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秦始皇陵地宮是怎麼樣的
秦始皇陵地宮主要是放置棺椁以及随葬品的地方,在近代有考古專家探測之後發現,秦始皇陵地宮位于封土堆頂台下面,距離地面35米,東西長達170米,南北寬145米,現如今人們對于地宮的結構非常好奇。
整座地宮呈矩形狀,地宮墓室的周邊有宮牆,根據計算得出,宮牆東西長168米,南北長141米,南牆與北牆的寬度分别是16米、22米,宮牆非常結實,考古專家曾用箭射牆,然而牆體十分堅固,并且還探測出墓室沒有進水,更沒有絲毫的坍塌。
而曆史上在關中地區,曾經發生過八級的地震,而秦始皇陵卻安然無恙、完好無損,這主要得益于宮牆的堅硬,而這座地宮自然也是靠牆體支撐。然而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中除了有宮牆,還有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正是這種阻排水渠的結構才使得主墓室始終沒有被水滲透,要知道秦始皇陵墓整體地勢是東南高西北地,而阻排水渠有效的防止了墓室進水。
據說地宮中還有水銀,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内"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也就是說地宮内布滿了水銀,這也是經過科學探測得以發現的,據說水銀在地宮中四處流淌,主要就是防止盜墓賊盜墓,其次還可以使得地宮中的屍體和随葬品不被腐壞。
地宮錯綜複雜的機構以及許多墓道,都象征着帝王身份和地位,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而地宮的支撐物除了結實的宮牆之外,還有秦始皇陵地宮的設計原因。
秦陵地宮是豎穴式,墓道以及木椁上方都是以夯土密封,這樣看來,墓室内外都比較嚴實,但是空間就不大,而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李斯作為地宮修建的負責人,他曾說了一句話“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也就是說地宮的外面應該是有一個外殼,也就是保護和支撐地宮的,再者地宮結構同時又是漏鬥階梯狀結構,越往下挖,填土的面積就會越小,最後到接近地宮時再利用拱橋的結構設計原理,也就是說外界的壓力越大,裡面拱形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地宮内部也就越結實。
這樣看來,地宮不僅可以承受外界重大的壓力,而裡面的空間雖大,卻也同樣更加結實牢固,不過根據文獻記載,地宮雖然是空的,而且也有較大的空間,但是考古人員并未真正了解秦陵地宮,所以裡面究竟如何也無從知曉。
秦始皇陵的地宮有何作用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骊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将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曆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内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裡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裡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捅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文化遺産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内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世界第八個奇迹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我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财富。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骊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将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曆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
具體情況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内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裡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裡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号坑和三号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在一号坑中已發掘出武士捅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鈎、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着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铠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驷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裡,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編輯本段秦兵馬俑介紹
高級軍吏俑
高級軍吏俑,俗稱将軍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将軍俑和铠甲将軍俑兩類,其共同特點是頭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衆超群,具有大将風度。戰袍将軍俑着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铠甲将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望。
車士俑
車士,即戰車上除禦手(駕車者)這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車士,分别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铠甲,胫着護腿,頭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但據文獻記載,他們在兵器配置和作戰職責上有着一定的區别。從秦俑坑戰車遺迹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鬥用長兵器及弓弩等緻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戰車上,除了矛禦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責職。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于二号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身着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登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态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的模式,并為後世所承襲。
跪射俑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号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铠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緻的針腳被工匠細緻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觀看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着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布于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陣表,靈活機動;铠甲武士俑則分布于陣中。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軍吏俑
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于将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将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伫立,神态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幹練的一面。
騎兵俑
騎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戰時奇襲。由于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号坊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禦手俑
禦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們身穿長襦,外披铠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胫着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帻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辔繩的駕車姿态。由于古代戰争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禦手在古代戰争特别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系着戰争的勝負。
編輯本段近況及其意義
