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家風故事勤儉節約50字
①關于勤儉節約的小故事,越短越好!
1、***
***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闆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标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2、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樸"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财寶任其享用。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樸,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講究儉樸。
3、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着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着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隻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衆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隻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4、比爾·蓋茨
有一次,比爾·蓋茨和一位朋友開車去希爾頓飯店。到了飯店前,發現停了很多車,車位很緊張,而旁邊的貴賓車位卻空着不少。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那兒。“噢,這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說。“我來付。”朋友堅持道。
“這可不是個好主意,他們超值收費。”在蓋茨的堅持下,他們最終還是找了個普通車位。蓋茨最讨厭物不等值,對應花的錢,他從不小氣,看看他這些年為慈善機構捐款的數字就知道了。
5、蘇轼之房梁挂錢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轼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轼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轼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
6、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隐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隻住在幾間茅草房裡。之後,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必須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将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着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這天出嫁,怎樣一點籌辦的樣貌都沒有?”
仆人皺着眉說:“别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這天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7、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别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
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期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着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
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産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隻能透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理解你的推薦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内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隻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②家風故事50字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版,他已能背誦許多詩權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③家風家訓的故事以孝順、勤儉節約為題寫350怎麼寫
說起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這其實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心靈,塑造着我們的人格,熏陶着我們的性情;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對我們的成長産生全方位的影響;這也是是成長的第一空間,在我們身上處處烙有家風的印記。
爸爸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勤儉節約,要節約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飯……
記得那一次,我擰開水龍頭洗手,媽媽看到了上前制止我并教育到:“你怎麼能這樣呢?”“怎麼了……”我委屈的說。“你洗手時水龍頭一直開着,這樣太浪費水了。在許多邊遠山區裡,很多小朋友連喝的水都沒有,所以不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節約用水!”媽媽激動地說,我在一旁默默地聽着,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我好像意識到了錯誤,媽媽的口氣緩和下來了,繼續說:“孩子,你應該還記得去年電視中演的那些缺水的災區嗎?他們哪有你現在這麼幸福呀!”這時,媽媽變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水龍頭擰緊吧,以後一定注意節約用水。”“好!”
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已經造成浪費,所以我們更應該小心的做好每一個細節。
當然勤儉節約不僅要節約用水,還要節約每一粒糧食,這個道理爸爸總是用行動來告訴我。當我吃飯時扒飯丢了飯粒,他便一顆顆撿起往嘴裡一邊送一邊講起小時候他爸爸給他講的那些缺糧少米的那些日子,那時一鬥米能買一大壩田呢!
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着爸爸,養成了節約糧食好習慣!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習慣中培養起來的。
一個好的家庭,就要有一個好的家風。銘記着家風,在今後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下去,成為國家之棟梁。
④關于勤儉節約的小故事三個,50字以内
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将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谕”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内,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将“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⑤好家風故事五十字。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内孩子。有容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隻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隻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别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裡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将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裡.
⑥關于勤儉節約的小故事
1、***
***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闆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标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2、雷鋒的節約精神
共産主義戰士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後,每月領到的津貼費,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他的襪子總是補了穿,穿了又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舍不得買雙新的。
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願意丢掉另買。他的内衣也補了許多補丁。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隻領一份,說是是“夠穿了”。
3、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着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着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隻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衆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隻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4、吳明華的故事
吳明華的領導阮德俊說:“老吳十分注重節約,時刻懷着主人翁的心态,愛惜支隊、大隊财産,大到電子警察設備,小到護欄上的一顆螺絲釘,‘隻要能修的,決不能去換新的’,這是他生前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5、華僑領袖陳嘉庚儉樸過日子
陳嘉庚重勤儉、重公益的良好家風對集美區的族人都産生了深刻影響。陳新傑,是集美區的一個退休小學教師。上個世紀80年代,全家人僅靠他每月20多元收入養活,經常是“買5分錢的油菜,一家人分成兩頓吃”。
即便如此,1984年,陳新傑匿名向廈門市少年兒童基金會一筆就捐出了20元,差不多是他一個月的工資。自此,陳新傑生活中克勤克儉卻慷慨捐資公益事業的行為,持續到現在已經30多年。
⑦勤儉節約家風
勤儉節約家風
千百年來
勤儉節約的思想
一直貫穿于
中華民族的進步史中。
⑧ 50字優秀家風小故事
小時候爸爸就經常對我說:【“一個人要知足,要知道感恩,孝順長輩回報他人。回】”父母都是很有孝心的人答,所以在這個方面,他們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爺爺奶奶每次來我家時,爸爸總是會給他們添茶倒水,我也學着爸爸的樣子給其它客人添飯還會偶爾給客人們送上幾句祝福語,客人們看我這麼懂事,不由得連連稱贊。
⑨家風小故事50字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回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答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
《孔融讓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該故事發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凡事都應該懂得謙讓。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祢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⑩勤儉小故事50字左右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将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谕”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内,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将“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儉節約什麼意思
王文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曆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闆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标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号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裡放一塊磚用來節水。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歎。
建國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當時,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幹事業的行為準則。然而随着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丢了。君不見,當前社會上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随意浪費等現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在這些不良現象中,“大款”、“公款”充當了主要角色。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中央及時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決策,并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到“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衆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并在全國範圍内大張旗鼓、深入持久地開展節約活動,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
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要牢固樹立“浪費也是腐敗”的節約意識,克服“花公家錢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鋪張浪費可恥,勤儉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一種精神。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着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着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隻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衆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隻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有這麼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
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将匾一鋸
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谕”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
霄雲外。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
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内,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隻勤不儉,
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
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将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
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
得太寒酸,讓别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着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産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隻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内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
的馬匹也隻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隐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隻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将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着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着眉說:“别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挂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轼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轼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轼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
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名人名言
1、靜以養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2、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3、舒适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完全感覺不到樂趣,而變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盧梭
4、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薩迪《薔薇園》
5、奢侈隻是從他人的勞動中獲得安樂而已。——孟德斯鸠《論法的精神》
6、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務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7、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論語衛靈公》
8、财有限,費用無窮,當量入為出。——顔之推
9、節儉是你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愛默生
10、常将有時思無時,莫把無時當有時。——《增唐賢文》
11、節儉本身就是一個大财源。——辛尼加
12、侈将以其力斃。——先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13、天下之事,常成于勤儉而敗于奢靡。——陸遊
14、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含慕富貴,枉道速禍。——司馬光《訓儉示康》
15、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
16、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先秦《易傳·否》
17、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秦《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18、奢儉之節,必視世之豐約。——先秦《三國志·魏書·己凱傳》
19、囚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先秦《墨子·節用上》
20、節用于内,而樹德于外。——先秦《左傳·昭公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