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是怎麼害死嶽飛的(秦桧害嶽飛的原因)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嶽飛被秦桧以什麼罪名害死
  2. 秦桧是怎麼把嶽飛害死的
  3. 嶽飛究竟是誰害死的
  4. 秦桧怎麼陷害的嶽飛

嶽飛被秦桧以什麼罪名害死

嶽飛被秦桧以謾侮先皇、意圖謀反的罪名害死的。

紹興十一年六月,秦桧進封為慶國公。七月《徽宗實錄》修成,升為少保,加封冀國公。九月,兀術有求和之意,秦桧上奏宋廷,派劉光遠、曹勳出使金國,商議以淮水為界,宋割唐、鄧二州。

随後又派何鑄回訪,答應金的條件。十月,秦桧讓谏官萬俟卨彈劾嶽飛,張俊又誣告嶽飛部将張憲謀反,嶽飛父子被押送大理寺。

十一月,金帥兀術派蕭毅等到臨安,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十二月,因嶽飛在議和、立嗣等問題上和自己沖突。

秦桧便誣告嶽飛曾說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歲任節度使,謾侮先皇、意圖謀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将嶽飛賜死獄中。

人物經曆:

嶽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複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複襄陽六郡。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顔宗弼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嶽家軍先後收複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颍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桧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桧、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部将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嶺,追谥武穆,後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秦桧是怎麼把嶽飛害死的

秦桧污蔑嶽飛謀反罪導緻嶽飛被處死。

在紹興十年的時候,也就是1140年,宋軍大敗金軍,取得了順昌,颍昌等大捷。正當宋軍北伐節節勝利,準備收複失地的時候,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桧想趁機像金軍議和。

高宗皇帝發了12道金牌,要把嶽飛招回來。當時嶽家軍的兵力分散在河南中西部和陝西局部地區作戰,他戰線拉得很長。張俊,韓世忠等人率領的各路宋家軍已經奉命後撤了。

這樣一來嶽家軍就孤軍奮戰了,隻好班師回朝。議和是因為秦桧在暗中做手腳,他在南宋的朝廷中一直屬于主和派,他在”靖康之變”的時候就被金國拉過去當俘虜,成了漢奸。

為了保衛自己财産和官職,他極力想和金軍講和。因為嶽飛是主戰派,所以他一心要除掉嶽飛。在破壞完嶽飛的軍事行動以後,他用了一個更歹毒的做法迫害嶽飛。

聯合了朝廷的一位大臣張俊,用威逼利誘的辦法讓嶽飛手下的将領王貴告嶽飛謀反。還誣陷嶽飛的兒子嶽雲和嶽家軍的大将張憲,說他們都是同謀。

高宗一聽要謀反,下令把嶽飛父子和張憲關進監牢。秦桧派自己心腹萬俟卨審理此案,極力構陷他們謀反之罪。

在秦桧的指使下,嶽飛等人被判處死刑。紹興十二年(1142年)除夕前夜,嶽飛等人在臨安的風波亭遇害。

擴展資料:

秦桧夫婦跪像:

明憲宗成化十一年(公元 1475年)乙未科進士常熟名士周木在杭州任浙江布政使,為表達人民對民族英雄嶽飛的敬仰及對權奸秦桧厭惡憎恨之情,重修嶽飛墓。

并首次用鐵鑄造秦桧夫婦跪像後因天長日久,風吹雨打,兩具跪像成為形象模糊的爛鐵。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 1513年),浙江都指揮李隆将軍出于對嶽飛的欽慕敬仰之情。

用銅鑄秦桧、王氏、萬俟禼三具雙手反剪的跪像于嶽飛墳前後來,這些跪像被遊人捶打而損壞。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

著名文學家安徽休甯名士萬曆進士浙江按察副使範涞用鐵重鑄了秦桧、王氏、萬俟禼跪像,并增添了殘害忠良的幫兇張俊跪像一具誰料,翌年,巡撫浙江的右副都禦史王汝訓。

因與奸相秦桧之妻王氏同宗,有失王氏家門的體面,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喪心病狂地指使心腹,在黑夜裡偷偷地把秦桧之妻王氏和幫兇張俊的跪像沉進了西湖。

一石激千層浪,沉像之事在杭州城立即激起千萬人民的憤怒,強烈要求官府追查沉像的罪魁禍首。王汝訓吓得連夜逃離杭州城後來,鹽商馬偉為了順應民心。

重新補鑄了王氏張俊兩具跪像,置放原處,才平息風波數年後,秦桧等跪像又被遊人擊壞。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公元 1602年),曾任浙江按察副使範涞又到杭州。

任浙江布政使,看到秦桧等跪像模糊難辨,便把自己的俸銀捐出來重鑄了四具鐵跪像。第五次是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蘇杭織造孫隆。

