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尼克松水門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水門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利用其競選班子刺探對方民主黨的競選政策,在民主黨總部水門大樓安裝竊聽器,事後被《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揭發,從而掀起彈劾尼克松的事件。這次事件導緻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的總統辭職。水門,也就是華盛頓水門大廈,它是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委員會總部所在地。所謂水門事件,就是尼克松競選班子派到水門民主黨總統競選委員會總部偷拍文件和安放電子竊聽器而被破獲的案件。共和黨人理乍得·尼克松, 1968年當選為美國第 37屆總統。 1972年美國第 38屆總統選舉時,他獲得的選舉人票數為 520張(占總張的 97%),以壓倒性優勢戰勝民主黨對手麥戈文,連任美國第 38屆總統。在這次大選揭曉的第二天,尼克松在華盛頓的肖爾哈姆飯店舉行了一次慶功宴,稱贊自己的競選班子有能力,為他當選總統立了汗馬功勞,使他“最後一次競選成為所有競選中最成功的競選”,表示“謝謝大家”。可是,他哪裡想到正是這個競選班子搞了一個“水門事件”,給他捅了一個大漏洞,使他從高山之巅掉進萬丈深淵,在取得空前勝利之後遭到了徹底複滅的滅頂之災的命運。 1972年 6月 17日夜晚,尼克松競選班子“争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總部安全顧問麥科德和曾當過中央情報局間諜的古巴裔美國人巴克、馬丁内斯、斯特古斯、岡薩雷斯等 5個人,帶着外科手術手套,攜帶照相機、電子竊聽器和無線電對話機,悄悄進入民主黨總部所在地水門大廈,偷拍了民主黨的檔案,并在暗處安裝了電子竊聽器,準備偷聽民主黨領導人研究本屆總統選舉的競選策略的談話,以便為尼克松競選總統拟訂對策。但是,他們的活動被水門大廈的警衛人員發現了。警衛人員當場将他們逮捕。在大廈外面為麥科德等人望風的利迪、享特等二人見勢不妙,馬上逃跑,但 3個月後也被逮捕。麥科德等人供認,他們是奉尼克松總統競選班子之命,潛入水門大廈竊取民主黨競選策略情報的。他們在 17天前的 5月 30日曾潛入水門大廈,在民主黨總部安放了竊聽器。由于偷聽到的情報價值不大,而且竊聽器安的地方不合适,決定再去第二次。他們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準備把竊聽器放在水門大廈民主黨主席奧勃萊恩辦公室的電話機裡,以獲得尼克松競選對手的參議員麥戈文和肯尼迪的重要情報。 1973年 1月,華盛頓地方法院審訊水門事件時, 7名被告全都認罪,但對案情本身卻保持沉默。随着時間的推移和調查的深入進展,水門事件真相終于逐步露出原形。 3月 20日,麥科德寫信給法官西裡卡,說明他和幾個被害人都受到了政治壓力,要他們承當罪責和保持沉默。他表示願意提供案情線索,但又怕遭到報複,要求秘密提供情況。在接下來的秘密審訊中,麥科德供出了水門事件及企圖掩蓋真相的有關高級人員,其中包括米切爾、白宮法律顧問迪安和馬格魯德,使案情有了突破性進展。後來,麥科德又進一步供認,他之所以參加水門活動,是因為“這項工作是司法部長、白宮及總統本人發動的。”法庭經過深入調查發現參加策劃、指揮水門事件的,除上述人員外,還有白宮助理霍爾德曼、埃利希曼、拉魯,參加尼克松總統競選班子前商務部長斯坦斯,前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聯邦調查局代局長格雷,中央情報局副局長沃爾特斯,總統競選委員會工作人員考爾菲爾德、波特和馬迪安等,共 10多人。水門事件影響巨大,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司法部門和國會先後組成 10多個機構對水門事件進行調查和審理。 1 973年 10月 23日,美國衆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搜集、調查尼克松的罪行,為彈劾總統作準備。在調查和審理中,還查出了在總統競選活動秘密捐款中的許多非法活動,揭露出了挪用大筆競選基金供掩蓋水門事件之用,暴露了白宮和中央情報局假借“國家安全”的名義大搞竊聽電話和其它間諜、特務活動。司法機構在掌握了确鑿的證據之後,要求對白宮人員進行傳訊,并要求尼克松本人到庭作證。尼克松總統在事件真相完全暴露之前,一再否認白宮及政府有關人員與這一事件有牽連,還以美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總統享有行政特權為理由,阻止白宮人員到調查委員會作證。但是随着案情的進展,他再也沒法阻止,隻好讓他們去作證,并宣布凡與水門事件有牽連人員将立即撤職。 1973年 5月 23日,尼克松發表聲明,表白他自己與水門事件無關,但承認他曾限制調查。 