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道光和乾隆、盛豐哪個早
乾隆道光鹹豐
下面是清朝的帝王排序簡介
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名),廟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後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稱"承天廣運神功聖德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名),廟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聰"後"崇德",全稱"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第三個皇帝順治(年号,以下同),名"福臨",廟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稱"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第四個皇帝康熙,名"玄烨",廟号"聖祖",谥号"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第五個皇帝雍正,名"胤禛",廟号"世宗",谥号"憲皇帝",全稱:"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第六個皇帝乾隆,名"弦歴",廟号"高宗",谥号"純皇帝",全稱:"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第七個皇帝嘉慶,名"永琰",廟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稱:"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第八個皇帝道光,名"綿寜",廟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稱:"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第九個皇帝鹹豐,名"奕詝",廟号"文宗",谥号"顯皇帝",全稱:"協天翊運執中垂谟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第十個皇帝同治,名"載淳",廟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稱:"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名"載湉",廟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稱:"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第十二個皇帝宣統,名"溥儀",也被尊為"清遜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已協商為溥儀追加谥号為愍帝,廟号為恭宗。
先有道光還是先有康熙
先有康熙後有道光。
一、康熙是道光帝的太祖爺爺,即道光爺爺的老爸。反之,道光是康熙的第四世孫。
清代皇帝順序如下:
二、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慶--清宣宗道光--清文宗鹹豐--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緒--宣統帝溥儀
三、清12帝年系
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号大清,改年号為崇德,并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烨(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内禅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甯(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鹹豐:清文宗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鹹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緻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沣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乾隆年間與道光年間哪個更早
乾隆是道光爺爺,當然是乾隆年間更早。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曆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清朝第八個皇帝道光,愛新覺羅·旻甯,廟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稱:"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乾隆皇帝 和 光緒皇帝 哪個年代早一點,
乾隆皇帝比光緒皇帝年代早。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生活在清朝中期;光緒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活在清朝末期。
1、乾隆
乾隆帝弘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
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産的總彙。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财用耗竭,并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标志。
2、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号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
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顔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怆,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慈禧隻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擴展資料
乾隆的轶事典故
六下江南
弘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視。他在《禦制南巡記》中說:“予臨禦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為了探訪民情;其二是為了加強清政權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系;其三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視察黃河大壩,還視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曆自己說:“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遊樂的目的大大增加。弘曆則是前呼後擁,大批後妃、王公親貴、文武官員相随。沿途修行宮,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
為搬運帳篷、衣物、器具,動用馬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隻,征調夫役近萬人。不僅沿途地方官要進獻山珍海味,還要從全國各地運來許多食品,連飲水都是從北京、濟南、鎮江等地遠道運去的著名泉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弘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