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杜月笙和孟小冬生的孩子是誰
孟小冬沒有親生子女,有一個養女。
孟小冬後期與杜月笙來到香港,并在四太太姚玉蘭的幫助下,嫁給了杜月笙。根據知情人士撰文回憶,孟小冬一生未生育,但确實有個養女叫孟俊明,入杜家後改名杜美娟。孟小冬曾把養女送人,但幾年後又要了回來。養女杜美娟成年後因自由選擇婚姻問題跟養母孟小冬鬧翻,母女從此分離,直到孟小冬孤獨終老也沒再見面。
也有傳言說,她有一個親生女兒,有人說是杜近芳。杜近芳的生辰與孟小冬在梅家的時間相吻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孟小冬在1931年與梅離異,而杜近芳是1932年出生的。
孟小冬(1907—1977),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劇著名老生餘叔岩的弟子,餘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灣去世。
杜月笙(1888-1951),男,原名杜月生,後由章太炎建議,改名镛,号月笙,江蘇川沙人(今上海浦東新區),是近代上海青幫中的一員。
1902年,杜月笙進入時為青幫上海龍頭的黃金榮公館,負責經營法租界的賭場“公興俱樂部”。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創辦中彙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
民國戲子孟小冬,在青幫大佬杜月笙去世後,其生存境況究竟如何
孟小冬的感情生活其實頗為坎坷,與梅蘭芳的感情使她痛苦了半輩子,與杜月笙走到一起前後也花費了近二十年時間。雖然後來孟小冬成為了杜月笙的第五個老婆,但是妻子這個名分也隻持續一年時間,杜月笙就死了。好在杜月笙留給了孟小冬一些錢,使得她在生活上至少是沒有大困難的,最後她在台灣去世,享年七十歲。
孟小冬與梅蘭芳和杜月笙的感情之路。
1925年孟小冬18歲的時候,杜月笙就十分喜歡她,隻不過後來孟小冬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藝和尋求更高的發展,後來去了北平闖蕩。
那時候孟小冬在京津兩地頻繁演出,與梅蘭芳也經常一起同台獻唱。孟小冬是生角,擅長女扮男裝;梅蘭芳是旦角,擅長男扮女裝。兩人同台演出,乾旦坤生,颠倒陰陽,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也為兩人赢得了很大的聲譽。而精彩的演繹生涯也催生了兩人的感情,使他們慢慢走在了一起。
盡管杜月笙在1928年娶了孟小冬的好姐妹姚玉蘭為自己的第四個妻子,但是他對孟小冬依然是念念不忘的。孟小冬對杜月笙其實并沒有好感,孟小冬1925年離開上海去北平之前,杜月笙就一直在想辦法接近她,但是孟小冬不為所動。孟小冬去了北平之後,兩人的聯系并不算很頻繁,天涯阻隔,杜月笙隻能以相思為盼。孟小冬那時候所有的心思都在梅蘭芳身上,所以杜月笙隻能叫做單相思。
那時候梅蘭芳其實是有家室的,但是梅蘭芳似乎承諾給了孟小冬什麼,所以她才會一心一意地跟着梅蘭芳。不過後來梅蘭芳與孟小冬分開了,有人說是因為梅蘭芳的問題,說他背信棄義,沒有兌現諾言,是他抛棄了孟小冬。
也有人說是因為發生在梅蘭芳家裡的孟小冬追求者殺人事件導緻兩人的關系被外界的流言蜚語摧毀,最終兩人忍痛分開。但不管是什麼情況,孟小冬在梅蘭芳身上倍受打擊,後來一度到天津皈依佛門,不再參與任何演出,也決定終生不與梅蘭芳見面。
1936年,孟小冬那時候的心情好轉,杜月笙恰在此時邀請孟小冬去為他開的黃金大戲院剪彩,并參加後面的一些列演出,孟小冬答應了下來。在演出期間,姚玉蘭邀請孟小冬與自己同住在位于錦江飯店18層的公寓,由于杜月笙與姚玉蘭的夫妻關系,所以他頻繁出入錦江飯店姚玉蘭的住所,就這樣逐漸與孟小冬熟絡起來。
