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法事怎麼說(民間法事視頻)

biang 中華百科 866

本文目錄

  1. 明朝年間的民間法教
  2. 平時民間做還願平安法事謝三界門口幡怎麼寫
  3. 民間傳說故事

明朝年間的民間法教

明代開始流傳的民間法教隸屬于道家,但不屬于道教,準确的說,他們是民間某個地域文化形成的宗教,所以稱之為民間法教。法教成員治病祛邪的故事在電影和故事中廣為流傳,他們常常是農民起義的主要力量。當然,法教與道教的關系是千絲萬縷的,其思想也一樣,都源道而生。他們同體,有山相醫命蔔五術流傳,但與道教不同的是,法教重法,重實修,所學之法通常都體現在替人驅邪鑲鎮,改善風水之上。傳承方式也各有不同,沒有固定的道觀地點,大多都是師徒相承,代代流傳。以下說個大概:

闾山派,六壬伏英館,六壬風火院,梅山師公教,結合了少數民族特色的瑤山派。以供奉華光大帝為主的華光派,号稱道家中最為詭異陰森的陰山派,以及80年代僵屍電影盛行中,帶有五弊三缺的茅山道士,隸屬于南傳茅山大顯威靈教,都屬于民間法脈。

生雖然修行淺薄,但在修行的生涯之中,也曾見到過不少法脈的門人。在此,一一陳列。

闾山派,此法脈可以說是法教之中體系最為完善的,在齋蘸科儀上,比之道教也毫不遜色。民間曾聞淨明道乃是由闾山派由來,此事我也不知道真假,但無可否認的是,淨明與闾山,有不可分脫的關系,就連祖師爺,也是同一個人。闾山法脈,派中供奉許真君為祖師,又分為闾山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内外雙修,體系之完善,比道教也不曾多讓,說是法教之代表,也不為過。此脈的流傳地盛傳于福建,台灣等地。

華光派,是以其供奉五顯華光大帝為主的法脈,生的第一個本師,也是華光一脈的師傅,而生也是一名華光弟子。華光派與青罡,紅蓮被稱為三法兩教,其武法冠絕道家極陽,非常淩厲,生也曾見過不少其餘門派的師傅,來拜華光派的師傅為從師。此法脈盛傳在廣西南甯,玉溪,廣東的陽江,湛江,茂名等地。一般來說,在這兩個區域的風水師,或是道士,民間替死人做科儀超度的法師,多多少少都學過華光法。紅蓮教,主神為雷神偉仙師,青罡教主神為風神劉六郎,源自于四川峨眉山,其門人多分布在四川,廣西,和廣東等地。學華光的一般對這兩教都有耳聞。

梅山師公教,可謂是法教之中最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法脈。門派中供奉翻壇張五郎為祖師爺,造型獨特,是一位雙手倒立,兩腳朝天的獵神。其派中的五猖兵馬獨樹一幟,發猖兵,收猖兵,多選用唱兵的形式。此脈多盛傳于湖南,四川,雲南等地。陰山派,供奉陰山法主,鬼力大王,盤古大帝為主的民間法脈,其法重陰,以令旗調兵遣将,門中和合,迷合,調魂,驅魂,鎖魂等術,都是要用到兵将才能辦到,五鬼術法運用之鼻祖,曾一度遭受到排斥,但說白了,法無正邪之分,人有善惡之别,再另類的法術,也是法術,隻看人怎麼用。并不能法術的性質,名字來輕易的斷定善惡。

陰山派是民間法脈中最為神秘的一脈,其法術迅猛且靈,也曾流落到馬來西亞等地,泰國降頭師把其中一些法術容納,自稱為鬼王宗。陰山派的門人,目前隻在台灣拜訪過一位,至于說其餘諸地有無流傳,實則不知。

六壬派,全名為三十三天流民六壬鐵闆教,以供奉六壬仙師為主。盛傳于香港,廣東惠州等地的民間。瑤山派,和梅山師公教最為相似,流傳于重慶,四川的民間,尤其是少數民族之中。大聖教,以供奉齊天大聖為主神,注重僮身法,功夫極硬,多流傳于廣東,江蘇兩地。金英教,教義以儒釋道三教合尊為宗,此教在馬來西亞的民間也為一大教派,在國内鮮少流傳,從中華大地傳出,發揚在馬來西亞。也有不少民間的師傅去到過馬來西亞學法,在廣東,香港兩個地方,也有少部分曾學過金英教的師傅。玉皇派,以供奉昊天玉皇大帝為主的民間法脈,此派在民間一直都有流傳,法脈多流傳于廣東,廣西兩地。

