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憫農這首詩裡哪些是描寫景物
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詩所表現的景物如下:
一、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二、春天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更是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控訴,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着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1、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譯文:
春天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着農民的血汗。
擴展資料:
憫農意境:
憫農這古詩抒發了對廣大農民的同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歎和告誡不是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意蘊深遠。
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别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四海無閑田”,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着。
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
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
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
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着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詩歌鑒賞中常用的描寫景物的詞語
1.描寫景物的詩文鑒賞
王維在隐居辋川時,曾創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寫辋川别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寂靜的山澗裡,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遠離塵嚣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禅”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詩薮》内編卷六)王維在這裡所創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禅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于他對佛學的鑽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後人稱作“詩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禅三十餘年。王維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于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産物,它的那套随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禅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禅都需要敏銳的内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别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王維參禅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彙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裡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内心體驗: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裡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隻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禅意與詩情水***融。《鹿柴》也是這樣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空山裡寂靜無人,隻聽見深林裡飄蕩着斷續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凄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嚣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禅”,“妙谛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别”(《蠶尾續文》)。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禅趣、禅悅、禅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禅的意蘊。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并不一定隻到渺無人迹的所在去尋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禅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淨瓶傾下的聖水,把萬物洗滌得明淨空靈。隻不過萬物把禅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并沒有讓禅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贊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诘(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诘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後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緻,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歎,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确地、細緻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并将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啭流莺,宮商叠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王維善于概括地抒寫雄奇壯。
