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農字有哪些詞語
農字的組詞:
農士、農祥、農功、農賦、農具、農土、農忙、農力、農稷、農井、農食、農晨、農漁、農穑、農人、農産、農戶、農圃、農林、農科、農徑、農官、農桑、農歌、農運、農曆、農作、農經、農婦、農隐、莊農、窳農、屯農、違農、佃農、饬農、蠶農、菜農、富農、下農、務農、犧農、先農、小農、炎農、煙農、鴨農、澤農、蔗農、重農、中農、農芸、農技、農用、農民、農丁、農步、明農、棉農、林農、老農、黎農、黧農、寬農、金農、監農、貨農、農事、農禾、農軍、農畝、農皇、農諺、農役、農貸、祈農、農務、農學、農家、農政、農志、農莊、勸農、桑農、農居、貧農、農子、農野、農談、農藥、農墾、農軒、農币、農殖、農期、農牧、農村、農月、農中、農友、農吏、農疇、農瑣、農要、農畜、農樵、農師、農氓、農輿、農器、農節、農奴、農田、農情、黃農、還農、花農、九農、課農、蕉農、果農、歸農、雇農、瓜農、耕農、附農、惰農、甸農、春農、大農、訓農、硯農、藥農、椰農、營農、司農、田農、支農、鄉農、羲農、盛農、神農、三農、劭農、山農、上農、村農、陳農、茶農、本農、詩農、農籍、農扈、農黃、農父、農稼、農臣、農本、農業、農收、農場、農植、農機、農協、良農、隸農、糧農、力農、勞農、濟農、急農、旅農、農工、農者、農商、憫農、勉農、農裡、農歲、農畔、農星、農末、農耕、農行、農戰、農膜、農蠶、農活、農郊、農澤、農帝、農火、農書、農夫、農船、農種、農隙、農舍、農閑、農耜、農正、農話、農校、農時、農社、農草、農藝、農會、農産品、農作物、農救會、農技師、農業稅、羅亦農、農丈人、神農氏、上農夫、石戶農、先農壇、大司農、鋤農業、鄭司農、農奴主、農業國、農牧業、農轉非、農大夫、軟骨農、貧雇農、農奴制、農産物、龔稼農、加農炮、劉半農、農業品、農家子、勸農使、自耕農、神農社、上中農、下農夫、下中農、寓兵于農、重農學派、生态農業、以副養農、有機農業、阿伽門農、牛農對泣、綠洲農業、農民協會、農民起義、棄農經商、貧下中農、國營農場、灌溉農業、工農聯盟、谷賤傷農、觀光農業、工農紅軍、貴農賤商、大神農架、富裕中農、司農仰屋、重農輕商、重農輕末、士農工商、不違農時、不誤農時、不奪農時、半自耕農、農貿市場、農桐間作、旅遊農業、黃農虞夏、勞改農場、農田水利、農林牧副漁、半農半牧區、倒用司農印、非農業用地、工農兵學員、工農兵方向、加農榴彈炮、秦末農民戰争、中國農業銀行、明末農民戰争、工農速成中學、德國農民戰争、甲午農民戰争、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工農紅軍、隋末農民戰争、唐末農民戰争
憫農裡有哪幾個生字
第六課憫農
教學目标:
1、認識生字:憫、鋤、盤、飧、皆;掌握生字:農、禾、午、汗、滴、土、辛苦
2、瞭解象形文字的造字過程,掌握“禾”的意思,瞭解帶有“禾”字的漢字
3、正确、流利的朗讀古詩,通過觀察和想像,理解古詩的意思,會使用口語說出古詩的大意,學習背誦古詩
4、懂得食物來之不易,學會珍惜糧食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學習内容
二、介紹作者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被譽為憫農詩人。
三、初讀課文
1、老師範讀課文,聽清每一個字的發音
2、跟老師讀,讀準字音
3、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同學們邊聽邊看插圖,想想詩中寫的是什麼時候,誰在哪裡幹什麼?
四、理解課文
1、看圖,讀詩句,交流:什麼時候,誰在哪裡幹什麼?(中午,農民們在田裏除草松土。)
2、詩中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日當午:中午。太陽當空照著(非常的炎熱)
鋤禾:給禾苗除草松土
(1)禾苗是指:莊稼小時候,剛長出的苗苗,比如稻子、麥子等。
(2)出示禾苗的圖片,觀察字形的變化
3、再讀詩句
4、再看圖,讀詩句,思考:李紳又看到什麼呢?
