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疼痛怎麼形成成語(形容全身疼痛的說說)

biang 中華百科 649

本文目錄

  1. 50個成語小故事簡短
  2. 寫10個成語故事
  3. 刑天斷頭是不是成語

50個成語小故事簡短

1.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将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各自的馬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齊威王總是用自己的上馬對田忌的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一些,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有一次,田忌又失敗了,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擡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膑。孫膑招呼田忌過來,拍着他的肩膀說:“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膑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孫膑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孫膑:“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孫膑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膑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着孫膑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着,“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齊威王一看,心裡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赢得的銀錢全部擡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

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膑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田忌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膑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膑不去理他。接着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膑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慌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膑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田忌赢了齊威王。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2.直言不諱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孝武帝命劉波坐鎮北方。劉波身患重病,估計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情況與治國建議講出來,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

3.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闆,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麼做的,他也學着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裡去了。

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号,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着山上L的标記,很快在草叢裡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随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裡去了。

隻見他緊盯着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着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号的一幕。接着便鎮定地說:“别慌張!我自有妙法。”隻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号,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号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着船邊的記号,如夢遊般喃喃着:“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4.畫蛇添足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畫蛇,說:“我還能夠為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随後喝完了那壺酒。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5.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于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6.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7.了如指掌

禘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裡祭奠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活動。周朝的祭祖大典分為三類:第一,天子繼位。在太廟舉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曆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廟。第三,宗廟四時祭。每年夏舉行。

有人向孔子請教關于禘禮的内涵及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懂得禘禮的人治理天下,像把天下放在這裡一樣可以掌握吧!”孔子一邊說一邊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知道禘禮。他回答“不知也”,是不想說的推托之辭。他為什麼不想說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經衰微,禮樂崩壞,舊的等級制度被破壞,宗法秩序被弄亂。

孔子認為周禮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複周禮為己任。孔子不願回答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問,或者是魯國的季氏祭祀違背了周。又或者是他認為魯國的禘禮不符合他所知的标誰。

8.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将領宗悫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将軍。

9.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0.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11.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浔陽江邊與即将離别的朋友送行,風吹着蘆葦傳來陣陣凄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2.杯水車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于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13.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14.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于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15.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16.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17.一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一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自慰,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8.按圖索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标準選出的“千裡馬”——一隻癞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19.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隻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20.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争,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21.雞犬不甯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甯。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一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一個捕蛇者甯願冒着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污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甯。

21.力不從心

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于是下诏讓班超回京。

22.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确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隻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别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并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23.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别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曆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幹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隻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24.一刀兩斷

一刀兩斷的意思是:一刀斬為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系。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之後,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威脅劉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計策。樊哙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而保主公劉邦的,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隻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25.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6.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27.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将軍姓宗名悫,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悫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悫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裡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悫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将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28.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參考資料:成語故事--百度百科

寫10個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

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鬥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聲東擊西

楚漢相争時,劉邦派大将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将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将強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吮癰舐痔

戰國時期,宋偃王派曹商出使秦國,曹商能說會道,深得秦惠王的寵信,秦惠王特意賞賜他100輛馬車。曹商回國後對莊子炫耀,莊子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說:“秦王對那些幫助他吮癰舐痔的人都可以賞賜馬車,越髒的地方給的車越多。”

杜漸防萌

漢和帝劉肇即位後,窦太後掌權,其兄窦憲被封為武陽侯,權力越來越大。丁鴻直言不諱地對劉肇說大将軍武陽侯窦憲儀仗太後的勢力,包攬朝政,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時清除。漢和帝采納了丁鴻的意見,罷免了窦憲等人的官職。

得過且過

傳說五台山上有一種十分漂亮的寒号鳥,夏天時羽毛特别好看,到處找鳥比美,唱道:“鳳凰不如我。”秋天來臨,别的鳥要麼飛到南方過冬,要麼自己築窩,寒号鳥無動于衷。冬天來臨,寒号鳥羽毛掉光,最後被活活地凍死在石縫中

舍本逐末

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問他現在要辦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處理,孟子說應該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辦的就先辦,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喪期間吃飯狼吞虎咽,喝湯時響聲很大,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當前該幹什麼贊同2|評論 2011-6-16 21:16熱心網友