2.如何分析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的特點一、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
不同詩歌寫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間順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繪,有的則從人物感覺器官角度去描寫景物。我們在閱讀時,讀出這些角度的話,就能讀懂詩歌寫景的特色。
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詩人寫景時,除安排順序外,總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後者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或以虛寫實),這些手法是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需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
三、從修辭手角度賞析
文學作品描寫景物離不開修辭的運用,修辭能把景物寫活,古典詩歌也不例外,寫景詩句中同樣也會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誇張、對偶、雙關、互文、設問、反問等。
這些修辭不僅能形象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處地表現作者感情,也能使詩歌語句整齊,體現音樂美。鑒賞時同樣不能忽視修辭的欣賞。“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句寫景的詩句隻能從修辭的角度探讨其妙處,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擴展資料
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号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産,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歌
3.詩歌當中“描寫景物”的手法有哪些1.比興bǐ xìng:,“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内容。
2.象征xiàng zhēng: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3.比喻bǐ y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4.誇張kuā zhāng: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5.借代jiè dài: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借體和本體之間仍然有直接的關聯;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
6.雙關shuāng guān: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
7.襯托chèn tuō:指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法,用對某一事物的描寫來突出主要描寫對象的某種特質
8.烘托hōng tuō: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
8.渲染xuàn rǎn:是指詩人對某個環境或景物的描繪,目的是刻畫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或突出某種環境的獨特。
10.用典yòng diǎn: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内容和思想。
4.如何鑒賞古詩詞的景物描寫分析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的特點:
一、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
不同詩歌寫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間順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繪,有的則從人物感覺器官角度去描寫景物。我們在閱讀時,讀出這些角度的話,就能讀懂詩歌寫景的特色。
(1)空間角度
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高低、上下、内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轼《鹧鸪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隐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隐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鑒賞的一個角度。
(2)色彩角度
詩歌中所寫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鑒賞時可以從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寫景特色。王維《田園樂》中“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詩,紅綠相映,色彩分明,讓人聯想到一夜春雨過後鮮豔的桃花盛開,碧綠的柳絲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水煙之中的迷人景象。“紅”“綠”兩種色彩在鑒賞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歌抓表示顔色的詞語,分析繪形繪色的畫面美,寫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覺器官角度賞析
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這首詩:已訝衾枕冷,複見窗
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描寫對象是雪,詩中句句寫雪,可作者依次從自己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寫來,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覺是又一個鑒賞角度。
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詩人寫景時,除安排順序外,總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後者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或以虛寫實),這些手法是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需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王昌齡《送魏二》:醉别
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君遙在潇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前兩句寫實景,是送别時的環境描寫,後兩句虛景,想