薩滿教,教中分設龍鳳堂,老四堂,蓮花堂等等。門徒多分布在東北,實際就是出馬仙家。

藥王派,注重藥法,是法教中對山相醫命蔔五術中的醫術最為精湛的一脈。重點是用傳統中醫藥法,在配合符箓為替人驅邪治病。對于大部分的禁術,懲治惡人的法術,卻鮮少有流傳,藥王派流傳的,多是解法。鮮少顯于世,多部分徒弟其實都是民間的中醫醫生。供奉的神靈是藥王孫思邈,流傳于廣東,福建。普庵派,常見的小兒去病平安符中,主事神就是普唵佛,實際普庵派也是民間法教之一,但門中法術和藥王派一樣,都很仁慈。散毛教,稱日本神教,符箓也見日文,源流于何地不詳。

最後的茅山法教,有關于茅山這兩個字,我想很多人都是因為80年代盛傳的香港電影。甚至很多人将其與上清宗,句容茅山扯上關系。但依照推測,其實林正英演繹的茅山道士,應當是民間南傳茅山大顯威靈法的茅山法教。其原因一:唯有民間的一些摻雜了絕法的茅山法教之中,方有入門必先算五弊三缺之其一。其原因二,修行方式更類似于民間的茅山法教,我曾見到過一些茅山法教的師傅,同樣很注重地氣。其原因三,香港是南傳茅山大顯威靈法的盛傳地之一,并未見上清宗影子。南傳茅山法教,盛傳于,香港,廣東,廣西的民間。茆山派,與茅山同音,江西民間的法教之一,門中法術多揉和了當地的巫術,所傳的是李老君的草法。江西盛傳的五百錢手法,和此派有很大的淵源,脫不開關系。

平時民間做還願平安法事謝三界門口幡怎麼寫

許願和還願——莫把佛陀當貪官

許願和還願,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們事佛禮佛的一種方式。

一般說來,佛教信徒有什麼願望,就到佛前禱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滿足自己的願望,如:有求财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災的,有求保平安的。在禱告的時候,信徒為了表示誠心誠意和願望的迫切,一般都同時許下諾言:如果佛祖能滿足自己所求的願望,就給予佛祖以一定方式的報答,如:供奉一定的香火錢、重塑金身、重修廟宇,做某某善事,等等。這就是許願。事後如果佛祖真的滿足了信徒所求的願望,信徒履行自己對佛祖許下的承諾,以報答佛祖的恩典。這就是還願。

如何許願和還願?這裡面确有許多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我觀察進寺廟的許願還願者,有不少做法是不如法甚至是謗佛的。比如,有的賭博輸了錢,希望佛陀能幫他把錢赢回來;有的犯了法,希望佛陀能幫他開脫罪責,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轉變命運,财運亨通,指日成為億萬富翁;有的希望快速當官,當大官,願佛祖幫他連升三級,等等。還願的也有不少滑稽之事,有的把雞鴨魚肉敬獻佛僧,竟然以殺生還願。

那麼,究竟應該用什麼方式許願、還願呢?末學試着談談一己之見:

一者,許願要正。

也就是說,求佛菩薩幫忙的事情、目标一定要正當。不能求菩薩幫你滿足非分之想,更不能讓佛幫你做壞事。這樣的許願佛菩薩是不會答應的。佛菩薩答應了這種許願,豈不是成了貪官?而求身體健康、求病痛痊愈、求找個合适的工作之類的這些都可以,但切記不能歪心和貪心,不能要求過高。

二者,還願要善。

不能用造惡業的辦法來還願。佛菩薩幫你滿足了願望,你卻去殺生,那豈不是佛菩薩在鼓勵你殺生麼?所以這種還願萬萬不可取。還願方式最好能根據因果關系和許的願相對應。比如求身體健康的,最好用放生的方式來還願,求财求工作的,最好是用财布施、法布施等方式來還願。

三者,修行助緣。

在許願和願望達成之前,一定要采取實際行動争取佛菩薩的感應,誠心持咒或者念佛菩薩名号,或多行善事,廣結善緣,有助于所願成就。許願隻是播種,播種不等于收獲,要想有收獲,必須有辛勤的勞作,坐而代收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視許願為導引我們刻苦修行的契機,而不應該把它看成某種漁利的時刻。