1.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隗嚣(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将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将吳漢把隗嚣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嚣,駐紮在上邽(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複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複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2.程門立雪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甯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有一年,楊時赴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确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适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隻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谛,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帶着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而去。他們千裡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東道主把班超奉為上賓。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态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監視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隻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可是班超他們人馬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又嚴密。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着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呐喊。匈奴人大亂,結果全被大火燒死,亂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後,便和班超言歸于好。

4.德高望重

北宋時期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富弼26歲踏上仕途,竭盡全力為朝廷盡忠。宋仁宗慶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壓境,要求宋朝割讓關南大片領土。國難當頭,季英傑受命前往契丹宮中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人安危,慷慨陳詞,成功地勸說契丹放棄割的要求,維護了北宋王朝的利益。六年後,黃河決口,河北70萬災民背井離鄉,湧向京東。當時的貶官季英傑在青州聽說後,連忙張貼榜文募(mù)集糧食,運往各災區散發,幫災民渡過難關。事後,百姓們紛紛稱頌他的功績。他始終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為重,先後擔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處理外交、邊防及赈濟災民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司馬光稱頌他為“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5.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卧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紮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不過這隻是一個傳說!現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6.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後,窦太後專權。她的哥哥窦憲官居大将軍,任用窦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着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着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窦太後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窦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憲的官,窦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7.後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徹裡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于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财,并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于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顔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禦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裡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禦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诏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顔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顔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顔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隻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顔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于是兩人争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诏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将诏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隻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诏書。聽讀完诏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于廢除科舉制度诏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8.口蜜腹劍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

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餡媚奉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種種手法,讨好玄宗寵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适之說:“華山出産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财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李适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随便開采呢?别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隻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适之大不滿意,逐漸将他疏遠了。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9.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10.精衛填海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仆,隻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着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樹上曬幹。”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着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着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并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将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隻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過些天,精衛到海中遊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遊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紮,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并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刑天斷頭是不是成語

不是成語刑天斷頭

黃帝自從征伐叛神蚩尤朝歸帝都,他的美名被天下的諸侯和黎民稱頌,都擁戴黃帝為黃帝,率天下諸侯征伐不服的四民。四民,就是北方的胡人、西方的戎人、南方的蠻人和東方的夷人,常常不服從黃帝的命令,到處征殺燒掠,尤其是東方的二夷、南方的三苗和北方的大胡,三苗是指苗、蠻、苗蠻三個部落,東二夷是指太皞、少皞兩個部落,北大胡是—兜,這些都是剽悍的少數民族。

跟從黃帝征伐蚩尤的諸侯想要得到黃帝的賞賜來擴充自己的統治範圍,就指使後土為各位諸侯請功,後土不得已為諸侯請功,黃帝鑒于以前的種種享受行為遭來的惡果不敢再大肆,便道:“征伐蚩尤乃是為天下子民尋得安穩的環境,我們都是天下子民的首領,保護自己的子民理所當然,何功之有啊。對天下有功勞的,隻有盤古、女娲、伏羲這樣的先輩,我們這些人雖平定了蚩尤的叛亂,但也緻使天下生靈死者不計其數,怎麼可以邀功呢?”後土道:“各位諸侯的功勞雖然比不上盤古、女娲、伏羲這些先輩,但您帶領大家懲罰蚩尤,使膽敢反叛的人受到懲罰,應該與他們平列,後土大膽進谏,稱您為天帝,以便發号施令,統率萬民,為天下造福。”黃帝怒道,“現在天下的征戰剛剛結束,戰争緻使田間荒蕪,民不聊生,現在當以修養為第一要務,怎麼可以邀功稱得,不得再議。”群臣不敢再議。

正要罷朝,一個剽悍的勇士站了出來,此人就是天之驕子刑天。刑天是炎帝的後代,自從炎帝和黃帝合為一家後,有功被封為将軍,他生得身材健壯魁梧,身高八尺,身披虎皮戰甲,坦胸露乳,他的頭很獨特,看起來像鷹頭,又像獅頭,頭上有三隻眼睛,兩隻眼睛在前面,一隻在後腦上。他力大無比,尊在地上數十個天将都不能把他擡起來。在他的身體裡有一個聖靈石庇護着,聖靈石是開天辟地的盤古的正中門牙曆經幾萬年變化而來的,隻要把它激活,刑天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刑天喜歡交朋友而且富有正義感,遇到不平的事必會出手,他不懼權威,不畏強權,與水神共工很好。天帝和蚩尤大戰涿鹿之時,他和應龍在那裡憤殺了蚩尤的七個兄弟,當他戰到最勇猛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光環顯現在頭頂上,全身通紅,人見人怕,黃帝見他勇猛無比便封他為戰神。在神界可與蚩尤的勇猛相提并論。