象别後的情景,虛實結合,擴大意境,深化主題。表現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精彩,賞析時當然不能錯過了。
5.詩歌鑒賞常用成語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對這兩首詩的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A項羽詩的首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B項羽詩的二三句直抒胸臆,表達了内心的感受:失敗是天時不利,戰馬不肯奮勇前進
C劉邦詩的第二句叙述了自己身登帝位,第三句抒情,表達了沒有勇士守邊的憂慮,有求賢之意
D劉邦詩的首句,用象征手法,描繪平定布叛亂的大軍凱旋時的自然環境
2、對這兩首詩的比較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A這兩首詩都是即興之作,感于哀怒,緣事而發,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B項羽詩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劉詩是一首英雄得志的凱歌
C項羽詩有“千載不平之魚憤,劉詩表達了他既能創業又能守業的豪邁氣概
D兩首詩的風格不同,不都是豪放的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3、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是
A這首詩表現了一位失意宮女生活的悠閑舒适和心情的孤獨凄涼
B第一句寫秋夜微弱的燭光給屏風上的圖畫舔了幾分暗淡幽冷的色調,”冷“字是形容詞用做動詞
C古詩常用秋扇比喻棄婦。這裡”輕羅小扇"也象征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D這首詩采用景物烘托的手法,通過人物動作的描寫,來表現宮女的心情
早梅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蔔算子詠梅陸遊
驿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4、對這兩首詠梅作品,理解錯誤的是
A《早梅》在煉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開”中的“一”字,方顯“早梅”之早,如換為“數”字,則不及此言為妙
B”驿外斷橋邊“,交代了梅花生長的地點環境。因處在”驿外斷橋邊“,雖花開卻無人欣賞,更無人栽培。故因無主而深感寂寞
C詩人陸遊借”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在風雨飄搖的動蕩時代力,内心的孤獨無助,和無限愁苦的情緒。
D在表現梅花頑強生命力時,兩篇作品都用環境做襯托:《早梅》借助的是萬木凍折和深雪夜色,《蔔算子》則借用了驿外斷橋邊和風雨黃昏。
5、下列成語使用恰當的兩項是
A讓國旗、軍旗和區旗遨遊太空這一舉措的(始作俑者),是兩位在五星紅旗下成長的年輕人……
B斯韋四林杯終于回到了我們的懷抱!當普天(彈冠相慶)時,人們不得不佩服蔡振華用人上的眼光與膽量
C聽到這消息,他覺得天在旋,地在轉,頭重腳輕,身子(情不自禁)地搖晃起來
D這本拼湊起來的“名家”小說集中幾乎物精彩之作,隻有一兩篇還算(差強人意)。
E宋老師針對班上學生學習成績(良莠不齊)的現狀,講課時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F學校力教學秩序整頓以後,以前那種不正常的師生關系也應該(改弦更張)了
G為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賓館領導規定,所有工作人員,對待每一位賓客都要(相敬如賓)
H人才交流市場上,那些口才好、成績好的大學生在自我推銷的時候都能(侃侃而談),具有比較強的競争力。
6.詩歌鑒賞,如何描寫景物特點例題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2011-10-27→手機版一、鑒賞人物形象詩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兩類: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詩人形象;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設問方式:1、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詩中刻劃了的某形象有怎樣的特征? 3、請簡要的分析某形象答題步驟: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麼); 2、結合詩作簡譯相關語句,分點說明、概括(為什麼)切忌以譯代析。 3、總結形象意義。
就是分析形象中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蘊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話概括總述,也可以放到步驟裡合答。
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中刻畫了怎樣的兒童形象?【賞析】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幼稚頑皮,天真可愛、機警聰明的垂釣小兒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叙述、描寫,從外形着筆,蓬亂的頭發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
後兩句詩側重寫神态。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在垂釣時,“側坐”姿态,草遮住其身。
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表現他有心計,有韬略,機警聰明。
解題方略:人物形象鑒賞題,所選詩歌多為抒情詩,詩中人物多為抒情主人公形象。解答這類題,要注意以下問題: 1.掌握答題要領和格式。
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要知人論世,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品創作的背景,從而推知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般說來,盛唐詩歌多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 3.平時複習時要記住一些常見的人物形象類型,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隐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朋友(戀友)分别,思念故鄉的形象;懷才不遇,懷古詠史者的形象;鐘情山水,歸隐田園的形象;獻身邊塞或反對征伐的形象;不慕權貴,傲岸不羁的形象;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抨擊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1)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有環境?(2)請簡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參考答案:(1)寒冷、寂靜。
