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文字可以形容環境(哪些文字可以形容環境污染)

biang 中華百科 977

本文目錄

  1. 你還知道大自然有哪些文字
  2. 環境保護文字内容有哪些
  3. 求一小段文字優美的環境描寫 :
  4. 描寫環境的文言文

你還知道大自然有哪些文字

關于大自然描寫的文字有很多,例如:陽光燦爛,微風習習,風和日麗,秋風蕭瑟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隻有正确使用這些文字,才能讓自然景物的描寫更加出彩,表達的意思更為精準。

文字和成語運用時應注意:

(一)吃透詞義

成語的含義不是它所構成的單個詞語含義的簡單疊加組合,而是在構成成分提供的事件背景基礎上,通過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來的,切不可望文生義。

如:“告别時,他非要送我幾件高檔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大方”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句中錯把“大方”理解為不吝啬。)

(二)分清褒貶

許多成語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語言環境的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也會随之變化,有時候,由于對一些成語褒貶不辨,從而導緻誤用。如:“先生對于友人,尤其對于青年,愛護無所不至,不但盡心竭力,還常主動幫忙。”(“無所不至”意思是沒有達不到的地方。

現多形容壞人到處幹壞事或所有的壞事都做到了,是個貶義詞,此處應為“無微不至”。)

(三)區别對象

成語詞義有所側重,這便确定了該詞語的大緻适用對象範圍。

如果對成語所表達的習慣對象或範圍缺乏了解,便會使陳述和被陳述之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如:“小羅看好了那件款式新穎的運動服,可惜帶的錢不夠,隻好忍痛割愛。”

(“忍痛割愛”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愛的東西交給别人。

作為商品的運動服本不屬于自己所有,因無錢而不買自己喜歡的商品不能稱為“忍痛割愛”。)

環境保護文字内容有哪些

1、勤儉節約杜絕浪費,低碳出行健康不貴,白色污染少用為美,衛生筷子最好自備,免得大家亂砍植被,保護環境人人有份,馬上行動别拖後腿。

2、一點水可以澆灌一棵草,一棵草可以滋潤一方土,一方土可以育一棵樹,一棵樹可以撐起一片天,愛護環境從節約每一點水開始!

3、大家在用紙的時候不能浪費,沒用完的紙張可以撕起來裝訂成草稿本。既環保又不浪費。

4、青山綠水養心神,藍天白雲陶情操,環境本是生存本,保護環境愛健康。看看身邊,瞧瞧左右,制止破壞環境的行為,維護環境健康,有你,有我,有大家!

5、為了小魚能有自己的家園,為了讓天空變得更藍,空氣變得更清新。為了我們美麗的地球母親,請大家不要再污染環境了。還我們一個美麗、健康、富饒、綠色的地球吧!

6、觀念一起,就沒垃圾。善念一閃,就沒污染。言行一現,美好即顯。行動一啟,環境美麗。人心一齊,新風即開!

7、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她。然而,地球受到了破壞,作為兒女的我們又怎麼能袖手旁觀呢?

8、自從我們喊出第一聲哭聲的時候,便來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頭頂一片湛藍的天空,腳踩一片肥沃的土地,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這是共同屬于我們的美好家園。

9、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在享受的同時,卻在不知不覺中破壞着她,我們的生存環境在不斷惡化。

10、擡頭看看天空,它再也沒有原來那麼湛藍。低頭看看河流,它再也沒有原來那麼碧綠。再請你看看現在的人,更沒有原來那麼樸素、純潔。

求一小段文字優美的環境描寫 :