刑天站出來道:“天帝仁善,天神雖有特異,但不能脫離萬物之靈。我聽說陛下在青腰山上修建了一座豪華的離宮,這個離宮損财耗力,為天下神人三界所共怒,何不趁這個機會把它毀掉以安天下衆人之心啊?”真所謂“惹君易,觸貴難”沒等刑天說完就有幾個小神出來責怪刑天的大膽無理,下面也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拆,有的說不可拆,天帝見狀道:“刑天,朕知道你正義,但既然修建了,那就不要拆了,朕以後不去便罷了”共工見到此情形,力勸刑天把握尺度,刑天也隻好回府邸。

刑天回到府邸,獨自在桌案前飲酒,怒道:“我本來是一片好心,不領也就罷了,何必在衆神面前如此挖苦我?若不把天下豪華的離宮拆除,天帝早晚有後悔之時。”說道有人通包報伏魔天神義和來見,伏魔天神義和與天帝有過節,曾多次和天帝争鬥,但都不能勝利,就産生了邪念,來找刑天。

伏魔天神義和,是神界一位比較有能耐的天神,他長得低矮偏胖的身材,秃頭,臉上沒有眉毛和胡須,隻是在腦袋中有一個太陽散光的紅痣,洞府在南海的魔撷山清修洞,他經常光着上半身,穿着一雙黑色的鞋子,用草藤系住褲子,拿着伏魔天傘,騎着夔獸到處巡視。

伏魔天傘是義和的法器,是伏羲的皮膚幻化而來的,它是一把傘的樣子,在傘的外面畫滿了各種各樣的野獸,法力非常厲害,隻要知道哪個地方有妖魔為患,把此傘打開,從上面看它就像一片陸地,從下邊看它就像一片雲,妖魔就會被傘吸進去,裡邊就像是一個無底洞。隻要進去就會在三個時辰内融化。此傘一開,乾坤逆轉,八卦倒旋,星宿不尊天命。八卦是天地陰陽所化的,當時伏羲以天演八卦,一卦代表一種形制,八卦也隻會聽從天命的支配。八卦是乾坤坎離震艮--兌,乾代表天,無邊無際;坤代表地,無限的大;坎代表水,無漫邊野;離代表火,無限的熱;震代表雷,無限的響;艮代表山,無限的高;--代表風,不可阻擋;兌代表沼澤,不可渡過。

伏魔天神義和的坐騎是夔,就是像龍一個樣但隻有一個腳的靈獸,當初天帝為了制成大鼓,命應龍在東海流波山上斬殺夔獸,用它的皮膚做成了鼓皮,用它的骨頭制成了鼓槌,它的魂魄無處可去就流蕩在陰陽淵裡,義和聽說後命十六巫師把它複活,成了自己的坐騎。

刑天與義和會于影紋池之畔,刑天命人置辦了餐食,兩人對飲起來。刑天不知道義和來的意圖,也不見義和提及,隻等兩人又幾分醉意時,義和以一種氣憤的語氣問刑天,道:“聽說戰神和天帝不合啊”

刑天不在意答道:“我等作為天上的天神,有何過節”

義和道:“你我同病相憐,何必隐瞞我啊?”

行天道:“我隻是反對天帝過分的享受”

義和聽了,冷笑幾聲道:“我問這些也是氣憤天帝的所作所為。你作為戰神,我是伏魔天神,本來是守護天上的重要天神,沒有我們,他怎麼能安穩的坐在帝都裡?就拿蚩尤叛亂這件事來說吧,是我們這些人在外面拼命地斬妖除魔。你殺了他的七個兄弟,我也殺了他三個兄弟,這是多大的功勞啊,這樣他竟然連句話都沒說,而他卻住在豪華鈞麗的宮殿,衆天神中,隻有風神、水神、雷神、火神受到他的贊揚,衆神沒有人不再斥責他的專斷?”