(2)是一個清高孤傲的形象。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漁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有點凜然可侵犯似的。
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二、景物形象的賞析: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設問方式:1、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試分析詩中展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3、詩中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4、簡要賞析詩中的景物描寫。
(簡要賞析詩中景與情的關系.)答題步驟:1、簡譯相關的寫景語句;2、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 3、寫景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4、運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從修辭和寫法兩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調——清新、凄清、蕭索、蕭瑟、(衰敗、荒蕪)冷寂、冷清、晦暗、黯淡;暖色調——明麗、濃豔、秾麗、豔麗;6、景物的動靜: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繁華熱鬧;幽靜、寂靜、恬靜(田園)甯靜、平靜(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高闊深遠、生機勃勃、壯美、優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與情的關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答。
光答“表達了作者哀愁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的“哀愁”,比如懷才不遇的哀愁。在實際的答題過程中,我們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對上面的步驟進行有效選擇,這由審題能力的強弱決定了。
古語說,過猶不及,答案不對應題目要求,會降低答題的效率。西樓曾鞏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鈎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注】鈎疏箔:把簾子挂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答:連天的海浪伴随着陣陣雷聲洶湧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着遠去,暴風雨将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挂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請簡要賞析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聯。答:。
7.高考詩歌鑒賞問從哪些角度描寫景物詩歌意境鑒賞類
【基本格式】
描繪了什麼樣的客觀形象圖景+圖景的特點+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
【格式闡釋】
1.一定要結合詩中的意象,在忠實于原詩的前提下,展開聯想與想像,描繪成圖景畫面,語言力求優美。
2.在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時,注意準确地把準景物的特點和情調,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概括即可。如:自然清新、清曠沖淡、雄渾壯闊、蒼涼蕭瑟等等。
3.從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現意境的術語:
雄渾開闊,雄奇瑰麗,浩瀚遼闊,博大高遠,深邃奇崛,朦胧渺遠,空靈高遠,空蒙迷茫,蒼涼悲壯;優美迷人,清新明麗,清淨幽遠,甯靜恬淡,清淨悠閑;冷寂幽僻,凄清冷落,寥落蕭條
古詩《鄉村四月》描寫了哪些景物
飲酒詩之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歸園田居五首之一*陶淵明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巅。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酬張少府*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野望*王績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辋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群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龍。漢江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青溪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萬轉,趣途無百裡。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将已矣。酬郭給事洞門高閣霭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禁裡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闱。強欲從君無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新晴野(一作晚)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詩經·豳風——《七月》《七月》被錢鐘書稱為“中國最古老的四時田園詩”,它“叙述了農民一難到頭的辛勤生産和刻苦生活。可是這首詩沒有起示範的作用;後世的田園詩,正像江淹的《雜體》詩所表示,都是從陶潛那裡來的榜樣。”(《宋詩選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言私其豵,獻豜[7]于公。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注釋】:《豳風》是豳地一帶的詩歌,共七篇。豳,又寫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劉遷居開發的地方,在今天的陝西省旬邑,邠縣一帶。這一工區多存周人舊俗,“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穑,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漢書·地理志》)詩風寬大,樂而不節(《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注)流火:火星在七月黃昏時就已西沉了觱發:風寒盛。栗烈:凜冽一之日,二之日:夏曆十一月,十二月三之日,四之日:夏曆正月,二月于耜:整修農具。舉趾:舉足耕耘馌:音夜,給人食品畯:音郡,管農事的管家倉庚:黃莺懿筐:采桑用的深筐女:女子,女奴。殆:恐萑葦:長成的荻葦。斨:音槍,斧,受柄之孔方形鵙:音局,伯勞鳥。載績:紡麻孔陽:甚為鮮明葽:草名,即遠志。蜩:音條,蟬隕箨:草木之葉隕落。箨音唾同:會集。缵:繼續豵:墐豜:音間,三歲的豬穹窒:堵好牆洞。墐:音盡,塗郁:樹名。