但是兩人此時的感情,也隻能限于朋友,因為孟小冬此時對愛情很無助,一直生活在前一段感情的陰影裡,杜月笙幾乎是不可能找到任何機會的。但是杜月笙并沒有放棄,孟小冬後來又去北平發展,杜月笙經常給他寫信,有時候還會送一些禮物和錢财,來幫助孟小冬渡過難關。
盡管生活在日寇統治下的北平,但是孟小冬依然展示出了過分的天分和對藝術追求的極大毅力,她成為了成為了一名戲曲大家,名氣極大。因為杜月笙本人就是戲曲迷,所以他就更加喜歡孟小冬了。
日本投降之後,杜月笙返回上海,他讓自己的賬房黃國棟寫信給孟小冬,催促她趕緊回上海。盡管杜月笙已經不是第一次催促孟小冬了,但是孟小冬這一次沒有推脫,因為日本人已經被打跑了,她已經找不到借口拒絕杜月笙的盛情邀請了,再加上她确實很思念跟自己義結金蘭的姚玉蘭,所以在杜月笙資助下,孟小冬就回到了上海。
杜月笙決定對她發起最強烈的攻勢,他一方面對孟小冬表現出應有的敬重和體恤,另一方面又讓姚玉蘭對孟小冬噓寒問暖,關心有加,而且對她做持久而隐秘的思想工作。最後孟小冬終于從杜月笙和姚玉蘭那裡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她孤苦的心似乎又找到了依靠,于是決定對杜月笙以身相許。
不過由于一些原因,兩人當時并沒有舉辦婚禮正式結婚。
1949年,杜月笙帶着姚玉蘭和孟小冬去香港定居。此時的杜月笙已經年老體衰,還因為生病而長期卧病在床;再加上杜月笙家裡開銷大,他在香港的收入來源有限,所以生活要比以前在上海拮據不少。
此時孟小冬不得不肩負起侍奉杜月笙的重擔,因為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也離不開孟小冬的慰籍。而孟小冬雖然對杜月笙家庭裡的很多人和事都看不慣也不想看不想聽,但她也算是盡心盡力,她希望珍惜杜月笙給他的這一份感情。
1950年,杜月笙一家準備遷往法國,在準備家人護照的時候,杜月笙算好了一共需要27張,孟小冬突然說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杜月笙,可不是嘛,這個女人至今沒有名分,這是自己的過錯。
當天晚上,杜月笙就強拖着病體下床與孟小冬拜了天地,正式結成夫妻。一生驕傲的孟小冬,終于主動開口成為了别人的妻子,也終于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分和最終的歸宿。不過在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就因病去世了。孟小冬與杜月笙正式的婚姻生活,前後算下來也不過一年時間而已。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
杜月笙在去香港之前,變賣了上海的财産,有大約60萬财産;在到了香港之後,由于家裡人口衆多,開銷很大,盡管也有一些朋友幫忙,但是他不能像以前在上海那樣闊氣地生活了。再加上杜月笙在香港的一些投資虧了錢,自己治病也需要錢,所以經濟狀況其實是十分堪憂的,隻能等着坐吃山空。
在迎娶孟小冬的時候,杜月笙請了九龍飯店的大廚到租住在堅尼地台的房子裡做了十幾桌子菜,請了自己的朋友過來吃飯,并讓自己的兒子兒媳跪着喊孟小冬媽咪。吃飯花了不少錢,孟小冬送給孩子們的手表和西裝,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已經是杜月笙家裡在香港最奢侈的一次花費了。這要是放在以前在上海的時候,那就是小事一件,而且規模還會更大,禮物還會更貴重。
1951年,杜月笙在彌留之際寫下了一份遺囑,讓自己的四個老婆,八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分了自己的财産。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曾今叱詫風雲、金錢萬貫的杜月笙,留給老婆孩子們财産,隻有大約十一萬美元,這與他以前的身家相去甚遠!