許願是一種承諾,還願是踐行自己的承諾。是基層民間對佛陀的一種信仰方式,絕不是商場上世俗的交易。許願是建立在對佛陀崇信基礎上的一種發願形式,還願是建立在信、願、行基礎上的對願言的一種履踐方式。從根本上講,許願和還願都不應有什麼功利色彩,而是促使信徒舍邪歸正、修行精進的方便法門。

求佛,實際是求自己,隻要自己做好了,什麼事情都能如願。佛幫助你,也隻能通過求佛人的主觀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單方面的求佛許願,讓佛給你“打工”,自己去做“甩手老闆”,所願不可能成就。許願、還願要和正信正行、斷惡增善挂起鈎來。我們學佛者,一定要把這個道理弄明白,破除迷信,切不可入俗随流,以免影響自己的修行,也敗壞了佛門的聲望。

切記:莫把佛陀當貪官!

民間傳說故事

民間傳說故事

民間有很多故事一代一代傳承而來。如下為勵志網為大家帶來的民間傳說故事,供大家參考。

民間傳說故事:烏雞圖

民國初年,山東青州府有一個清朝秀才叫錢箫聲,最善于畫雞,當地人人都以得到他的一幅真迹為幸事,但是這錢箫聲脾氣很怪,做人也很低調,他說自己繪畫隻是為了陶冶性情,從不把作品送人,往往是畫完之後就付之一炬。他家裡有祖上傳下的良田千頃,他并不為生計發愁,即便有人出很高的價錢想求他一幅畫,他也不理會。據說他在世上流傳的作品不過十幾幅,每一幅都是上品,價值不菲。

錢箫聲喜歡畫雞,也喜歡吃雞,隻要聽說哪家飯店雞做得好,做得有特色,他常常不遠千裡趕去品嘗,幾年下來,山東的德州扒雞、河南的道口燒雞、安徽的符離集燒雞……他都嘗遍了。

這天,錢箫聲聽說兖州府日照縣有一個叫姚勝的人,祖傳有燒雞手藝。他那燒雞味道鮮美,香氣濃郁,肉爛脫骨,肥而不膩.連雞骨頭都酥香可食。錢箫聲聽後饞涎欲滴,坐上馬車就趕過去了,一路打聽來到了姚勝家,擡頭先看到姚勝家很有些排場的大門樓,門前還有一對威嚴的石獅子,氣勢不凡;裡邊的院子也是三進三出的,一看就知道是個富庶之家。

見到姚勝,錢箫聲說明了來意,那姚勝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原來他家确實有燒雞的手藝,但是經營了幾代,沒有賺到什麼錢,隻不過能糊口而已。10年前,姚勝轉行了,往來南北販茶葉,現在早賺得盆滿缽滿,已經是一個大茶商,根本不屑于幹燒雞這一行了。

錢箫聲很失望,就試探着說:“姚兄,我從青州大老遠前來,就是為了嘗一嘗姚家燒雞的味道,你能不能辛苦一遭,給小弟做一回嘗嘗?”姚勝一聽瞪大了眼睛,說:“你從青州來,知不知道青州有個大畫家名叫錢箫聲?”開頭說了,錢箫聲做人低調,到哪裡也不說自己的真實姓名與住址,剛才進屋時,他就報了一個假名與假籍貫,錢箫聲見姚勝有此一問,就搖了搖頭,說不認識什麼錢箫聲。姚勝有些失望,說:“我這人最喜歡收藏名人字畫,這幾年賺的錢有一大半買了書畫。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得了一幅錢先生畫的雞,約我去觀賞,隻一眼,我就喜歡上了它,我想讓朋友轉讓,可他說什麼也不肯。要是此生能得到一幅錢先生的畫,我死而無憾!”說完就要端茶送客。

錢箫聲沉吟一會,忽然說:“我要是拿着錢箫聲的雞與你換一隻燒雞,你願意嗎?”姚勝笑了笑,說:“如果真是這樣,我送一車燒雞給先生,但這是不可能的!”錢箫聲說:“在下不才,就是青州錢箫聲!”姚勝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錢箫聲,說:“先生不要開玩笑,錢先生那麼大的名家,怎麼會到我們這種小地方來!”錢箫聲不再與他廢話,隻讓他去拿筆墨來。

