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龐涓是如何陷害孫膑的
孫膑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從師鬼谷子學習兵法。孫膑,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加上天資聰明,很快便獲得了較豐富的軍事學知識。孫膑未出茅廬便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而他的同窗好友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妒他的才能。
龐涓受魏惠王的聘請,比孫膑先下山,他出任魏國的大将和軍師,雖然春風得意,但一想到才能在己之上的孫膑,就深感不安。後來,魏惠王也聽到孫膑的名聲,便跟龐涓說起孫膑,想讓孫膑來效力于魏國。于是,龐涓便派人把孫膑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但這并不是他的本意,為了不讓孫膑在己之上,他便企圖加害于他。孫膑到了魏國,做了一個無名無權的客卿。這時,龐涓便加緊進行陷害孫膑的陰謀活動。他先派人僞裝受孫膑表兄的委托,勸孫膑返齊。待騙得孫膑的親筆複信後,加以塗改,随即向魏王誣告孫膑私通齊國。魏王信以為真,大怒之下要處死孫膑。龐涓為了竊取孫膑的兵法著作,又當着孫膑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結果“斷其兩足而黥之”,孫膑被削去了膝蓋骨後,成了殘疾人,并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龐涓倒是對孫膑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孫膑覺得過意不去,就想報答他,有一天,孫膑主動提出要替龐涓做點什麼,龐涓說:“你家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寫下來,我們共同琢磨,也好流傳後世。”孫膑想了想,就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簡上。
孫膑于是每天都忍痛拼命抄寫,由于身體虧損,慢慢休整,進度比較慢。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膑,此時孫膑才恍然大悟。
他開始思索着救己之法。一天,孫膑突然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時,他已經什麼人也不認識了。隻見孫膑捶胸揪發,兩眼呆滞,一會兒把東西推倒,一會兒又把刻好的兵法扔進火裡,還抓地下的髒東西往嘴裡塞。從人連忙跑去報告龐涓說:“孫先生瘋了﹗”龐涓急忙來看,隻見孫膑一會伏地大笑,一會又仰面大哭同,龐涓叫他,他就對龐涓一個勁地磕頭,連喊:“鬼谷老師救命﹗鬼谷老師救命﹗”龐涓試探着說:“孫兄,是我呀!我是龐涓呀!你連我了不也認識了嗎?”看孫膑沒有反應,龐涓便走了。
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将他拖入豬圈中,孫膑仍然哭笑無常,累了就趴在豬圈中呼呼大睡。龐涓仍半信半疑,又讓人獻上酒食,欺騙他說:“吃吧,相國不知道。”孫膑知道這是龐涓用的計,一把打翻食物,猙獰起面孔,厲聲大罵:“你又要毒死我嗎?”
龐涓又讓人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膑接過來就往嘴裡塞,毫無感覺的模樣。龐涓心想:孫膑受刑之後氣惱不過,可能是真的瘋了。從此,他隻是派人監視孫膑,不再過問。
孫膑瘋子般白天在街上躺着,晚上又爬回豬圈,有時街上的人可憐他給他點吃的,他就哈哈傻笑,随即又嘟嘟哝哝,誰也聽不清楚他說些什麼。時間一久,魏都大梁内外都知道有個孫瘋子,沒有人再懷疑他了。龐涓每天都聽人彙報,覺得孫膑再也無法和自己競争了,就消了殺他的念頭。孫膑靠裝瘋賣傻瞞過了龐涓才活下來,他并沒有放棄,還尋找逃出虎口的機會。
有一天,齊國大夫淳于髡出使魏國,孫膑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就設法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會見了齊國的使臣,向他訴說了自己在魏國的悲慘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淳于髡大為感動,知道孫膑是個有才能的人,就秘密地把他藏在車中,将他偷偷地帶回了齊國。從此改變了孫膑的厄運。
