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明朝十大未解之謎(明朝十大未解之謎是什麼)
明朝,這個由放牛娃朱元璋建立并延續276年的朝代,以其獨特的骨氣和諸多未解之謎而備受關注。盡管滿清的評價将其視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但明朝的曆史中隐藏着四個著名的謎團,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首先,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他繼位後削藩引發燕王朱棣起兵,京城失守後,建文帝的去向成了曆史的懸案。有人猜測他遁入空門,有人推測他死于火海,甚至有人認為他逃往海外,成為鄭和下西洋的隐秘動力。
其次,明光宗朱常洛的突然死亡,即“紅丸案”,他僅在位一個月便去世,李可灼獻上的紅丸成為宮廷疑雲。鄭貴妃是否涉入毒害,始終沒有确鑿證據。
再者,《永樂大典》正本的失蹤,這部被譽為“百科全書”的巨著,正本的下落至今未有定論,可能隐藏在朱棣陵墓,也可能在戰火中失落。
最後,天啟大爆炸,王恭廠附近發生的神秘爆炸導緻大量人員傷亡,其原因至今衆說紛纭,地震、火藥自爆、隕石墜落,甚至外星人入侵的猜測都未能給出明确答案,成為世界三大自然災難之謎之一。
這四個未解之謎,如同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星辰,吸引着後人不斷探索和追尋。
明朝的4大未解之謎:至今依舊無人能解,最後一個相當神秘
導讀:明朝,是由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前後共延續了276年。在很多人心目中,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滿清入關後,在纂修明史的時候,對明朝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明朝有過不少奇葩皇帝,如多年不上朝的萬曆、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當江山傳到崇祯帝手中時,已經是千瘡百孔,雖然他勤于政事,但卻生性多疑,最終成了亡國之君。除了無限的惋惜外,明朝還留給後世人許多未解之謎,以下4個最為知名。
一、建文帝下落之謎
太子朱标病逝後,朱元璋經過許久的考慮,将長孫朱允炆立為繼承人,并命齊泰等大臣輔佐皇太孫。建文帝繼位後,聽從了齊泰與黃子澄關于削藩的建議,其叔叔燕王朱棣就以打着“清君側”旗号起兵。最終,朱棣親自帶人攻破了京城,而建文帝卻消失了,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
關于建文帝的消失之謎,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建文帝趁亂逃出京城,一口氣逃到了湄江的觀音崖一帶,此時他看破紅塵,在此出家為僧;也有人認為,他壓根就沒有逃走,而是被大火燒死了;甚至有人認為,建文帝逃出海外,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但這都隻是猜測。
二、明光宗朱常洛之死
朱常洛,萬曆皇帝的長子,因是宮女所生,故從小就不被重視,甚至差點錯失了太子的地位,幸虧明朝的文官們厲害,硬生生地逼迫皇帝立朱常洛為太子。公元1620年,38歲的朱常洛登基稱帝,每日回宮後卻沉于酒色,僅28天後就挂了,被稱為“一月天子”。去世之前,李可灼進獻過紅丸,有人懷疑是鄭貴妃唆使下毒,導緻皇帝一命嗚呼,卻沒有确鑿的證據,留下了“紅丸案”的謎團。
三、《永樂大典》正本之謎
永樂年間,明成祖任命内閣首輔解缙為總纂官,前後耗時六年的時間,編纂了曠世大典《永樂大典》,此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曆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具有極高的曆史研究價值。後來,為了防止《永樂大典》出現意外,又命人抄寫了一個副本。由于戰亂等原因,副本也所剩無幾,而正本更是不知所蹤。有些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在朱棣的陵墓中,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大典會重現人間。
四、天啟大爆炸之謎
據記載,明朝天啟六年的一個上午,王恭廠附近發生了離奇爆炸事件,造成了兩萬多人死亡,史稱天啟大爆炸或王恭廠大爆炸。對于此次爆炸,《天變邸抄》裡的記載道:“所傷男婦俱赤體,寸絲不挂,不知何故?有一長班于響之時,鬃帽衣褲鞋襪一霎俱無,生者如此,死者可知。”
關于此次爆炸的原因,幾百年來一直衆說紛纭,沒有一種令人信服的答案。有人認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說是火藥自爆,也有人認為隕星墜,更有一些腦洞大開者認為是外星人入侵。因其影響力巨大,與印度“死丘”事件、通古斯大爆炸并稱為世界三大自然災難之謎。
中國古代有哪些未解之謎
1.千古遺恨《蘭亭序》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是書聖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诏中,明确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韬滅絕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鐘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迹,讓其流傳于世,并未提到《蘭亭序》,緻使成為無頭公案。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更為隐秘之處,溫韬形迹匆匆,并未發現真迹;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乾陵尚未被盜,一切隻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2.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衆說紛纭,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玺,曆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沒有作為傳國玉玺流傳于世。如果真是這樣,将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将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3.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永樂大典》,算得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編纂,曆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公案。一種說法認為,明英宗将此書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生死相連”;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于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于一旦。由于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隻能借助考古發現。
4.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
九鼎,是鎮國神器,屬于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遊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鼓動開掘秦陵動機所在。
5.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太多謎案,十二銅人就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銅人不翼而飛,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關于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鹹陽,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并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于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并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随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清楚。
6.青銅劍千年不鏽之謎
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随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鏽之故。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并申請專利。衆所周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隻能成為千古之謎。
7.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
古墓“長明燈”,最早見于神話傳說,據說不熄之火是天宮之火,是普羅木修斯把它偷偷帶回人間。在世界各地,盜墓者費盡心機,到古墓竊取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寶物曆經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終年不見天日,本應伸手不見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頂挂着“長明燈”,陰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能量從何而來?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産生?難道某個角落有發電裝置?要做到如此一勞永逸發電,必須太陽能發電方可。凡此種種,隻是憑空臆測,真相到底如何?還需科學驗證。
8.《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曆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後,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恺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後,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癡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托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産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隻能成為曆史懸疑。
9.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樹碑立傳,自古就是慣例,但武則天是一例外!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左右為難,想到死後與高宗合葬,不論自稱皇帝還是皇後,都是很難落筆,所以幹脆“一字不名”,讓後人蓋棺定論。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出了難解之謎,有碑無文,不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
10.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太平天國失敗令人歎息,太平天國巨額珠寶失蹤同樣令人遺憾。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人間蒸發。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後,曾國藩威逼利誘,多次追問金銀所在,這也是忠王被處死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誠,始終未曾吐露珠寶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後花園湖水放幹,掘地三尺,結果一無所獲。如此窖藏珠寶,甚吊世人胃口,對于寶藏追蹤,始終沒個消停!下落如何?各種版本,各執一詞,依然一團迷霧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