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山陵怎麼形容(來到中山陵的怎麼發表說說)

biang 中華百科 759

本文目錄

  1. 形容中山陵的句子
  2. 形容“中山陵”的成語有哪些
  3. 形容中山陵的成語
  4. 巍巍中山陵預習

形容中山陵的句子

1,連綿起伏

連綿:連續不斷的樣子;起伏:高低不平。讀作lián mián qǐ fú連續不斷而且起伏不平。

2,曲折蜿蜒

蜿蜒指(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讀音: qū zhé wān yán路途艱難不好走,彎彎繞繞的。

3,舉世聞名

舉世聞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jǔ shì wén míng,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

4,重巒疊嶂

重巒疊嶂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chóng luán dié zhàng,意思是連綿的山。指山峰一個接着一個,連綿不斷。

5,雄偉壯觀

雄偉壯觀,漢語成語,發音為 xióng wěi zhuàng guān,意思是氣勢雄偉美麗壯觀。

形容“中山陵”的成語有哪些

氣勢磅礴、雕梁畫棟、鱗次栉比、别有洞天、波瀾壯闊

一、氣勢磅礴

【解釋】:磅礴:廣大無邊的樣子。形容氣勢雄偉壯大。

【出自】:秦牧《古戰場春曉》:“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氣勢磅礴的一頁。”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萬馬奔騰、氣貫長虹、風雲叱咤、奇偉磅礴、排山倒海

二、雕梁畫棟

【解釋】:指有彩繪裝飾的十分華麗的房屋。

【出自】: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光閃閃貝阙珠宮,齊臻臻碧瓦朱甍,寬綽綽羅帏繡成栊,郁巍巍畫梁雕棟。”

【譯文】:光閃閃貝阙珍珠宮,齊國出現達到碧瓦朱屋脊,寬綽綽羅帏繡成攏,郁巍巍畫梁雕棟。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建築物很華麗

三、鱗次栉比

【解釋】:栉:梳篦的總稱。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出自】: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譯文】:京城十二大道,飛甍各排列。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建築物多而集中

四、别有洞天

【解釋】:洞中另有一個天地。形容風景奇特,引人入勝。

【出自】:唐·李白《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

【譯文】: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遠方流去,這裡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樣,不是凡塵世界所能比拟的。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形容另有一種境界

【近義詞】别有天地、天外有天

五、波瀾壯闊

【解釋】:原形容水面遼闊。現比喻聲勢雄壯或規模巨大。

【出自】: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旅客貧辛,波路壯闊。”

【譯文】:旅客的貧苦艱辛,波路壯闊。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于文章、運動等

形容中山陵的成語

1,連綿起伏

連綿:連續不斷的樣子;起伏:高低不平。讀作lián mián qǐ fú連續不斷而且起伏不平。

2,曲折蜿蜒

蜿蜒指(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讀音: qū zhé wān yán路途艱難不好走,彎彎繞繞的。

3,舉世聞名

舉世聞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jǔ shì wén míng,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

4,重巒疊嶂

重巒疊嶂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chóng luán dié zhàng,意思是連綿的山。指山峰一個接着一個,連綿不斷。

5,雄偉壯觀

雄偉壯觀,漢語成語,發音為 xióng wěi zhuàng guān,意思是氣勢雄偉美麗壯觀。

巍巍中山陵預習

巍巍中山陵

教學目标:

知識與能力:

(1)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能從“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學習文章是如何按空間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中山陵的;

(4)結合有關數字說明和描寫的語句,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确、簡潔和生動;

過程與方法: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點難點,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

流的方法,理解建築物的特征和語言特色。

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的了解,從“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偉大和精神的不朽,繼續培養自己對革命者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教學重點:

理清說明時采用由總到分,由外到内的順序和文章是如何緊扣“巍巍”這一特征展開介紹的;

教學難點:

文章如何體現孫中山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的相得益彰。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節日,你知道這個節日有哪些風俗呢?(每至此日,人們會準備一些花圈和紙錢等去墳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親人,因此這是一個紀念先人的節日)你能用一句詩來形容清明節的情景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與其他節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個充滿哀思的節日,是一個讓人心情沉重的節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讓我們懷着這種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來悼念一個人。他既不是我們的親人,也不是“抛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情緬懷,因為在中國近代曆史上,他曾帶領國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為他建造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說到這裡,你們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誰了吧?(孫中山)對,他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他死後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現在讓我們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劉叙傑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緬懷這位偉大的人物。(闆書課題)

二、浏覽課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紹陵園建築的說明文,學習說明文,我們腦海中應自然浮現出說明文學習的“十五字”方法,有誰能為我們回憶一下?(明對象、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品語言)那麼通過昨天的預習,你能為十五字找到相應的答案嗎?

