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怎麼死的(清世祖是誰)

biang 中華百科 655

本文目錄

  1. 清世祖福臨因何病死呢
  2. 清世祖是怎麼死的
  3. 清世祖順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4. 清世祖福臨是到底是怎麼死的
  5. 順治皇帝怎麼死的

清世祖福臨因何病死呢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安排吳良輔出家為僧。這天他親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出家儀式。歸來的當晚即染上天花,發起高燒來。他預感病體沉重,勢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及原内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遺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時間撰拟。一共三次進給皇上預覽,皇帝三次親自斟酌,剛到晚上才決定。當夜,順治帝與世長辭了,終年24歲。

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養心殿,年僅24歲。

福臨皇帝是得了天花病死的。福臨皇帝本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在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更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福臨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郁郁寡歡,精神狀态每況愈下,不到半又染上了天花,最終病死。

清世祖是怎麼死的

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子時崩于紫禁城内的養心殿,年僅24歲。《清史稿》和《清世祖實錄》記載“丁是夜子時,上崩于養心殿”,至于世祖到底是怎麼離位的傳統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世祖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駕崩。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檔案支持第一種說法。據曆史文獻記載,福臨确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内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禅門的皇帝。

第二種廣泛流傳于民間,常為小說戲曲采用,說順治系因愛妃董鄂妃病逝,故而出家隐遁。這種說法一般把董鄂妃與董小宛誤作同一人。根據史學界的考證已經基本否定這種說法。明清史專家何齡修說:“順治的祭奠儀式陰森恐怖,可看出其死因複雜。”

此外,在2004年時廈門新出古書手抄本《延平郡王起義實錄》中載,順治系于親征廈門時遭鄭成功炮擊斃命,但此說并無其他證據支持,僅為野史家言。

1663年葬入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内。

清世祖順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麼離位的傳統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養心殿,年僅24歲。中國曆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支持第一種說法。據曆史文獻記載,福臨确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内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禅門的皇帝。

另一種民間傳說就是說因愛妃董鄂妃因病去世,愛宗教的福臨去當了和尚,而且這種說法一般還把董鄂妃與董小宛當作同一人。根據史學界的考證已經基本否定這種說法。

最近曆史學家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即炮擊緻死說,認為順治在試圖征服台灣時,被鄭成功的大炮炮擊緻死。

1663年葬入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内。有8子、6女。

清世祖福臨是到底是怎麼死的

清世祖福臨

(1638-1661)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孝莊文皇後。年号順治,習

稱順治帝。在位十八年。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年僅六歲的福臨在沈陽繼帝位,由濟爾哈朗、多爾衮輔政。

順治元年(1644)四月,多爾衮率兵入關,進占北京。九月,福臨由濟爾哈朗護送至京,召告天下,君臨

全國。福臨名為皇帝,而大權完全落到多爾衮手裡。七年十二月,多爾衮在哈喇城(今河北灤平東)圍獵

時死去。八年正月福臨宣布親政。不久,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讦告多爾衮生前“謀逆”。于是,诏削爵

,撤廟享,黜宗室,籍産入官,福臨親政時,因不曉漢文漢語,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為此,他在處

理政務之餘,發奮讀書,對左史莊騷,先秦兩漢,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戲曲、話本,無不涉獵。由于受

到漢文化的熏陶,逐漸領悟了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因此,他在執政期間,在維護滿族貴族統治的

同時,盡量利用漢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倫理道德觀念,以完善和鞏固他的統治。在推行漢化方面,他既

勝過他的父輩,又深刻影響到他的後代。

福臨親政之初,面臨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都相當嚴峻。九年,李定國在華南發動強大攻勢,孔有

德,尼堪相繼戰敗身亡,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十年五月,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複籌商,決定采取“撫”

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向鄭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頒發诏書,全部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

面重新啟用老謀深算的洪承疇,命他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洪承疇到南方後,撫剿并

用,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清初因長期戰亂,流民遍地,農田荒蕪,不僅使清廷難以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也嚴重影響了它的财

政收入。順治十年,福臨采納了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又積極鼓勵地主

、鄉紳召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别予以獎勵。同年,編程《賦役全

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于絕境的農業生産,開始有了轉機。

福臨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認為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命令督撫對屬

