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描寫一家人歡度火把節的四字詞語
1.描寫火把節的詞語
醉在火把節
相約的日子,火把成夢
夢裡的火海
火浪翻滾驚動了笑聲
醒來,陶醉在火花映天的畫卷裡。
火在火把上吐紅
紅在臉膛,開放朵朵桃花
火塘外,黃油傘下
狂歡的情侶琴弦言情
風兒繞道,露珠不敢聞
一首首醉人的愛情斷章在書寫。
相約的日子,總是太短太短
迎火、傳火、送火三日一瞬
匆匆地熱盼,盼着像火把一樣燃燒的***
***的日子放在時光中奔走
在荞麥地裡耕耘讓造,
醉倒在濃濃烈甘甜的火把節。
都有一種春的萌動與陶醉
在火把節狂歡中品味與回味
哪怕是冰霜蓋頭,也是一份醉意中的知足
日子在火的節日裡淺醉翻新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芝麻開花之節節攀升
醉在時間長河裡花酒飄香
傳承着情侶絕唱經久韻味。
2.描寫火把節的詞語醉在火把節相約的日子,火把成夢夢裡的火海火浪翻滾驚動了笑聲醒來,陶醉在火花映天的畫卷裡。
火在火把上吐紅紅在臉膛,開放朵朵桃花火塘外,黃油傘下狂歡的情侶琴弦言情風兒繞道,露珠不敢聞一首首醉人的愛情斷章在書寫。相約的日子,總是太短太短迎火、傳火、送火三日一瞬匆匆地熱盼,盼着像火把一樣燃燒的******的日子放在時光中奔走在荞麥地裡耕耘讓造,醉倒在濃濃烈甘甜的火把節。
都有一種春的萌動與陶醉在火把節狂歡中品味與回味哪怕是冰霜蓋頭,也是一份醉意中的知足日子在火的節日裡淺醉翻新一年一度的火把節,芝麻開花之節節攀升醉在時間長河裡花酒飄香傳承着情侶絕唱經久韻味。
3.歡度火把節450字作文火把節——是納西人民的傳統節日。
人們在火把節的前幾天就準備好了各種各樣的火把。第一天是在家裝飾火把,有多美就裝飾多美;第二天則是去親戚家、朋友家祝賀節日,并各自談論着自家的火把;第三天就燃燒火把,高舉着火把走進田野,走進萬家,給人民帶來幸福,祝願農田五谷豐登。
第三天夜幕降臨時,就到火把節的***了。
這時人們歡呼雀躍,分外熱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洋溢着節日的氣氛。人們身穿豔裝,臉上都挂滿了笑容。他們高舉着火把,擠進人群,載歌載舞,好不熱鬧!他們融為了一體,高舉的火把格外閃耀,把原來漆黑一片的夜晚一瞬間變成白晝。
年青的幾個小夥子跳起了火把舞,姑娘們也不甘示弱,高舉着火把舞動起來。場内人山人海,人們舉起袖子似乎一片雲,揮一把汗就是一陣雨。整個場内燈火輝煌,,格外耀眼。
午夜過後,人們又拿着火把遊行,在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放上一束還未燃盡的火把,以示祝賀。此時此刻,人們把整條街圍了個水洩不通,他們擎着燈,舞着火把,歡呼着,條躍着。那歡笑聲、歌聲、尖叫聲彙成一片。
看那一束束火把,像一條遊龍,到處亂撞;像一條青魚,到處挪動;那微弱的光芒像一隻隻螢火蟲般美麗。
火把節這一天真是熱鬧非凡啊!
