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為什麼古代蒙古遊牧人要密葬
蒙古遊牧民族的密葬習俗源遠流長,其起源和原因至今仍有不少争議。但一般認為,蒙古遊牧人之所以要進行密葬,主要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避免被盜:在遊牧社會中,财富往往以實物的形式存在,例如金銀珠寶、馬匹和武器等。為了避免這些财物被盜或者掠奪,蒙古遊牧人常采用密葬的方式,将遺體埋葬在隐蔽的地點,并在墓前設置陷坑、陷阱等防範措施。
2、尊重故人:對于蒙古遊牧人來說,祖先和長輩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們認為祖先是家族的保護神和靈魂支柱。因此,密葬也是一種尊重故人的方式,表達對于祖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傳承文化:在蒙古遊牧民族中,口頭傳統和記載祖先曆史的文字資料并不多見,因此遺址和墓葬等物質文化遺存成為了重要的曆史記錄。密葬可以保護這些文化遺存,幫助後人了解和傳承自己的曆史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地區和民族在曆史上的發展和演變,對于密葬的起源和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和争議。但總體來說,密葬在蒙古遊牧社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況,也代表了蒙古遊牧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和信仰觀念。
蒙古放牧人日常生活的習慣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喂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曆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曆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别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隻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準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衆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待客禁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裡,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裡,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邊,女人做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着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裡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籲短歎。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着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準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裡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嗎。
姑娘宴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舉行的宴席,主要是設宴招待聘來的迎親這代表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并舉行祝福新房儀式。這一儀式是宴席的重頭戲,首先男方要用親友們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當,因為這都是親友們送來的祝福,當然要讓它充滿整個新包。接着要請祝頌人和新郎、新娘的梳頭父母以及其他親友們入座。此時,祝頌人将一條絲絹哈達和五彩線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處塗盛在木碗裡的奶食德吉少許以示吉祥,并祝福道:祝願吉祥升平/祝願安樂幸福/在這有柞木用具/潔白屋頂的房裡/兩位有緣的情人/将要結為百年之好……
祝頌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畢之後,主人要向參加祝福新房儀式的賓客和迎親的人們一一獻茶,然後設宴招待,表示感謝。這一酒宴的繁簡程度時依據男方的貧富來定。但不論貧富,這是必須趕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禮儀之一。席間新郎向賓客們敬酒,賓客人也是借這個喜慶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有的地方根據迎親的時間的長短适時調節,有的甚至通宵取樂。新郎這邊如此的歡騰熱鬧,而新娘卻在另一邊痛哭流涕……
古時候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兒從出生就注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隻是在為别人做“嫁衣”。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類社會繼母系氏族後男權社會女方在這一天要舉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将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長期存在而決定的。所以,女兒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舉行宴會歡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兒幸福。
也是在婚禮的前一天,女方要舉行姑娘宴,宴會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将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父母要讓女兒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帶,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綢絹包起來縫好戴上。當衆姑娘坐定,母親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給姑娘,姑娘含淚接過母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自己敬的茶,嘗一口放下,然後回敬母親,伏地給母親磕一個頭,感謝母親養育之恩。随後女方的母親端一碗鮮奶讓衆姑娘一一嘗過後,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這時姑娘頓感憂傷,即刻痛哭流涕起來,衆姑娘一看這種情景,也跟着哭做一團。這時,祝頌人和親戚們便上前來安慰:到了一十八歲/辮子長夠了尺寸/出嫁到偏遠的地方/并不是不好的事情……
衆姑娘也停止了哭聲,唱着《姑娘宴歌》,用歌詞囑咐将要出嫁的姑娘,傾訴離别之情:起行上馬/請撩起長袍的大襟/遇事處人,要切記快嘴的毛病/縫斜了襟扣兒/萬不可讓婆婆看清……
在姑娘宴進行期間,女方父母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斟滿酒杯從請來的客人中聘請那些老城穩重、深明禮節、善于辭令的長輩男女為送親代表。再聘請兩位性情溫和為人正派、手腳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婦女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随新娘到新郎家住幾天,月嫂要住一個月)。以便為第二天的送親禮儀提前做好準備。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禮中女方家的一個小宴席,但對于出嫁的姑娘來說卻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從此以後,她就要離開父母、姐妹兄弟,獨立承擔一個家庭了,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個驿站!
