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興建了哪些工程(秦始皇建造了什麼工程)

biang 中華百科 698

本文目錄

  1. 秦始皇有哪些功績
  2. 春秋戰國時期,興建了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3. 秦始皇當時修的工程建築有哪些

秦始皇有哪些功績

功績有掃滅六國,統一海内;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統一文字、貨币等。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争,不斷兼并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币、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于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産,讓占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并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5.創立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示意圖

秦朝統一後,開始整理各國官制。一般來說,秦是三公九卿制,更準确的說法是以丞相為首的中央行政體制。所謂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或由左右二員、或是一員,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為百官之長。太尉主武兵,掌武事,協助皇帝掌管軍政事務。禦史大夫,掌副丞相,為皇帝的機要秘書,掌管圖籍、章奏、印玺,也監查百官。

春秋戰國時期,興建了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農田灌溉在中原地區起源很早,在戰國人所著地理書《周禮·職方氏》中,已對全國主要自然水體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在當年全國的“九州”中,都分布有适于水生物生長的“澤薮”,适于船隻航行的“川”和有灌溉效益的“浸”。而人工灌溉系統,則由有蓄水、輸水、分水、灌水、排水等不同功用的各級渠道所組成,稱作“井田溝洫”制度。春秋戰國時期興建的灌溉工程氣魄宏大,無壩引水的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有壩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蓄水工程芍陂都是這一時期興建的著名大型灌區。

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今泾惠渠的前身)都是秦統一六國前為了增加統一戰争的戰略物資儲備而興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運行了2250年,灌溉面積也增加到1086萬畝。它是無壩取水樞紐,渠首主要依靠魚嘴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種效益,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傑作。在世界上如此規模又有數千年曆史的水利工程,恐無出其右者。晚于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秦國又興建了鄭國渠。鄭國渠在泾水上,最初是無壩取水,後因河床不斷下切,引水口逐漸上移,至民國年間,由李儀祉先生主持,改為有壩取水,即今之泾惠渠。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稱:“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在此後150年左右,在鄭國渠灌區裡又興建了與鄭國渠齊名的白渠。元鼎六年(前111)又興建六輔渠,還同時制定了“水令”,我國第一個灌溉管理制度由此誕生。稍晚一些,在今陝西還興建了引洛水灌溉的龍首渠。龍首渠的幹渠以數千米長的隧洞和獨特的施工方式而馳名。可見水利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灌區建設主要是在黃河以及江、淮流域。随着漢疆域的擴展,灌區建設還遠及今我國新疆、甘肅、甯夏和内蒙古等地。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也創始于西漢。

(三)運河和水運的開創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與中原諸侯争霸,開通了著名的邗溝。邗溝自揚州北上,借助天然水道,直抵淮陰,首次溝通了長江和淮河。此外還有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鴻溝和溝通長江支流湘江與珠江水系漓江的靈渠。靈渠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靈渠巧妙地利用了湘漓上源相接近的地形特點,修建铧嘴,将湘江一分為二,又劈開分水嶺,将南流的一支導入漓江,再配合修建溢流天平和調節航深的鬥門等設施,達到了跨流域引水通航的目的。靈渠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大業和促進嶺南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漢建都長安(在今西安市西北),為保證首都物資供應和避開渭水多沙迂曲的困難,元光六年(前129)開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條西自長安東至潼關的長達300多裡的漕渠。漕渠曆時3年建成,最多時每年運糧600多萬石,對于維護政權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區域性的運河建設,為日後全國内河航運網的建成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近海海運也有相當成績,可以東通日本,南達印度和斯裡蘭卡。

(四)水利科學基礎理論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活躍的學術空氣也表現在水利基礎科學理論的蓬勃興起。秦漢水利建設的高潮,為水利學科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首先賦予“水利”一詞專業含義,水利成為有關治河防洪、灌溉、航運等事業的科學技術學科,而将從事水利工程技術工作的專門人才稱作“水工”,主管官員稱作“水官”。水利學作為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學科由此誕生。

先秦時期的文獻中,以《周禮》、《尚書·禹貢》、《管子》、《爾雅》涉及水利科學技術的内容較多。基礎性的理論紛紛提出,主要反映在水土資源規劃、水流動力學、河流泥沙理論、水循環理論等方面。

水土資源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資源。《管子·度地》把河流分為五種。《管子·地員》根據相應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質及适宜農作物對土壤進行了分類。《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氏》對當時九州行政區的土地和河流湖泊有全面的描述,為自然資源分類統計之始。

在水利科學基礎理論方面,《管子·度地》首先提出明渠水流和有壓管流運動規律及水躍現象。兩幹多年前就建立起了明渠水流水力坡降量的概念,對有壓管流、水躍等水流現象進行了正确的闡述,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管子·地員》記載不同的土質和地下水埋深與水質的關系,這裡的息徒、赤垆、黃唐、斥埴、黑埴分别是石灰岩、沖積土、黃壤、鹽堿土和黑黏土,土質不同而水質不同。晉張華的《博物志》載:“凡水源有硫黃,其泉則溫。”記述了人們早期的水化學知識。

秦漢水利建設出現了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與之同時有關水利的記載大批出現,水利的科學技術基礎理論進一步深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史記·河渠書》,它作為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問世,從而确立了傳統水利作為一個學科和工程建設重要門類的地位。

秦始皇當時修的工程建築有哪些

秦始皇修建的工程有:長城、秦直道、阿房宮、兵馬俑、秦始皇陵、鄭國渠、修靈渠。

1、修築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随時會處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由于多年的戰争,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争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複農業生産;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複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财産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于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裡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隻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

2、秦直道秦直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南起秦帝國都城鹹陽附近的九泉山,穿越鄂爾多斯高原,直道綿延向北,直抵大漠深處陰山腳下的包頭九原郡。全長700多公裡。秦直道是一條以便走馬傳書、運送守邊給養、調動部隊的筆直驿道,也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包括位于直道附近的與直道遺迹密切相關的古城(亭、障)遺址等,共同構築成文化内涵獨特的秦直道遺址。

3、修建阿房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龍首原西側修建阿房宮,于公元前212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标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标識。阿房宮僅前殿就有0.55平方公裡,相當于三分二的故宮總面積!

4、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骊山之北。世界經度109.2733E,緯度34.3853N。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将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之久。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人俑群。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迹之一”,已挖掘出3個俑坑。

5、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曆時39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築有内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着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内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6、鄭國渠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陽縣西北25公裡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裡(灌溉面積号稱4萬頃)。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并由鄭國主持興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裡。泾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沖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平原東西數百裡,南北數十裡。

7、修靈渠修靈渠,又名湘桂運河、興安運河,位于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盤山渠道,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開鑿于秦代,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來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秦始皇掃滅六國後,為運送征服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便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湘漓二水。運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鑿渠,後因漓江的上遊為零水,故又稱零渠、_渠。唐代以後,方改名為靈渠,但也俗稱為陡河。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曆史上各朝代都對靈渠進行過修葺,有記載且規模較大的便有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