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美味的飯菜日記怎麼寫
日記二:描寫美食美味的作文
今天下午,我随着小陳阿姨,來到了一家“西點餐廳”。一走進餐廳,一股菜香撲面而來。“歡迎光臨!”服務生小姐向我們鞠了一躬。
“這邊請!”服務生指着一扇紫紅色的門。我輕輕地推開門。哇!這間餐室也太高檔了吧!一台高清電視機正在放着小品,一張大餐桌擦得發亮,壁紙是牡丹紅的,牆上還挂着兩幅藝術畫;空調已經打好溫度。
“這是玉米酪。”服務生不知什麼時候進來的。玉米酪!這是我最愛的一道菜。我連忙拿起筷子,夾起一片就往嘴裡塞。“哦,燙!”我太心急,被剛上桌的玉米酪燙到了舌頭。玉米酪甜絲絲的,很好吃。
“啪!”又上了一道菜。我一看,是炸乳鴿!乳鴿被炸得金黃金黃的,鴿冠直立地豎起。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塊肉。恩,肉嫩嫩的,細細的,有些肥肉,卻不膩。真美味!
後來,桌上又多了一些菜。有羊肉湯,有剁椒魚頭,有可樂雞翅,還有土豆燒毛豆……
這真不愧是美味大餐!
日記三:關于食物美味的作文
今天去吃肯德基了。一進去,我們一家四口立即分了工,爸爸去訂餐,我和媽媽,弟弟去找座位。
好不容易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可以吃了”随着我的一聲歡叫,爸爸端着滿滿一托盤食物走來了。爸爸給我和弟弟買了兒童套餐,
我往餐盤裡一看,哇,兒童套餐原來還送玩具呢!一個小巧玲珑的肯得基小人正在翻油桶,可每次他都運氣不好,總是一頭栽進桶裡去!看着他那滑稽的樣子,我不由得“咯咯”地笑出聲來!
“哲哲,你要是不餓,我們可要全吃了!”媽媽故意逗弟弟,隻見她拿起漢堡包大大地咬了一口,弟弟一看急了,
左手抓起大雞腿,右手拿起漢堡包,也啊嗚啊嗚地吃起來,不一會兒,一套兒童套餐就被弟弟“報銷”了!我和爸爸也享受美味吃起來了。
怎麼做青團的細節描寫作文
1.關于清明節做青團的作文說明文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将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将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隻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顔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内,做成一隻隻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将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團子.
原料:
面粉 2杯
幹酵母 1匙
牛奶1杯
糖 1匙
制作:
1、揉面:牛奶在微波爐中熱成30oC左右的溫牛奶,加糖溶解後,再加幹酵母,室溫放置10分鐘後,待其表面産生浮沫,和入面粉中,拌勻,揉成軟硬适中(可酌情加少量面粉或牛奶)的面團,并且達到“三光”(即手光,面光及
盆光)。
2、發酵:将面團放入盆内,加蓋,在30oC左右保溫2~3小時,見面團漲到原來的2~3倍大時,表明面團已發好。
3、成形:發好的面團使用前要再揉一次。做成饅頭、包子等成品後,要擱置15~20分鐘,叫做醒面,然後再蒸。
4、蒸制:水開後再蒸12~15分鐘。熄火後讓成品冷卻5分鐘左右,再打開鍋蓋,取出成品。
注意:
