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獅子怎麼保護小獅子(母獅子怎麼保護小獅子視頻)

biang 中華百科 612

本文目錄

  1. 關于母石獅子下面踩個小獅子的問題
  2. 母獅子為什麼殺死小獅子
  3. 雌獅要生小獅子的時候,如何捕獵
  4. 母獅子為什麼要把長大之後的小獅子逐出獅群
  5. 母獅子為什麼踩小獅子

關于母石獅子下面踩個小獅子的問題

中華門獅

中華門獅始于秦代,古代把獅子奉為瑞祥神獸,鎮宅辟邪的門獅彰顯主人身份的高貴跟威嚴。按照古代形制,對着大門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氣度偉岸的雄獅腳摟滾動雌蚨繡球,稱為“獅滾繡球”,寓意财源滾滾、生生不息;溫順柔媚的雌獅腳扶嬉戲小公獅,稱為“太獅少獅”,寓意子孫昌盛,官運亨通。雄獅叫招财,雌獅叫進寶,雄獅口含明珠寓意前途光明,雌獅口含慶雲寓意瑞氣盈門。

門獅底座雕刻瓶盤三戟,象征平生三級,雕刻牡丹松柏,象征富貴長春,雕刻文房四寶,象征文采風流,雕刻八卦太極,象征鎮妖驅邪。

母獅子為什麼殺死小獅子

1。獅子是群居的貓科動物,一般一個獅群有一頭成年的公獅帥領,有自己的領地,為确保獅群的血緣,獅群中小公獅長到成年後就會被趕出獅群去尋找自己的領地,當其它的成年公獅到發情期後就會尋找母獅,這樣就會獅群中領頭公獅發生“戰争”,如果領頭公獅被打敗,新來成年公獅就會統治這個獅群,新公獅為确保以後的小獅子是自己的後代,它就會咬死獅群中的幼獅。再一個母獅在哺育幼獅的時期,發情期也會退後很多。

2。在我們看來等于父母殺子女,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可在科學家的眼裡,這是維持生态平衡的一種必要“措施".因為小獅子生長快,5-6歲就性成熟,能夠繁殖下一代小獅子了。如果大獅子不吃掉一部分小獅子,勢必造成獅子“人口”大增,而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就這麼多,這将給獅子帶來食物不足的嚴重後果,最終影響到獅子整體的生存。

雌獅要生小獅子的時候,如何捕獵

很多人似乎認為雌獅懷孕後就無法捕獵,所以獲取食物很困難,這種印象是錯誤的。懷孕又怎樣,野生動物如果像人類那麼嬌氣,早就餓死算了。不僅雌獅,所有雌性貓科動物都能夠在懷孕後繼續捕獵,她們也必須這樣做,因為丈夫不會管她們。

雌獅畢竟是群居動物,姐妹之間能相互幫助。而其他雌性貓科動物獨居,她們必須自己養活自己。一個獅群中的雌獅姐妹傾向于同步進入發情期,也就在差不多的時間懷孕,一群孕媽媽相互照料,一起捕獵。可以想象下,我們在動物世界上看到的一群雌獅狩獵,有可能是一群孕媽媽呢。

不過,她們在懷孕期間會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相對容易一些的獵物。另外,如果獅群中有未懷孕雌獅,後者捕獲的獵物也不會介意孕媽媽來分一杯羹。

雌獅的孕期為100-115天。到臨産時,雌獅會離開獅群,到石塊堆裡或灌木叢間找一個隐蔽的窩。同一獅群的雌獅差不多同時進入發情期,所以她們也會在幾周内相繼生産。新生仔剛出生頭幾周,媽媽會把它們藏起來,不讓任何其他獅子接近。

獅子媽媽也沒有人類産婦“過月子”的待遇,新生仔出生沒幾天她們就出來捕獵了。她們恢複很快,有能力這樣做,也必須這樣做,沒人管她們,不自己捕獵會沒有奶,養不活獅子寶寶。這個時候獅子寶寶就在窩裡等着,媽媽會每天回來給它們喂奶。

這樣的生活大概持續至少一個月,最多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獅子媽媽會帶着幼仔回到獅群。這個時候其他雌獅也帶着幼仔回來了,同一獅群中所有雌獅會把幼仔放到一起,組成一個“幼獅團”,類似于我們人類的幼兒園。從這時起,獅子媽媽再次回到共同捕獵、一起撫育幼仔的生活。