刑天聽了,道:“我并不是為了和誰争功,而是為天下的黎民着想。天下的黎民尚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他現在昆侖山修了帝都,又在青腰山上修了離宮,這樣必會觸怒上天,天是神人之始,觸怒了上天最終受苦的還是黎民啊”

義和道:“既然他有這樣多的過錯,就不稱職,豈能一直呆在神人最高的位子,當讓有得者居之。”

刑天未及義和把話說完,知道了他的來意,便道:“我等身為天神,怎麼可以有這樣的邪念?你還是回去吧”。

義和笑了笑,道:“戰神何必這樣急着逐客啊。請先把我的話聽完再逐不遲啊。你我都是天神,都有蓋世武功,也有超世的才幹,更有功于萬民。天帝不識這些,而獨裁于天下。安民必須尊長尊賢。隻要你我二人同心協力,有何愁大事不成啊?請細細的想想”

刑天回到府邸,見到妻子有窮氏夢靓,把義和的話告訴妻子。夢靓指着刑天道:“仙君怎麼這樣不理智啊,天帝仁義,對天下萬民都有恩惠。他自知是天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能明馴得,以親九族。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仁則威,惠則信,修身而使天下鹹服,鬼神都敬視之。現在又修得振兵,制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諸侯都來從事,如果你跟從伏魔天神反叛,豈不是和蚩尤一樣的下場嗎?”

刑天聽後怒道:“婦人之見,現在天帝日有嬌色,先在昆侖之巅修了帝都,又在青腰山上修了離宮,由武羅神管轄,衆天神多有不平者。當初神農炎帝是多仁善,卻被天帝驅逐了,我為什麼不能把他驅逐呢?”

夢靓道:“天帝能掌管天地萬物是天命,當初在衆神的幫助下,三戰炎帝于阪泉,取得了三次勝利。衆神見到後都投向他。又攻擊叛神蚩尤,幾次戰鬥就把他給殺了。他東到東海,登上了丸山,到了岱宗,在泰山的頂上進行了浩蕩的封禅儀式,通天地,祭祀了盤古女娲伏羲等先神,獲得了寶鼎,赢得了萬民的敬仰。而你做了什麼?就憑是神農炎帝的後人,有一身氣力,隻知道打打殺殺,人見人怕。要不是你追随天帝絞殺蚩尤,怎會有這樣的顯名?現在孩子還在襁褓之中,你竟然謀劃大逆,這是何苦呢?義和,是天神中的惡類,本來就是衆神所反感的,他隻是利用你反抗天帝,你甘心做他的棋子嗎?希望仙君有遠見,不要逞一時之勇,被天下恥笑啊。”

刑天不僅沒有被勸住,反而被夢靓的話激怒,大呼道:“天帝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顯示他的權威,對那些阿谀奉承的天神有用,我刑天不吃這一套。”說罷便拿起盾和闆斧朝帝都奔去。

盾和闆斧都是戰神刑天的法器,他是炎帝在不周山西部深千尺的地方掘出來的黃銅煉鑄的,高三尺六寸,寬一尺八寸,重一百九十六斤七兩三錢,盾的表面刻着紋案,即為三種獸紋,最上邊是夔獸的樣子,中間是雙龍戲珠,最下邊是獸驺吾紋飾。

驺吾是身子像老虎那樣大,外形像虎的一種靈獸,它的尾巴是身子的三倍長,耳朵直樹,爪子像龍爪,身上是五彩斑斓的花紋。它非常大,可日行三千裡。它跑起來,地上的塵土飛濺,不斷地吼叫着,百裡之外都能聽到它的咆哮聲。它的名字也叫驺虞,是戰神刑天的坐騎。當時天帝大會西泰山,刑天自宴會歸來時看到一頭巨鷹死了變成了一隻巨獸,鷹的毛都脫盡,又長出了五彩斑斓的新毛,刑天見了非常高興,并把它馴服,成了自己的坐騎。

