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補天怎麼贊美她(女娲補天怎麼贊美她的句子)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贊美女娲補天的詩句
  2. 《女娲補天》中可以用什麼樣的詞語來贊美女娲。(10個詞語)
  3. 女娲補天評課優缺點及建議

贊美女娲補天的詩句

1.關于女娲補天詩句

關于女娲補天詩句 1.關于女娲的古詩

(1)了觀觀音,自知金針落處。知落處,女娲補天夜夜雨。---《了觀師繡觀音贊》黃庭堅

(2)女娲煉五石,天缺猶可補。當其利口銜,罅漏不複數。---《雜諷九首》陸龜蒙

(3)天不容,地不受,日月不敢偷照耀。神農畫八卦,鑿破天心胸。女娲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與馬異結交詩》盧仝

(4)後地生虛雷,天驚漏秋雨。女娲死已久,此罅誰為補?紛紛讀書兒,碌碌無可數。---《寓意十首次敬助韻其八》王冕

(5)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娲忙,卻将此石投閑處。---《歸朝歡》辛棄疾

女娲,又稱女娲氏,娲皇,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上古氏族首領,後逐漸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神話記載,女娲人首蛇身。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娲的主要功績為抟土造人,以及煉石補天。後世女娲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女娲補天的故事和盤古開天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娲時代,随着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蕩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2.有關女娲補天的詩有哪些

1、六合内外,若有不觀音處。則此絲縷,不能堅固。橫此三十二應,共此一光明聚。了觀觀音,自知金針落處。知落處,女娲補天夜夜雨。——《了觀師繡觀音贊》宋黃庭堅

2、後地生虛雷,天驚漏秋雨。女娲死已久,此罅誰為補?紛紛讀書兒,碌碌無可數。古人今人心,今人不如古。——《寓意十首次敬助韻其八》(王冕)

3、女娲戲黃土,團作愚下人。——(李白)

4、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娲忙,卻将此石投閑處。野煙荒草路。先生柱杖來看汝。倚蒼苔,摩挲試問,千古幾風雨。長被兒童敲火苦。時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結亭三四五。會相暖熱攜歌舞。細思量,古來寒士,不遇有時遇。——歸朝歡(辛棄疾)

5、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娲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妪,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賀《李憑箜篌引》

6、補天殘片女娲抛,撲落禅門壓地坳。霹靂劃深龍舊攫,屈槃痕淺虎新抓。苔黏月眼風挑剔,塵結雲頭雨磕敲。秋至莫言長矻立,春來自有薜蘿交。——天竺寺殿前立石

3.描寫女娲的詩句

《了觀師繡觀音贊》

年代:宋作者:黃庭堅

六合内外,若有不觀音處。

則此絲縷,不能堅固。

橫此三十二應,共此一光明聚。

了觀觀音,自知金針落處。

知落處,女娲補天夜夜雨。

《與德洪明甫伯與暮春六日同登烏飲於浴鴉池琴》

年代:宋作者:李彌遜

老懷不知春,但愛遠峰碧。

乘高恣遐觀,未快雙目擊。

稍為松根坐,遂與參井逼。

女娲補天馀,墜此百煉石。

摩挲蒼藓痕,上有雅沿迹。

引觞起自斟,盞面不容滴。

舉頭挽飛雲,頗覺天半窄。

追随二三子,顧我獨衰白。

向來無雩春,勝踐同今昔。

偶忘千歲憂,共此一笑适。

《女娲補天》中可以用什麼樣的詞語來贊美女娲。(10個詞語)

善良、仁愛、勇敢、果敢、奉獻、無私、無畏、忘我、大公無私、舍己為人。

1、善良:

意思: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懷惡意的人。

2、仁愛:

意思:能同情、愛護和幫助人。

3、勇敢:

意思:勇敢就是不怕危險,不怕困難,有勇氣,有膽量,不退縮;勇敢就是無所畏懼,勇擔責任,充滿魄力,果敢行動,臨危不懼,大義凜然。

4、果敢:

意思:當機立斷、敢作敢為的意思。

5、奉獻

意思: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兩個字合起來,奉獻,就是“恭敬地交付,呈獻,不求回報”。