夜,是甯靜的。夜空,是典雅的。繁星點點的夜空,是奇幻的,是充滿光明的,是無瑕的。躺在一望無際的綠地上,仰望着燦爛星空,感覺是那麼美妙。恍恍惚惚的,仿佛自己就是唐代詩人呂岩筆下所描寫的那位牧童。那種境界,那種情操,那種神情,如一段段悠揚的笛聲,越飄越遠,越飄越遠……熏陶了每一個人。燦爛的星空,仿佛有種神奇的魔力,能讓人引發無限的遐想。望着它,漸漸的,思想就如斷了線的風筝,乘風破浪,飛到千裡之外。看似眼睛目不轉睛地凝視着星空,其實心卻早已飛到了非洲的大草原,騎在了掙脫缰繩的野馬之上,馳騁到遠方;或是飛到高山之頂,抓住翺翔的雄鷹,和它一起沖破雲層,體驗風“嗖嗖”飛過身後的感覺……突然間,發現星空就如我們的人生,一顆顆星星就如人生中的一個個夢想。每一顆星星都代表了不同的夢想,星星的大小,星星的形狀,星星的亮度,都密切相關。有夢想,就有星星。當你的夢想快要破滅時,這顆星星也許就會變得暗淡無光,但是如果你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時,這顆星星就會發出燦爛的光芒。每當你完成一個夢想,你的人生星空就又多了一顆永久發亮的星星。不知不覺,頭頂上的星空漸漸暗下來,人生的起伏是如此的巨大啊!希望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星空上,都有許多顆永遠發光的星星陪伴着你,讓我們頭上的星空更為燦爛!

描寫環境的文言文

1.關于保護環境的文言文有哪些

1,天地本為一體,氣息融通,物物相諧,故有淩雲飛練,千裡長河,百裡山林,旖旎風光,百獸靈動,光華四射,雨雪合時,衆之美者,鹹聚也!

2,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于道,壞己之境,必自滅亡也。唯有念長遠之道,方可保萬世之福祉也。

3,隻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5,人們常常将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6,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裡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惠特曼

7,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埃斯庫曼斯

8,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諾曼·卡曾斯

9,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一要清潔空氣;二要澄清飲水;三要流通溝渠;四要掃灑房屋;五要日光充足.——南丁格爾

10,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

釋義: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長得無比茂盛,而豆苗卻伶仃得可憐。

11,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

釋義: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遇到故人。

1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釋義: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着滿天的霜華,面對岩上隐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

13,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

釋義: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雲飄浮的地方,隐約看見幾戶人家。我所以停車不走,是因為喜歡夕陽映照下的楓林,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

14,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陶淵明

釋義:榆樹柳樹成蔭遮蓋了後屋檐,桃樹李樹整齊的栽種在屋前

15,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

釋義:田野裡的小路也跟雲一樣黑沉沉的,隻有江裡的船上燈火是明的.喜的是雨意之濃,

2.關于環保的古文句子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翻譯: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産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漁網不到深的池沼裡去捕魚,魚鼈就會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節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與魚鼈之類的水産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3.描寫環境寒冷的文言文

古詩\名句: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裡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别途中苦寒作》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曆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

軒轅台: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回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雲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一作張繼詩)

誰将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争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将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風聲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對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旋撲珠簾過粉牆,輕于柳絮重于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隐《對雪二首》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凍而流動不暢,因以嗚咽來形容。吟:歌吟。

唐·劉駕《苦寒吟》:“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江山不夜月千裡,天地無私玉萬家

玉:喻白雪。

元·黃庚《雪》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清·洪升《雪望》

4.關于環保的古詩文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于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一、神話傳說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着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隻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鲧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娲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于這一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鲧禹”“女娲”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二、文學作品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隐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号“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萦萦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裡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轼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三、經驗總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一些關于生态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在規定的季節裡,禁止随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鼈.四、環保法令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着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國語》中有一個故事叫“裡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裡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一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苟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注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内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他還制定了關于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一切屬于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麼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采伐,什麼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一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5.關于人與環境的古文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鼋鼍魚鼈鰌鱣孕别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鼈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聖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錯於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故曰∶一與一是為人者,謂之聖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很環保^^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還是環保^^

以春日至始,數四十六日,春盡而夏始,天子服黃而靜處,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發号出令曰:「毋聚大衆,毋行大火,毋斷大木,誅大臣,毋斬大山,毋戮大衍,滅三大而國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輕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繼長增高。毋有壞堕。毋起土功。毋發大衆。毋伐大樹。起土功發大衆皆妨蠶農之事伐樹則傷條達之氣

《禮記》

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