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服怎麼穿上身(清朝官服穿法)

biang 中華百科 785

本文目錄

  1. 求助,請問清朝什麼人的官服才有披肩
  2. 清朝的官服是自己買的還是發的
  3. 清朝官服的基本尺寸
  4. 清朝一品官服圖案是什麼
  5. 清朝的官服誰可以穿龍圖案

求助,請問清朝什麼人的官服才有披肩

披肩是在天氣寒冷的時候用,沒有等級區别。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着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制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帏,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隻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繡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繡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清朝的官服是自己買的還是發的

清朝官服需自己置辦

清代官服皆須官員自行購置,甚至皇帝賞賜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賞賜官員花翎,以示獎勵。這種賞賜,多數時候隻是賜予其資格,花翎需要官員自行購置,其價格因眼數不同從數十兩到數百兩不等。賞穿之黃馬褂,有些情況下也是受賞者自行制辦。

清代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較為貴重,因此一般價值都頗為昂貴,而且更替也十分頻繁。所以為官之初,購置官服,對很多官員來說是一個極為沉重的負擔,很多缺乏經濟實力的京官不得不長年借用官服。曾國藩素以儉樸聞名,但是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說:“我仕宦十餘年,現在京寓所有惟書籍、衣服二者。衣服則當差者必不可少,書籍則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來我罷官歸家,我夫妻所有之衣服,則與五兄弟拈阄均分。”

清朝官服的基本尺寸

清代底定中國之後一直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區别。明代補子織在大襟袍上,所以補子前後都是整塊。清代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因此補子前片都在中間剖開,成兩個半塊。明代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五彩繡補較少見。清代補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顔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紅等。明代補子四周,一般不用邊飾。清代補子都裝飾有花邊。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補子,常織繡一對禽鳥。而清代的補子都繡織單隻禽鳥。清代命婦禮服也綴有補子,所繡紋飾,視其夫或子的品級而定。武官之母、妻則不用獸紋,隻用鳥紋,且尺寸略小,長寬約24厘米左右。

譬如補服,這可是我們漢人的明朝就用了幾百年的東西了。滿清入關,三令五申不許遵從前朝制度。古今中外,為了衣冠發式被血腥屠殺的民族,怕也隻有我們漢族了。可是在補服上,滿清也的确是侵犯前明的知識産權。

王爺貝勒公侯們的補子

《大清會典圖》規定:皇子,龍褂用石青色,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及前後各一團,間以五彩;親王,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繡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固倫額附同;鎮國公,繡五爪正蟒二方,前後各一,輔國公和碩額附、侯、伯補服同。

再說“馬蹄袖”,穿過美軍的M65風衣的朋友一定有體會,那種風衣其實也有一個馬蹄袖,刮風天除下來可以擋風護手,下雨天除下來,雨水可以順着袖子流走,很是方便。可見我們的滿族同胞很是很有創意的,美國佬一定是侵犯知識産權的。

至于朝珠,更是跟什麼缰繩不搭界了。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後、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挂朝珠。滿清諸帝笃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鐘,象征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

清朝一品官服圖案是什麼

清朝一品官服圖案:一品文官是:鶴;一品武官是麒麟。

一、清朝官服圖案

清規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内容大體一緻,但改為單禽。

各品級略有區别,通常是,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禦史與谏官均為獬豸。

二、官帽

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鬥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顔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

三、其他服飾、裝飾

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别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顔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挂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制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繡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别,眼多者為貴,隻有親王或功勳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清朝的官服誰可以穿龍圖案

在清朝除了皇上隻有親王和郡王可以穿龍圖案的官服。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于蟒、龍的區别,曆來沒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禦(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其中親王為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親王世子同上;郡王為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擴展資料: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吉服冠與朝冠大體相同,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繡四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繡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繡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貝子以上王親用圓形補子,其餘用方補;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挂朝珠,朝珠共108顆,旁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一邊二串),名位“記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員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