下官員務須嚴加甄别,并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對蒙蔽專擅,縱兵害民的總督、巡撫、總兵進行糾舉。十

一年,“大計天下”,對地方官員普遍進行甄别考核,并規定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十二年,發生顧仁貪

贓一案,福臨極為震怒,下令殺了顧仁,并嚴令此後凡官員犯髒十兩,衙役犯髒一兩以上者流徙,髒重者

斬絞,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

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福臨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他甚至突破了各衙門中漢官不得掌印

的舊制,規定“受事在先者著掌印,不要分别滿漢”。引起滿洲貴族的不滿。盡管福臨允許漢官擁有比過

去較多的權力,但并沒有擺脫滿洲貴族對漢人根深蒂固的猜忌,尤其害怕漢官結黨面,對此他十分敏感而

又嚴加防範的。例如十一年甯完我彈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陳名夏立即被處絞刑。

十四年十一月,福臨接到孫可望來降的走着。他立即封孫可望為“義王”,并命吳三桂、趙布泰、羅

托統領三路大軍,向貴州。雲南進發,十六年春,清軍占領雲南省城。此時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之外

,全國大規模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

福臨同耶稣會教士湯若望以及佛教高僧木陳文、玉林琇、茆溪林的關系至為密切,所受影響極深。玉

林琇曾為福臨起法名“行癡”。十七年八月,福臨寵愛的貴妃董鄂氏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絕,命茆溪森為

其削發,決心出家。經玉林琇堅決勸阻,才重新蓄發留俗。

十八年正月初七,福臨因患天花,于養心殿病逝。廟号世祖,谥号章皇帝。

順治皇帝怎麼死的

先看清史稿記載: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遺诏曰:“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

關于皇帝的死,隻有寥寥數語,并沒有記載死因,這也成了千古懸案。

順治死因正史沒有記載,其中種種疑點,可以通過對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宮檔案的分析,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王熙自撰《年譜》記載或死于天花:

我們來看王熙自撰《年譜》。王熙是順治時期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诏就是面谕他草拟的。

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後的一周,如《年譜》雲:“辛醜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内,恭請聖安,吾入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内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禦榻,聖躬少安,命至禦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谕‘朕患痘勢将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诏書,即就榻前書寫……’随勉強拭淚吞聲,就禦榻前書就诏書首段。随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谕,詳細拟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内撰拟,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恸。初八日,又同内閣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閣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确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于養心殿。

張宸《青碉集》記載吻合《年譜》:

另外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碉集》中所記:“辛醜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内珰吳良庸祝發。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谕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着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曆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于天花。

從種種史料和迹象推斷,順治患天花而去世,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天花在清朝是非常猖獗可怕:

清朝天花的流行,已影響到八旗人丁的數量與質量,在當時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防天花,已經成為清朝立國的國策之一。

而防天花,已經成為清朝立國的國策之一。清朝入關前,統治者就頒布了很多法令,規定一旦疫情發生,必須立即将疫區封鎖,已經出痘的人嚴禁出走,那些在疫區内沒出過痘的人,一律遷往偏遠地區隔離;對那些不及時報告疫情或者擅自掩埋天花死亡者的人,官府要追究責任,甚至以死論罪。順治二年的谕旨宣布:凡是民間出痘者,立即遷出城外四十裡進行隔離。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住進紫禁城的皇帝。其在位期間,為躲避天花的傳染,不惜打亂正常朝議制度,躲在深宮不敢上朝。蒙古各部落一向是清朝最可依賴的力量,從順治的父親皇太極開始,蒙古各部落首領每年都要朝見皇帝。但順治執政時期,竟然連續6年沒有接見蒙古王公,原因就是害怕傳染上正在蒙古流行的天花。

在清朝12位皇帝當中,有記載患上天花的皇帝就有4位。即第四任皇帝康熙和他的父親順治帝以及第九、第十任的鹹豐帝和同治帝父子。從康熙到同治王朝,相隔百多年,說明天花的确困擾了清王朝很長一段時間。

順治帝、同治帝都死于天花,鹹豐帝天花痊愈後成了麻子,康熙帝命大,患天花不死,因禍得福,有了免疫力,終生不再患天花。也是這緣故,出入宮廷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支持皇太後的意見,而定玄烨繼承皇位,成為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