講究的待客禮儀
是百靈鳥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調,
是文明人就要講究禮貌;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飛翔,
沒有禮貌,再好的容貌也别人恥笑。
這是古代蒙古族中,有名的兩句諺語,生動地反映了蒙古民族十分講究禮貌和崇尚禮儀的民族氣息。十三世紀到過蒙古草原地區的加爾賓說,蒙古族“十分尊敬别人,相互問不論誰都是友好的。”
蒙古族牧民見面必緻問候:“阿木勒,賽百諾!(安好)”。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點。對來客,不論熟不熟,一律歡迎,一樣問好。若是同輩,則相互問道:“賽百諾!(你好!)”若是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則互相問道:“塔,賽白諾!(您好!)”接着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最後互相問:“索甯龍百納”(有什麼事或有什麼新聞)。如果請客人進包,主人則前邊引路,到了蒙古包門前,主人站在門的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包,進包後,全家老少圍着客人坐下,态度謙恭,問長問短,侃侃而談,笑容滿面,猶如遠歸的家人。然後主人便端來飄香的奶茶和炒米,還有潔白的草原奶食。用精緻的茶具給客人一杯濃香的奶茶。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别的敬意時,常把甘醇的奶酒,滿滿的斟在銀碗裡,托在潔白的哈達上端出來,恭恭敬敬地獻給客人。在高寒地區,也有喝酒的習慣,蒙古人視酒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傳統禮節,客人若表現出客氣的樣子,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歌唱勸酒。特别是在鄂爾多斯的地區,勸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熱,歌詞如:
“遠方的客人請您喝一杯奶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誼……”
通常客人接杯暢飲或轉贈給别人,勸酒才算罷休。
宴請尊貴的客人,或舉辦喜慶酒會,講究擺整羊席。這種習俗流傳至今。設宴時,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内正上方,擺一、二、三席,包内右邊偏角為主人的招待位。客人按貴賓、長輩等排列順序入座。客人就坐後,廚師把整羊擡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條,放在羊頭上,之後,再将羊尾肉切成若幹方形小塊,放入盤中,雙手高舉過頭,捧給做在第一席上的貴賓品嘗。然後,主人将餐刀柄雙手遞給第一席的貴賓前,貴賓觀看後,随着切割一切,然後擡回廚房,切成若幹正方形小塊,放在盤子裡,上席進餐,作為蒙古族的最高禮遇。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秃兒與诃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争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秃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親。德·薛禅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于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蔔,選擇吉日,确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豔麗的蒙古長袍,腰紮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竈,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随着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别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别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裡壘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裡祭灑奶酒,并跪拜叩頭。旁側站着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诃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讨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并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選擇吉日避開忌日
古代蒙古人選擇吉日常以月的盈虧來判定,因為他們認為,月的出沒于人類的行動關系非常密切。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着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鞑事略》說:“其擇日行事則視盈虧以為進止。”
蒙古人還用這種方法來決定征戰的日期,對此《心史》、《史記·匈奴傳》《隋書·突厥傳》和加賓尼《蒙古史》中都有類似的記述。《史記·匈奴傳》載:“舉事而侯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隋書·突厥傳》中雲:“候月将滿,辄為寇抄。”
這是一種薩滿教徒以自然現象為蔔的心理狀态,是一種原始宗教充斥人們生活的體現。不過直到現代,還殘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氣變化來預料一年收成的習俗。并由此産生一些約束農牧業生産的禁忌。
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内,不許别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隻有患傳染病或産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将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制小轎裡,封好轎蓋。出殡時,先請喇嘛指定焚屍地點和方位。後将裝屍小轎用車拉到曠野,親友跟随送葬。焚屍時,在裝屍小轎周圍堆上木柴,加油點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一并投入焚燒。同時,喇嘛為死者念經、祈禱,願死者的靈魂盡快“升天”,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内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将屍體放在木闆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将屍體從窗中擡出去入棺。入棺後,停放在院内,一般在3—7天内出殡。出殡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擡小頭,将棺材放在靈車或棺罩上,運往墳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後鏟土埋棺。