明确:明對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順序——空間順序;找方法——列數字等;品語言——準确、生動。

過渡:從上面五個方面,我們對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這些皮毛,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陵園深處。

三、從設計方案的擇優,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設一下,如果請你為孫中山先生設計陵墓,那麼你在設計時會考慮哪些因素?(以貝聿銘的設計為參考)

參考:地理環境(中國人對身後事非常重視,要選一個風水寶地)、設計應符合人物身份、要考慮資金預算等

2.我們同學還挺有當設計師的潛力的,考慮的因素還是很多的。其實當時人們在為孫中山設計陵墓時也是煞費苦心的。提出的設計方案很多,但隻有40餘份入選,其中最後隻有一個方案被選中,它就是呂彥直的設計方案。請大家各自朗讀課文的第4段,想想這些設計方案是怎樣入選的,為什麼最後隻有呂彥直的方案脫穎而出?

交流:可用原話回答,鼓勵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要點如下有注重和諧協調;弘揚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備等。

呂彥直的設計憑借這些優勢而入選了,但設計方案隻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課文中簡單的介紹了陵園的建造情況,誰願意為我們讀一下?(一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數字)

提問: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些列舉的數字能說明什麼問題的?

參考:中山陵從動工到竣工耗時之久,用地面積之大,使用經費之多,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築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從地理位置的選擇,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過渡:那麼,這樣一座巍巍的建築,到底建築在什麼地方呢?(古都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第一小節裡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孫中山是哪裡人?(廣東香山人)中國有句古話,“葉落歸根”,也就是人死之後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孫中山為什麼會葬在南京的鐘山腳下呢?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明确:因為這是孫中山的遺願(内部原因);

那麼,鐘山為什麼能得到孫中山的青睐呢?請大家閱讀文章的第二小節,看看你能找到鐘山吸引孫中山之處嗎?

交流:鐘山地勢雄偉,風景優美,并且有沉重的曆史感等

說到這裡,老師有一個疑問,這篇文章是介紹鐘山陵的,但作者為什麼用這麼多的文字介紹鐘山呢?是不是偏題了?誰能為老師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鐘山的這些地理和人文環境,才使孫中山選擇這裡;二用鐘山雄偉的壯觀的氣勢來襯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結:這節課我們從整體上對文章了解了一番,通過對設計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選擇這兩個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這些内容,文章還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現這一特征呢?留給大家思考,我們下節課一起探讨。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以複習上節課的内容為主,讓學生回憶“巍巍”的含義和作者是如何寫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節課的問題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從中山陵的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過渡:從中山陵的設計方案、建造過程和地理位置,我們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廬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麼“巍巍”。

文章正式介紹中山陵建築群體的是哪些段落呢?(從第5~11小節)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點。

請大家閱讀第5和第6小節,了解一下中山陵的總體設計和總平面圖。思考三個問題:(1)中山陵的總體設計為什麼“值得稱道”?(2)陵園大道旁為什麼栽種如此多的樹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節具體介紹了陵園的主要建築,為什麼第6小節還要總寫陵園平面布局?

交流:(1)三處風景區連為一體;(2)形成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也體現勒令孫中山的精神萬年長存;(3)使讀者對中山陵先有一個概括的了解,也表現了設計者的思想。

除了通過總體設計和布局,襯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懷和不朽的業績之外,哪些地方還以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表現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偉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現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數字體現中山陵的高大;“博愛”“天下為公”遺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結:至此,我們從三個角度:設計方案的擇優、地理環境的選擇、陵園布局的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陵園建築群體的規模氣勢;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孫中山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從三個方面:用鐘山的雄偉襯托,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從陵墓的主人介紹。

三、閱讀第6~11段,理清說明順序

剛才,我們匆匆的遊覽了一下中山陵,對裡面的建築有了大緻的了解,今天,我們就放慢腳步,細細地欣賞一番,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中山陵由南北兩區組成,南區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區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這些内容都是在哪個小節裡提到的?(第六小節)那麼這一節與其他小節是什麼關系呢?(總分)

請對照着課文,邊閱讀邊完成課後的圖表,并思考兩個問題: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中山陵的?如果請你當中山陵的講解員,你能用簡單的語言把這幅平面圖介紹清楚嗎?

