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感受的成語怎麼說(形容親自感受比聽說更真實)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表示感受的成語
  2. 用什麼成語形容親自聽到和看到的
  3. 形容“親自聽到和看到”的成語有哪些
  4. 表示親自的成語
  5. 親自體驗的成語

表示感受的成語

志得意滿志向實現,心滿意足。

言猶在耳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掩鼻而過捂着鼻子走過去。形容對腥臭肮髒的東西的嫌惡。

音容宛在仿佛還聽到他的聲音,還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對死者的想念。

飲醇自醉醇:濃酒。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

油然而生自然地産生(某種思想感情)。

于心何忍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影影綽綽模模糊糊,不真切。

雲開見日拔開雲霧,見到太陽。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也比喻誤會消除。

炎涼世态炎:指親熱。涼: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勢時就巴結奉迎,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裡很坦然。

心曠神怡曠:開闊;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心蕩神搖謂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謂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飄飄然。

畏威懷德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無地自容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惘然若失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象丢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頭暈目眩頭發昏,眼發花。

頭昏腦悶猶言頭昏腦脹。

頭昏眼花頭腦昏暈,眼睛發花。

世态炎涼世态:人情世故;炎:熱,親熱;涼: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勢時百般奉承,别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深入人心指理論、學說、政策等為人們深切了解和信服。

賞心悅目悅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神差鬼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樣,不自覺地做了原先沒想到要做的事。

身不由己由:聽從。身體不由自己作主。

身臨其境臨:到;境:境界,地方。親自到了那個境地。

似曾相識好象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酸甜苦辣指各種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種遭遇。

食毛踐土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賤: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國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爽心悅目謂景色美麗,令人心情愉快。

如釋重負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松。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松愉快。

熱淚盈眶盈:充滿;眶:眼眶。因感情激動而使眼淚充滿了眼眶,形容感動至極或非常悲傷。

若明若暗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

人非草木見“人非木石”。

人非土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其味無窮形容含義深刻,使人回味不盡。

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

沁人心脾沁:滲入。原指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情随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變化。

沁人心肺同“沁人心脾”。

難言之隐隐藏在内心深處不便說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沒齒難忘終身不能忘記

銘心刻骨銘:在金屬上刻字;刻:刻寫。刻寫在心上骨上,形容記憶深刻,難以忘記

銘心镂骨形容感受極深,永記不忘。

妙處不傳指精微奧妙的地方不是言語和筆墨所能表達的。

銘肌镂骨形容感受極深,永記不忘。

妙不可言形容好得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

莫可名狀名:用言語說出;狀:描繪,形容。不能用言語來形容。指事物極複雜微妙,無法描述。

聊以解嘲姑且用來解釋被人嘲笑的事情。

聊以自慰姑且用來安慰自己。

淪肌浃髓淪:深入;浃:通徹。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屢見不鮮屢:多次;鮮:新鮮,新奇。常常見到,并不新奇。

镂骨銘肌比喻牢記不忘。多用為感激之詞。

刻骨銘心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刻骨镂心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刻肌刻骨形容感受極深刻。

扣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撥動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見景生情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種聯想或感慨,也指随機應變

記憶猶新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象剛才發生的一樣。

盡如人意盡:人;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驚心動魄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浃髓淪膚浃:通,透;淪: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極深。

恍如隔世恍:仿佛;世:三十年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指因人事、景物變化很大而生的感觸

昏頭昏腦形容頭腦發昏,糊裡糊塗

躬逢其盛躬:親自,親身;逢:趕上;其:代詞;盛:盛況。指親身參加了那個盛會或盛舉

骨鲠在喉鲠:魚骨。魚骨頭卡在喉嚨裡。比喻心裡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

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深感動。

感天動地使蒼天和大地為之感動。形容誠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無情天地受感動。形容冤屈極大。

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樣,不自覺地做了原先沒想到要做的事。

感人心脾見“感人肺肝”。

廢書而歎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耳目一新耳目:指見聞。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

