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有哪些形容詞(民俗有哪些形容詞和副詞)

biang 中華百科 916

本文目錄

  1. 關于民風民俗的四字詞語
  2. 寫民風民俗的四字成語
  3. 描寫民俗風情的詞語

關于民風民俗的四字詞語

以下是一些關于民風民俗的四字詞語:

1.風情萬種:形容某地或某民族的風俗習慣多姿多彩,非常豐富。

2.習俗各異:指不同地方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具有獨特性和多樣性。

3.民俗濃郁:形容某地區或民族的民俗文化深厚、濃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4.鄉風純樸:指鄉村地區的風俗習慣淳樸、自然,沒有城市裡的浮華和虛僞。

5.民俗奇特:形容某地區或民族的民俗文化獨特、奇特,與衆不同,引人注目。

6.傳統習俗:指長期形成并代代相傳的風俗、禮節等行為方式,具有曆史和文化價值。

7.風情濃郁:形容某地區或民族的風俗文化濃郁、獨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習俗古樸:指某地區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古老、樸素,體現了曆史的積澱和文化的傳承。

9.民俗瑰麗:形容某地區或民族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彩、富麗堂皇,給人以美的享受。

10.鄉風民俗:指鄉村地區的風俗習慣和民俗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

寫民風民俗的四字成語

1.寫民風民俗的四字詞語,五個以上

合家歡樂飛黃騰達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事順意幸福美滿官運亨通美夢連連吉祥如意萬事順利榮華富貴一帆風順金玉滿堂五福臨門龍鳳呈祥龍門精神百業興旺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喜上眉梢恭賀新禧吉星高照恭喜發财多福多壽财運亨通健康長壽鯉魚躍龍門開春喜臨門開春福臨門開春大吉花開富貴恭喜發财恭賀春節财源廣進恭賀新喜财運亨通合家歡樂飛黃騰達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事順意幸福美滿官運亨通吉祥如意萬事順利榮華富貴一帆風順金玉滿堂五福臨門龍鳳呈祥龍門精神百業興旺六畜興旺。

2.風俗的四字成語

風俗的四字成語:

傷風敗俗、

變風改俗、

風移俗改、

俗易風移、

流風遺俗、

省俗觀風、

觀風察俗、

調風變俗、

風移俗變、

移風平俗、

采風問俗、

遺俗流風、

染風習俗、

變風易俗、

移風改俗、

毀風敗俗、

革風易俗、

敗俗傷風、

易俗移風、

遺風馀俗、

移風革俗、

遺風舊俗、

流風餘俗、

遷風移俗、

風移俗易、

風俗習慣、

移風振俗、

敦風厲俗、

遺風餘俗、

澆風薄俗

3.風俗的四字成語

風俗的四字成語:

傷風敗俗、

變風改俗、

風移俗改、

俗易風移、

流風遺俗、

省俗觀風、

觀風察俗、

調風變俗、

風移俗變、

移風平俗、

采風問俗、

遺俗流風、

染風習俗、

變風易俗、

移風改俗、

毀風敗俗、

革風易俗、

敗俗傷風、

易俗移風、

遺風馀俗、

移風革俗、

遺風舊俗、

流風餘俗、

遷風移俗、

風移俗易、

風俗習慣、

移風振俗、

敦風厲俗、

遺風餘俗、

澆風薄俗

4.用來形容“風俗傳統”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1、傳統習俗(chuán tǒng xí sú):指流傳下來的習慣做法。

造句:傳統習俗裡,過年要揀吉祥話說,整個莊子,顯得一團和氣。

2、風俗習慣(fēng sú xí guàn):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

造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

3、風土人情(fēng tǔ rén qíng):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造句:爸爸向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新疆的風土人情。

4、風俗人情(fēng sú rén qíng):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

造句:教授着手研究當地居民的風俗人情。

5、入鄉随俗(rù xiāng suí sú):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的習俗。