驺吾隻吃食犬桑的籽,食犬桑就是一種特殊的桑樹,長得高大無比,它長的果子有肉香,是一種仙果,人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它就生長在距刑天洞府不足百裡地念山上。驺吾很靈敏忠實,從來不離開刑天半步,大戰蚩尤時,它就咬傷蚩尤的三個兄弟,天帝也很喜歡它,特賜給它虞零以示表彰。刑天為了尊重它,也把它的樣子雕飾在自己的盾上。

刑天的闆斧非常大,是伏羲生前留在昆侖山上的,炎帝告訴他法寶的威力後,他就取來用了。

刑天騎着驺吾,左手執盾,右手拿着闆斧,徑直朝帝都奔去。,到了帝都,正見神荼和郁壘正在殿前守衛,見刑天來到執雙戈擋住刑天去路。刑天道:“我要見天帝,讓開便好。”

二神道:“天帝正在議事,放下盾和闆斧方能進去”

刑天怒道:“你們這兩個小神也敢阻擋我,快快讓開,我要見天帝”。二神見到刑天怒氣而來,忙指揮左右天将圍堵過來。

正在議事的天帝聽見,忙令人傳刑天進殿。刑天便舍下驺吾,拿着盾和闆斧來到殿中,見天帝也衆神在議事義和也在其中。

天帝問道:“戰神匆匆而來可有什麼事嗎?”刑天沒有理睬,隻是望了義和一眼,義和沒有反意。

天帝又問道:“你可知道進殿不可攜帶武器?”刑天還是沒有理會,又望了義和一眼,義和稍有動作卻仍沒有反意。

天帝大怒,道:“拿着兵器闖到殿中,進到殿中沒有歸列,我問你你又沒有回應。身為大神,該當何罪?”

“應當除掉他的神位,貶到下界,永世不得為神”有司禮天神答道。

刑天仍沒有回應,隻是站立在那裡不動。天帝大怒道:“身為天神,竟然如此的放肆。你有罪卻不伏法,難道想要被貶黜嗎?”刑天又望了義和一眼,義和稍有動作,有反意。刑天開口,道:“你不知道天下的黎民正在受洪荒之苦嗎?你隻是在這裡貪圖享樂。有言道‘高位有德者居之’你既無得,把帝位讓給有得的便罷,否則我将要争奪它”

天帝大恐,隻見刑天猛長高了三尺,粗了一倍吧,臉上都沒有了血色,左手執盾,右手執闆斧朝天帝奔來。衆天神見了也驚慌起來,頓時混做一團,不知道該怎麼辦,在殿外的天将因為沒有天帝的旨意也不敢進去。後土道:“刑天你要反叛嗎?這可是天理不容的大罪啊”大鴻也喊道:“刑天你違反天命不可活啊,何不束手就擒尚有活命的機會”刑天憎恨的看着他們,大怒,朝着天帝奔去。

天帝依然坐在寶座上,看着憤怒的刑天隻是歎息,道:“朕知道你有委屈,隻要你放下盾斧,朕恕你無罪。”昏了頭的刑天此時什麼也聽不進去了,他看看周圍,見義和站在那裡冷笑,更是急火攻心,舞動着盾斧就要砍向天帝。天帝知道不可能再與刑天妥協了,就用法術擊打刑天。隻見一片亮光閃過,正好擊中刑天的頭,頭被砍下滾到了十幾步之外的地上。

刑天的頭被天帝使法術砍下,刑天并沒有倒下,他在那裡站了一會兒,将左手的盾丢下,右手拿着闆斧蹲在地上去摸自己的頭顱,一步一步逼近頭顱,天帝命風神将頭顱刮到殿外,大聲道:“刑天還不知罪嗎?”刑天尋了一圈也沒摸到自己的頭,知道不可能找到了,就挺起胸站立在大殿之中,好像千斤墜沒有一絲動彈。天帝命殿外天兵把刑天的軀體搬出去,可是數十人都不能搬動。

力牧谏道:“戰神刑天,是盤古的腸蟲經過幾萬年變化而來的,站在那裡無人可以扳倒他。現在他的意志堅定,若要把他的軀體擡出大殿必須先讓他躺下,否則無人可以把他擡出去”

天帝道:“誰有辦法可以使刑天躺下?”

