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戈壁灘有哪些了解(你對戈壁灘有哪些了解和感受)

biang 中華百科 647

本文目錄

  1.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産你知道嗎
  2. 戈壁灘的風沙活動對生态環境有何影響
  3. 第一次去戈壁徒步需要做哪些準備
  4. 有哪些雕像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我國的新五大牧區,你有哪些了解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産你知道嗎

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産真是數不勝數。而在甘肅境内也有着幾處文化遺産,比較出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和長城嘉峪關,除此之外,在2014年,甘肅又有5處文化遺産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大家庭的新成員,甘肅文化也被國内外更多人熟知。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産吧。

1、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曆史文化遺産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藝術風格同屬一脈,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為本地區政局、經濟、文化中心,故統稱敦煌石窟。

莫高窟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時間最早創于公元366年(另有始建于西晉末年及東晉永和九年等說),後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時代連續修鑿,曆時千年,延續時間最長;現存石窟700餘個,規模最大;雕塑3000餘身,壁畫4500餘平方米,内容最豐富。窟内繪、塑佛像及佛典内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于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百科全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2、長城嘉峪關

嘉峪關長城,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以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天下雄關”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關城以内城為主,周長640萬平方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

内城有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緻遠,安定西陲。在兩門外各有一甕城圍護,嘉峪關内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嘉峪關關城是長城衆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3、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龛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裡,香舊圖雲,漢(阙)佛龛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龛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據出土簡文記載,懸泉置遺址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

東漢後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曾廢棄。唐以後複稱“懸泉驿”,宋以後又廢置。清代又稱“貳師廟”,“吊吊水”,其名取之南側山中懸泉水。遺址由主體建築塢堡和塢外附屬建築倉、廄構成。塢呈正方形,邊長48。10米,土坯砌築,塢内有兩組房屋建築。塢牆設于東牆正中,寬3米。塢東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懸泉置遺址是繼居延遺址之後簡牍出土數量最多、内容最為豐富的遺址,該遺址的科學發掘,對研究漢晉驿站的結構、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與之相聯系的大量簡牍及其他各類遺物為我們了解漢代郵驿制度及西北邊郡地區的政局、經濟、軍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曆史、科學和文化價值。

4、玉門關遺址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裡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南邊是沼澤地,北邊是哈拉湖,再往北是漢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曆史上的玉門關頗負盛名,唐宋元明清都有騷客文人吟詠。“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戰火曾燒赤壁山,将軍空老玉門關”等。唐代詩人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更是流傳千古。

5、麥積山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于天水東南約30公裡山中。據文獻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後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個朝代1500多年的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镌石成佛,萬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詩聖杜甫贊美麥積山:“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形象地勾勒出來麥積山高聳的外貌。正如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6、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龛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台等處。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龛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

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龛,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标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價值。

7、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于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07年)的郡城遺址。鎖陽城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

城牆為夯土闆築而成,分為内城和外城兩部分。内城東西長565米,南北長約469米,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四角還有以土坯砌成的墩。此外,還有甕城4座,馬面24座。外城有環牆兩道,總長約8。5公裡。其東北角有一正方形小城,周長約300米,牆高6。5米,厚14米,這座小城即是隋代的玉門關。

此外,在城址内還發現有當年鑄造兵器遺留下來的積炭堆和陶渣等。鎖陽城具有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它的發現,對于研究中國隋唐時期的軍事、農業、城市形制以及當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戈壁灘的風沙活動對生态環境有何影響

戈壁灘,一個以極端環境著稱的地理景觀,它獨特的特點揭示了一種堅韌與生命力的象征。

首先,戈壁灘的氣候極具挑戰性。其

日溫差與年溫差懸殊,白天烈日炙烤,夜晚寒風刺骨,日照時間長達數小時,仿佛是大自然的溫度熔爐。

然而,這種極端氣候也帶來了顯著的風沙現象。戈壁的表面幹燥裸露,碎石宛如飄蕩的精靈,風起時,沙塵暴猶如狂野的舞蹈,尤其在冬季,更顯其威力。盡管如此,這些惡劣條件并未阻斷生命的痕迹,在少數水源豐富的綠洲,頑強的植被與動物找到了生存的避風港,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生态畫卷。

戈壁灘的挑戰與生命力共存,它們揭示了環境對生物的篩選與适應性,是大自然無言的教科書。每一個角落都蘊藏着關于生存、适應與進化的深刻寓言。

總的來說,戈壁灘以其極端的氣候和風沙現象,象征着生命的堅韌與環境的無情,而綠洲的存在則寓意着希望與頑強的生命力。這裡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思考。

