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沖冠形容人物怎麼樣(怒發沖冠形容什麼的詞語)

biang 中華百科 703

本文目錄

  1. 怒發沖冠,憑欄處、潇潇雨歇是什麼意思
  2. 怒發沖冠是指哪個人物
  3. 怒發沖冠是一個成語典故與将相和中的什麼人物有關
  4. 怒發沖冠的曆史人物是誰
  5. 怒發沖冠講的是哪個人物

怒發沖冠,憑欄處、潇潇雨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杆,一場潇潇細雨剛剛停歇。

出自:《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宋代抗金将領嶽飛的詞作。原文:

滿江紅·怒發沖冠

宋代:嶽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潇潇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譯文: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擡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

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裡,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着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

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複舊日山河,再帶着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紹興六年,嶽飛第二次出師北伐嶽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

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嶽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賞析: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着愛國主義激情。前四字,即司馬遷寫蔺相如“怒發沖冠”的妙,表明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緣獨上高樓,自倚闌幹,縱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熱血滿懷沸騰激昂。——而此時秋霖乍止,風澄煙淨,光景自佳,翻助郁悶之懷。

于是仰天長嘯,以抒此萬斛英雄壯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筆鋒微頓,方見氣度淵靜。開頭淩雲壯志,氣蓋山河,寫來氣勢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十四個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絕,此十四字,如見将軍撫膺自理半生壯志,九曲剛腸,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我所期,豈與塵土同埋;馳驅何足言苦,堪随雲月共賞。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過片前後,一片壯懷,噴薄傾吐:靖康之恥,指徽欽兩帝被擄,猶不得還。

故下言臣子抱恨無窮,此是古代君臣觀念。此恨何時得解?功名已委于塵土,三十已去,至此,将軍自将上片歇拍處“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勉語,說與人體會。

雄壯之筆,字字擲地有聲!以下出奇語,現壯懷,英雄忠憤氣概,凜凜猶若神明。金兵入據中原,亦可能敗退“匈奴”實不足滅,踏破“賀蘭”直搗黃龍并非誇大其辭。

“饑餐”、“渴飲”一聯合掌;然隻有如此才足以暢其情、盡其勢。未至有複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氣在。“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傾出肺腑。

用文學家眼光視之結束全篇,神氣十足,無複豪發遺憾,令人神往,叫人起舞。然而嶽飛頭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計,宋皇朝自棄戰敗。

“莫須有”千古奇冤,聞者發指,豈可指望他率軍協同中原父老齊來朝拜天阙哉?悲夫。

嶽飛此詞,滿懷的愛國激情,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怒發沖冠,怒的是宋王朝是從不許勝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當他得知張憲被人陷害時,就已知投降派将要加害自己。

這無異于晴天霹靂,暴風雨已經向他襲來,終于忍不住仰天長嘯。想起自己一生為光複大宋河山,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從少年一直到白頭,從未等閑。

到頭來卻讓這些亂臣賊子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讓,空留下無比悲傷。靖康之恥,徽欽兩位皇帝還未得以還朝,作為臣子的嶽飛此恨何時得解?

怒發沖冠是指哪個人物

怒發沖冠是指蔺相如。

怒發沖冠的典故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原文為:“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王,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就是:蔺相如看到秦王根本沒有按照約定給趙國城池的意思。

所以就上前說:“大王,璧上有一點瑕疵,我指給你看。”秦王聽了後,就把璧給了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後,并沒有向秦王指出瑕疵的地方,而且立在柱子旁,憤怒到了極點,并準備把璧擊碎。由此可見,怒發沖冠的主人公就是指的蔺相如。

怒發沖冠造句:

1、怒發沖冠或喜上心頭的一瞬間,比起許許多多平靜的時刻能夠把你帶得更遠,片刻的消遣可讓你終生蒙羞。

2、巴西邊後衛承認一向冷靜的貝尼特斯在他們歐冠半場休息時怒發沖冠。

3、烏裡韋先生的反應是怒發沖冠。

4、聽到這種荒唐的事,連脾氣最好的老李也氣得怒發沖冠。

5、聽到那個律師在講演中污蔑我們的祖先,大家都氣得怒發沖冠。

6、與其怒發沖冠,你更希望專注于自己的日程安排,特别是月亮在摩羯座的周日和周一兩天。

7、聽到敵人的陰謀,不由得令人怒發沖冠,誓死反抗到底。

8、你脾氣不要那麼壞,芝麻點大的事就氣得怒發沖冠。

9、因為在我的内心裡有這樣一種感受是不會妥協的,而這種感受便是一種刻骨銘心的,令人怒發沖冠的,對于以微軟為代表的生産體制的痛恨。

10、看到他怒發沖冠、振臂揮舞的樣子,在場紡人全吓到了。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蔺相如

怒發沖冠是一個成語典故與将相和中的什麼人物有關

怒發沖冠是一個成語典故與将相和中的蔺相如有關。

怒發沖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裡,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隻得道歉,并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隻好按照禮儀送蔺相如回國。

怒發沖冠的曆史人物是誰

怒發沖冠的曆史人物是蔺相如。

“怒發沖冠”的原義是憤怒得頭發直豎,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補語。“怒發沖冠”這個成語最早是出自蔺相如的故事,這個成語的背後是蔺相如的英勇事迹,他在秦王想要霸占和氏璧時憤怒的頭發豎起的樣子,後來這個詞也流傳下來,用來形容極度憤怒,頭發直豎。

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原來是趙國宦者令缪賢的舍人,出身低微。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他因完璧歸趙,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大夫。

蔺相如的評價

蔺相如最著名的事迹是完璧歸趙,他憑借聰明才智和勇氣,成功地将和氏璧從秦國帶回趙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此外,在渑池之會上,他再次展現了自己的勇氣和智慧,為趙國赢得了榮譽。

除了在外交上的成就,蔺相如還是一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将領。他與廉頗的交往中,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德報怨,最終赢得了廉頗的尊重和友誼。蔺相如的精神品質和政治智慧,使他成為曆史上備受贊譽的人物。他的事迹激勵着我們要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蔺相如

怒發沖冠講的是哪個人物

怒發沖冠這個成語描述的是曆史人物蔺相如。

蔺相如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大臣,以智勇雙全、膽識過人而著稱。怒發沖冠這個成語來源于他的一個故事。趙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被秦昭王得知,他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王派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秦國。到了秦國,秦昭王并沒有給城池的意思,蔺相如看出秦昭王的欺詐,便設法将和氏璧帶回趙國。

在這個過程中,蔺相如面對秦國的威脅和壓力,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起帽子。這就是“怒發沖冠”的由來,形容非常憤怒,氣憤到極點的狀态。

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蔺相如的智勇,也體現了他對國家的忠誠。而“怒發沖冠”這個成語,也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表達憤怒情緒的詞語,廣泛應用于各種語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