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憫農這首詩裡哪些是描寫景物
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詩所表現的景物如下:
一、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二、春天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更是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控訴,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着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1、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譯文:
春天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着農民的血汗。
擴展資料:
憫農意境:
憫農這古詩抒發了對廣大農民的同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歎和告誡不是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蘊深遠。
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别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四海無閑田”,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着。
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
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
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
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着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憫農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
陽光,田間,老農鋤地,牛拉犁頭,織女織布,農家小院
《憫農》(一)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三)
【唐】李紳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一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憫農》描寫了哪些景物
陽光,田間,老農鋤地,牛拉犁頭,織女織布,農家小院
《憫農》(一)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三)
【唐】李紳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憫農二詩中描寫的景物有幾個至少寫三個
一、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二、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摅《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緻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二、賞析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
憫農這首詩中哪些景物
《憫農》這首詩中的景物主要有:正午烈日、勞作的農民、禾苗、土地、農民勞作流下的汗珠。
原詩句為:
《憫農》
朝代:唐代作者: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憫農》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
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憫農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