一會兒,筆墨齊全,錢箫聲也不醞釀,就開始下筆,刷刷刷,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隻雞的形狀,再添加數筆,一幅栩栩如生的《烏雞圖》就躍然紙上。錢箫聲題跋完畢,放下毛筆,對姚勝說:“老兄請觀看,這可是錢箫聲的手筆?”姚勝俯下身,仔細地看着這幅畫,許久,他站起身,說:“錢先生畫雞,善用濃墨,中鋒、側鋒兼用,善于删繁就簡,又多用線造型,既老辣厚重又簡妙清雅,運筆如遊龍飛虹,給人以一氣呵成、痛快淋漓之感!看此畫的線條、繪畫手法,正是錢先生所作!”而後他給錢箫聲深深地作了一個揖,說:“我今番能得見先生,真是三生有緣!”錢箫聲呵呵一笑,說:“那依姚兄看,我這一幅雞,可否能換來姚兄的一隻燒雞?”姚勝連連點頭,說我這就給錢先生做雞。

因為姚家燒雞要慢火烘烤,一爐至少要8個時辰,錢箫聲便在姚勝家住了一宿,第二天才如願吃到了姚勝親手做出的雞,那味道确實與衆不同。錢箫聲臨走時,姚勝還給他帶上了幾隻,并說錢先生今後要是想吃,隻要捎個口信,他就會送雞上門。

錢箫聲回到青州,沒過幾天,忽然聽到一個消息,說次日青州城裡的聚寶軒要開一個唱賣會(拍賣會前身),唱賣的物件正是自己的《烏雞圖》。錢箫聲突然間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青州府有個财主,名叫金萬貫,像他的名字一樣,家财萬貫,不差錢。這個肥頭大耳的家夥喜歡附庸風雅,幾次上門想買一幅錢箫聲的畫,錢箫聲斷然拒絕,說自己的作品嗅不得半點銅臭。金萬貫卻不急不躁,笑眯眯地對錢箫聲說:“我有錢,也有時間,一定會拿到你的畫!”錢箫聲的倔勁上來了,索性把家中所存繪畫都付之一炬,自己從此不沾筆墨,他想:我這樣做,看看你還有啥法子得到我的畫作!

金萬貫打聽到錢箫聲喜歡吃雞,就花重金買下一個燒雞秘方,讓下人認真學會,然後放出風,說兖州的日照縣有一個叫姚勝的人,家裡有祖傳燒雞手藝雲雲,錢箫聲果然上當,金萬貫如願拿到了他的畫作。

之後.金萬貫就在青州城裡的聚寶軒舉辦了一個錢箫聲真迹唱賣會,公開貼出告示,價高者得。前邊說了,金萬貫有的是錢,此舉純粹是向錢箫聲示威。

錢箫聲氣得七竅冒煙,那一夜,他翻來覆去睡不着,直到天明時分,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

因為錢箫聲名頭大,唱賣會那天,聚寶軒擠滿了前來參與唱賣和看熱鬧的人,金萬貫親自主持唱賣,看着下邊鬧鬧嚷嚷的會場,他清了清嗓子,說:“大家肅靜,肅靜,唱賣會現在開始了!”他命下人小心翼翼地打開了那張《烏雞圖》,說:“這是錢箫聲先生的最新作品,是我花高價買來的。我宣布,這幅畫的底價為5000現大洋!”

有人馬上出價:“我出6000塊!”接着另一個人馬上應聲:“我出7000!”……水漲船也高,一會的工夫,《烏雞圖》的價格就到了10000現大洋,金萬貫很是高興。

正在這時,門口忽然躁動起來,隻聽有人喊道:“錢箫聲先生來了!”就見錢箫聲信步走了進來。金萬貫有些意外,也有些理虧,結結巴巴地說:“錢……錢先生來了!”錢箫聲也不應他的話,直走到台前,說:“我聽說有人在唱賣我最新的畫,很是奇怪,因為我已經兩年多沒有畫畫了,咋會出現我最新的畫作呢?”下面有人喊道:“錢先生,您的意思是說,這一幅《烏雞圖》是赝品?”錢箫聲低頭看了一下那幅畫,說:“此畫确實很像我的風格,但是假的總歸是假的,如何也成不了真的!”金萬貫明白錢箫聲是來搗亂的,就氣急敗壞地指着錢箫聲說:“這幅畫明明就是你前不久剛畫的,是我用一隻燒雞換來的,你為什麼不承認?”錢箫聲放聲大笑,然後對現場的人說:“我一幅畫能值10000塊現大洋,金财主卻說他是用一隻燒雞換來的,難道他的一隻燒雞能值10000塊?那豈不成了金雞銀雞?”然後甩袖而去。