1、第一步“揉面”不是簡單的将所有材料混合、拌勻,主要是揉,要盡量多揉。揉面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使面粉中的蛋白質充份吸收水份後形成面筋,從而能阻止發酵過程中産生的二氧化碳流失,使發好的面團膨松多孔,所以揉面這一步非常重要,切不可馬虎。一般要揉3-5分鐘。
2、發面的最佳溫度。酵母菌最有利的繁殖溫度是攝氏30~40度。低于攝氏零度,酵母菌失去活性;溫度超過攝氏50度時,會将酵母燙死。所以發面的最佳溫度是攝氏30度左右。面團在這一溫度下,2~3小時便可發酵成功。為了達到這個溫度,冬季可将面團放入烤箱中,但不必加熱。
3、蒸饅頭時,人們習慣于把鍋裡的水燒開後再放饅頭,這樣,饅頭急劇受熱,外部先熱,容易使饅頭夾生。我的做法是,饅頭做好後就上屜,放置20分鐘醒面後,再開火蒸,這樣溫度慢慢上升,不僅饅頭受熱均勻,容易蒸熟,而且還能彌補面團發酵的不足。蒸好後,千萬不要因為想早點看到成
果,一熄火就猛的一下打開鍋蓋,否則您會看到辛苦完成的白胖饅頭,突然間縮了,皺了。
4、面團發得很胖,但蒸熟的饅頭不白不大,表面有象死面一樣的泡點。這是因為面團發過頭,酵母沒有後勁了。可在成形前再向面團中揉進些面粉。
5、蒸熟的饅頭與蒸籠布粘在一起,這是因為蒸籠布太幹的緣故。
說明:
1、用幹酵母發面不用加堿中和。家裡做面食國内過去常用的方法是用老酵發面,即用一塊老酵面(又稱“老肥”、“面頭”、“引子”等)和面粉摻和起來調成面團,使其發酵。用老酵發面,往往容易混入雜菌。面團發起後易發生
變酸現象,因此,要加堿中和。不經常吃面食的,老酵亦不易保存。現在,用工廠生産的幹酵母發酵,因為幹酵母是由純的培養菌制備而成的,不象面肥那樣夾雜有大量乳酸菌、醋酸菌,所以不會有微生物生酸的過程,面團發起後不發生變酸,因此,不必加堿中和。但是,如果發面時間拖長
後,也會因沾染在面粉、水、面盆表面的一些細菌的生長速度比酵母菌快,仍可使面團變酸。實踐證明,用鮮酵母發面時,至少在四小時以内是不會變酸的,尤其是當溫度不超過30℃時,對酵母的繁殖有益,而對細菌的繁殖卻不利。
2、國内家裡做面食都用水發面,隻有高級西式糕點才用牛奶發面,我想這是因為過去國内牛奶貴。而在美國牛奶的價格幾乎與水差不多,并且酵母菌也不必考慮減肥,多喝點牛奶和糖,有助于它的繁殖、生長。
2.如何寫吃青團的作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清明時節,臨海的人民都要吃青團。雖然青團在江南地區很普遍,但是,我的家鄉——臨海的青團卻有它的獨到之處。
每年清明節快到時,外婆都會拿着籃子去田埂裡找一種野菜,那種野菜叫做“青”。它們在田埂裡很多見,葉子圓圓的,略帶一些毛,很矮小。不一會兒,籃子裡就裝滿了“青”。回到家後,外婆會把這些“青”放在竈頭上煮熟,然後再搗成汁,接着把這些汁與糯米粉和在一起。漸漸地,糯米粉從純白色變成了翠綠色,很可愛。然後再把一團糯米粉做成一個個碗的性狀,像玩橡皮泥一樣,這就是我家鄉的青團雛形了。如果你喜歡吃甜食,那麼可以在青團裡塞入豆沙;如果你愛吃鹹味的,那麼就可以放入豆腐幹丁、筍丁、肉丁、鹹菜等。無論什麼味的,味道都很鮮美。包好的青團再用鮮楮樹葉墊上。這樣,一個完整的青團子就做好了。什麼時候想吃,就把它放到蒸籠上,不一會兒,就可以嘗到它的美味了。
清明時節,當然要上墳。這時,在我的家鄉青團便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人們把對先祖濃濃的思念寄存在這供給先祖青團裡了。
上完墳,多餘的青團可以寄給遠在他鄉的親人們,讓他們即使在他鄉,也能感受到像在自己家鄉氣息;小孩子們還可以把它用于作野餐的佳肴,在春天的田野上,看着四周美景,吃着美味青團,真是個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在玩累了的時候當做點心,一邊休息,一邊慰勞自己的胃哦!