學生自主完成圖表,并交流:

(1)說明順序:由外到内,由整體到局部

(2)講解:要求語言簡潔,條理清楚。

四、精段賞析,體會語言特色

知識介紹:一篇優秀的說明文語言通常有兩大特點:一是準确簡潔;二是生動形象。根據這兩種語言特色,說明文的說明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平實說明;一是生動說明。平實說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樸實的語言進行說明,而生動說明就是用一些形象優美的語言對事物進行描寫,也是為了更好的說明事物。

現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采用生動說明的語段,讀一讀,想想這些内容有什麼作用?

各自朗讀交流,找出描寫生動之筆

在朗讀中品味描寫的精彩之處

感受精彩描寫的作用

五、總結全文:用課後探究一為起點,總結文章作為說明文的優秀之處,并鼓勵學生向墓主孫中山緻以崇高的敬意,牢記偉人的訓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1.主旨:這是一篇介紹陵園建築的說明文。課文有條不紊地介紹了中山陵園的方位、人文環境、設計特色、修建過程和規劃特點,準确地說明了中山陵園的建築特征,表現了它的巍巍氣勢和孫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第4段: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孫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

第5段:由中山門開始的寬闊陵園大道,至陵前長六公裡,兩旁栽種着許多法國梧桐,這些行道樹在長成後,枝繁葉茂,丫杈交錯,形成了一條濃翠蔽日的林陰大道。道外的丘崗坡陀上,密植着衆多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林叢複疊,莽蒼深邃,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以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

第12段: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注,除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外,還對整個陵區進行了維修和整修,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着整齊、甯靜、肅穆的景象。評論|5清風雲紫|四級采納率8%擅長:暫未定制其他類似問題2009-04-18巍巍中山陵原文752009-03-31巍巍中山陵練習712008-04-06《巍巍中山陵》課後二題2122008-03-31巍巍中山陵402008-04-15巍巍中山陵說明順序51更多關于巍巍的中山陵句析的問題>>相關知識巍巍中山陵:閱讀巍巍中山陵:導遊詞巍巍中山陵:練習巍巍中山陵:示意圖2011-06-12巍巍中山陵閱讀答案10分鐘之内追加20分162011-04-17巍巍中山陵閱讀答案,幾分鐘内有獎,急!!!!!!!!!!!!!!!!!!!!!!!!!!!...662009-04-05巍巍中山陵課後練習和平面圖364其他4條回答2009-04-0821:16milk_800|九級1.主旨:這是一篇介紹陵園建築的說明文。課文有條不紊地介紹了中山陵園的方位、人文環境、設計特色、修建過程和規劃特點,準确地說明了中山陵園的建築特征,表現了它的巍巍氣勢和孫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第4段: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孫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

第5段:由中山門開始的寬闊陵園大道,至陵前長六公裡,兩旁栽種着許多法國梧桐,這些行道樹在長成後,枝繁葉茂,丫杈交錯,形成了一條濃翠蔽日的林陰大道。道外的丘崗坡陀上,密植着衆多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林叢複疊,莽蒼深邃,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以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

第12段: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注,除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外,還對整個陵區進行了維修和整修,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着整齊、甯靜、肅穆的景象。評論|92009-04-0911:39sunhx1995|四級巍巍中山陵

教學目标:

知識與能力:

(1)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能從“十五字”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學習文章是如何按空間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中山陵的;

(4)結合有關數字說明和描寫的語句,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确、簡潔和生動;

過程與方法: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合作探讨文章的重點難點,采用自主研究和全班交

流的方法,理解建築物的特征和語言特色。

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的了解,從“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偉大和精神的不朽,繼續培養自己對革命者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教學重點:

理清說明時采用由總到分,由外到内的順序和文章是如何緊扣“巍巍”這一特征展開介紹的;

教學難點:

文章如何體現孫中山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的相得益彰。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節日,你知道這個節日有哪些風俗呢?(每至此日,人們會準備一些花圈和紙錢等去墳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親人,因此這是一個紀念先人的節日)你能用一句詩來形容清明節的情景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與其他節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個充滿哀思的節日,是一個讓人心情沉重的節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讓我們懷着這種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來悼念一個人。他既不是我們的親人,也不是“抛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情緬懷,因為在中國近代曆史上,他曾帶領國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為他建造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說到這裡,你們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誰了吧?(孫中山)對,他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他死後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現在讓我們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劉叙傑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緬懷這位偉大的人物。(闆書課題)

二、浏覽課文,初步把握内容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紹陵園建築的說明文,學習說明文,我們腦海中應自然浮現出說明文學習的“十五字”方法,有誰能為我們回憶一下?(明對象、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品語言)那麼通過昨天的預習,你能為十五字找到相應的答案嗎?