義和見左右隻是議論紛紛,道:“我可以試試”天帝允諾。義和雙手托起衣袍,走近刑天,靠着刑天的耳朵輕輕地說了幾句話,刑天就躺下了。

刑天躺下,他的血從脖子的傷口處噴出,好像噴泉一樣,從天上一直奔流到大地上,在下界的一處窪谷處形成了一個大淵,這個大淵方圓百裡,因為從刑天體内流出的血有惡臭味,所以在淵的周圍寸草不生,有小鳥從它的上面飛過就會落下來,有人聞到裡邊的氣味就會氣絕而亡,這裡四季有雨但沒有風和雷聲,雨稍微有血色,淋漓永遠不盡,春秋每天都有霧,人們稱其為淩淵。因為它的氣味可以傳播千裡,人們又稱它為千裡淵。

刑天的軀體倒下後,天帝正要命人擡刑天的屍體,刑天忽然站起來,拿起盾和闆斧就跑了出去,衆神沒有反應過來他已經跑遠。無頭的刑天跑出大殿就呼喚自己的坐騎驺吾,聲音悲怆,天下人都被驚哭了。驺吾來的刑天身邊,刑天騎上它就無影無蹤了。

天帝見此大怒,看到刑天的頭顱還在殿外,招人把他的頭擡進殿内,頭隻能看出輪廓卻已經沒有血色了。天帝問衆神道:“刑天突生邪念,現在他的頭在這裡,我們怎麼處置他呢?”大鴻道:“距此八萬六千裡有一座山名叫常羊山,那裡有磁玉、樟樹、可以把他的頭掩埋在那裡以化解它的瘴氣,也來顯示天帝的仁善。那裡五行具備,有祥氣。”天帝準了,由大鴻帶着刑天的頭顱,埋到了常羊山南邊百尺深的岩石下。

刑天的軀體跑出帝都,藏在帝都東北瑤水岸邊的大樹林裡。瑤水是一處靈渠,裡邊的水纖塵不染,清冷透骨,清澈有靈氣,與昆侖山上瑤池的水相連通,那裡有一種草叫瑤草,這種草春夏生長開花,秋冬就幹癟而躲藏在地下。

刑天丢下盾和闆斧,伏在地上,用瑤水裡的水來清洗自己的傷口,疼痛使刑天難以忍受,他順手拿起盾和闆斧,在那裡亂舞來發洩自己的苦楚,不幾時,刑天見前面一片光明,他竟然能夠看到東西了,也發出了尖利的吼聲,原來他的兩乳變成了一雙眼睛,肚臍變成了嘴,不僅可以發出聲音而且也可以聽到千裡之外的聲音了。那天晚上,他偷偷的來到帝都,跑到天帝的寝宮,天帝正在睡覺沒有察覺,刑天大怒道:“還我頭顱,還我頭顱”天帝被驚醒,看見無頭的刑天站在那裡,施法術擊打刑天沒有擊中,衆将來攻,刑天又躲藏起來。這樣天帝經常夢見斷頭刑天夜襲帝都,便加派巡邏守衛,但刑天以後沒有再來過。

天帝朝會,告知衆天神斷頭刑天之事,乃問義和道:“刑天既然倒下怎麼會又跑了呢?你那天對他說了些什麼?”義和道:“我隻是對他說‘你要為自己的妻兒想想’他便躺下了”而實際上,義和對刑天說的話是“你沒有頭就不能反抗天帝了嗎?何必站在這裡等待沒頂呢?”天帝知道刑天的仁義,細想刑天的所作所為,難過道:“刑天,戰神,本來有功于天下黎民,而因為我的貪婪,為了一個離宮而使刑天受怨恨而亡,這是我的罪過,我等應當以史為鑒,不可在胡作非為了。”乃罷朝而去。

斷頭刑天自帝都逃走後,躲在大澤之中,驺吾為他尋找食物,後來共工聞訊,騎着雙龍尋到大澤,把他藏在不周山的山洞裡,自此刑天便不再露面。

刑天斷頭之後再無回家探望妻兒,兒子羿也不斷的長大。羿是刑天唯一的兒子,生下來就康健,因為有刑天的聖靈石庇護着,他少而早成,非常喜歡射箭,素有戰神的風度,後來在大堯時,天上的十個太陽一起出現,莊家焦枯,民不聊生,堯便賜羿彤弓素箭射日。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