每次一想起家鄉的青團,我便似乎看到了它圓圓的、可愛的模樣,又似乎聞到了它的香味,嘗到了它的味道。
3.清明節摘青、做青團的作文青團,就像是月餅是中秋節的象征一樣,它也是清明節的象征。它是清明節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食品之一。我也非常喜歡吃,尤其是鹹菜餡的。
今天是農曆三月十四清明節,重要的掃墓活動及其儀式過後,我和媽媽拿着藍來到田野中,媽媽東張西望。“媽媽,你這是在找什麼呢?這‘荒山野嶺’的,有什麼好東西可找到?”“我在找荠菜,你知道嗎?”随之媽媽拿來一棵開小百花,長三角形果實的“野草”,“看!就是它,不過這棵開花了,太老啦”“切——找棵野草忽悠我,我才不信呢!”沒想到,媽媽已經找了一大籃這種“菜”了。我就隻能死馬當活馬醫了,不甘示弱地找起了所謂的荠菜。不一會兒,就有滿滿一籃了,深青色中還泛着點點白色,雖然好看,可是¬——“看看你,弄了這麼多老荠菜,我還得挑一挑,這跟我找有什麼區别,想鍛煉我找茬能力啊?!”說着媽媽疾速整理好了所有的荠
菜
回到爺爺家,媽媽手把手地教我怎麼正确的清洗整理荠菜“首先……然後……接着……最後”我忙活了半個小時才将所有的荠菜清洗整理好。接下來媽媽把荠菜分成九份放入多功能豆漿機攪拌成糊狀,然後摻入少許面粉後在攪拌,隻見糯米粉與荠菜糊慢慢融為一體,“好了機器的任務完成了,該改手工了”我很不解,機器攪拌不更好嗎“為什麼要手工啊?”“還要加許多糯米粉,在攪機器就該粘住啦!再說機器攪出來的沒有人和出來得好!”“哦——”我學着媽媽的樣倒了一點糯米粉,再往糯米粉中間到了點剛剛攪拌好的荠菜糊,和啊和,糯米粉漸漸變綠,這就好了,我端來我的最愛——鹹菜餡。往糯米粉裡裹,一個有一個,一排有一排。
“啊呀!終于包完了”整整一百二十九個啊。
奶奶拿來了大蒸籠和洗好的粽葉,“蒸青團喽——”
不一會兒,香氣撲鼻,我不顧有多燙忍不住吃了一個“哇——這香味,我敢相信!!”我學着汪涵攢着。
今年的清明節我又學會了一道新小吃——做青團。青團吃在嘴中,香在心裡啊!
4.奶奶在園子裡做青團的作文每年桃花盛開,就是該吃青團的季節了。
奶奶還在世的時候,一年年的桃花開,一次又一次看她做青團。采來新鮮的艾葉(或者青蒿),取嫩尖,反複用水清洗,然後放到沸水裡焯熟,熟透的艾葉撈出來,擠幹水分,手工剁碎,加入糯米粉。
奶奶那雙布滿皺紋的手,用力揉面,直到把綠色的艾葉和糯米粉完全融合在一起。大的面團被捏成很多個小面團,再包入餡料,擺放在粽葉上,入鍋蒸熟。
從小,我就不喜歡吃青團,但是喜歡吃奶奶做的青團。因為她會做出不同的味道。
甜的放白糖黑芝麻,黑糖豆沙,鹹的就放各種肉末腌菜,等等。
這些味道中,我最喜歡的,是什麼餡料都不放的青團,和蒸出來的濕青團不同,孩子們管它叫做蒿子粑粑。用青蒿和糯米粉混合,面團被壓得扁扁的,放在小火上油煎,表面煎成金黃後,出鍋再灑下細細的糖,一口咬下去,外皮酥脆,裡面卻依舊清香綿軟。
有的時候,奶奶會像變魔法般,一邊揉面,一邊彎腰拿起一。
┏(^ω^)=
5.寫清明節做青團子的作文清明節做青團子今天,是4月4日清明節,早上我剛起來,就看到外面煙雨迷蒙。
我從窗戶往下看,有一家店門口,排着長長的隊伍。我好奇的問媽媽:“媽媽,那家店是賣什麼的呀,怎麼這麼多人排隊啊?”“他們是賣青團子的,吃青團子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
媽媽回答道。“哦,我知道了,媽媽,我想試試做青團子好嗎?”“好的。”
媽媽和我向樓下那家店的阿姨要了一些米粉和豆沙餡。其實,這些米粉就是米粉加了一點野菜汁才變綠的。
我和媽媽來到廚房,先洗了個手,然後把袖子卷高,然後才做起了青團子。我先把那些米粉分成五個粉團,因為媽媽以前做過,所以我就去請教媽媽該怎麼做。
媽媽給我做了個示範:她拿起其中一個我掰開的粉團,然後沾了點水塗到粉團上,就開始揉這個粉團,直到把它揉成一個圓為止,然後又用手指朝粉團的中間搓了一下,搓出了一個洞,再把這個洞逐漸擴大,然後用勺子勺了一勺豆沙餡,把豆沙餡放到那個地方,再把那個口子合攏,再搓成圓,一個青團子就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一個我事先掰開的粉團,把它揉成圓,原本以為很簡單,但粉團很軟,一揉就扁了,一點也不聽話,媽媽說:“你不能把手攤平了揉,要把手拱起來揉,這樣子才可以揉的圓啊!”我照着媽媽的話把手拱起來,果然,這個青團子很聽話得變圓了。
接着,我用手指在粉團的中間搓了一個洞,把豆沙餡放進去,但是,放進去簡單,要把它合攏可就難了。不管我怎麼弄,它都有一點豆沙餡露在外面,把這裡的豆沙餡弄進去了,另一邊的豆沙餡又出來了。
我無可奈何,隻好又去求助于媽媽。媽媽說:“你不能用露出來的豆沙餡附近的米粉來填補,要拿離豆沙餡遠的米粉來填補才可以啊!”聽了媽媽的話,我用露出來的豆沙餡對面的米粉,取下一小塊來填補露出的豆沙餡,果然,沒有再露出來的豆沙餡了。