第一次去戈壁徒步需要做哪些準備

1.裝備:需要準備一雙合适的徒步鞋、行走杖、背包、帳篷、睡袋、防曬帽、太陽鏡、防曬霜、護腕、手套等。

2.食品和水:需要帶足夠的幹糧、飲用水和便攜式水過濾器,以确保在旅途中有足夠的食物和水供應。

3.醫療用品:需要準備一些基本的藥品和醫療用品,例如創可貼、消毒液、止痛藥、暖寶寶等。同時,還需要自己攜帶藥箱和急救包。

4.導航:需要帶一個GPS、指南針和地圖,以确保旅途中的導航不會迷失方向。

5.氣候預測:需要做好對當地氣候以及沙漠天氣的了解,并随身攜帶防寒服和防水裝備等。

6.個人安全:需要攜帶個人安全設備,例如頭盔、反光背心、手電筒等,以便在特殊的情況下保護自己的安全。

有哪些雕像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些年來我國旅遊業發展得非常迅速,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喜歡上了旅行,在閑暇時往往都希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于他們而言,越是稀奇古怪的景點,越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而我國又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所以說我國存在着很多奇奇怪怪的景點,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甘肅戈壁灘上的神奇景點。

戈壁灘往往都給人一種荒涼,幹旱的感覺,這類景點要想吸引遊客還是很難的,除非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地标性建築。而在甘肅的戈壁灘上,卻存在着一個巨型嬰兒雕像,樣子看起來栩栩如生,就如剛出生一般。巨嬰雕像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遊客們見過後都紛紛拍照,這個景點在當地也漸漸變得小有名氣。

據當地人介紹,戈壁灘上的巨嬰已在這裡躺了三年之久了,在方圓幾公裡内隻有這麼一個雕像存在。戈壁灘上的景象大家應該也都有所了解,幾乎沒有人會在這裡長期生活下去,所以說這個雕像顯得非常孤獨。雖然它僅僅是一個雕像,但是看過後的遊客也難免替它感到心疼,也對這一個雕像的來曆深感興趣,那麼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原來這是一個美術教授設計的藝術品,教授希望讓人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呼籲大家一起愛護自己的家園。在方圓幾裡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遊客們站在巨嬰面前都會感到自己很渺小,隻不過是大自然中的滄海一粟。如果人們再不保護環境的話,過不了多少年我們的環境就會惡化,那個時候我們就會變成巨嬰這個樣子。

其實我們如今生存的地球與幾十年前早已不是一個面貌,在現代化社會裡面,人們為了追求經濟不斷破壞森林,甚至連海面上到處都漂浮着垃圾。地球也是有着一定限度的,當到達了一個極限之後,人們就會見識到大自然的威力,在那個時候始終要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而買單。

隻有人與自然做到和諧相處,讓地球上多一點綠色,可持續發展才能堅持下去。奈何現代人的環境意識實在是太過薄弱,在很多方面都要加以改正,甚至要從自身做起。對于戈壁灘上的這一個巨嬰雕像,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我國的新五大牧區,你有哪些了解呢

我國的新五大牧區,你有哪些了解呢?

一般我國分成四大牧區,各自是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但後來将甘肅加上就變成中國五大農牧區。

甘肅目前草場約1800萬平方公裡(包含宜青精飼料山草坡和戈壁灘.旱災草原總面積)。當中,嚴寒草地類草場約28.5萬平方公裡,農耕地林中草場約39.6萬平方公裡,灌木叢草地類草場約53.5萬平方公裡,草原草場572.8萬平方公裡,戈壁灘草場627萬平方公裡,鹽生草地類草場72.4萬平方公裡。

我國的新五大牧區分别是:

1.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州是目前中國非常大的農牧區。它東端大興安嶺,西至額濟納戈壁灘,總面積88萬多平方公裡。綿羊毛.山羊毛及駝毛總産值居中國全國各地第一。

2.新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農牧區,草原總面積12億畝,當中可利用的7.5億畝。關鍵蓄牧業名種有:細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新疆新疆和田羊.伊犁馬等。

3.西藏

西藏自治區是目前中國非常大的嚴寒草地草原畜牧區,草場總面積約8億畝,在成都居第三位。關鍵畜種有藏野牦牛.藏羊.藏馬等。當中改進羊有10多萬隻,改進黃牛黨2000雙頭。

4.青海

草場總面積為10.8億畝。可利用的草場青海省為5億畝。青海有野牦牛近500萬頭,占中國全國各地野牦牛數量40%,奶的植脂奶油率比一般來說乳牛高一倍多,是目前中國野牦牛頭較多.品質最好是的省區。

5.甘肅

草場總面積為6.8億畝,占土地資源占地面積的31.7%,地區寬闊,日照時間長,白晝黑夜溫度差大,對發展趨勢農業現代化十分有益。甘肅也是在中國養殖業強省之一,生産制造肉食品.皮.毛.奶.羊絨衫等肉類食品。

對于今天所說的内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論,期待你的回複哦!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别忘了幫忙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