從這兒我們就可以看出了孫膑的智慧,他靠“裝傻”躲過了龐涓的殺害。在這裡,“裝傻”成了一種非常時期的求生手法。面對不置可否,手足無措的時候,把自己扮演成一個純真的傻瓜,好像什麼都與我無關,好像什麼都無法理解,整天畏縮在人情世故之外。對面的人隻好放棄同一個傻子計較,不然,計較的人不是也成了傻子。在政治風雲中,有時當危險要落到自己頭上時,通過裝傻弄呆,還可以達到逃避危難、保全自身的目的。當龐涓将其迫害緻殘後,孫膑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僞裝發瘋,整日與豬同食、同住,胡言亂語以麻痹龐涓。當龐涓警惕性下降,放松了對他的看管時,孫膑利用機會,聯絡前來的齊國使者,最終得以保全性命。正是他這種“隐忍”的性格,這種“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思想,為他日後的“名揚于諸侯”奠定了基礎。
我們不得不說,有時“傻子”要比“聰明人”更具有優勢,要知道如何收藏起自己“鋒芒畢露”的一面。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多一些“面子”、一些尊重、和一些表現的機會。能讓對方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這要比胡亂的自吹自擂和自我肯定顯得更有收獲!有人可能會把“裝傻”視作一種“虛僞”、一幅面具。不可否認有人将裝傻作為一種可惡的工具在使用,可我仍然卻覺得在大部分情況下它更可以被看作一種善意而真誠的“隐藏”,客觀上的實力差距是永遠存在的。而這種差距往往會傷害到其他人,甚至會傷害到自己。所以,裝傻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對他人的保護和自我保護的手段!
龐涓之所以要陷害孫膑,是為了得到鬼谷子傳給孫膑的兵書
東周列國志之八字箴言。
先生(鬼谷子)又曰:但汝不合見欺,他日必以欺人之事,還被人欺,不可不戒!吾有八字,汝當記取:遇羊而榮,遇馬而瘁。——《東周列國志》
龐涓和孫膑一起跟随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苦心研學了三年,自以為天下無敵,就想着下山一展抱負,一天又聽說了魏國正在求賢納士,龐涓就想着辭别老師,投奔魏國。
但是鬼谷子老師還沒發給畢業證呢,龐涓又不好自行說出要下山的話,于是心事重重,但是鬼谷子看見龐涓那欲言又止的模樣,就知道了他的想法,于是就不在挽留,而應允其下山。
馬陵之戰
但是按照慣例,學生下山老師要給學生算一卦,結果鬼谷子就送給了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瘁”,那麼這八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根據後來的龐涓的經曆,就可以知曉。
遇羊而榮是說龐涓下山遇見了羊就會發達,巧的是他求見魏王的時候,剛好廚師為魏王送來一頭蒸羊,龐涓由此而發迹,而遇馬而瘁則是說,龐涓遇見了“馬”就會死,當然這個馬不是騎的馬,而是指龐涓被亂箭射死的“馬陵道”。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這鬼谷子也太神了吧,别急着評論,我們接着說。
東周列國志之傳授兵書。
(鬼谷子)謂賓曰:此乃汝祖孫武子《兵法》十三篇……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其書,親為注解;行兵秘密,盡在其中,未嘗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東周列國志》
龐涓下山之後,在魏國那是如日中天,坐上了魏國上将軍的寶座的他,功成名就,俨然已經忘記了與孫膑“同立功業”的誓言,而此時的孫膑正在研習鬼谷子老師傳給他的有鬼谷子親自注解的《孫子兵法》。
古代戰争場面
可是事情偏偏很巧,一向熱心的遊曆四方的墨家弟子,遇見了孫膑,就對其說了龐涓之風光,于是在此人的撮合之下,龐涓向孫膑發出了邀約,隻是孫膑想不到,這份邀約要命。
孫膑以為龐涓情真,就辭别老師下山,投奔龐涓,而龐涓知曉孫膑之才能,非常恐慌,又聽說鬼谷子老師親自傳給他了一份注解版的兵書,于是陷害孫膑之心遂起。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其實就是孫膑被龐涓陷害,而遭受了膑刑,後來孫膑逃亡齊國,被齊王賞識,再後來,齊魏發生兩次大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孫膑把龐涓射死在了一顆樹下。
正史中的龐涓孫膑。
孫膑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地為惠王将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膑,乃陰使召孫膑。膑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隐勿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讀完了上述的故事,你是不是覺得有點意思呢,其實這隻是馮夢龍先生在《東周列國志》中的杜撰罷了,首先八字箴言是無稽之談,屬于馮夢龍先生根據龐涓的生平,虛構出來的。