就這樣,一個青團子做完了。有了上次的經驗,接下來的青團子我做起來簡單多了,不一會兒,就做完了。
媽媽把荷葉撕成一片一片的放在蒸鍋裡,然後又把青團子一個一個放在上面,開始蒸了起來。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媽媽把鍋蓋拿開,香氣撲鼻,我和媽媽各拿起一個放在嘴裡嘗,“嗯,真好吃!”我和媽媽不約而同地說道。
做青團子不僅好玩,而且好吃,明年的清明節我還要繼續做。可以麼?。
6.美味的青團作文幾年前的四月,又值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在嶺南地區,我們通常都會去掃墓,吃乳豬,而在我的老家——江南地區,人們不僅會去掃墓,還會弄一種“美味”——青團,嶺南地區也叫“艾糍”。每逢過節,我們都會去到奶奶家,而那年清明節,又正趕上姑媽準備做青團,我這個吃貨自然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首先,把制作青團的原料:糯米粉、粘米粉、豆沙餡還有最重要的艾草準備好。第一步,把艾草洗幹淨,然後把艾草放入鍋内焯,加水,用攪拌機把艾草打成艾草汁,聞着這散發出來的清香,我們開始進行最關鍵的一步。
終于開始包青團了,首先把粉和艾草汁活成碧綠的面團,每次截取适量大小,攤開,放入豆沙餡,再包成拳頭大小,這樣,一個碧綠誘人的青團就大功告成啦~姑媽心靈手巧,飛速地包着青團,成品一個個大小均勻;而我包的青團則“一瘦一胖”,東倒西歪,心中默歎姑媽的手藝,心裡倏忽燃起了勝負欲,更加仔細認真地包青團,起初還是不大好看,但我越包越上手,很快掌握了門道,不知不覺包的越來越快,青團也越包越好看,不一會兒,一盤子的青團都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青團拿去蒸,青團散發出的艾草清香,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口水直流”。
經過不長時間的蒸制,青團終于蒸好了,我等不到青團完全涼透,八成涼時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自己包的青團,一口下去,滿嘴都散發着“春天的味道”,青團不甜不膩,不黏牙,艾草的清香仿佛融入了豆沙餡中,散發出清淡悠長的味道,看着大家吃着我包的青團贊不絕口,我不僅享受着美味,更有一股幸福與自豪感。
長大後,我每年清明節都會吃青團,但無論是買的,還是别人送的,我再也沒有吃到過像那年那樣好吃的青團了。
7.加入共青團青團的感受軍團的建議作文500字包青團
清明節快到了,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們家也不例外。但這次卻跟往年不大一樣,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學包青團,今年能吃到自己包的青團啦。
奶奶先把青團粉揉好,我和媽媽就湊過來開媽包青團。因為是第一次包,所以我讓媽媽教我怎麼做,媽媽一邊示範一邊為我解說:“先把青團粉揉成一個小圓團,再用大拇指插一個洞,然後再一邊轉一邊按,轉啊,按啊,做成了一個盤子的樣子,再把做好的餡放進,最後把開口的地方捏合,成一個尖尖的頭,這樣一個青團就包好了。”我按照媽媽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這個面粉好像跟我做對似的,我怎麼也捏不好,我問媽媽怎麼回事,媽媽說我太心急了,讓我靜下心來用心做就會做好的。聽了媽媽的話,我靜下心來,慢慢地、認真地做,終于做好了一個,媽媽看着說:“不錯,第一次有這樣的成績,繼續努力會更好的。”接着我又認真地做了幾個,真的是越做越好。
我們把包好的青團放進鍋裡蒸,不一會兒,一陣香味從廚房裡飄出來,青團快熟了。我在屋子裡轉來轉去,就想着快點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青團。這時奶奶拿了一個青團走出廚房說:“好了,可以吃了。”吃着自己親手做的青團,感覺特别香。
今天我不但學會了做青團而且還懂得了隻要有耐心、有恒心什麼事都能學會的。
8.加入共青團青團的感受軍團的建議作文500字包青團清明節快到了,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們家也不例外。
但這次卻跟往年不大一樣,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學包青團,今年能吃到自己包的青團啦。奶奶先把青團粉揉好,我和媽媽就湊過來開媽包青團。