明确:明對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順序——空間順序;找方法——列數字等;品語言——準确、生動。

過渡:從上面五個方面,我們對文章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這些皮毛,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陵園深處。

三、從設計方案的擇優,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假設一下,如果請你為孫中山先生設計陵墓,那麼你在設計時會考慮哪些因素?(以貝聿銘的設計為參考)

參考:地理環境(中國人對身後事非常重視,要選一個風水寶地)、設計應符合人物身份、要考慮資金預算等

2.我們同學還挺有當設計師的潛力的,考慮的因素還是很多的。其實當時人們在為孫中山設計陵墓時也是煞費苦心的。提出的設計方案很多,但隻有40餘份入選,其中最後隻有一個方案被選中,它就是呂彥直的設計方案。請大家各自朗讀課文的第4段,想想這些設計方案是怎樣入選的,為什麼最後隻有呂彥直的方案脫穎而出?

交流:可用原話回答,鼓勵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要點如下有注重和諧協調;弘揚民族文化;追求形神兼備等。

呂彥直的設計憑借這些優勢而入選了,但設計方案隻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建造。課文中簡單的介紹了陵園的建造情況,誰願意為我們讀一下?(一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數字)

提問: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些列舉的數字能說明什麼問題的?

參考:中山陵從動工到竣工耗時之久,用地面積之大,使用經費之多,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山陵建築的“巍巍”以及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四、從地理位置的選擇,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過渡:那麼,這樣一座巍巍的建築,到底建築在什麼地方呢?(古都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第一小節裡有交代)。但大家知道孫中山是哪裡人?(廣東香山人)中國有句古話,“葉落歸根”,也就是人死之後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孫中山為什麼會葬在南京的鐘山腳下呢?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明确:因為這是孫中山的遺願(内部原因);

那麼,鐘山為什麼能得到孫中山的青睐呢?請大家閱讀文章的第二小節,看看你能找到鐘山吸引孫中山之處嗎?

交流:鐘山地勢雄偉,風景優美,并且有沉重的曆史感等

說到這裡,老師有一個疑問,這篇文章是介紹鐘山陵的,但作者為什麼用這麼多的文字介紹鐘山呢?是不是偏題了?誰能為老師解答一下疑惑?

明确:一正是鐘山的這些地理和人文環境,才使孫中山選擇這裡;二用鐘山雄偉的壯觀的氣勢來襯托中山陵的“巍巍”。

五、小結:這節課我們從整體上對文章了解了一番,通過對設計方案和地理位置的選擇這兩個角度,初步理解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除了這些内容,文章還有哪些部分也能或明或暗地表現這一特征呢?留給大家思考,我們下節課一起探讨。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以複習上節課的内容為主,讓學生回憶“巍巍”的含義和作者是如何寫出中山陵“巍巍”特征的,再由上節課的問題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從中山陵的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過渡:從中山陵的設計方案、建造過程和地理位置,我們初步感受到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看一看中山陵的“廬山真面目”,看看它本身是不是真的那麼“巍巍”。

文章正式介紹中山陵建築群體的是哪些段落呢?(從第5~11小節)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點。

請大家閱讀第5和第6小節,了解一下中山陵的總體設計和總平面圖。思考三個問題:(1)中山陵的總體設計為什麼“值得稱道”?(2)陵園大道旁為什麼栽種如此多的樹木?(3)既然文章第7~11小節具體介紹了陵園的主要建築,為什麼第6小節還要總寫陵園平面布局?

交流:(1)三處風景區連為一體;(2)形成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也體現勒令孫中山的精神萬年長存;(3)使讀者對中山陵先有一個概括的了解,也表現了設計者的思想。

除了通過總體設計和布局,襯托中山先生博大的襟懷和不朽的業績之外,哪些地方還以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表現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偉大形象呢?哪些地方可以表現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呢?