大夢初醒象做了一場大夢才醒。比喻被錯誤的東西蒙蔽了許久,開始醒悟過來。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後比喻彼此心裡知道,不用明說。

動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撥動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用什麼成語形容親自聽到和看到的

1、耳聞目睹ěr wén mù dǔ

成語解釋: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見親眼看到。

成語出處:魯迅《呐喊一件小事》:“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成語例子:我從鄉下跑京城裡,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魯迅《呐喊一件小事》)

2、耳聞目覽ěr wén mù lǎn

成語解釋: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成語出處:唐孫揆《靈應傳》:“寶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成語用法:耳聞目覽作賓語、定語;指所見所聞。

3、耳聞目擊ěr wén mù jī

成語解釋: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成語出處:宋·劉克莊《後村全集·回劉汀州書》:“仆不佞,于世之傑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豈非幸欤!”

成語例子:秦牧《花蜜與蜂刺》:“這類素材,顯然和他在獄中耳聞目擊的事情有密切的關聯。”

4、耳聞目見ěr wén mù jiàn

成語解釋: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成語出處: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征,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傥差闌,終當或報耳。”

成語例子:茅盾《漫談文藝創作》:“許多青年作家長年累月,耳聞目見,都是這一套東西。”

5、耳聞眼睹ěr wén yǎn dǔ

成語解釋: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成語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耳聞眼睹,非止一端,因而憂悶成疾。”

成語用法:耳聞眼睹作謂語、定語;用于親眼所見。

形容“親自聽到和看到”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親自聽到和看到”的成語:耳聞目睹,目擊耳聞,所見所聞,耳濡目染。

耳聞目睹

[拼音]:ěr wén mù dǔ

[釋義]: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目擊耳聞

[拼音]:mù jīěr wén

[釋義]: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雲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所見所聞

[拼音]:suǒ jiàn suǒ wén

[釋義]:看到的和聽到的。

[出處]: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耳濡目染

[拼音]:ěr rǔ mù rǎn

[釋義]: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例句]:跟随燕王之後,耳濡目染,鄭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層。

表示親自的成語

事必躬親

【拼音】:shì bì gōng qīn

【解釋】:凡事一定親自處理.形容辦事認真.

【出處】:張九齡《謝賜大麥面狀》:“伏以周人之禮;唯有籍田;漢氏之薦;但聞時果;則未有如陛下嚴祗于宗廟;勤儉于生人;事必躬親;動合天德.”

【示例】:局裡該抓的各項工作;局長都是~;所以每項工作都好落實.

親自體驗的成語

親自體驗的成語介紹如下:

躬體力行——躬體:親身體驗;力行:努力實行。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躬逢盛事——躬:親自;逢:遇;盛:盛會。親身經曆那種盛況。

身體力行——身念爛:親身;體:體驗。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身體力行 shēn tǐ lì xíng】:身:親身;體:體驗。親身體驗,努力實行。相似詞:身體體力身體發膚赤身裸體身體健康強身健體鍛煉身體體力不支。

1、全力拜訪,入圍精英目标既定,身體力行堅持不懈,百折不撓追求卓越,永攀新高。

2、每個人雖然都贊揚耐性,但真正身體力行者卻寥寥可數。

3、堅持原則,以法服人;掌權為公,以廉服人;身體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衆,以愛服人。

4、反腐倡廉重在标本兼治,廉潔自律務求身體力行。

5、大處着眼,身體力行,反腐倡廉成就大業;從小事入手,防微杜漸,廉潔自律修養小我。

6、與其發号施令,不如身體力行。

7、身體力行得來的經驗很深刻。

8、堅持原則,以法服人;掌權為公,以廉服人;身體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

9、低頭猛搞潛規則,從不認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到來負有身體力行的責任。

10、身教重于言教,領導要求群衆做到什麼,首先自己要身體力行。

11、他曾提出“教育救國”的主張,并身體力行十餘年。

12、他們除了向社會大衆大聲疾唿環保的重要,每個人更是身體力行,一絲一毫都不敢松懈。

13、讀聖賢書但知背誦,不求甚解,不能身體力行,這與玩物喪志似乎并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