參與唱賣的人都覺得被金萬貫耍弄了,大家一氣之下,沖上台子,将那幅《烏雞圖》撕成了數塊。

民間傳說故事:孔聖人拜訪張天師

孔聖人和張天師是好友,他倆常來常往。其實,張天師常到曲阜,孔子卻隻去過張天師府一次。去了一次還帶來了麻煩。是件什麼麻煩事呢?有這樣一個順口溜人們常講不忘:

張天師到孔府常來常往,

孔聖人去天府隻有一趟,

螞蚱精放人間危害百姓,

公雞神為除害天天喊唱。

由此引出一篇故事來。

(一)

平時,孔子和張天師交往密切,好到不分你我,凡是對方替自己答複的事,不管知道不知道,同意不同意,隻要對方說:“我替你答應了。”也得點頭說:“就哪吧!”

他倆好是好,張天師常到曲阜玩,和孔聖人談天論地,說今道古,玩幾天張天師臨走總要說:“孔仁兄,你啥時候到我天師府玩玩?”

孔聖人邊送張天師邊說:“抽空一定前往。”

說歸說,他天天講學教育弟子,大空沒有,小空去不了。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任中都宰,他帶領衆弟子:冉耕、闵損、子路、子貢、顔回、曾點、子遊、子夏等作為助手到中都(汶上縣)上任。期間孔子“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遺,器不雕僞,市無二價。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

中都被孔子治理的井井有條,張天師聽說後前來參觀拜訪孔聖人,在汶上馬踏湖畔的聖澤書院與孔子相見。張天師對孔子說:“你教弟子學好,學本事,行善,傳授各樣知識,讓他們為國出力,可得揚善懲惡啊!”

孔子說:“如今的中都已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安居樂業,這都是我揚善懲惡教化的成果。人間之事,定要善者好,惡者無,教育為本,相信世間無惡!”

張天師說:“善心不一定得善報,人世間萬象複雜,要懲惡揚善,狼走千裡它也要吃人啊!”

孔子說:“不會的,不會的,民為貴,民為善,為民不能害民!”

張天師說:“我是捉妖拿怪的,鬼怪不除,民要受害,光行善不中啊!”說後就要走,走時又對孔聖人說:“仁兄若到我府看看,是會使你明白的,抽空到我府玩玩。”就回了天師府。

(二)

張天師好久沒來看望孔子。一天,孔子處理完繁忙的公務,總覺的有些煩悶,很想再找張天師聊聊天,就去張天師府找天師玩。一進天師府,見院子裡關押着許許多多,高的、胖的、瘦的年齡大的,小的,男的,女的,無數個犯人。有的叫,有的鬧。孔子有些同情。這些人在院裡自由行動,就是不敢走出院門。為啥能這樣呢,這是天師符能管教他們。孔聖人往裡走,迎面朝他走來一個人。他一看沒個人形,瘦得出奇,即使用再薄再利的刀尖也刻不出一絲肉來。孔子感到奇怪,随口問道:“你咋恁瘦啊?”

那瘦人哭着說:“您是聖人,好理論,在天師府他們不讓我吃頓飽飯,您老和天師是老友,求求您說句話,放我出去吃頓飽飯好嗎?”

孔子說:“我當家,放你出去吃飯,吃飽,吃好再回!”

那瘦人說聲:“謝謝孔老開恩!”說後就不見了。張天師早就算到孔子來了,在孔子答應那瘦人吃頓飽飯後,他就從上房走了過來,一見孔子就問:“孔仁兄,進我府可見到什麼稀奇事沒有?”

孔子說:“見一位瘦得連一絲肉好像也沒有的人。”

張天師問:“他說什麼了沒有?”

孔子說:“要我放他出去吃頓飽飯。”

張天師說:“你咋說的?”

孔子說:“我看他餓的可憐,就答應他出去吃頓飽飯。”孔聖人拜訪張天師

張天師說:“毀啦!他是個螞蚱精,為了不讓他危害黎民百姓,特把他鎖進我府,你放他下界,到人間危害百姓去了,這回不知要吃絕多少莊稼!你别在我府玩了,還是我找你玩好了,别再給我放走妖怪,下界就要危害百姓。你快回到中都,它已在那裡危害莊稼了,你就趕快讓人們做米飯,每塊地裡都放上一盆米飯,讓它吃頓飽飯,我再捉拿他回府,你說話了,後悔也晚了。孔兄伸過手來,送你幾個字。”孔子隻得伸過手,張天師對他念念有詞,念後,對孔子說:“聽雞叫,再看手心,照做别誤啊!”

