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怎麼埋起來的(秦始皇陵 怎麼埋起來的圖片)

biang 中華百科 998

本文目錄

  1. 秦始皇陵真正的埋葬位置在哪裡
  2. 秦始皇陵真的是衣冠冢嗎嬴政真身究竟埋在哪裡
  3. 秦始皇陵是怎麼發現的呢
  4. 秦始皇陵是怎麼發現的

秦始皇陵真正的埋葬位置在哪裡

秦始皇陵位于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裡的骊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别為:秦始皇陵位于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東35公裡的臨潼區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骊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裡。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内有内外兩重城垣,内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陵真的是衣冠冢嗎嬴政真身究竟埋在哪裡

秦始皇陵作為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一直以來可以說還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好奇的,畢竟這裡可是埋葬着兩千多年前的第一位皇帝,隻不過因為很多原因,秦始皇陵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直都沒有進行發掘的。然而有人說其實秦始皇陵裡面根本就沒有埋的是秦始皇,這裡隻不過是秦始皇的一個衣冠冢而已,秦始皇的真身根本就不在秦始皇陵裡面,這種說法究竟是不是真的呢?秦始皇陵裡面到底埋的是什麼,真的沒有秦始皇的真身嗎?那他的真身到底埋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秦始皇真的不在秦始皇陵嗎

但凡有些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華第一帝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秦始皇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秦始皇陵位于臨潼縣東約5公裡處,南依骊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骊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大家都被史書欺騙了,秦始皇陵很可能隻是嬴政的衣冠冢,真身并不葬在這裡。很多證據指明,秦始皇的真身很有可能葬在河北。

從公元前210年開始,秦始皇進行了第五次全國大巡遊,出武關、去雲夢、到零陵、下同安、臨浙江、過潤州、上琅琊、登成山,總行程約一萬多公裡,平均每天的行進速度為30公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剛剛到達德州的平原津後,年逾半百的秦始皇突然得了重病,于當年七月在趙國原來的沙丘宮内駕崩了。

按照常例,作為至高無上的帝王,秦始皇的靈柩應該立刻運回都城鹹陽,安葬在早已選好址的陵寝内。但是,列位看官請注意,平原津距鹹陽足足有2500多公裡,按照巡遊時平均每天30多公裡的行進速度來計算,要80多天才能到達,即使快馬加鞭提高運行速度,50天内也不可能到達鹹陽。

七月,正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夏季,一天之内,屍體就會開始腐爛、發臭,就算是50天内能趕回鹹陽,除了屍蟲和一堆白骨外,還能留下些什麼?

秦始皇去世的消息,隻有李斯、趙高等幾個大臣近侍知道,其他人一概不得知,也不可能知道。趙高為了扶胡亥繼位,達到篡權的目的,威脅李斯就範,采取了“秘不發喪”的手段。

就算是“秘不發喪”,沿着原路返回鹹陽,一路上屍體發臭、腐爛的事實也會遮攔不住,勢必會影響胡亥順利繼位。

因此,匆匆将秦始皇的屍體就地掩埋,隻将秦始皇的衣冠運回鹹陽安葬才是上策。

更何況,回歸的路上,盡是趙高、李斯視為宿敵的蒙恬将軍的軍隊,要知道,蒙恬将軍可是公子扶蘇的堅定擁護者,被他們發現始皇帝已經駕崩,肯定會激起兵變。

隻有将秦始皇的屍體在河北秘密埋葬,趙高、李斯才能把戲一直“演”到鹹陽。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那就是河北是秦始皇母親的故鄉,又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安葬在河北,也算得上是“落葉歸根”了。

2.秦始皇陵隻是衣冠冢嗎

一些人認為秦始皇陵隻是個衣冠冢,并非秦始皇真正的葬身之處。因為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崩于沙丘,為掩屍臭李斯乃诏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很多人由此推測此時秦始皇屍身已腐,不便帶回,所以就地掩埋了。如果就地掩埋,那麼用鮑魚掩臭味不就多此一舉了?