7月中旬,白宮助理、聯邦航空局長巴特菲爾德在參議院作證說,尼克松自 1970年以後就下令在自己的白宮橢圓形總統辦公室内安裝複雜的電子收聽裝置,把他自己同下屬的談話錄下音來,其中就有他同白宮人員關于掩蓋水門事件談話的内容。以後,參議院特别調查委員會主席歐文和特别檢察官考克斯都發出傳票,要求尼克松交出有關水門事件的錄音帶。但尼克松以這些錄音帶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機密為由拒絕交出。這樣,錄音帶的問題就成了水門事件新的焦點。 1974年 6月 25日,衆議院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同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 7月底,司法委員會相繼通過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 8月 5日,理乍得·尼克松被迫交出 3盤有關水門事件的錄音帶,這些錄音帶記錄了 1972年 6月 23日(即水門事件後第七天)他和霍爾德曼談論阻撓調查的内容。在事件真相大白、無可掩蓋的情況下,甚至在共和黨内部,也出現了一股要求尼克松下台的浪潮。 8月 7日,尼克松和國會裡的共和黨三巨頭戈德華特、莫斯特和羅茲會談,經過蹉商,尼克松決定辭去總統職務。 8月 8日上午 11時,副總統福特到白宮見尼克松,尼克松告訴他決定今天辭職。 8月 8日晚 9點,尼克松在白宮橢圓形總統辦公室向全國發表宣布辭職的電視講話。 8月 9日上午,尼克松離開白宮,乘總統座機“空軍一号”向加裡福尼亞州飛去。離開白宮時,白宮辦公室主任黑格将軍交給基辛格國務卿關于尼克松辭職的信,信上寫道:“親愛的國務卿先生:我謹辭去美國總統職務。理乍得·尼克松謹上。”在尼克松離開白宮不到 2小時,福特宣誓繼任美國總統。福特就任總統後,根據美國憲法的有關規定,頒布總統令,赦免了尼克松的罪行。至此,美國總統競選的醜聞水門事件以美國總統尼克松下台而告終。
美國尼克松水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美國尼克松水門事件是一次政治醜聞。
事件起源于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競選團隊在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安裝竊聽器,意圖監視和竊取對手的政治策略。這一行為很快被發現,随即引發了一系列的争議和法律糾紛。這個事件不僅揭示了尼克松政府的暗箱操作和不正當行為,也對美國的政治生态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具體來說,水門事件讓公衆對政治權力的運作産生了質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下降。在此之前,公衆對于政府的運作有一定的信任基礎,但水門事件打破了這一平衡。此外,水門事件也加速了美國政治曆史進程中的一些變革,比如媒體在監督政府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加強。随着事件的深入調查,尼克松總統被迫辭職,這也是美國曆史上罕見的因醜聞而辭職的總統案例。
這一事件對于美國和全球的政治發展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它不僅改變了美國政治生态,也影響了全球的政治觀察和認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水門事件也成為了後來類似事件處理的參考範例,比如關于政府透明度、公衆監督以及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讨論和規定。此外,這一事件還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政治權力運作的複雜性以及公衆參與監督的重要性。通過這次事件,人們認識到無論多麼高層的政治人物,一旦涉及到違法行為或者不當行為,都應受到公正的審查和懲罰。
美國尼克松水門事件是一次重大的政治醜聞,不僅揭示了政治權力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也引發了公衆對于政府透明度和道德标準的深度思考。這一事件對于美國和全球的政治發展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啟示。
尼克松水門事件之後的美國總統是怎麼産生的
總統缺位(如病逝,或被彈劾下台,被刺殺),按法律,副總統接位直到原總統任職期屆滿,然後按正常總統選舉辦法選下一任。尼克森下台後,他的副總統亨利福特即位,直到原尼克森剩下的任期為止。然後他也參選下一任,但好像沒有被選上。肯尼迪總統被刺殺,确認死亡後,他的副總統強森就在空軍一号上宣誓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