6、無私:

意思:隻是顧集體的利益。沒有私心。無私與自私對應,它是公心的升級版,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無私,隻有在一個人将公心發揮到極點時人才會舍棄私心而無私,它會保障社會公衆利益,最好要做一個令人欽佩有奉獻精神的人。它們是一對矛盾心理,無私社會則良性發展;自私社會則惡性發展。

7、無畏:

意思:指無所畏懼;絲毫不害怕,沒有恐懼感,勇往直前。

8、忘我:

意思:形容(人)的一種忘我的工作熱忱心态。由于工作的繁忙(真心的投入),忘記了自我的存在。

9、大公無私:

意思:完全為人民群衆利益着想,毫無自私自利之心。處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處:《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而忘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意思是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國家而舍棄小家;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去講究個人恩怨。

10、舍己為人:

意思:原指放棄自己的見解,随聲附和别人。現指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别人。

出處: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朱熹注:“初無舍己為人之意。”意思是孔子長歎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朱熹批注:一開始沒有舍己為人的想法。

女娲補天評課優缺點及建議

女娲補天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娲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小學語文《女娲補天》教學評課稿,歡迎閱讀。

《女娲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娲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今天有幸聽到但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咱們每個人聽完課後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觀點,我覺得,但老師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讀中悟、悟中導

随着新課程的實施,“讀”在語文課堂上也越來越“熱”。這比以前的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有些課堂實踐中産生了一些偏差。如:為讀而讀,朗讀無目的;讀悟分家,朗讀少思考等。可但老師的這節課“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女娲為什麼要補天?帶着問題自由輕聲地讀,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又如:看到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說說你的感受,能讀出那種可怕嗎?這是感悟邊讀;

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别讀,老師讀、學生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于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教師範讀對學生不僅有示範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但老師對每種讀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形式用得非常準确:如,體會女娲補天真辛苦、真偉大時,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出具體的詞句,學生通過細心揣摩都能找到有關句子,産生體驗;再比如,“女娲決定冒着生命危險,把天補上”這句,老師采用了集體讀,在氣勢中學生再一次體驗了一把女娲當時補天的的勇敢和堅定。

為了更深入、準确地體驗情感,老師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更多的語言文字,學生也在細節中獲得情感、升華情感,比如,學生從“找啊找啊、終于”看出了女娲補天多辛苦;從“五天五夜”中體驗到了女娲補天過程的辛苦與偉大;但是有一點小遺憾就是,老師沒有将這些重點詞作為朗讀指導的重要道具來使用,如果能将這幾個詞語再進行朗讀上的重點推敲,是否效果會更好些呢?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老師很得巧用了“讀”的藝術,無論從讀的形式還是讀的次數,該什麼時候讀該怎樣讀都把握得當,行雲流水。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參與到讀中,實現讀和思考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親近文本,走入文本,進而對文本産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感悟,自然地達到“一個文本,多種聲音”的個性化朗讀的境界。

如果說讀是走進語言文字的基本途徑,那麼這堂課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也是我要說的這堂課的第二個特點:

二、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到位

課堂中,有多處讓學生進行文字訓練的活動。如:用“首先接着然後最後”的句式來說說女娲是怎樣補天的。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學會如何有條理的把一件事說清楚,訓練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能複述故事内容奠定了基礎。再比如:這些描寫動作的詞語可以打亂順序嗎?由此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時也要有條理的叙述。這樣的訓練,對于三年級正開始學習習作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處訓練點:女娲用盡全力把天補好了,你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贊美女娲嗎?這樣的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與文本對話、與人物對話的平台,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也使情感得以升華。

我的一點建議:課文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女娲真了不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課文寫得夠神的了!那麼學生有沒有體會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歡上神話故事。如描寫天塌的情景,通過一連串疊詞的運用(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傳達出人間的慘狀;還有女娲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的運用(找—挖—放—煉—化—裝—端—潑等)十分生動傳神;又如課文結尾段,“現在,人們常常看見天邊五彩的雲霞,傳說那就是女娲補天的地方。”看似寫得随意,實則非常抒情、流暢,餘味深長,值得好好朗讀和積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