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明朝李善長怎麼死的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殺李善長
1、李善長的死因,很簡單,就是被朱元璋定下了謀反罪。一般來說,像李善長那樣能在皇帝身邊發揮自己的才華,是一件好事。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最後被朱元璋賜死,而曆史上對于李善長的死大緻有三個原因。
2、一就是李善長太過了解朱元璋了。人往往有這麼一種思想,傷自己最深的就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朱元璋當時已經是統治階級最高位了,心裡肯定不如從前般平靜。
3、二就是李善長太不會掩飾鋒芒。李善長被稱為漢代蕭何,其實這已經是一個信号了。李善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加上與朱元璋關系親近,這使得朱元璋難免心有不安。
4、三就是牽連的問題。李善長和朱元璋關系近,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關系也近。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同鄉,且李存義兒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加上胡惟庸也是靠李善長的引薦。朱元璋很明白這一層關系。所以當胡惟庸謀反案爆發初期,李善長并沒有受到牽連。但是一次意外,再次翻出了胡惟庸案的時候,李善長說過的一句話進到了朱元璋耳裡。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被最親近的人背叛的感覺讓朱元璋頓起殺意。
5、或許李善長太過熱愛功名,不懂得度的把握,所以最終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當皇帝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再多的功勞、再多的免死鐵券,也是毫無用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明朝李善長怎麼死的
賜死。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省定遠縣人。《明史李善長傳》記其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說的是他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很有智慧和謀略,研習法家學說,謀劃事情很有一套。
其實在當初那個戰亂動蕩的社會環境裡,李善長還有個強項,那就是特别能察言觀色、揣摩度人,嘴巴能說會道,行事投機鑽營。還在明太祖朱元璋寄人籬下時,李善長便看出他器度非凡,今後不是個一般的人物,于是主動投靠這個比自己小10多歲的後生小夥。
朱元璋雖說是個有為青年,但對當時群雄紛争、天下割據的情形也茫茫然不知前運如何。當李善長來軍中谒見他時,他有幾分試探似地發問:天下的戰争什麼時候能平定呢?李善長在投軍之前,早就對朱元璋的心理揣摩通透,這一問也在他意料之中,于是便一本正經回答說:秦末戰亂時候,漢高祖劉邦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5年成就了帝王的基業。看朱元璋一副正顔端聽的樣子,李善長于是接着往下說,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國家四分五裂。而将軍你是濠州人,離漢高祖劉邦的家鄉不遠,隻要你認真學習這位老鄉的長處,天下不是很容易平定。
李善長的這一番言語,不但深深影響了朱元璋,讓他下定決心,去排除萬難争取更大勝利,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蹇滞命運,飛黃騰達幾十年。
當時的朱元璋那是心花怒放,對李善長以禮相待,留下他做幕府的掌書記。于是李善長就跟随朱元璋,為他出謀劃策,并參與重要事情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親近、信任。後來,朱元璋的威名一天天地大起來,各處起義來歸附的将領,李善長觀察他們的才能後,報告給朱元璋任用。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在軍中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産生矛盾時,李善長就了解事情的原委,從中調停。
短短一段時間,李善長不辭勞苦,充分發揮聰明才幹,确實為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讓朱元璋十分欣慰沒用錯人。特别是接下來的幾件事,讓朱元璋對李善長更為倚重:一是朱元璋的嶽父郭子興聽信流言而懷疑朱元璋,逐漸剝奪他的兵權。同時郭子興還想從朱元璋身邊把李善長拉籠過來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辭謝不去。二是朱元璋在和陽駐軍時,親自率軍攻打雞籠山寨,留下很少一部分兵力給李善長留守和陽,元軍将領刺探得知此消息偷襲和陽,李善長設下埋伏打敗了元軍。