(三)

孔子聽後半信半疑,就悶悶不樂地回到了中都。一到中都,到處都是蝗蟲(螞蚱)鋪天蓋地。這時他才相信了張天師的話,急忙派弟子到各地送信,照張天師說的辦法辦了。

張天師送走孔子,忙派雞神下民間,速速捉拿螞蚱精,為民除害,關押天師府重審治罪,讓它改邪歸正。雞神尊命下界了。

螞蚱精下到凡界,危害汶上、水泊梁山等魯西南一帶。它吃光了許多莊稼,孔子讓它下來吃頓飽飯就回去,螞蚱精越吃越起勁,這時它可不聽了。

雞神下到凡界,看了一圈,别處無螞蚱危害,隻有汶上、水泊梁山等魯西南一帶蝗蟲(螞蚱)遮天蔽日。雞神在凡間察看一天,見螞蚱吃了米飯,還繼續禍害莊稼,到了第二天,天還沒亮時,打明雞叫開啦:“快快喽,快快喽,快快回!”這是啥意思呢?一是喊人快起,去趕螞蚱;二是命令螞蚱快快回天師府。

回到中都縣衙兩天,孔子心中不樂,一連兩夜也睡不着覺。天師讓他聽雞叫看手心,雞叫了,他伸手一看,吓毛啦,天師一張符寫在手心:“螞蚱危害下界來,危害百姓不應該,改造千年應歸正,惡習不改重為害,快快回到天府來,違令要上斷頭台!”孔子一看,一時心慌脫口而出喊道:“螞蚱快逃!”這句話喊出可壞了,不是螞蚱回府,而是命它逃命。螞蚱就落在了人間,沒收回。神雞呢,命它降捉螞蚱回天府,螞蚱被放跑,它任務沒完成,也不能回天帥府,也隻得留在人間捉拿螞蚱,每天天亮前喊人們起床“快快喽!”早起幹活,捉拿螞蚱,叫來叫去,叫成了“咯咯喽”啦。

神雞下凡時,全身金色的羽毛十分耀眼,孔子的弟子們帶領中都的百姓晝夜驅趕蝗蟲,許多皇蟲跑到了馬踏湖的蘆葦蕩裡,由于神雞鑽進蘆葦裡捉拿螞蚱,通身沾滿蘆花,就變成了蘆花雞神。張天師發令:隻有雞神捉淨人間蝗蟲,回天複命,方可到天池洗掉身上的蘆花,恢複天雞金身。雞神在人間捉啊捉,2500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也沒捉幹淨地裡的螞蚱,就這樣雞神就永遠變成了蘆花雞,留在了汶上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這就是汶上蘆花雞的來曆,如今,汶上的蘆花雞在全國獨一無二,成為汶上珍禽,聞名于世。

直至如今,蘆花雞隻要一見螞蚱就刁吃。它這是在完成捉拿螞蚱的任務哩。孔子呢?認為自己去了一次天師府辦了件錯事,從那再也不到天師府玩了。民間有句俗語:孔子進天師府­——就一回。

民間傳說故事:深潭靈

民國六年,在浙江北部的居仙縣,有一處香火還算旺的因果寺。這年冬天,寺中住持自覺即将圓寂,于是在一日晚課結束後,将所有弟子集中于大殿,令其逐個兒講述佛法,意欲從中挑選繼任人。

經過一番考驗,終于,智誠和智歸脫穎而出。可是,他倆出色的佛法悟性,一時之間讓住持無法做最後的抉擇。

一天清晨,一個小沙彌跌跌撞撞地來到住持面前,興奮地說道:“昨兒菩薩托夢,說智歸師兄應當為住持人選。”

住持聽到這裡,心中一動,他看了看眼前這個剛皈依的不谙世事的小沙彌,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小沙彌急了,忘了規矩,一把抓着住持的衣袖,說道:“菩薩還在夢中說,在後山深潭,會顯靈。”

住持歎了一口氣,對小沙彌說:“出家人不打诳語。你犯了戒律,還不快去菩薩面前悔過!”小沙彌臉色一白,還沒回過神,住持的身影就消失在大殿之後。

兩天後,後山深潭,當真起了變化。原本深不可測、如死水般沉寂的潭水,忽然冒出陣陣白煙。有膽大者将手探入深潭中,隻覺素來冰涼徹骨的潭水,此刻卻是熱的。

一時之間,寺中和尚衆說紛纭。住持聽到小沙彌禀告,拖着病恹恹的身子,還沒走近深潭邊,就已看到寺中衆人團團圍在深潭邊竊竊私語。智誠和尚臉色鐵青,站在深潭最外沿。智歸和尚卻不見身影。