交流:直接用數字體現中山陵的高大;“博愛”“天下為公”遺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雕像和卧像等。

5.小結:至此,我們從三個角度:設計方案的擇優、地理環境的選擇、陵園布局的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陵園建築群體的規模氣勢;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孫中山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從三個方面:用鐘山的雄偉襯托,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從陵墓的主人介紹。

三、閱讀第6~11段,理清說明順序

剛才,我們匆匆的遊覽了一下中山陵,對裡面的建築有了大緻的了解,今天,我們就放慢腳步,細細地欣賞一番,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中山陵由南北兩區組成,南區包括石牌坊和墓道;北區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和墓室等。這些内容都是在哪個小節裡提到的?(第六小節)那麼這一節與其他小節是什麼關系呢?(總分)

請對照着課文,邊閱讀邊完成課後的圖表,并思考兩個問題: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中山陵的?如果請你當中山陵的講解員,你能用簡單的語言把這幅平面圖介紹清楚嗎?

學生自主完成圖表,并交流:

(1)說明順序:由外到内,由整體到局部

(2)講解:要求語言簡潔,條理清楚。

四、精段賞析,體會語言特色

知識介紹:一篇優秀的說明文語言通常有兩大特點:一是準确簡潔;二是生動形象。根據這兩種語言特色,說明文的說明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平實說明;一是生動說明。平實說明就是用一些平淡樸實的語言進行說明,而生動說明就是用一些形象優美的語言對事物進行描寫,也是為了更好的說明事物。

現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采用生動說明的語段,讀一讀,想想這些内容有什麼作用?

各自朗讀交流,找出描寫生動之筆

在朗讀中品味描寫的精彩之處

感受精彩描寫的作用

五、總結全文:用課後探究一為起點,總結文章作為說明文的優秀之處,并鼓勵學生向墓主孫中山緻以崇高的敬意,牢記偉人的訓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此自勉。評論|42009-04-1217:43浮翼の愛|二級呃…………

你真牛…………語文課怎麼上的啊…………評論(1)|22009-04-2020:19囧第三方|四級31巍巍中山陵

選自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報》。

劉叙傑在浩蕩的大江之濱,在秀麗的江南水鄉之間,坐落着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園就位于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

鐘山的本源出自江蘇南部的茅山山脈,它北延至南京、鎮江之間,稱為甯鎮山脈。鐘山是甯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七公裡,南北寬度僅三公裡,由于附近大多是沖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顯得分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在蒼翠的林海與山巅紫紅色的頁岩相互襯映的藍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相傳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以後,曾到鐘山來打獵,看到周圍的風景優美,地勢也很開闊,就表示了身後要埋葬在這裡的願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根據他生前的願望,将其陵園建築在南京的鐘山南麓。

陵園的設計是通過方案競賽入選的,對送選的四十餘份圖紙,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當時有許多中外建築師參加,但入選的前三名都是中國建築師。首獎是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由于他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境、地形的結合,并參照了我國古代建築中若幹優秀的傳統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孫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動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由北京香山碧雲寺運來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園用地面積46000畝,先後施工六年,使用的經費按當時的币值計算,共達四百餘萬元。

陵園的總體依南北中軸線,布置在鐘山南麓的緩坡上,東、西距靈谷寺與明孝陵各約一公裡(其間有道路相連)。這樣就将三區著名的名勝聯為一體,從而擴大了東郊風景區的遊覽範圍和内容,在區域規劃上是值得稱道的。由中山門開始的寬闊陵園大道,至陵前長六公裡,兩旁栽種着許多法國梧桐,這些行道樹在長成後,枝繁葉茂,丫杈交錯,形成了一條濃翠蔽日的林陰大道。道外的丘崗坡陀上,密植着衆多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林叢複疊,莽蒼深邃,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以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

陵園的總平面布局,大緻可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在總圖上表現如鐘下的懸索)。北部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總圖上表現為鐘的本體)。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挂着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台地,東、西側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為過去守陵衛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藍琉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梁殿①〔無梁殿〕内部全用圓拱支撐,整座建築沒有一根梁柱的殿宇。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

循陵門後石階即至碑亭,亭内在龜趺〔趺(fū)〕碑下的石座。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北,地勢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寬大的石階。石階分為八段,每段三十餘步至五十餘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則矗立着陵園的主體建築——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這裡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橋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鼈,館閣樓台,隐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着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寬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築,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誡黨員演說詞》全文。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态安詳,栩栩如生。

墓室直徑約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圓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圍有環形走道及石欄以供瞻仰。室頂為半球形穹窿,對外不開窗,用電氣照明及機械通風。中山先生的靈柩在1929年奉安①〔奉安〕古稱帝後安葬及神主遷。這裡指孫中山靈柩的遷葬。時,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處,外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環形圍牆,外鋪草地,并植以梅、玉蘭等花木。

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注,除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外,還對整個陵區進行了維修和整修,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着整齊、甯靜、肅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