行類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龍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結構,可以把恐龍蛋分為短圓蛋、橢圓蛋和長形蛋等種類。恐龍蛋的大小變化範圍很大,蛋殼厚度及其内外部“紋飾”、蛋殼結構及其殼層中的椎狀層和柱狀層比例變化範圍都存在不同的差異。為了深入開展恐龍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學家已經采用了很新的技術和多種方法,如掃描隧道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CT掃描儀等等。近年來,我國科學家首次采用CT技術對山東萊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無損傷内部結構特征的研究,發現了山東萊陽的一些恐龍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無法觀察到的恐龍胚胎。一些科學工作者認為。恐龍胚胎的變形與錯位,有可能導緻恐龍蛋無法正常孵化,從而使恐龍走向衰弱最終滅絕。

氣候驟變理論

根據深海地質鑽探得到的資料,一些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無法很好地适應環境,引起其身體中的内分泌系統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嚴重損壞。結果,恐龍無法繁殖後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還有一種理論,雖然同樣是認為氣候驟變引起恐龍絕滅,但是推測的過程卻不一樣。這一派學者認為,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北冰洋與其它大洋之間被陸地完全隔開,并在最後的日子裡,那鹹鹹的海水因各種因素的作用漸漸地變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萬年前,分隔北冰洋與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發生了決口。大量因淡化而變輕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溫度很低,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層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溫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約20度。海洋溫度的下降又嚴重影響了大陸氣候,使大陸上空的空氣變冷。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迅速減少,引起了陸地上普遍的幹旱。陸地上的這些氣候變化産生的綜合結構就是,恐龍滅絕了。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垩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說明在恐龍大絕滅之前有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作用。我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産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它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幹燥有關。

大氣成分變化理論

白垩紀末期的恐龍大絕滅是生物曆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試圖解釋其原因,但是至今沒有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較為流行的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緻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這一理論并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其豐富的多樣性更是表現得大小不等、形态各異、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果是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引起了恐龍的滅絕,那麼為什麼鳥能夠度過劫難而一直生存的現在呢?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再去尋找其它的思路來分析恐龍絕滅的原因。現代科學分析使我們了解到,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裡,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後來,随着自養生物的出現,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同時,二氧化碳一方面通過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積在地層裡,另一方面也通過有機或無機的過程以各類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這種沉積是一直進行的。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這種大氣成分的變化是否與恐龍滅絕有關呢?衆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适當的環境裡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緻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有利于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展﹔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水等因素,還包括大氣的成份。那麼,大氣成份的變化會不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下會有生命危險,而有些動物甚至比人對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更為敏感。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适應于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隻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盡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于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于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随着時間推移,到了白垩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适,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象瘟疫一樣蔓延。2、新的大氣環境更适于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适應性更強的競争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而那些孑遺的爬行動物則是少數既能适應舊環境,又能适應新環境的少數爬行動物物種。大氣成分變化造成恐龍滅絕這一理論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中生代的大氣成份與現代不同,另一個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氣環境才能生存。遠古時代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後來由于生物的出現,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氣的含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生物進化史中的很多現象。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大氣成份變化也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因為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後于植物的起源,必須發生于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必須以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這一點已經被科學所證明。因此,對于恐龍滅絕來說,小行星撞擊也許起了一定作用,但看來并非是最關鍵的因素。除了上述的22種比較著名之說外,還有許多較鮮為人知的說法(如太陽黑子爆發、電磁擾動、地球磁場方向及強弱發生變化),至于哪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并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但無論發生了什麼,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恐龍無法适應所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或改變。

中國新理論

如果恐龍還在我們人類會怎麼樣

1如果恐龍仍然存在,我們可能會面臨恐龍皮走私等非法活動的威脅。

2在某些地區,小型恐龍可能被用作代步工具。

3現實生活中的菜單可能會包含更多奇特的選項,例如紅燒恐龍肉和清蒸恐龍蛋。

4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可能會展示恐龍作為 exhibit。

5鑒于恐龍通常是巨型動物,它們會消耗大量資源,并對人類和牲畜構成威脅。這可能導緻曆史上出現許多屠龍傳說和真實事件。

6在與恐龍争奪資源的競争中,人類可能會占據優勢,結果導緻許多恐龍物種滅絕或變得稀有。因此,各國可能會出台更多保護恐龍的法律條文。

7電影如《侏羅紀公園》這樣的虛構作品可能就不會存在。

8恐龍研究,如化石研究,可能會不存在或變得不那麼重要。

9恐龍可能會廣泛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用語和文學作品中。例如,形容一個人高大可能會用“恐龍般”的形容詞,意味着像恐龍一樣威武。

10恐龍可能會被用于戰争,古代可能會有國家利用巨型恐龍征服其他國家。

恐龍是什麼時候滅絕的人類是什麼時候出現

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人類誕生于500萬年前...也就是說恐龍滅絕6000萬年後人類誕生了人類是由動物界分化出類的,在分類學上,人(Homo sapiens)屬于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産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為現代人類.關于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将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制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制造較進步的舊石器,并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征,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并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産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