(熱得汗水直流,一直流到禾苗地裏——汗如雨下、汗流如注)
看圖描繪
5、指導朗讀1-2句詩句
6、作者李紳看到這樣的景象,想到什麼呢?
7、指名讀3-4句詩句,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8、交流:想到我們吃的每一粒飯粒,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9、盤:碗飧:晚餐(煮熟的米飯)粒粒:每一粒皆:都
10、小結:是啊,每一粒米粒都是農民用辛苦的汗水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不浪費
11、齊聲朗讀詩句
五:總結
1、李紳看到農民在烈日下辛辛苦苦的給禾苗除草松土的景象,覺得農民很辛苦,很可憐。(點題)想到我們吃的每一粒飯粒都是農民用辛苦的汗水換來的,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2、齊讀古詩
3、出示四幅圖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先各自準備,在分組每人說一幅圖的内容。仔細聽,聽後作糾正或補充
描寫田園的詩句和詞語有哪些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田園詩-胡秉言
六絕·田園小記
(一)郭外青山郁郁,籬邊茉莉飄香;金樽敬待知己,草舍宮商繞梁。
(二)季月鸢飛燕舞,山幽綠樹紅花;遊離曠野深處,路轉溪橋蝸家。
(三)倚欄靜坐天暗,收盡山亭晚風;淡月如鈎遠挂,佳人巧弄笛橫。
(四)夜半熏風暗動,驚蟲慢誦紛鳴;和衣靜眠花謝,細雨無聲潤情。
(五)夜闌星繁滿天,螢蟲閃閃飛翩;閨室宿榻依舊,院落深深戸栓。
(六)陽春廣布德惠,萬物早生翠輝;雲淡風清吻面,花鮮數朵芳菲。
(七)尋春享盡芳草,淡淡鵝黃漫搖;紫燕蹁跹勁舞,魚鴨戲水逐潮。
(八)憑風舞動心弦,奕奕逍遙欲仙;細雨沙沙普度,賢德雅馥幽蘭。
(九)草木知春早生,桃櫻欲動初紅;雜英賣弄妖秀,韭嫩萱青露瑩。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三百多年中,山水田園詩也和唐代的國勢一起,經曆了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初唐時,齊梁華靡的宮體詩風仍然風行一時,但是新時代的氣息也開始在詩歌中展現出來,最早體現出這一改變的正是王績的一首田園詩《野望》。這首詩雖然有着淡淡的遺民感情,但是仍然客觀地反映出了新時代裡和平安甯的生活氣氛。而它樸素清新的風格也為盛唐田園詩開了先路。其後,陳子昂的山水詩也以自拔于時代之外的氣骨風力為盛唐詩歌作着示範。
盛唐是一個強盛的時代,更是一個解放的時代,這一時期的詩歌特色被形象地總結為“盛唐氣象”,而山水田園和邊塞則是這時最重要的詩歌題材之一。如果說邊塞詩體現着大唐帝國在對外戰争中的赫赫聲威,那麼山水田園詩則體現着國内升平盛世的安甯祥和。這一點我們在孟浩然、王維的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王維的《渭川田家》中,那遠山的落日、狹窄的村巷、晚歸的牛羊、田間的雉鳴、抽穗的麥苗、倚門候望的老人、荷鋤閑談的農人,都讓人感覺到田園生活的溫馨平和。而那倚門候望的老人,更讓人為樸素的親情而深深感動。
在王孟的詩歌中田園和山水開始合流。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句子并不多,但是在王孟的詩中,秀麗的山水則作為田園的背景不斷出現,如王維的《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對農家的活動的描寫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開的;而孟浩然的田園詩其實很有限,他的詩歌更多是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那樣,在山水隐逸的題材中插入一些農人活動的影子。如果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更偏重守拙抱樸的生活态度,那麼王孟與山水結合的田園詩則更多士大夫清高閑逸的情調。
這是因為王孟雖然描寫田園,向往田園,但他們并不能真正抛棄仕途,回到田園。王維一直半官半隐,孟浩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出仕。而且他們即使居住鄉村,過得卻不是農民的生活。陶淵明要“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王維卻說“花落家童未掃,莺啼山客猶眠”。陶淵明與農人“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而王維卻是“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我們可以說王孟其實一直是在遠遠地觀望田園,卻沒有真正融入其中。這是王孟和陶淵明精神實質上的差距。但是山水與田園的結合,使詩歌的審美意味更加豐富了。王孟一方面繼承了陶淵明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用細膩的筆觸刻畫景物。尤其是王維,他以畫家的眼光來看田園,将繪畫的構圖、線條、色彩等技法運用到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中,寫出“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等句子。這樣細緻的景物刻畫和溫馨的田家生活結合在一起,使我們在感受田園的安甯和樂的同時,體驗審美的愉悅。