薁:音玉,李屬斷壺:摘葫蘆。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荼:音塗,一種苦菜。樗:音初,臭椿樹穋:音路,晚種早熟的谷類綯:音陶,繩子淩陰:冰窖兕觥:音四公,酒具【賞析】:《七月》叙述農人一年到頭的生産勞動和生活,反映了豐富的生産勞動的内容和濃郁的節氣風俗,應該說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風俗畫。詩以時間順序為主線索,按月描寫,又兼歸類,縱橫開合,一節一個内空容,一幅畫面。從農事耕作開始,到收獲舉酒祭獻結束,送飯的婦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農夫,狩獵的騎士,公室的貴族,人物衆多,各具面貌,其間又以物侯表時序,構成整體風格的統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闆,增強了詩歌的形象,尤為突出了風俗畫的特征。陶淵明詩集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其四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無複馀”。“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其五怅恨獨策還,崎岖曆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複至天旭。陶淵明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個以田園生活為重要創作題材的人,詩人生活在極端黑暗的社會裡卻堅持着高遠的理想和興趣,這使他最後不得不同統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二十年的田園生活中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在現存的一百二十首的陶詩中,描寫農村景色和農民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這使他成為我國田園詩的開山祖。陶淵明的田園詩作,有《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五首、《和郭主薄》二首、《庚成歲九月中于西田獲甲稻》、《飲酒》二十首等。這些詩“描寫了農村的優美景色和農民的樸素生活,歌頌了勞動的意義和自己參加勞動的喜悅”。(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唐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給詩人提供了優閑生活的物質條件,統治階級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局面:對那些家仕困難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條“終南捷徑”;對那些有高官厚祿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響生計,甚至還可以邊仕邊隐,名利雙收。此外,統治階級内部矛盾的發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因此,繼承陶淵明,一些詩人較多地以田園生活為題材,寫作了大量的田園詩,由此而形成了田園詩派。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維,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他們的寫作傾向和陶淵明有所不同,他們“從他那裡得到啟發,都寫了一些田園詩,但是他們都把陶淵明歌頌勞動的内容抽掉了。隻是不真實地描寫了一些農民樂天知命和安定閑适的生活,作為自然景物的陪襯,來美化他們自己的隐逸情趣。”(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名不詳,襄洲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隐居在家鄉鹿門山,40歲時曾到長安應進士考試,落第而歸,以布衣終身。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田園詩的人,存詩26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孟浩然的山水詩多是寫他故鄉襄陽的名勝,象《秋登蘭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江山思歸》等,将襄陽的山水、煙樹、新月、小舟描繪得平常而親切。他的田園詩數量不多,但生活氣息濃厚,如《過故人莊》、《遊精思觀回珀雲在後》等,農家生活的簡樸,故人情誼的深厚,鄉村氣氛的和諧,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詩,如《春曉》也寫得含蓄清麗、韻味悠長。孟詩風格以清曠沖淡為主,但沖淡中亦有壯逸之氣。他的詩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向來與王維并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詩的題材範圍比較狹窄,缺乏深廣的社會内容。他是“開盛唐山水田園派風氣之先”的人物(《唐詩論叢》)他們田園詩數量不多,有名的象《過故人莊》、《春曉》、《宿建清江》等,意境恬靜淡遠。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這是一首意境恬靜淡遠的田園詩的代表作。詩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友誼融成一片。“一個普通的村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完全任其自然,筆筆墨墨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唐詩鑒黨辭典》)。“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不少人曾把這首詩的主題解釋為“惜春”,其實它所表現的是超俗的田園世界,抒情主人公是一位置于榮華富貴之外,立足于超然世界并溶化在大自然之中的傲然長嘯的“高潮之士”(參看[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編的《中國古詩名篇鑒賞辭典》),這首小詩太脍炙人口子,以緻稍有文化的人即能随口湧出。從這兩首小詩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詩人将農村的田園生活加以美化了,這已經不是真正的農民的田園生活,其中的雞犬牛羊多是借來點綴詩料,說不上真實深刻地反映農民生活。和他同時代的王維尤其如此。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境)人。後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工詩善書,尤以畫名,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人稱“王右丞”。保留下來的詩有400多首。他的山水田園詩主要是寫他隐居終南、辋川的閑适生活和山水風光。王詩藝術成就很高。無論是雄奇壯闊的景象,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是細緻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對大自然敏銳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聲音和動态,或素描,或刻畫,揮灑自如,意境獨到。