其次,鬼谷子親自注解版的《孫子兵法》也是不存在的,不過馮夢龍先生能夠想到這樣的故事情節,也是非常厲害,如果要為現在小說家找個鼻祖的話,非馮夢龍先生莫屬。
龐涓與孫膑
那麼,正史中的龐涓和孫膑到底什麼樣子呢?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故事情節,正如《史記》中引言,龐涓和孫膑是一對師兄弟,不過龐涓嫉妒孫膑的才能,害怕龐涓會搶了自己的上将軍之位,于是心生謀害之心。
說白了,就是龐涓小心眼,容不下比自己優秀的孫膑,而對孫膑上了膑刑,讓其終身不得為将,這樣就對自己構不成威脅了,隻不過龐涓沒有想到齊王是一個不拘一格用人才之人。
龐涓之所以要陷害孫膑,是為了得到鬼谷子傳給孫膑的兵書?其實并不是如此,這樣的故事情節,隻是《東周列國志》裡虛構出來的罷了。
說到這,你可能又會說,《東周列國志》就不是真實的曆史?當然不是,這隻是一部曆史演義類的小說,是無法被當作正史來對待的。
影視劇中龐涓與孫膑的形象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龐涓和孫膑的故事,是戰國時期相當精彩的故事,後世中各類改編的影視劇也林林總總,龐涓陷害孫膑固然不對,不過如果站在龐涓的角度上來看的話,禮崩樂壞的大背景下,他陷害孫膑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而龐涓隻是要了孫膑的雙腿,而孫膑卻要了龐涓的命,龐涓臨死前“遂使豎子成名”的呐喊,其中又有多少無奈呢?
孫膑是龐涓害死的嗎
魏國被秦國打敗後,魏惠王看到魏國内外交困,國勢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來幫他治理國家。魏國人龐涓和齊國人孫膑是同學,一起跟鬼谷子學習軍事,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龐涓聽說魏王招賢就去應召,擔任了大将,兼任軍師,幫助魏惠王打了好幾個勝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後來龐涓也來到了魏國,魏惠王讓他擔任客卿。
龐涓其實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知道孫膑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過自己,于是設計陷害孫膑。讓魏惠王認為孫膑私通齊國。魏惠王果然中計,挖去孫膑的膝蓋骨,還在他臉上刻字,從此孫膑就成了一個殘廢人。
時間長了,孫膑終于知道自己原來是被龐涓給害的。為了逃離魏國,将來報仇,他就裝起瘋來。齊威王知道孫膑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孫膑接到齊國去了,并且拜他為齊國的軍師。
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當時魏國為了擴張去攻打弱小的趙國,于是作為齊國的衛星國趙國就去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就拜田忌為大将,孫膑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田忌的計劃是直奔邯鄲,同魏軍的主力交戰,以解趙國之圍。孫膑不贊同這種硬碰硬的戰法,孫膑說:“現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一定會傾巢開赴邯鄲,聽候隻剩下一些老弱殘後留守國内。咱們為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的都城大梁?
龐涓知曉,一定會放棄邯鄲,回師相救。這時我們可以在半路上攔截魏碑軍,這既可以解邯鄲之圍,又可以痛擊魏碑軍,一舉兩得。”田忌采納了孫膑的計策。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很快龐涓就知道了,于是他命令人趙國退兵救大梁。由于魏碑軍長期攻趙,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長途跋涉急行軍,士卒疲憊不堪,很快在齊軍的埋伏的桂陵地帶,将魏軍打敗,死傷兩萬多人。這就是桂陵之戰。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孫膑殺死了龐涓,取得了戰争的勝利。齊國為什麼能夠戰勝當時強大的魏國呢?關鍵是當時齊國得到了一個曠世人才---孫膑。孫膑用他的聰明和智慧幫助齊國打勝了魏國。不管過程是如何,起碼我們看到了人才在這兩個國家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孫膑這個人才,才使得齊國在兩國的對抗中取得勝利,所以我們看到了人才對一個國家是何等的重要。赢得人才就赢得未來,所以人才戰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