杜月笙在病床前對家人說,自己在宋子良那裡存了10萬美元,他用這筆錢買了股票,賺了點錢,大約還有11萬美元。
按照杜月笙的意思,這筆錢原則上平均分配給自己的老婆孩子,不過孟小冬最終分到了2萬美元,杜月笙在臨死之前,又把藏在自己枕頭下面的7000美元拿出來,分給了孟小冬3000美元,所以孟小冬最後分到了23000美元。這筆錢對于孟小冬而言,在當時也算是一筆巨款,所以她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内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杜月笙死後,他的老婆們就各自奔前程了,有人去台灣,有人去國外,但孟小冬選擇繼續留在香港,她搬離了堅尼地台的家,去到銅鑼灣的一處公寓裡居住。
在此後的日子裡,孟小冬依然在戲曲領域裡發展,但是她并沒有登台,因為她從跟着杜月笙之後就不再登台了,她隻是收了一些有天賦的徒弟,把他們培養成材,而且最後的成果還不錯。
除了教徒弟之外,孟小冬的生活其實還是比較安穩的,因為那時候她也已經是四五十歲的人了,所以她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電視,打麻将,早上去公園練太極,然後去買點菜給自己做飯;她時常穿着旗袍和布鞋,戴一副眼鏡,喜歡牽着自己養的三條狗四處溜達;雖然身段還在,但是她的頭發已慢慢變白,她逐漸把自己活成了普通的小老太婆,完全沒有了當初“冬皇”的風采。
但是這樣的生活,孟小冬過得十分惬意,也是最适合她的生活。那時候以孟小冬在戲曲屆的地位,也算是大師級别的人物了,所以有些人就勸她重新登台獻唱,她不肯;也有唱片公司找她商談出唱片,隻要唱幾句就可以賺大錢,但她依然不肯。孟小冬當然不是跟錢過不去,而是她覺得要把戲曲當作藝術來對待,而不是單純的賺錢工具。
晚年的孟小冬并沒有用過度消耗自己的熱度,而是将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授徒弟這件事情上。據說,孟小冬招收徒弟的要求極為嚴格,除了要求有天賦之外,還必須是真的熱愛戲曲和毅力十分堅定的人才有資格拜她為師。而收徒弟賺的錢與出唱片或者代言這些相比簡直比不值得一提,但是孟小冬甯願把精力花在收徒這件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孟小冬其實一共也隻收了三位真正的徒弟,趙培鑫、錢培榮和吳必璋。這三個徒弟都還比較孝順孟小冬,經常給她生活費。特别是趙培鑫,他由于自己也做些生意,所以給的錢還比較可觀。孟小冬也比較體量趙培鑫,因為他有時候沒法到孟小冬身邊學習,所以孟小冬還特意錄了音寄給趙培鑫讓她學習。
孟小冬在香港生活的時候,與張大千是不錯的朋友。孟小冬信佛,向求張大千給自己畫一張佛像,張大千應允;張大千喜歡聽戲,請求孟小冬為自己唱一段,孟小冬破例唱了一大段。張大千多次到香港拜訪孟小冬,而孟小冬也是給足面子,多次出席張大千在香港的畫展。
所以總體而言,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也不缺錢,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有一些自己的朋友,生活過得倒也惬意。
孟小冬1967年去到台灣,1976年卻因意外去世。
1967年,孟小冬60歲,這一年她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去台灣定居。
其實做這個決定也是必然的,因為她年紀大了,親友又多在台灣,人到老年就會更多得産生寂寞之情,所以姚玉蘭在給她寫信讓她去台灣之後,她沒有過多思考就決定了。
不過孟小冬去台灣這件事還是被台灣戲曲界知道了,他們為孟小冬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歡迎會,孟小冬盡管不是很感謝,但其實她并不希望如此,因為她到台灣隻是為了更好地安享晚年,名氣這種東西對她來說,早就看淡了。所以在歡迎會上,孟小冬就宣布了一件大事,她表示自己不再登台演出,也不會再收徒弟了,隻想過簡單的生活。盡管很多人為此惋惜,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尊重她的決定。