4.形容家人親人的四字成語相敬如賓、熙熙融融、形影相随、促膝談心、三親六眷、葭莩之親、至親骨肉、骨肉相連、骨肉至親、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成語解析:
一、相敬如賓
【解釋】: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出自】:明·李昌祺《剪燈餘話·鸾鸾傳》:“夫耕于前,妻耘于後,同甘共苦,相敬如賓。”
白話文:“丈夫耕種在前,妻子耕耘在後,同甘共苦,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二、熙熙融融
【解釋】:親愛和睦的樣子。
【出自】:現代郭沫若《落葉》十:“院裡的人都熙熙融融地歡喜了一天,現在也沉靜了。”
三、形影相随
【解釋】: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出自】:唐·崔峒《江上書懷》:“胡越書難到,存亡夢豈知。登高回首罷,形影自相随。”
白話文:“胡越書難到,存亡夢怎麼知道。登高回首罷,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人
四、促膝談心
【解釋】: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親密地談心裡話。
【出自】:唐·田穎《攬雲台記》:“即有友人,不過十餘知音之侶,來則促膝談心,率皆聖賢之道,不敢稍涉異言。”
白話文:“如果有朋友,不過十多知音的伴侶,來就促膝談心,都是聖賢之道,不敢稍微涉獵不同意見。”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表示說知心話
五、三親六眷
【解釋】:三親:父母、兄弟、夫婦;眷:家屬、親戚。泛指衆親戚。
【出自】: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那裡管三親六眷盡埋冤。”
白話文:“哪裡會管衆多親戚都是含冤埋葬。”
5.一家人很幸福,應該用什麼詞語表示,四個字表達一家人很幸福的四字詞語有天倫之樂、相敬如賓、豐衣足食、其樂融融、兒孫繞膝、阖家歡樂、相親相愛、甜甜蜜蜜、金玉滿堂、父慈子孝、孝子賢孫、宜室宜家、安居樂業、笙磬同音、埙篪相和、鳳協鸾和、講信修睦、歡聚一堂、相敬如賓等。
詞語解析:
一、天倫之樂
【解釋】:天倫:舊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系。泛指家庭的樂趣。
【出自】:聞一多《關于儒、道、土匪》:“這時父親如果能夠保持着相當豐裕的收入,家中當然充滿一片天倫之樂。”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泛指家庭的樂趣
二、相敬如賓
【解釋】: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對待賓客一樣。
【出自】:明·李昌祺《剪燈餘話·鸾鸾傳》:“夫耕于前,妻耘于後,同甘共苦,相敬如賓。”
白話文:“丈夫耕種在前,妻子耕耘在後,同甘共苦,互相尊敬。”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三、豐衣足食
【解釋】:足:夠。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出自】:***《***選集·組織起來》:“我們用自己動手的方法,達到了豐衣足食的目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四、其樂融融
【拼音】[ qí lè róng róng ]
【解釋】融融,形容和樂自得的心情。其樂融融,形容快樂和諧的景象。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隐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白話文:“你進去然後說:‘地道中,其樂也融融。”
五、阖家歡樂
【拼音】[ hé jiā huān lè ]
【解釋】同合家歡樂。全家都很快樂。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7回:“劉芝田做上海道的時候,出五百銀子,請他畫一張合家歡。”
白話文:“劉芝田做上海路的時候,出五百銀子,請他畫一張合家歡樂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倫之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相敬如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豐衣足食
描寫火把節場面的詞語
1.描寫火把節的詞語
醉在火把節
相約的日子,火把成夢
夢裡的火海
火浪翻滾驚動了笑聲
醒來,陶醉在火花映天的畫卷裡。
火在火把上吐紅
紅在臉膛,開放朵朵桃花
火塘外,黃油傘下
狂歡的情侶琴弦言情
風兒繞道,露珠不敢聞
一首首醉人的愛情斷章在書寫。
相約的日子,總是太短太短
迎火、傳火、送火三日一瞬
匆匆地熱盼,盼着像火把一樣燃燒的***
***的日子放在時光中奔走
在荞麥地裡耕耘讓造,
醉倒在濃濃烈甘甜的火把節。
都有一種春的萌動與陶醉
在火把節狂歡中品味與回味
哪怕是冰霜蓋頭,也是一份醉意中的知足
日子在火的節日裡淺醉翻新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芝麻開花之節節攀升
醉在時間長河裡花酒飄香
傳承着情侶絕唱經久韻味。
2.5年級下冊語文火把節描述了什麼場面我把一個小學語文老師的教案奉上,看了之後你就明白了,你的問題的答案我已經為你做了标記:
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⒈教師:課文描寫了火把節哪幾個場面?你最喜歡哪一個?畫出來讀一讀,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出示圖片)。
⒉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想象場面。
⒊交流反饋
【課文描寫了彜家人在過火把節時穿上節日盛裝,準備節日飯菜、鬥牛、摔跌、點火把、圍着篝火跳舞等五個場面。】
請你參考,滿意請你采納,謝!