造句:既然已經來了,就入鄉随俗吧。

5.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有哪些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于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于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讨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将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鐘,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鐘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裡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鐘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着要來的食物。隻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鐘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鐘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于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将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将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會。将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将軍搞錯了。但是将軍态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别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将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幹什麼。數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将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鐘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幸免,都是因為将軍出的力。

6.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

最佳答案檢舉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寒食,指寒食節。

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于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

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于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讨杯水酒來解渴。

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

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

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将軍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鐘,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鐘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來的。

從下面向裡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鐘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

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着要來的食物。隻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内。

放完了合上古鐘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鐘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

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

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于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

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将軍前來拜見。

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将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

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

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會。

将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将軍搞錯了。

但是将軍态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别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

有人捧來朝服,将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幹什麼。數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

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将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鐘的乞兒了嗎?”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幸免,都是因為将軍出的力。

7.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

最佳答案檢舉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于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于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讨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将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鐘,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鐘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裡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鐘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着要來的食物。隻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鐘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鐘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于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将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将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會。将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将軍搞錯了。但是将軍态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别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将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幹什麼。數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将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鐘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幸免,都是因為将軍出的力。

描寫民俗風情的詞語

1.描述民俗風情的成語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于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于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讨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将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鐘,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鐘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裡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鐘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着要來的食物。隻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鐘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鐘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于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将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将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會。将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将軍搞錯了。但是将軍态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别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将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幹什麼。數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将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鐘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幸免,都是因為将軍出的力。

2.關于民風民俗的優美句子

民俗分地域和民族,不知朋友具體需要的是哪兒的?可以給你一些古今我國一些優秀的反映民俗的詩詞和一些散文小說的描寫,希望可以幫你!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與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另外推薦你去看看沈從文的邊城,我很喜歡裡面的民俗風情,也很優美。希望你也特喜歡

3.形容民風的詞語有哪些

刁悍(diāo hàn):指狡猾兇悍。

貊鄉鼠壤(mò xiāng shǔ rǎng):舊指民風澆薄、宵小橫行的地區。

淳樸(chún pǔ):形容人十分誠實,很樸素或比較老實.

民淳俗厚(mín chún sú hòu):民風質樸敦厚。

敦風厲俗(dūn fēng lì sú):促使社會風俗純樸起來。

抱素懷樸(bào sù huái pǔ):借指民風淳厚,人心安定。

熱情好客(rè qíng hào kè):非常熱誠、大方地接待和款待客人或陌生人。澆薄

粗犷(cū guǎng):可以說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說一個地方的環境風俗面貌,有種大氣磅礴的意思,如自然生長般未經修飾,屬豪放派的。

險詐(xiǎn zhà):陰險狡詐。

澆薄(jiāo bó):指社會風氣浮薄。

4.關于民風民俗的好詞好句

清明節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端午日賜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缛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别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春節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歡天喜地、合家團圓、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火樹銀花、車水馬龍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于陽台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緻祝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托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桂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别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

節日像一個巨大的聚焦鏡,把平日的歡樂濃縮了起來,把人們的心态凸現了出來。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天女散花

絢爛奪目

火樹銀花不夜天色彩交錯,生動美麗;

坎,那煙花,漫天幸福的爆炸,看她的眼睛舍不得眨倒印着黃花.

又點燃了“滿天星”,隻随着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一顆顆“小導彈”向空中飛去。“哇!好美啊!”大家一齊喊。原來,“小導彈”一下子炸開,頓時,天空開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菊花,把夜空裝點得無比美麗。不一會兒,火光熄滅了,天空中落下一顆顆星星一樣的火星,原來,這就是它叫“滿天星”的原因呀!

隻聽乒乓一聲巨響,打破了原來甯靜。一枚枚“小火箭”向天空噴去。頓時,天空中開放出一朵朵不同顔色的五彩“花兒”,有紅、黃、藍、綠幾種顔色。一顆顆火星從天而降,我和妹妹高興得又跳又叫:“真美!真美!”