因為是第一次包,所以我讓媽媽教我怎麼做,媽媽一邊示範一邊為我解說:“先把青團粉揉成一個小圓團,再用大拇指插一個洞,然後再一邊轉一邊按,轉啊,按啊,做成了一個盤子的樣子,再把做好的餡放進,最後把開口的地方捏合,成一個尖尖的頭,這樣一個青團就包好了。”我按照媽媽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這個面粉好像跟我做對似的,我怎麼也捏不好,我問媽媽怎麼回事,媽媽說我太心急了,讓我靜下心來用心做就會做好的。
聽了媽媽的話,我靜下心來,慢慢地、認真地做,終于做好了一個,媽媽看着說:“不錯,第一次有這樣的成績,繼續努力會更好的。”接着我又認真地做了幾個,真的是越做越好。
我們把包好的青團放進鍋裡蒸,不一會兒,一陣香味從廚房裡飄出來,青團快熟了。我在屋子裡轉來轉去,就想着快點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青團。
這時奶奶拿了一個青團走出廚房說:“好了,可以吃了。”吃着自己親手做的青團,感覺特别香。
今天我不但學會了做青團而且還懂得了隻要有耐心、有恒心什麼事都能學會的。
9.怎麼做青團用青麥苗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将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團子。
下面就說說青團的做法,首先是準備材料:糯米粉、黏米粉、豆沙餡、艾草。把艾草洗幹淨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點石灰水,這樣能去掉苦澀味,如果不加,就多洗幾遍,問題也不大。然後加點水,用家用的攪拌機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團,然後加入豆沙餡,包成拳頭大小的團子。注意,是小孩的拳頭。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後把青團放涼了,就可以吃了。
另外一種制作方法是:艾草摘取嫩莖和葉,洗淨後放入和有堿水(堿水有保持青綠顔色的作用)的沸水中,煮沸待艾草發軟後撈出濾出汁水待用,做青團之前再用清水洗去堿水,再把這些漂洗幹淨的艾草用紗布包着擠幹水份後用刀斬碎,再用手掰成一小戳一小戳的待用。糯米粉與籼米粉以一比一的比例對和後加水和至半潮,把粉放入大蒸籠,粉頂上放艾草,開蒸。待香味四溢時蒸熟了,端起蒸籠倒到石臼中,男人握大石杵先用小氣拈,把艾草和粉拈在一起,拈完了,男人搗、女人在一邊翻着粉。每搗一下就要翻一下蓋住搗出來的窟窿。最後粉變成了粘滑的沒有顆粒感了,就可以拎到盆裡放在桌子上了。這時要趕緊趁熱“捉”,把這個半成品拉出來再從拇指與食指間擠出一個小團,拍扁了裹上金黃色的松花粉,一個又香又滑又糯的青團出爐了
怎麼寫做美食作文
在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練習下怎麼寫關于美食的作文了,一起來看看是怎麼寫的吧。
工具/原料
一份自己要寫的美食。
方法/步驟
1
第一步先點明自己什麼時候,在哪兒,和誰一起準備做或準備吃什麼美食。例如,今天媽媽對我說要給我做紅燒肉,先說明了我們作文要描寫的是什麼。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2
第二步在點明描寫的是什麼之後,我們就要寫自己在什麼樣的心情,經過等待後,終于看到了這份美食。例如,在我苦苦的等待之後,媽媽終于把菜端上來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3
第三步就可以重點寫美食了,先從它的顔色寫起,例如它的色澤是金黃金黃的,配着綠色的菜葉,粉色的肉片,讓人一看就特别想吃。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4
第四步寫了色之後,就可以寫一下香味,例如我低頭深深的聞了一口,好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5
第五步就可以寫嘗到嘴裡是什麼味道了,例如我忍不住夾了一筷子在嘴裡,香脆的口感,濃郁的香味充滿了我的口腔,隻想說一聲太好吃了等等。就這樣從色香味各個方面描寫就可以了,加上形容動作心情的優美詞語,一定可以寫好的。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6
第六步就是結尾了,寫自己的感受,吃了這麼好吃的東西,心裡真的很高興啊,真希望能天天吃到這麼好吃的菜等等。這樣一篇美食類文章就寫好了,快一起試試吧。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END
注意事項
要是寫自己做的美食,注意重點要放在色香味上,而不是制作過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