3.描寫火把節的句子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
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系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征“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居住在甯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
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并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樹上挂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挂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
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一老婦人将“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點燃。
爾後,衆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莊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贊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
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谷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一個熱區,物産富庶。據傳,這裡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後代。
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共同開墾出來的。并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
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到這一天,後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
勞動生産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另有一番風味。古往今來,每年的火把節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慶祝,從山寨到城鎮,從高山到平壩,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圍成圈子載歌載舞。
老人彈着平日積滿灰塵的月琴,小夥子吹着很久沒有摸了的笛子,姑娘們吹彈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像一顆顆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間,到處是火的世界,到處是歌舞的海洋。
人們盡興地唱,盡興地跳,火把節之夜的熱鬧場面曆代文人多有描述。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争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随着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56465把的漫延響徹山谷。
随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将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着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在改革開放、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的今天,火把節賦予了更新的群衆性、娛樂性、多樣性的内容。
人們不僅繼承和發揚光大其優秀傳統文化的部分,而且溶進了時代的氣息,構成新的景象。例如節日期間,國外遊客,省内外遊客大量湧來,做買賣的人大量湧來,外來者遠遠超過本地人,火把節成為火把節吸引各方人土前來觀光旅遊和貿易洽淡的手段和機會。
各種群衆性的文藝體育表演節目也一年比一年更豐富多彩,民間節日也自然成了地區性的節日,從鄉村節日走向了城鄉節日,從單一民族節日成為了多民族共同的節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彜族的人不多,但一說“火把節”和'阿西跳月”,人們便不會感到陌生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節還是在鄉村中,特别是遠離城區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備民間地道的習俗風情。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們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還做一種叫“老鷹抓小雞”的遊戲。
由一人扮做“老鷹”,其餘的人排成一條長龍,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後衣擺,長龍的第一人扮做“母雞”護後面的“小雞”。“老鷹”拼命抓後面的“小雞”,後面的“小雞”看到“老鷹”來抓時,前面的“母雞”也拼命去抓“老鷹”,如果“老鷹”被“母雞”抓着,就要來充當母雞保衛小雞。
後面的小雞一方面要擺動以躲避老鷹,一方面還要“吱喲”地叫喚。“老鷹抓小雞”遊戲前,母雞要張開翅膀護小雞(扮母雞者伸開雙手)并學母雞叫“咕來!咕來!”老鷹才能開始抓小雞。
除了“老鷹抓小雞”外,還有一種規模較小的“狐狸護石子”的遊戲。即一人扮做母狐狸,手和腳着地,身下擺上三個石子扮做狐仔,一人扮做老虎去抓“母狐狸”身下的石子,母狐狸用腳踢着老虎,老虎就要來替換母狐狸護衛狐仔。
人們在大敞壩上燒起一堆篝火,做各種遊戲時,上下輩之間的拘謹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蕩然無存。俗話說,火把節是玩的節日,過節三天沒玩錯的說法。
就連那些剛接來婆家過第一個火把節的新媳婦(涼山彜人新婚夫婦成家一般都從火把節開始坐鍋。)也用披氈半掩着臉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後看熱鬧來了。
人們狂歡到一彎弦月升上東山時才回家歇息。姑娘們激動得索性不睡,你幫我我幫你地幫着收拾打扮。
準備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準備幹糧、肉食、水果等東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過。
4.火把節的課描寫的是哪些場面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産生了新的形式。
雲南各民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彜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态對原有文化形态的揚棄。
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于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曆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曆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理和昆明一帶關于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5.用什麼詞來形容火把節歎為觀止,熱血沸騰,熱血贲張.***澎湃,如火如荼等
“體驗彜風盛景,天天火把狂歡
彜人古鎮旅遊區開市迎賓!”報紙等媒體整體宣傳
楚雄火把節,彜人古鎮好戲連台!
歌潮,人海,狂歡火把節!
香車,美女,靓麗風景線!