朱元璋認為李善長既有忠心,又有政治、軍事才能,于是越發重用提拔他。朱元璋做吳王的時候,任命李善長做右相國,還封李善長為宣國公。改了百職制度後,以左為尊,朱元璋又任命他為左相國。等到天下平定,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大肆封賞功臣時,仍對李善長另眼相待,厚愛三分。朱元璋在金銮殿裡當着一大幫随他出生入死、沖鋒陷陣的文官、武将說:李善長雖然沒有戰場上的汗馬功勞,但輔佐我的時間很長,功勞不是一般的大,賜封應該大一點。于是授予他開國輔運推誠守正又臣、特進光祿大夫、大師、中書左丞相,封爵韓國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祿,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封爵。還賜給他免死鐵券,可免他兩次死罪,兒子也可沾光免一次死罪。在當時6位封公的大臣中,李善長位居第一,朱元璋對他的褒贊也堪比漢代蕭何,其風光在大明開國功臣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還不算,朱元璋還把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招為附馬,讓這個明朝第一文臣、開國丞相成為自己的兒女親家。榮耀如此,實在是令滿朝文武羨慕、嫉妒。
自古有言,樹大招風。以李善長的一貫才智,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也許是越老越糊塗,也許是得意忘了形,李善長最終還是驕橫專擅、頤指氣使起來,做出了一些憑借自己的權勢身份淩駕于衆臣百官之上的事來,憑個人好惡,參議文臣、奏罷武将,甚至還把開國老臣劉基排擠逼迫退職回鄉,惹得滿朝不少文武官員對其敢怒不敢言,連皇帝親家朱元璋也對他有些嫌厭,但看在他曾經勞苦功高的份上,隐忍了,隻是暗示李善長應趁早退職,告誡他:人之一心,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皆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今每遇齋戒,必思齊整心志,對越神明。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58歲的李善長被退休。
也許這麼早被退休讓李善長在家閑居多年仍有些耿耿于懷,以緻于自己的親弟弟李存義卷入了接任丞相胡惟庸的通倭通蒙謀反罪中,被朱元璋特别關照免除死罪後,李善長明知照顧了情份也不去向朱元璋道個歉、緻個謝,這讓皇帝親家朱元璋十分不爽。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歲的李善長仍耄不檢下,大動土木,為擴建别墅,昏了頭去向信國公湯和借300名士兵,被人告了一狀,還不以為然。沒過多久,他竟然還敢不折不撓,三番五次托人,到皇帝朱元璋那裡為自己一個犯了罪的親戚求情赦免,這讓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嚴刑逼供,徹查李善長求情的親戚丁斌所犯之罪。結果一查,還查出了10年前胡惟庸謀逆之前,曾幾次派人勸說李善長同反,李善長不但不向皇帝和有關部門報告,居然還說出唉,我老了。等我死了,你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吧!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
這還得了,對臣僚本來就十分猜忌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便把李善長賜死。并親自手诏條例李善長罪責,判決除李善長兒子李祺(附馬)和兒媳(公主)及兩個孫子(皇外孫)外,其餘人包括李善長妻、女、弟、侄4家共70多人全部死刑,差不多是滿門抄斬。諾大的一個家,就這樣土崩瓦解毀了。
明朝的開國功臣李善長是怎麼死的
說起明朝的開國功臣,那可真是一個比一個凄慘,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下場非常凄慘的李善長,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善長到底是怎麼死的,其實李善長在胡惟庸案結束以後,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懷疑,而且朱元璋當時對李善長有一點懷恨在心,後來朱元璋又得知了李善長提前知道胡惟庸謀反的事情,但是李善長并沒有主動揭發胡惟庸,所以朱元璋才會下令殺了李善長。
首先,在明朝時期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出現以後,其實朱元璋就對李善長等開國功臣有更大的疑心了。當時胡惟庸案還涉及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原本按照明朝的律法來看,李存義父子是要受到胡惟庸案牽連的,那麼李存義父子就要被株連九族,但是朱元璋并沒有殺他們,而李善長也沒有因此而表示對朱元璋的感激,所以朱元璋對此有些懷恨在心,這也為後來李善長被殺買下了伏筆。
其次,在李善長年老之後,他覺得自己約束不了部下,所以準備要退出朝堂了。後來李善長家有一個親戚被發配邊疆,李善長一直給他求情,朱元璋因此更加生氣了,這個親戚還說了李存義父子跟胡惟庸案有關的詳細信息,導緻李存義父子被抓起來審問。
在這次審問中,李存義父子給出了一份證詞,證詞中說李善長早就直到胡惟庸要反叛,當時胡惟庸還邀請李善長一起造反,還承諾以後要給李善長好處,但是李善長并不敢真的造反,又對胡惟庸給出的條件非常心動,所以一直左右搖擺。朱元璋因此認為李善長圖謀不軌,畢竟他知道胡惟庸謀反不說,還對胡惟庸謀反的事情有些猶豫不決,所以才會被朱元璋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