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将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使其任意颠簸,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後,車夫趕着勒勒車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頭看。3日後,死者家屬去察看,若屍體被禽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經升了“天堂”,或者已經進入“極樂世界”;若屍體完整無損,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對其子孫後代也是不祥之兆,于是要請喇嘛念經,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并在屍體上塗一層黃油,好讓禽獸早日吃掉。天葬後,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内,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草原寶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對于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标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挂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并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麼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飨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嬰兒在襁褓時期,在内蒙古東部地區,一般皆備有木制搖籃,籃内鋪有軟物品和荞麥皮厚褥子,嬰兒仰臉卧于其中,并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在搖籃擋頭上挂有古錢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一般嬰兒滿月後即入搖籃,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并用黃油等奶食塗抹搖籃,以示慶賀。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區,一般在室内用布為嬰兒隔開一角,以遮擋風寒。為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還要為嬰兒鋪蓋上用駝絨制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後裝在兩個布袋内,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在備有搖籃的地方,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母親時常以手搖動,有的還哼着搖籃曲,令嬰兒安睡。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濕了再換新的。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裡被緊緊綁着長成人的,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現雖已達古稀之年,健康狀況良好,身體還挺硬朗。這也許是得益于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他們現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而這當然于新中國成立後,随着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産有了相當發展,伴随着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成書于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赀”,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紮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赀、隸民、奴婢等。
由于男人在主要生産領域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占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況下,家長由家庭中最長輩的男人充當,最長輩的男人死後,則由最長輩的女人主持家務,但主持祭祀及重大慶典等,則不能由女人擔任,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有年歲大的兒子,則由兒子出面,無兒子則請同族中至近的長輩主持。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死後,其家務由诃額倫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禮時,诃額倫夫人隻能參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長曆史時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時,由父母、兒子、媳婦、未出嫁的女兒、孫難孫女等幾代構成。兒子娶妻後雖然另居一室(牧區另設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統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兒子對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過的不多。關于财産繼承權,兄弟分家時,财産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其具體體現是,“年長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諺語)拉施特·哀丁說:“按蒙古人的習慣,因為末子留在家裡,因此稱為額真。”拖雷就是這樣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額真,蒙古語,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繼承财産就是按照長子與末子為主的習慣進行的。
蒙古族雖然早已進入父權制社會,但就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以主婦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婦非常溫順勤勉,她們終日操勞,對翁婆孝順,對丈夫賢惠,對子女慈愛,雖然辛苦,而毫無愠色。遇有來客,還要熱情招待。蒙古族婦女這種勤勞溫順之風,由來甚久。在蒙古民族的曆史上,被譽為“生得賢能”的诃額倫夫人,丈夫也速該慘遭殺害,被泰赤兀惕人抛棄後,她隻身攜帶兒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種種困難,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養活兒女,終于撫孤成立。诃額侖這種懿德相傳,曆代婦女于她為榜樣,沿而成習,才形成了蒙古婦女勤儉樸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區而論,男人主要從事放牧,勘察草場、遷徙營盤、整修生産工具等主要的勞動,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員的尊重。習慣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決問題。他們十分講求互敬互愛,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祥和的家風。