購物,旅遊,古鎮不夜天!雲港、彜人古鎮網網絡宣傳
2006.7.18燃情七月
彜人古鎮誠邀四海賓朋
聚首古鎮旅遊新區
點燃彜鄉盛世火把
同享彜人萬種風情來源:彜人古鎮信息部采集
6.火把節的歡樂的場面作文5o字“火把節”是哈尼等族的傳統節日。去年暑假,我到親戚家去玩兒,正趕上過火把節,真使我喜出望外。晚飯後,我便纏着哥哥姐姐帶着我去觀看。我們到時,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哈尼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石林前的一塊打草坪上,不少人都舉着未然的火把。來觀看的人非常多,不僅有年輕人,還有老爺爺、老奶奶和蹦蹦跳跳的娃娃們,許多旅遊觀光的外國朋友也來了。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天漸漸黑了下來,幾千隻火把霎時點燃。一瞬間,這“光明之神”發出的火焰照亮了天空,照亮了石林,光亮如同白天一樣。頓時鑼鼓喧天,歡呼聲響成一片,在美麗的石林上空回蕩。哈尼人高舉火把轉來轉去,一隻隻火把猶如一朵朵燦爛的星華。高舉火把的人們,有時把火把排成一條遊動的火龍,有時圍城一個大圓圈。哈尼族小夥子彈起了大三弦,姑娘跳起她們喜愛的哈尼族舞。她們越跳越歡快,周圍的人們和外國的朋友也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進去,跳啊,唱啊,每個人都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描寫火把節的詞語
從火把節的前一個月開始,人們就盼着一年一度的彜族火把節的來臨,置身火把節自然是歡愉之事。但節前的預備工作更重要。人們要從山上砍來幹竹子或割回幹禾草,捆紮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數,每人以三把計算。要預備豬、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備雞,要找荞面,并加當年播下的新荞做成三根條型的荞粑,以示五谷豐登。
每年到火把節的前一個月即農曆五月,各地彜族放牧娃們就帶領其他夥伴,拿起繩子,唱起山歌,漫山遍野地去取又長又直的幹蒿枝做火把。涼山地區的火把一般都用幹蒿枝作,而不用竹子或松枝。其原因一是苦蒿有祛污避邪的功效,彜人端口嘴祛污時,先在瓢内的水中,放幾根蒿葉,然後把燒紅的石頭放進去祛污;二是苦蒿為救命草,碰到災年,嫩蒿尖和葉,捶絨洗淨後可以和面食用。一把把蒿枝火把做好後,太陽大時拿出來爆曬數日,待十分幹後,放在柴堆或樓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當然做的越長越多越好。
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們就要預備兩件事:一是預備火把節的祭牲品。祭牲品一般都是以前習慣用什麼就預備什麼,如以前習慣打牛的就預備牛,宰羊的就預備羊,殺豬的就預備豬,殺雞的就預備雞,以圖吉利。二是預備家人的過節服裝。衣服、褲子、頭帕、鞋襪,需要做的做,需要買的買,需要洗的洗。“過節穿破爛,不窮勝過窮”,過節穿破爛衣服,不僅本人丢面子,而且會影響家庭和家族的名聲,所以人人盡量穿好。
彜家姑娘們要預備頭帕、彩衣及彩裙、彩葦等,有的姑娘還為自己的情人趕制衣褲、腰帶及花包;小夥子們也為自己的情人購置銀領扣、耳環或耳墜,甚至有的還專為情人擀制藍色披氈,買黃布雨傘等。因此,有的藝術家稱彜族火把節為布滿情戀的情歌會;稱彜族是一個火的民族;稱彜族地區是一塊被火把燒紅的土地;稱彜區是一方漂亮富饒而神奇的山水;稱火把節時的彜山,是一幅重彩塗抹的油畫,一支清音繁複的歌,一點都不虛誇。
婆家接兒媳,凡是在當年或頭幾年已為兒子娶了媳婦但還沒正式來安家者,每年要在火把節時将兒媳接回來過節,并為兒媳備點返娘家的禮物,或羊腿或牛肉、豬肉,等兒媳過完節返家時帶走。有的是兒子和兒媳一起背上禮品專程去見嶽父和嶽母,兒媳娘家也就為此贈給女兒一些衣物或其它東西,也給女婿特制一套新衣褲,有的富有者還給女兒家放發銀子和其它錢物,有的是給女兒女婿牽牛牽羊、送豬送雞等,叫其女兒家發家緻富。有的人家還要舉行迎接外孫儀式。
人們預備食品、酒和預備宰殺的牲畜。除了各戶自己預備各種過火把節的食物以外,每年全村還要集資買一頭或數頭牛來宰殺,以示衆人一心敬火神祛災。村裡指派一、二人到外地去選購又大又肥的黃牛或水牛。各家各戶都派專人到漢區街上采購酒、糖、面條、水果之類的節日食品。有的是自己節日期間吃,有的是專門為了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