近況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回國務院将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在兵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繼位後不久,便開始在曬山營建他的陵墓,統=六國後,更從全國各地征調70萬人參加陵的修建。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末完全竣工。據史籍記載∶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圍五裡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宮殿,陳列各式奇珍異寶,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
秦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迹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東l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傭坑。-号坑在南,東西長2l6米,寬62米,面積l3260平方米。二号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積520平方米。已發掘部分,共出土武士傭800件,木質戰車l8輛,陶馬l00多匹。按兵馬{甬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傭可能有7000件,戰車l00輛,戰馬l00匹。由模拟的軍陣,可以想見二幹多年前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所向披靡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陶傭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異,表情逼真,面部形态無一雷同,栩栩如生。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
開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對先王的祭巳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内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側。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寝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他建築遺址。在寝殿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祖。這種陵寝制度對後代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後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發展。
秦始皇陵布局謎破解
據新華社西安12月22日電(記者馮國李勇)“40年來秦始皇陵考古勘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秦始皇陵的布局已基本清楚了。”這是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秦陵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的看法。袁仲一認為,秦始皇陵整個陵園坐西向東,以封土為中心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園就像是一座設計規整、建築宏偉的都城,占地面積達56.25平方公裡,其城内面積約2.13平方公裡。這座‘都城’南高北低,南北落差達87米,是一座南北大于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的城垣由内外兩重構成,兩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長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回’字形,其城牆總長約12公裡,與西安的明代城牆長度相近。”地宮與内城他說,陵園布局的核心是地宮,其它城垣、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圍繞着它。秦陵地宮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于秦始皇生前的“宮城”。地宮之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常說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據着内城南區三分之二的面積。《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對此描述,目前雖缺考古證實,但其地宮之上的确存在一處超出正常值數倍的強汞異常區。緣此,考古人員懷疑此地宮封土之上所産石榴有損健康,但對陵園建築設計的規律性與複雜性則是無人置疑。在宮城和内城之間的廣大區域分布着許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築。作為重點建設區,這兒地面與地下的設施最多,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較為密集。除地下的宮城外,寝殿及車馬儀仗、倉儲等衆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的附屬建築區,東區則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外城與外城以外外城即是内城垣和外城垣之間,是外廓城部分。在外城西區(西内城垣與西外城垣之間的區域)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其中建築基址約占據了西區空間的三分之二。其内涵為象征京城内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是為皇帝玩樂遊弋等活動服務的。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馬廄坑、31座珍禽異獸坑、三組四合院式的園寺吏舍建築基址等。外城東區的南部則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試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數車馬器,惟妙惟肖的“百戲俑”坑就在其南側不遠處。最外圍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這裡有衆多為建設、陪葬和管護秦始皇陵園而設置的機構、場所和坑池,屬于秦始皇陵園的邊圍。袁仲一說:“在秦陵外圍東邊,除分布着衆所周知的秦兵馬俑坑外,尚有98座小型馬廄坑及衆多陪葬墓,三處修陵人員的墓地與磚瓦窯址等。在北邊還發現了藏有禽獸肢體及鼈的倉儲坑、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和郦邑建築遺址。而陵園南部與骊山相接處尚有一寬約40米的防洪堤,用以阻擋來自骊山的洪水。秦陵規劃的規律性與科學性顯而易見。”據新華社西安12月22日電(記者李勇馮國)秦始皇陵不僅在中國陵寝史上首設陵邑、建設寝殿便殿,并首開大規模修建陪葬坑的風氣。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著名文物保護專家吳永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兵馬俑的保護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俑坑的保護,二是兵馬俑彩繪的保護。“現在可以說坑沒有問題,8件彩繪兵馬俑也很穩定,兵馬俑保護問題基本解決了!”吳永祺說:“秦兵馬俑一号坑色彩斑駁的兵馬俑帶來了文物保護的世紀難題。”針對通體彩繪的秦兵馬俑原來彩色已經大部分脫落,僅存留下局部的顔色殘迹,而出土後這些顔色殘迹對環境行為十分敏感極易起翹、剝落的情況,上世紀90年代以來,秦兵馬俑博物館一直将兵馬俑彩繪保護的工作放到與考古發掘并重的地位,并積極與中外科研單位及其文物保護專家開展合作,努力尋求秦兵馬俑彩繪保護的新技術和新思路。經過多年試驗,文保人員利用現代科技,在抗皺縮和加固兩個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找到了有效的彩繪保護法:一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聯合處理法,一是單體材料滲透、電子束固化的保護方法。運用這項技術,在兵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繪保護多年穩定的基礎上,在幾件百戲俑上推廣應用,效果良好。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組在進行現場調查和綜合鑒定後認為,這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秦始皇陵和秦陵地宮有什麼區别
秦始皇陵和秦陵地宮隻是依附關系,地宮為皇陵内部結構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于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阙規模最大。内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内城南門的阙門遺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隻有内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寝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側、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于秦始皇陵的推測隻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産隊的幾位農民一镢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二世皇帝繼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