每隻雌獅都主要給自己的幼仔喂奶,但在自己寶寶有奶喝的前提下,也不會拒絕别的幼仔來蹭奶喝。她的乳頭數量通常比幼仔數量要多。這種共同哺育機制極大地提高了幼獅的成活率。

母獅子為什麼要把長大之後的小獅子逐出獅群

經過動物學家們的研究,發現當小獅子長到2歲的時候就會被母獅驅趕出獅群,且它們會加入到其它獅群中,但也有一些不太幸運的小獅子最終會成為孤獨流浪的獅子。我們知道,獅子是群居動物,而且幼獅從一出生就會在母獅的身邊寸步不離地養育2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母獅不會再發情生育,可以說母獅對自己孩子擁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那麼,為何要将它們驅趕出獅群,不管死活呢?

獅群的組成

動物學家經過觀察後,發現一般在一個獅群中,雄獅的數量通常是1-2隻左右,其餘的都是雌獅和雌獅的孩子。若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兩隻雄獅往往都是親兄弟,否則“一山難容二虎”,它們勢必會為了争奪獅王的位置和母獅的交配權而展開鬥争。而且很多人沒發現的是,當幼師長到2歲後就會被驅趕出獅群,且都是雄性的小獅子,雌性的小獅子會被留下來。除非獅群發生意外解體,否則基本上一輩子都不會離開。

為何雄獅會被驅趕

其實,被驅趕出獅群的雄性幼獅的生活是很艱難的,幸運的小獅子會被其它的獅群接納,但絕大部分都會成為流浪的獅子。之後,它們會伺機等待與其它獅群的雄獅通過戰鬥的方式來争奪獅王的地位,如果戰勝了,就會擁有自己的獅群;但如果失敗了,就會繼續流浪,甚至丢了性命。

看起來,這似乎是挺殘忍的一件事,但其實這也是獅子們的智慧提現。衆所周知,近親之間的繁育往往會導緻後代基因不良,而且存活率極低。于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當小獅子長大後便會被驅趕出獅群。而且在任何一個獅群中,雄獅們都不會一成不變。它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通過戰鬥的方式來更換獅群的領導者,這樣就會不斷為獅群注入新的活力,也會為獅群注入新的血液。此外,無論如何和母獅交配都不會造成近親繁衍,這樣一來,獅子的後代才會越來越健康。

其實,除了獅子之外,還有很多動物重視自己的血統,特别是那些群居的動物。它們會随時替換,避免種群中發生近親繁殖的現象。所以除了驅趕之外,也會有一些動物在成年後主動離開自己的種群,去往其它沒有血緣關系的種群。

實際上,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都是一樣的。在我們人類社會中,當女性長大成人後就會離開自己的家庭,去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男性家庭中。而一個家庭中的男性長大成人後,則是繼續留在家中。雖然看起來我們和動物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大自然讓我們學會的生存技能之一。不然,人類就會因為基因缺陷而被大自然淘汰掉

母獅子為什麼踩小獅子

公獅子踩繡球,母獅子踩小獅子

相傳,“獅子滾繡球”的起源故事是這樣的: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将叫宗悫[què],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與南方林邑國發生一場戰争。宗悫為先鋒,接連受挫後想出了一條妙計,命部下雕刻木塊,制成獅子頭套和面具戴上,複披黃衣,敵方以為是獅子沖過來了,均敗陣而逃,宗悫獲得全勝。這種作戰方法,逐漸流傳民間,并慢慢增加舐毛、搔癢、打滾等動作,變兇猛為可愛的形象,逐漸演繹為獅子送祥瑞的習俗。在中國的傳統玉石文化中,象征喜慶的“獅子滾繡球”是一個常見的雕刻題材。獅子有威嚴的外貌,在我國古代被視為法的擁護者。在佛教中它又是寺院等這些建築的守護者,是釋迦左臂侍文殊菩薩乘坐的神獸。

天安門前公兩對石獅子,這東側的雄獅

獅子的形象在民間應用也很廣,有右前足踏鞠(俗稱繡球)的雄獅子,左前足踏小獅子的雌獅子,還有雌雄獅子相戲繡球,叫“雙獅滾繡球”。大戶人家常雕巨型獅子鎮宅辟邪,如果玉石毛料較小,常雕成獅鈕印章,頗受玉石藏家們的喜愛。雄獅子滾繡球“财源滾滾”,母獅子戲小獅子“子孫延綿”,一說:腳踩繡球的是雄獅子,象征統一環宇的無限權利;懷抱小獅子的是母獅子,象征母愛,子孫延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