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白話怎麼讀(袅袅怎麼讀音是什麼)

biang 中華百科 698

本文目錄

  1. “萬國衣冠拜冕旒”怎麼讀
  2. 蘇轼《海棠》這首詩怎麼讀
  3. “袅”字的廣東話(白話)怎樣讀啊
  4. 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怎麼讀

“萬國衣冠拜冕旒”怎麼讀

讀作 wàn guó yī guàn bài miǎn liú。

出處:唐代詩人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原文:绛帻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到鳳池頭。

譯文:戴着紅巾的衛士在宮門報曉,尚衣官員向天子進上繡着翠雲的皮袍。層層疊疊的宮殿如九重天門迤逦打開,異邦萬國的使臣一齊向着皇帝跪見朝拜。

日色剛剛照臨到殿堂,儀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禦爐中香煙袅袅,缭繞着天子的龍袍浮動飄忽。早朝過後中書省的官員退到鳳凰池上,用五色彩紙起草皇上的诏書。

擴展資料

這首詩利用細節描寫和場景渲染,寫出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别具藝術特色。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制造氣氛。這裡以“雞人”送“曉籌”報曉,突出了宮中的“肅靜”。尚衣局是專門掌管皇帝衣服的。“翠雲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着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叙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逦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

“萬國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氣象。在“萬國衣冠”之後着一“拜”字,利用數量上衆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曆史背景。

如果說颔聯是從大處着筆,那麼頸聯則是從細處落墨。大處見氣魄,細處顯尊嚴,兩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見小,于小中見大,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實感。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

“傍”字寫飄忽的輕煙,頗見情态。“香煙”照應賈至詩中的“衣冠身惹禦爐香”。賈至詩以沾沐皇恩為意,故以“身惹禦爐香”為榮;王維詩以帝王之尊為内容,故着“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缭繞制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共沐恩波鳳池裡,朝朝染翰侍君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诏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王維的和詩也說,“朝罷”之後,皇帝自然會有事诏告,所以賈至要到中書省的所在地鳳池去用五色紙起草诏書了。

“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聲”,于“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産生具體生動的效果。

這首詩寫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這首和詩不和其韻,隻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說:“盛唐人和詩不和韻”,于此可窺一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蘇轼《海棠》這首詩怎麼讀

宋代蘇轼所作的《海棠》全詩及注音如下:

《海棠》hǎi táng

東風袅袅泛崇光,dōng fēng niǎo niǎo fàn chóng guāng,

香霧空蒙月轉廊。xiāng wù fēi fēi yuè zhuǎn láng。

隻恐夜深花睡去,zhī kǒng yè shēn huā shuì qù,

故燒高燭照紅妝。gēng shāo gāo zhú zhào hóng zhuāng。

這首詩的白話文意思是袅袅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胧的霧裡,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回廊。由于隻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擴展資料

這首詩首句“東風袅袅”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态,用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蒙”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氲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回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

後兩句,作者由花及人,生發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隻恐夜深花睡去”,寫賞花者的心态,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不忍心讓她獨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末句更進一層,将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隻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鐘。通過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郁郁寡歡。

“袅”字的廣東話(白話)怎樣讀啊

樓上的誮黐нêяo你說的是“枭雄”的“枭”

“枭”的粵語拼音為 hiu 1

(這個音可以根據普通話的發音規律來拼讀)

其實這個發音和英語的“hill”還是不一樣的

因為“hill”是以卷舌音[l]結尾的

“袅袅升起”的“袅”粵語發音跟“鳥”一樣

“袅”的粵語拼音為 niu 5

(這個音也可以根據普通話的發音規律來拼讀,

隻不過聲調第5聲為“陽上”音[好像是吧],

這個就無法從普通話那裡解釋了;

這個粵語的“niu5”跟普通話的“牛”“扭”比較接近,

但是聲調不一樣)

在下廣東東莞人士

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怎麼讀

讀作 wàn guó yī guàn bài miǎn liú。

語出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全詩原文如下:

绛帻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到鳳池頭。

白話文釋義:戴着紅巾的衛士在宮門報曉,尚衣官員向天子進上繡着翠雲的皮袍。層層疊疊的宮殿如九重天門迤逦打開,異邦萬國的使臣一齊向着皇帝跪見朝拜。

日色剛剛照臨到殿堂,儀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禦爐中香煙袅袅,缭繞着天子的龍袍浮動飄忽。早朝過後中書省的官員退到鳳凰池上,用五色彩紙起草皇上的诏書。

注釋:和:即和詩,是用來和答他人詩作的詩,依照别人詩詞的格律或内容作詩詞。可和韻,可不和韻。舍人:即中書舍人,時賈至任此職。大明宮:宮殿名,在長安禁苑南。

绛帻(jiànɡ zé):用紅布包頭似雞冠狀。雞人:古代宮中,于天将亮時,有頭戴紅巾的衛士,于朱雀門外高聲喊叫,好像雞鳴,以警百官,故名雞人。曉籌:即更籌,夜間計時的竹簽。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雲裘(qiú):飾有綠色雲紋的皮衣。

九天:極言天之崇高廣闊。古人認為天有九野、九重。此處借指帝宮。阊阖(chāng hé):天門,此處指皇宮正門。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冠。旒,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這裡指皇帝。

仙掌:掌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宮中的一種儀仗,用以蔽日障風。衮(gǔn)龍:猶卷龍,指皇帝的龍袍。浮:指袍上錦繡光澤的閃動。裁:拟寫。五色诏:用五色紙所寫的诏書。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天,當時王維任太子中允,與詩人賈至、杜甫、岑參為同僚。時為中書舍人的賈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杜甫和王維、岑參都作了和詩,王維之和即為此詩。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雲裘”兩個細節,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制造氣氛。“翠雲裘”是繡有彩飾的皮衣。“進”字前着一“方”字,表現宮中官員各遵職守,工作有條不紊。

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叙述和具體描寫,表現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層層疊疊的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迤逦打開,深邃偉麗;萬國的使節拜倒丹墀,朝見天子,威武莊嚴。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處,大筆勾勒了“早朝”圖的背景,氣勢非凡。

“萬國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氣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在“萬國衣冠”之後着一“拜”字,利用數量上衆與寡、位置上卑與尊的對比,突出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曆史背景。

“仙掌”是形狀如扇的儀仗,用以擋風遮日。日光才臨,仙掌即動,“臨”和“動”,關聯得十分緊密,充分顯示皇帝的驕貴。詩以帝王之尊為内容,故着“欲傍”為依附之意。作者通過仙掌擋日、香煙缭繞制造了一種皇庭特有的雍容華貴氛圍。

結尾兩句“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佩聲”,是以身上佩帶的飾物發出的聲音代人,這裡即代指賈至。不言人而言“佩聲”,于“佩聲”中藏人的行動,使“歸”字産生具體生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