衆和尚一見住持來了,趕緊停止私語,讪讪然垂下手。

“阿彌陀佛……”住持盯着冒熱氣的深潭,若有所思地念着佛号,歎了一口氣。

第二天,住持邀請數十位高僧,共同聽取智誠和智歸再次講誦經法,進行最後人選的決定。

智誠和尚首先開講。隻見他口吐蓮花,整整講了兩個時辰,所有聆聽者無不心生贊歎,面帶微笑。可是,當智歸手捧一株本不該在冬天出現的蓮花花苞,從大殿外緩緩走進來時,大家都愣住了。

智歸微微一笑,一股春天般的溫暖洋溢在大殿之上。随後,他盤膝坐下,雙手捧着小蓮花盆,面色和藹地開始講經。他說得越是祥和,智誠和尚的臉色就越難看。

因為,當年雲光法師講誦《涅經》時,感動上天,香花從天上墜下。而今智歸和尚講誦經法,聽得蓮花在冬天開放。

一切已然成定局。

三天後,住持圓寂了。沒有任何懸念地,他指定智歸做了繼任者。

說來也奇怪,此後,雖然深潭的水恢複正常,但智歸的.修為卻是突飛猛進。他一年四季,永遠隻穿單袍。而他所在之處,尤其是室内,哪怕不生火,屋中也如春天般溫暖。

至于智誠,在寺廟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最後去做了火頭僧。幾年後索性還俗下山,跟着駐紮在縣城的國民軍打仗去了。至此,寺廟裡的人,再也沒有聽到過智誠的消息。

一晃20多年過去了,因果寺成為當地香火最旺盛的寺廟,智歸和尚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得道高僧。

至于山後深潭,每年都會在冬至日,連續顯靈三天。而這三天,也是因果寺大作法事、信徒朝拜的日子。

一年冬天,剛過小雪節氣,寺廟裡來了一小支才入縣城的軍隊,為首的是一個精幹的年輕人。

“把你們住持叫出來見我。”年輕人毫不客氣,大搖大擺地坐在太師椅上說道。

在他身後,站着幾個穿着黃色軍裝的護衛,腰間還别着槍匣子。

“施主,本寺住持重病纏身,已經不見客了。”一個小沙彌戰戰兢兢地回道。

年輕人皺了皺眉,朝身邊人看了一眼。

“放肆。陳旅長要見誰,居然還敢推辭?”一個長得兇神惡煞的護衛怒斥道。衆和尚一陣慌張,不敢多說一句話。

陳旅長冷笑一聲,揮了揮手,幾個護衛随即往寺廟後方走去。不多時,一個老和尚被人拖拽過來。

“本旅長生平最恨的就是你這種老和尚,說什麼後山深潭有菩薩顯靈,一派胡言。”陳旅長慢條斯理地說。

民間傳說故事:李逵與狐仙

傳說李逵原先是個白面書生,他們弟兄三個,李逵是老三,他們開了個小酒館,釀酒賣酒。

有一天出了稀罕事。白天酒釀好了,在壇子擱着,第二天打開酒壇一看,一滴酒也沒有了。兄弟仨想想沒有外人來,看看門窗絲毫未動。這是怎麼回事?

大哥說:“今天咱重釀,晚上我守夜,看看到底是誰偷了酒。”

到了晚上,一宿沒見人來。快明的時候,他大哥打了個盹,睜眼一看,酒又沒了。

第二天,二哥說:“今晚我盯着。”

結果也是打個盹工夫酒就沒了。李逵不服氣,我非逮住偷酒賊不可!

到了第三天晚上,有了哥哥們的教訓,李逵困了洗把臉。天快明時,不知怎麼進來一個白胡子老頭。李逵一把抓住他說:“你這個偷酒賊,可把你逮着了!”