煙花是絢麗的,但它不是文靜的,當它沖出匣子的那一刻,它就是一個詭秘的魔術師,把匣子裡的化學成分變成美麗的炮竹,讓人們看到它的美,看到它的絢麗。

同時,它也想吸引很多人,讓大家都來看看它多麼的自信,多麼的快樂,多麼的美麗!

婀娜多姿、美奂美侖、美不勝收、眉目傳神、韻味十足、神形兼備、舞姿妙曼、衣袂飄飄、身段優美、舞姿柔美

她的舞姿輕盈時如春燕展翅,歡快時似鼓點跳動,顯得潇灑、優美、舒展。

姑娘們唱起悅耳的民歌,手拉手地跳着,一會兒合成小圓圈,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蕾;一會兒擴成大圓圈,又像是怒放的鮮花。

兩個舞伴中輪流有一人打着拍手,一起一伏,好像海面上翻動的浪花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等,喜慶的秧歌扭起來,扭出滿腔的幸福,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5.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

最佳答案檢舉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于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于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讨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将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鐘,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鐘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裡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鐘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着要來的食物。隻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鐘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鐘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于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将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将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會。将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将軍搞錯了。但是将軍态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别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将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幹什麼。數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将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鐘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幸免,都是因為将軍出的力。

6.形容民風民俗的成語

1、抱素懷樸

成語解釋:素、樸:指事物的自然狀态。借指民風淳厚,人心安定。

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樸。”

翻譯:更改混亂和不正的民風,将不正當的民俗更改,百姓在國家安定興盛時,保持淳樸的本質而安居樂業的景況。

2、關西出将,關東出相

成語解釋: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将帥。

出自:南朝-宋-範晔《後漢書-虞诩傳》:諺曰:關西出将,關東出相。

翻譯:有諺語這樣說:“函谷關以西出武将,函谷關以東出丞相。”

3、民淳俗厚

成語解釋:民風質樸敦厚。

出自:明-宋濂《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者。”

翻譯:在東邊大海的小城裡,聽說民風質樸敦厚如同山東省鄒縣、魯縣一樣。

4、百裡異習

成語解釋: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裡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出自:晏子《晏子春秋-問上》:“百裡而異習,千裡而殊俗。”

翻譯:相隔百裡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千裡而殊俗: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5、化民成俗

成語解釋:化:教育,感化;俗:風俗習慣。教育感化民衆,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風俗習慣。

出自:《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翻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7.描寫民俗風情的詩文

[一]

久識東南有此山,千章修竹翠琅軒。

驚看擘畫憑勞力,造成樂園在世間。

塔山鸢習天宇近,劍池人去水聲寒。

群巒起伏如滄海,直欲乘風破碧瀾。

[二]

盛暑來茲頗若秋,紫薇花靜翠篁幽。

晨登塔嶺親吳越,夜看銀河貫鬥牛。

射擊稚兒欣獲鳥,校雠舊集聽鳴蜩。

山居最好勞盤骨,蹬道千尋赴上遊。

《莫幹山上的風雨》

劉大白

朝朝暮暮,

盡是風風雨雨,

挾着些雲雲霧霧,

向高山噴噴吐吐。

花翻草覆,

藤飛樹舞;

不管淋漓零亂,

颠狂得不由自主。

記得滿山樓閣,

參差無數;

怎朝也白茫茫一片無尋處,

怎暮也黑漫漫一片無尋處?

虧它近處幾星燈火,

雲霧也難遮住;

到晚來依稀透露,

約略是鄰家三五。

《和韻》

陳其采

丁亥夏,來遊莫幹山,承浦江鄭卓人賢兄枉

詩投贈,詠而善之,愛步原韻答和。

登高四望滿修篁,天與名山特地涼。

解得萬竿懷葉老,劍池空自惹人忙。

怪石角(清平樂)

施南池

迂回曲折,山徑羊腸窄。

疊嶂重巒連萬壑,怪石峰巅一角。

龐然塊壘嵯峨,亂雲足底騰波。

淹沒茂林修竹,一亭獨立坡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