《史記》對郦山陵墓是這樣描寫的: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緻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轍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樹草木以象山。”

通過對秦始皇陵的探測,探測出水銀含量奇高,已經超出古人僅為防腐而使用水銀的劑量,由此可對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近些年來對秦始皇陵周圍陪葬坑的發掘,發現了驚為天人的兵馬俑坑,水禽坑中出土了栩栩如生的用青銅鑄造的水禽,武器坑出土了機弩以及殉人的陪葬坑。這些陪葬坑的發現都一一印證了《史記》中的記載。且秦始皇陵園規模宏大,出土的器物極為精巧,無一不彰顯了一位帝王的霸氣。

雖然秦始皇陵沒有發掘,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秦始皇陵就是秦始皇的葬身之地。但是結合曆史文獻,以及現有的發掘成果基本可以确認骊山就是秦始皇的葬身之處。

3.秦始皇死後埋在哪裡

古代帝王對于陵墓位置的選取很謹慎,而秦始皇其實從年輕的時候就希望死後可以葬在骊山,而後他就開始招用大量的工匠來為自己修建陵墓。因為在骊山附近還有河流,秦始皇為了避免這些河道對陵寝有影響,所以就将河道進行了改建,可以說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工程非常的浩大。據後來考古調查了解到,秦始皇陵墓一共有兩萬平方米,秦始皇在去世之後還用很多珍寶來給自己陪葬,所以陵墓中有很多奇珍異寶,秦始皇陵墓也吸引着衆多盜墓者前來盜取寶貝。

秦始皇當初在修建陵墓的時候早已想到了盜墓的問題,所以他就在陵墓中設置了很多機關,這樣在盜墓者來到墓室之後,機關就會射出弓箭,盜墓者會因被箭射中而喪命,這些弓箭上面還帶毒,所以即使沒有被箭射中要害,那麼也難以活着走出陵墓。所以很多盜墓者雖然都希望盜取陵墓中的寶貝,而是卻因為陵墓中暗藏機關而不敢前往。

另外在秦始皇陵墓中還有大量的水銀,我們都知道水銀是有劇毒的,加上陵墓位于地下,所以墓室中還缺少氧氣,人類在進入墓室中之後,不是被毒死就是因缺氧而離世。而這些水銀在地宮中不僅可以起到防盜的作用,還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陵墓中的物品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

但是有專家認為秦始皇其實并沒有葬在這個陵墓中,因為秦始皇這個人很多疑,在這麼多安全設施下他依然擔心自己的屍體會被盜墓者發現,所以他在修建陵墓的時候,在附近還修建了很多小的地宮,而後由秦始皇自己選擇安葬位置,雖然可以确定秦始皇最後是被葬于骊山周圍,但是陵墓的具體位置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秦始皇陵是怎麼發現的呢

1、始皇修陵墓: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産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骊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還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數千對童男童女準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诏書,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這麼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

想來想去,隻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衆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3、燒制艱難:

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隻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采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于燒制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于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洩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并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死裡逃生:

傳說隻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裡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甕(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制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擴展資料:

1、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号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内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内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2、藝術價值: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3、發現故事:

1974年3月,臨潼縣骊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兵馬俑

秦始皇陵是怎麼發現的

秦始皇裡的發現可以算的上是機緣巧合,1974年的時候在陝西省臨潼縣距離現在的秦始皇陵東面的西楊村正處于幹旱時期,農民為了獲取水資源就在村旁打井取水,村民在打井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陶制的人頭,由于當時村民比較迷信,認為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又将挖出來的陶制人頭埋回去了。之後當地村民又在那片區域挖出了其他陶制人的身體部件,這才引起了當地村民的關注,他們把這件事情上報了當地政府,政府又上報國家,國家派文物部門前來勘察。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經過鑽研和發掘發現了離地面五米下的一座俑坑,這座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座俑坑裡站滿了手持兵器身披铠甲威武雄壯的士兵,同時這就俑坑被命名為一号坑,一号坑被發現後考古學家經過進一步的勘察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三個坑裡面的陶俑有加起來多達數千個。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被發現的基礎,通過秦始皇兵馬俑周圍的勘察和研究,考古學家準确确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是我國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活動之一,秦始皇陵的發現也向全世界彰顯了我國的古代文明的燦爛和我國文化資産的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