用銅重鑄了秦桧、王氏、萬俟禼、張俊四具跪像,各镌刻姓名在胸,并用木欄栅圍住,但不久跪像仍被遊人撻擊而壞正。

因為明代成化年間以後,嶽墳前有了秦桧等奸佞跪像,所以在文人墨客遊覽嶽墳時所寫詩詞中也可看到描寫當時人們對秦桧等跪像鞭打痛擊的情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嶽飛

嶽飛究竟是誰害死的

明朝有一個才子叫文征明,他也曾經寫過一首《滿江紅》:“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高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桧亦何能?逢其欲。”道出了嶽飛冤獄的事情,真正的罪魁就是宋高宗趙構!

但是,曆來在嶽墳、嶽廟之中,跪着的四個人都是以秦桧為首。當然,秦桧也是罪有應得。他不是什麼好鳥,陷害嶽飛他是趙構的一個重要幫兇。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裡不是讨論秦桧的問題,我們就來說一說趙構的事情。

為什麼一千多年之中,嶽飛作為一世英豪不斷被人傳誦的時候,人們所譴責的隻是秦桧,而非趙構呢?這是因為在專制帝制的時代裡,從來都是皇上聖明,臣罪當誅!早期的儒家,并不認為帝王可以高高在上而永遠具有合法性。帝王的合法性是建立在能夠為民服務的接觸之上的。假如帝王不能履行其職責,人們有推翻他的權力。所以,孟子說: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他高度歌頌贊揚了湯武革命。但是,當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逐漸形成了要求臣民對皇帝、對朝廷的絕對忠誠,這個絕對忠誠是無條件的。不管皇帝如何對你,你都必須忠于皇帝。後來幹脆有這麼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構殺嶽飛,那是他的權力。他想殺就殺,他想留就留。而不管如何,嶽飛都必須無條件忠于趙構。

其次在專制帝制的時代裡,皇帝不僅是人們世間最高的主宰,而且也必須是人世間最神聖的人。他必須是一貫正确的。所以皇帝被稱為聖上。皇帝沒有錯,皇帝永遠是好的。所以,民間的百姓永遠都是隻反貪官而不反皇帝的。那麼事實上皇帝犯了錯誤怎麼辦呢?比如趙構這個皇帝殺了嶽飛,事實證明,殺嶽飛是殺錯了的。那怎麼辦呢?縱然殺錯了嶽飛,後來宋孝宗也給嶽飛平反了,還追封為鄂王,追谥為武穆。但是,他們并不能就此而追究趙構,趙構還是沒有錯的。那麼錯在誰呢?隻能說是聖明的皇帝受到了秦桧的蒙蔽,秦桧陷害了嶽飛。有了秦桧這麼一個替罪羊了,趙構當然就可以脫身事外,他還可以保持其一貫聖明神武的形象。

總之,之所以人們隻罵秦桧而不罵趙構,就是傳統的隻反貪官而不反皇帝思想的一種表現。

秦桧怎麼陷害的嶽飛

秦桧唆使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線殺敵的嶽飛召回,然後秦桧用莫須有的罪名将嶽飛和兒子害死在監獄中。

宋徽宗與宋欽宗被抓之後,宋高宗即位,秦桧被金人擄去之後自己找了時機逃回了南宋,之後被宋高宗重用成為當朝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非常的威風。

而秦桧和嶽飛一個文臣一個武将,兩人私下并無多少交集,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恩怨,但是在抗金和立儲的事情上,嶽飛和秦桧有着不同的見解,這也導緻秦桧對于嶽飛恨之入骨。

當時嶽飛帶領着嶽家軍英勇殺敵,而秦桧主張和金議和,嶽飛的屢戰屢勝讓秦桧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于是就誣陷嶽飛,但是沒有實際的證據,最後用莫須有的罪名将嶽飛等人殺害。

秦桧睚眦必報

秦桧獨攬朝政後,堵塞言路,粉飾太平,蒙蔽高宗耳目。進言的不是歌頌秦桧,就是造謠中傷。高宗想诏令百官直言勸谏,但朝臣畏懼秦桧,都怕言語不當觸犯禁忌,隻好用些冠冕堂皇的話來敷衍塞責。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衢州有強盜作亂,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一千人前去抓捕,沒有禀報高宗。晉安郡王得到消息,就進宮禀報,高宗大驚,急忙诏問秦桧。秦桧說:“小事不值得陛下操勞,沒敢驚動聖聽,拘捕盜寇後會即刻上奏。”

秦桧出宮後,追查内情,得知是晉安郡王通報消息,就上奏說晉安郡王正在為秀王服喪,不應領取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