孟小冬在台北與姚玉蘭及其子女住在一起,這一對1922年便在演出中認識,并且後來還義結金蘭,共侍一夫,最終還是走在了一起。在孟小冬成為杜月笙女人之前,姚玉蘭就與孟小冬聯系頻繁,姚玉蘭其實也是孟小冬與杜月笙溝通的重要橋梁,最後也正是她促成了杜月笙與孟小冬的結合。所以說,孟小冬與姚玉蘭的感情很深,幾十年的朋友和姐妹,晚年能夠生活在一起,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孟小冬在台灣生活的日子,甚至要比在香港更簡單。因為年老,再加上自己的女兒(也有說是養女的)杜美娟早就去了琉球,所以孟小冬的生活多半都是由姚玉蘭的女兒杜美霞負責,平時就是遛狗,還養了一些花,興緻好就會練練嗓子,或者給家裡人唱幾句。而且杜美霞很孝順孟小冬,兩人的關系處得也十分不錯,杜美霞甚至說自己死後要和孟小冬葬在一起。所以在孟小冬晚年,杜美霞就像是她的親女兒一般,讓她在年老的時候依然可以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1976年5月的一天,孟小冬在家裡過七十大壽。這一天大家很高興,都希望聽孟小冬唱幾句,孟小冬也很高興,所以就開始唱,可是孟小冬突然被一口痰卡住了,最後竟然直接暈了過去。盡管救護車很快把孟小冬接到了醫院搶救,但是她依然沒有蘇醒。當月下旬,孟小冬去世,葬在台北山佳佛教公墓。墓地是孟小冬生前選的,墓碑上寫着“杜母孟太夫人墓”。
孟小冬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特别是在感情這方面。很多人說孟小冬為什麼會給一個老頭子做五夫人,其實這個問題我也無法完整回答。我隻能說,孟小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并且她确實在和杜月笙在一起之後,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她的内心也找到了久違的溫暖,這就夠了。
而事實證明,盡管孟小冬愛梅蘭芳,但也正是因為梅蘭芳,她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這一段感情給她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喜歡的未必就是好的,不喜歡的未必就是壞的,但你選擇的一定要是适合你的。
杜月笙是如何霸占的孟小冬
杜是個粗暴的人,但他也有感情,也有仁義,尤其是對孟曉冬,可以說是真愛。職業不是職業,孟曉冬跟杜在一起,她是完全自願的。
孟小冬是梨園名伶,名滿大上海,和梅蘭芳齊名。雖是女兒身,專攻老生唱腔,人稱“冬皇”,是個多情烈女。
孟曉冬晚年與杜共同生活在香港。去世時,張大千發了一條領帶:“魂歸天上,譽滿人間,法曲竟成廣陵散;不畏威劫,甯論利往,節概應标烈女篇。”
孟曉冬出生在梨園的一個家庭,生來就是一個漂亮整潔的孩子,充滿英氣。因為她的英雄精神,她父親讓她進入了老年生活。孟曉冬天生就是名演員,她沒有放棄希望。她12歲在上海唱了一首名曲,成為上海梨園的明星。
成了人物的孟曉冬并沒有止步不前。她毅然放棄了第一名的待遇,去天津學藝術,不出兩年,就成了天津第一名歌手。
18歲的孟曉冬再次告别天津,前往北京打磨技藝。在北京,她和梅蘭芳一起唱《四郎探母》,孟曉冬唱楊四郎,梅蘭芳唱鐵鏡公主。他們之間的完美搭配一炮而紅,震動了首都。
梨園有句話叫,孟曉冬反其道而行之,紅了半邊天。
之後,孟曉冬和梅蘭芳合作多次,感情迅速升溫。孟曉冬毅然嫁給梅蘭芳,梅蘭芳有過幾任妻子,不顧名聲。
兩人結婚四年,梅蘭芳在家裡沒有答應孟曉冬的身份,孟曉冬在梅家被欺負。
孟曉冬阿姨去世了,孟離家去給阿姨孝順。當她回來時,梅的家人拒絕讓她進去。梅蘭芳的第二任妻子傅志芳說:“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
所有這些種類,舉幾個例子。孟曉冬看清了梅蘭芳的真面目,意識到她沒有期待。她一怒之下和梅蘭芳離婚,在公報上和她絕交。
她在報紙上說梅蘭芳答應給她一流的待遇,可是她結婚時連小妾都不如,從頭到尾沒有真正的名分。
孟曉冬離開梅蘭芳的時候,對梅說了兩句話。她說:““既然孟小冬回來了,那就讓她磕頭進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