白胡子老頭說:“我不是偷酒的,每次來都想拿錢,可每次都忘了。這麼着,你算算,該給你多少錢,你跟我回家去拿,俺家有的是錢。”

李逵一聽也行,白胡子老頭說:“你把眼閉上,我讓你睜開再睜開。”

白胡子老頭拽上李逵就走。李逵隻覺得耳邊有風呼呼刮過,不知在往哪裡去。

“睜開眼,到家了。”白胡子老頭說,“女兒們,來客人了,快來見見客人。”

老頭的九個閨女都出來了,個個漂亮,李逵看傻了。

老頭指着最後出來的女兒說:“先把酒錢給人家,人家大老遠來一趟不容易,吃頓便飯,好好款待。”

吃飯的工夫,這個女兒直盯着李逵看,李逵也時不時偷看人家兩眼。

飯後,李逵對白胡子老頭說:“老伯,酒錢我也不要了,給你商量點事,能不能把一個閨女嫁給我?”

老頭捋了捋胡須,哈哈一笑:“好吧,我和閨女們商量商量。”

結果一問,老大不願意,老二不願意,三的四的也不願意,隻有最小的願意。最小的也就是盯着李逵看的那個。

家裡,李逵的兩個哥哥正着急,酒沒少,人怎麼沒了?不一會,李逵帶着個好看媳婦回來了,給大家一說,大家都挺高興了。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期間,媳婦在家洗衣做飯,還給李逵生了一個小子一個丫頭,日子過得挺好。

忽然有一天早上,媳婦對李逵說:“咱倆的緣份盡了,我該走了,實話跟你說,我走了以後,咱倆還有見面的機會。你若想我,一直往南,到了終南山沖着山上喊,我就會出來。”李逵聽着的工夫,媳婦就不見了。

李逵和哥哥繼續釀酒賣酒,養活着孩子,時間一長,孩子們整天給他要娘,李逵也想媳婦。這天李逵把兩個孩子托付給兩個哥哥,自己動身去找媳婦。

一路上饑了吃飯,黑了住店,一直往南走。這天終于來到了終南山。李逵站在山上四處眺望,忽然看見一位中年婦女。這位婦女看見李逵也挺奇怪,自己在深山老林裡幾十年沒見到過人了。李逵上去叫了聲大嫂,婦女就把李逵領進一處山洞,給他作飯。

忽然一陣山風呼呼刮過,中年婦女吓得滿臉慌張,說:“我兒子回來了,你快藏起來吧。”

李逵問:“你兒子回來,你慌什麼?”

婦女說:“你不知道,我兒子脾氣暴,不能見生人。”

她左瞅右看,看見一個缸空着,拽着李逵讓他進去,把缸蓋蓋上,剛蓋好,從外面進來一個人不人不熊不熊的人熊,它東聞聞西嗅嗅說:“娘,怎麼有生人味?”

婦女說:“哪有生人,是你舅舅來了。”

人熊說:“這麼多年怎麼沒聽說過我有個舅舅,從哪冒出來的?”

婦女細聲細語說:“你舅舅從小走失了,家裡以為他死了,沒給你提過。這麼巧,今天我在山上碰見他,讓他來了,怕你見生人,主把他藏起來了。”

人熊說:“既是我舅舅,就讓舅舅出來吧。”

這人熊是怎麼回事?原來人熊他爹是個熊妖,一次看見一位姑娘從山邊過,熊妖就施了一個法術,一陣風把她卷上山來,霸占了她,生下了人能。熊妖死後,人熊就在山上為王。

李逵出來,一見人熊吓了一跳。人熊問:“舅舅,你來了?”

李逵把狐仙的事一說,人熊拍着胸脯說:“舅舅這好辦,這山歸我管。你吃了飯,睡一覺明天我領你上山找妗子去。”

第二天,人熊領着李逵來到狐仙洞,就喊:“老狐子,快出來!”

洞門一開,一個白胡子老頭說:“大王有何吩咐?”

人熊把李逵向前一推,說:“老東西,你害得我舅舅這麼遠來了。”

老頭一見李逵,什麼都明白了:“女婿來了,進去再說。進去再說。”

人熊說:“舅舅,你先在這待兩天,過兩天我一接你。老東西,要好好照顧我舅舅,出了差錯饒不了你。”

李逵又見到了媳婦,夫妻抱頭痛哭。

過了兩天,人熊來接李逵。狐老頭沒法,隻好讓閨女跟着李逵走,他怕人熊。因為李逵在人熊那待了兩天,也沾染上了一些野氣,慢慢脾氣也暴了,臉也紅了,胡薦也長了出來。脾氣一暴就要出事,結果打死了人,要吃官司,李逵才不得不跑到了水泊梁山。他一跑,家裡沒人管了,媳婦就領着兩個孩子又回了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