古人概括王詩藝術特色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取景頗具畫家的匠心,而且畫面色彩常映襯得濃淡相宜,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體現。王詩語言清新凝煉,樸素中見華采。王維37歲之後,思想漸趨消極,基本上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著名的作品有《山後秋暝》、《終南山》、《辋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辋川集》、《田園示七首》、《過香積寺》、《積雨川莊》、《春中田園作》、《謂川田家》等詩。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侯柴扉。雉夠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父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謂川田家》夕陽西下,夜幕将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幅怡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就是一個“歸”字。這片土地上一切生命都在思歸:牛羊下山,牧童歸來,野雞深情的呼喚,桑蠶精心營造自己的安樂窩,田夫荷鋤歸來。最後詩人感慨系之地說:“即比羨閑逸,怅然吟式微”。其實,農民并不閑逸,以上“歸”字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惬意,反襯自己歸隐太遲,以及自己混迹官場的孤單、苦悶。王維和孟浩然的田地園詩從思想内容上講,“這裡然比陶淵明要倒退一大步”(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但是從美學上看,他們一面深化了人類對山水田園美的自然美的感受,一面又提高了田園詩歌的表現技巧。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全詩以拜訪故人的時間為順序,完整地寫出了從赴約到告别的全過程,層次分明,互相照應,結構完整。另外,在詞語的錘煉上也很講究,颔聯的“合”、“斜”兩個詞,把村落與遠山的關系描繪的如在眼前。末句的“就”表現了對故人的留戀,給人以親切地感受。王維的《山居秋暝》融詩歌、繪畫和音樂于一體。這首詩中既有畫家對色彩和線條的獨特把握,又有音樂家對音響和節律的敏感。作者同時發揮了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的才能,使此詩成為一幅有聲的“詩中畫”。而在錘煉詞語上,“王維尤其突出,常常用含蓄簡省的文字繪出一幅畫境而絕無雕琢的痕迹。”田園詩發展到中、晚唐時期,又出現了另一面貌,“柳宗元、無稹、張籍和聶夷中都在《田家》這一類題目下揭露了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中國科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并不去描寫農村景色。這一類詩歌,以晚唐聶夷中的《傷田家》最有代表性。田園詩到了晚唐都變成憫農詩。聶夷中(837~884),字坦之,唐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鹹通二年(861)中進士,因為戰亂,加之家貧,無力賄賂權貴,所以,中進士後在長安停留很久,才被任為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東南)縣尉。由于他出身貧寒,長期生活在農村,“奮身草澤,備嘗辛楚”,比較接近勞動人民,“知稼穑之艱難”。所以,他的詩作大部分是反映農民遭受殘酷剝削痛苦生活。《傷田家》、《公子行二首》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傷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米。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主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反映了晚唐時期廣大農民在殘酷剝削下所過的悲慘生活,作者并為他們發出急切的呼呈。有人将它與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并論,以為“言簡意足,可達柳文”(《唐詩别裁集》)。詩開篇就揭露了當時農村一種典型的“怪事”,二月蠶種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裡絲賣?哪有米粜?這卻居然是事實!可知這是“賣青”——将尚未産生的農産品預先低價抵押。這用血汗喂養栽培的東西是一年的衣食,是心頭肉呀,即被剜去了。因此有三、四句“剜肉補瘡”的比喻,這是血淋淋的比喻呀!它讓人觸目驚心,既深刻又典型,遂成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後四句是詩人陳情,表達了改良現實的願望。這裡寄希望于君主開明固然有其局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諷刺和谲谏。詩人巧妙地用反筆揭示了皇帝的昏聩,世道的不公正。“绮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兩極分化的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增強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農家賣青破産的原因,由“逃亡”二字點出其結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呼号而轉徒,饑渴而頓”,“我死而徒爾”(《捕蛇者說》),充滿了作者對田家的同情。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也是這方面很出色的詩作。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号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着“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後遊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于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上頌德詩三十章取悅于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複還舊山,田□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複三年(903),田□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山中寡婦》全詩如下:夫國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謠。宋代是田園詩的頂峰期。描寫田園生活這一題材,一經晉人發現,又經唐人發展,到了宋代已成為詩人普遍描寫的題材了。宋代的很多詩人都普用自己的詩作描寫田園生活,他們或是王孟一線的,或是柳宗元、聶夷中一路的。其中堪稱田園詩大家的當首推南宋的範成大,他晚年寫的《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是田園詩的集大成之作。由此而将田園詩的曆史推上了頂峰。“無論是陶淵明也好、王儲兩人也好,他們都沒有在田園詩上揭發過封建剝削制度。”