以王孟為代表的詩人們對田園的歌唱,除了對優美的山野風光的欣賞之外,還包括了對溫馨平和的人際關系、單純快樂的勞動生活,甚至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留戀和回歸。這樣的田園是詩人理想中的田園,是他們最後的避風港,是他們對抗污濁的社會的最後一片陣地。而隻有盛唐升平盛世下的田園,才更接近于那個能夠讓詩人們“怅然吟式微”的理想田園。中唐以後,當唐帝國盛世不再,田園失去了以前的溫馨祥和,變得一片蕭條荒涼,詩人們也開始轉而描寫農村的凋敝,農家的貧苦,如韋應物的《觀田家》、杜荀鶴《山中寡婦》、皮日休的《橡媪歎》等。這一時期農村題材的詩歌,與其說是田園詩,不如說是憫農詩了。
山水除了在田園詩中作為背景出現之外,還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在詩歌中大量出現。田園詩外,王孟也都有很多山水詩。孟浩然的山水詩蕭疏淡遠,雖然偶爾也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這樣雄渾磅礴的句子,但更多是帶着隐士恬淡孤清的情調,像他的《宿建德江》、《萬山潭作》等,總是或多或少籠着些寂寞和哀愁。和孟浩然的隐士形象同,王維是一個禅宗的信徒,禅學的修養使他的山水詩追求着空靈的境界,又使得這種境界中往往透露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清幽而不死寂。如《終南山》空寂的深山密林因為有了遊人,有了樵夫,有了彼此的問答,而變得親切平和起來。而《辛夷塢》裡,那在“寂無人”的山澗中自開自落的辛荑花,正體現着棄絕塵俗,卻與宇宙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谛。王維畫家的身份還使他的山水詩和田園詩一樣充滿了畫意。如《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清溪白石、紅葉青松使深秋的景色不僅毫無蕭索枯寂之氣,反而别有一番情緻,别有一種歡欣。而如此絢爛和諧的色彩搭配,正得力于王維畫家的修養。又如“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一是縱向的聳立,一是橫向的延伸,寫出山的雄壯之勢。托名王維的《畫學秘訣》裡曾說:“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終南山》正是在詩中實踐了繪畫的這種技法。而“陰晴衆壑殊”一語則體現了畫家對光線明暗的敏感。蘇轼評王維詩日:“詩中有畫”,确是的論。
王孟之外,李白也是盛唐山水詩的大家。如果說王孟擅長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詩情,那麼李白則更多在奇異的山水中張揚個性。李白是一個天真而浪漫,狂放而不羁的詩人,他的個性使他更鐘情于奇偉的高山、奔騰的江河,他筆下那“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那“秀出南鬥旁”的廬山、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那“洪波噴箭射東海”的黃河,無不沾染着李白沖決一切束縛、奔向廣闊自由天地的渴望。李白的天真浪漫、狂放不羁不僅表現在描寫對象的個性化上,還體現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他的詩歌中充滿了超現實的意象,如“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又如“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神話、曆史等都被他糅合到真實的山水中。李白的詩歌中還充滿了天真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如“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不僅人在看山,李白更想象着山在看人;又如“驅山走海置眼前”,這是多麼自負的天真;而“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飛流直下三千尺”之類,極度的誇張卻又不流于險怪。李白的語言淺近通俗而又含蘊不盡,像“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人道橫江好,侬道橫江惡”,都明白如話卻絕不淺薄。而且李白自由奔放的個性使他經常突破格律的束縛,像“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這散文化的長句正是他人絕不能及的。林庚先生曾經說:“如果說在詩歌的園地中,也可以如同在故事之中一樣,有着相當于童話神話的作品,李白的許多詩篇就正是這樣的作品。”李白的山水詩正突出地體現了這一特色。
杜甫的山水詩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早年創作的《望嶽》充滿了少年人的意氣風發,安史之亂爆發後的作品,如《登高》、《登嶽陽樓》、《旅夜抒懷》等,都在宏偉壯闊的山水描寫中寄寓着深沉的家國身世之感,顯得沉郁頓挫、凄怆悲涼。杜甫山水詩風格的變化,正代表着山水詩從盛唐到中晚唐的轉變。随着大唐帝國的衰落,王孟的清雅、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宏闊都不複再現,山水詩變得氣韻蕭瑟。與王孟并稱的韋(應物)柳(宗元)的詩中,多了幾分落寞凄苦,而劉禹錫的明朗雄放也隻是中晚唐的别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