(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唐人聶夷中等人的詩作,“都不描寫農村的自然景色,在傳統的習慣上,它們都不屬于田園詩的系統”(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範成大“卻把這兩上系統結合在一起,給田園詩以更豐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賦予它以新的生命。”(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氣息。範成大(1126~1193),字緻能,号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父範雩,宣和五年進士,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為秘書省正字,終秘書郎;母蔡氏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孫女。範成大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閱經史,善為文章。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紹興二十六年起,任徽州司戶參軍,此後就在官場沉浮。淳熙十年因病辭歸,時年58歲。此後10年隐居石湖。範成大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認為“民惟邦本,本固邦甯”,要想富國強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賦斂、蠲其疾苦”(《論邦本疏》)。在一些奏劄中,他力勸孝宗要節省人力、國力,珍惜時間,整頓軍紀,訓練士卒,慎用刑罰,打擊貪吏,以強兵複國為大志。在為地方官時,或盡力鏟除弊端、整頓軍備,或救災赈濟、興修水利,為減輕農民負擔、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與此相應,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範成大涉世甚早,對農村生活的艱辛有較深的了解,20多歲就寫下了一些描繪農村生活景象的詩,如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一詩裡,他便表現了“遙憐老農苦”的情感;在《樂神曲》中,寫的是農民為豐年有糧交租、免受鞭笞而感到僥幸;《缲絲行》寫姑嫂煮繭、缲絲、賣絲的繁忙勞動;《催租行》則描述了農民輸租完畢後,吏胥上門勒索的情景。在徽州為官時,他又寫下了著名的《後催租行》,詩作對南宋賦斂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難之深作了形象的描繪。後來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鄉,他又寫下了大量的農村題材的詩,如《刈麥》、《插秧》、《曬繭》、《采菱戶》、《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圍田歎》等。其中如《黃罴嶺》寫巢居山農的非人處境,發出“安得拔汝出”的呼聲;《勞畲耕》由“峽農”刀耕火種,勉強果腹,寫到“吳農”因官租私債相逼而“逃屋無炊煙”;同情人民苦難的思想,自始至終貫串在範成大的詩中,直到晚年退居石湖時,他還在《冬舂行》、《秋雷歎》、《詠河市歌者》等作品裡,對下層貧民的悲慘生活予以深切的同情。在《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中,詩人宣稱:“汝不能詩替汝吟!”真實地說出他為民生疾苦而呼叫的創作意圖。範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每組各十二首,布局均勻。象一軸農村風俗畫的長卷,每組絕句是一個片斷,而每首詩都是長卷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組詩的主要内容是:“描繪了農村優美的景色,歌頌了勞動和農民的質樸,揭發了封建的剝削制度。藝術上“深得劉禹錫竹枝詞之神韻,清新輕巧,饒有民歌風味。”(《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我們先來看一首描繪農村景色的詩: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窦,知有行商來買茶。這首詩描寫了農村晚春恬靜的景色,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詩的前兩句,寫日常農村靜景。蝴蝶雙雙在菜花田裡飛來飛去;白晝慢慢顯得長了,田戶人家沒有客人來臨,村子裡十分恬靜。這是從正面描寫日常農村景物,首句也說明是晚春,詩的後兩句寫茶商來到時的動景。茶商來是為了采購茶葉,但卻連雞犬都為之震動,這反襯出平時極少有外人到來,來了陌生人,大家都十分注意。這是動景,卻是進一步說明農村的恬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以動來反襯靜。首句寫動景,但它卻加深了“日長無客到田家”的靜。三、四句寫動景,卻反襯了整首詩所描寫的靜。其次,“蝴蝶雙雙入菜花”是抓住了農村靜景的細節特點來描寫的。再來看一首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詩: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首詩描寫農村夏日的景象,表現農村男女老少的勞動生活,贊美了農民的勤勞。首句寫成人的勞動生活,白天出門從事耕田之類的田間勞動,晚上到家還有績麻紡線的室内勞動。次句寫兒女的家内任務,燒飯、掃除之類的事。三四句寫童孫的遊戲。“學種瓜”雖是遊戲,它的内容卻是模仿勞動。在這樣的環境中,連兒童都對勞動充滿了熱愛。這首詩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了農民的勤勞。這首詩描寫層次井然,先寫成人,次寫十五六歲的兒女,再次寫幾歲童孫。這些人,實際上概括了農民人家所有的人。同時也概括了農民整個的一生情況。細節描寫運用得很巧妙,“也傍桑陰學種瓜”這一細節使整首詩顯得十分風趣。再次,我們來看一首揭發封建剝削制度的詩:采菱辛苦廢梨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種田聊種水,近來水面也收租。這首詩寫秋日農民采菱景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前兩句寫采菱辛苦。首句概括交待“辛苦”,二句則是對“辛苦”的具體描繪。“鬼質枯”寫全人,“血指流丹”則是寫局部,是一個特寫鏡頭。後兩句寫農民所受剝削之殘酷。“無力”說明農民采菱是由于貧困不得已而為之。“近來”句說明農民即使貧困如此,仍免不了要繳租,所受剝削可想而知。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山中寡婦》的尾聯。這首詩在藝術上有兩點是很值得注意的:一是概括交待與具體描繪相結合,這樣做使讀者認識形象而深刻。二是進層寫法,首二句為第一層,三句是第二層,四句是第三層。層層深入,從而将剝削之殘酷寫得十分深刻。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範成大的田園詩是廣泛的吸取前人田園詩優點的集大成之作,從内容到形式都有創造性,其成就之高可以說是超過了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田園詩人。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組詩“一向被稱作我國田園詩的典範”。(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至此,田園詩已經成熟,成為田園詩發展史的頂峰。
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