關于女人的忌限
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于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婦外,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在東蒙地區或半農半牧地區的場院過糧時,女人沒有資格參加,連現場看也不允許,恐怕沖了什麼鬼神,不再豐收;另外,不許女人上房,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聖的,因為這個緣故,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同樣緣故,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頭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過的髒東西,髒紙必須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竈神,認為火、火神或竈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竈,或腳蹬爐竈,不得在爐竈上磕煙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者将不幹淨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幹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系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産生于十三世紀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為了不冒渎水神,國人确不浴河,其衣至損不解浣濯。”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來,春夏兩季人不可白晝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銀器皿汲水。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
産忌、病喪的禁忌
蒙古族長期的遊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禁忌,在孕婦生産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諱。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孕婦懷孕期間,忌諱讓兩個孕婦面對面坐在一起;祭竈神時忌諱讓孕婦參加;外嫁之女忌諱在娘家生産;忌諱将胎衣至于不潔之處,應當掩埋;蒙古族婦?/ca>
草原人怎麼下葬,為什麼草原看不見墓
1、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的傳統葬儀,又叫明葬。野葬。天葬多用于貧苦牧民或下級喇嘛階層。這一葬法,源于吐蕃。古代,藏族有人死後,要把屍體放在石碓裡搗成肉醬,跟青棵和在一起,然後撒向四方,讓鷹鹫來吃,自然也伴随喇嘛誦經。請不起喇嘛的人,隻能将屍體大卸五塊,扔給鳥獸。蒙古族的天葬與藏族的天葬相類似。源于藏傳佛教,這種葬式的意思是:蒙古人是食肉民族,生前吃肉,死後要把肉還給禽獸。佛教講究利他,解救芸芸衆生,可以說天葬淋漓盡緻的表達了這種思想。人活着的時候要行善,死後靈魂要離開肉體,就将這無用的肉體作為最後的奉獻,利悅鳥獸。
其一般過程是:如果過了七個時辰,認定死者确無轉機之後,由親屬或鄰裡長者操辦,剪掉頭發,淨身後裝大白布口袋,放在特定的地方,選擇吉日良辰,由親屬放在牛車(現在西部蒙古地區多用駱駝車或者在駱駝上直接馱)上,送到偏僻荒野的特定地點,卸下屍體,頭朝北、腳朝南,周圍擺石頭作記标,急速返回,歸途不許回頭看。到家;将車扣翻,三天不動。三日後,親屬去查看屍體是否被飛禽吃光。蒙古人将禽獸吃屍體一事,視為屍體亡靈己經升天。若死者屍體被吃光,就認為亡靈已經升天,預示子孫将得到吉祥幸福;如果屍體被野獸扯食,認為死者生前做過壞事,殺牲過多,死後用自己的肉體償還野獸;如果屍身無損;則認為死者生前罪孽尚末捎除。再去在遺骸上灑黃油、酒等,等待飛禽來啄食。蒙古人認為,屍體亡靈升天的速度越快越好,越能找到轉世重生的地方。這種天葬方式,對他們來說是将屍體獻給動物的一種具有施舍意義的行善行為,無論是死者,還是家人都心甘情願。
當死者去世的時候,沒有趕上見最後一面的親戚,選擇特定的日子,必須去看望一次安葬之地。看望時,若屍體被野獸吃光,他們以為亡靈已經升天,為死者高興。若屍體完整,就請個喇嘛舉行念經儀式,或者再轉移到其他地方。
還有的做法是在确定死者己無回轉之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将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死者最吉樣的安葬之處,如錫林郭勒地區安葬方式與此相似,隻是對車型的要求不嚴格,無論什麼車均可以,并不一定是勒勒車。西部蒙古人安葬屍體的習俗多是天葬,将死者的屍體送到特定的地方,将頭部朝着太陽升起的方向放好(有的地方朝着西北或正北方向),若是男性,使他枕着右手,右側着地,若是女性,使她枕着左手,左側着地。接着就等待野獸來分享其福分。
另有做法是:天葬是在喇嘛的指導下進行的,首先由喇嘛指示适宜安葬的地方,然後給死者覆屍,苫面,以牛馬車載之,棄之喇嘛所指方向,牛馬跑到哪裡,屍體就葬于此處。也有用骰子占蔔或看裝殓者的乘馬尿在哪裡就選在哪裡,然後在周圍畫個大圈,于此處取掉白布,把死人擡進圈裡,赤裸裸地放在那裡,男女一律頭朝西北側卧。有的地方,把死者曲成“嬰兒生之狀”,認為這樣死者将會轉世重生。
蒙古地區,有許多地方都有安葬屍體的墳墓專區。例如,鄂爾多斯蒙古人原先将屍體安葬于墳墓專區叫“塔本烏蘭”的五堆大型的沙丘之地。尤其是寺廟的喇嘛的屍體均安葬于墳墓專區,安葬鄂爾多斯大黃召廟的喇嘛屍體的集體墳墓專區是在蘇木德的西北地區。蒙古人選擇墳墓專區也有特殊講究,一般選擇西北邊有山丘或者高地,南邊是廣闊的草原,他們認為這樣的地方安葬祖先造福子孫。
2、火葬:
火葬是喇嘛教傳人蒙古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也有一種說法是蒙古族在接受佛教時,是随藏傳佛教進人蒙古地區的。火葬即以火焚屍,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葬法并不是對每下個人都适用,它一般是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采用的葬法。蒙古人認為,将死者的屍體火葬之後,其亡靈會直接升天,普通階層的人死後,多數是不能實行火葬的,隻有患傳染病或産婦死後,才進行火葬,這樣會驅除其晦氣或肮髒的因素。
火葬一般根據死者的遺願,火葬使用的木柴,必須到處乞讨得來。火葬的次月,由死者家屬揀拾死者的骨灰,有的把骨灰灑于山川、江河等任其漂流,有的則裝人壇罐中将其埋葬,用來表示永遠的悼念。
火葬的一般過程是:先将屍體用淨水擦洗幹淨,再用白布纏裹死者的屍體,如果是喇嘛則穿龍古神衣,一般都用紅布将死者的臉覆蓋住,殓人棺木,停放于正房西側的屋檐下,靈前擺上供祭食物,點佛燈、香火,請喇嘛誦經,一般屍體要停放三至五天,由晚輩守靈,定時舉哀,選擇吉時起靈,一般棺木是由人擡或者是車載到預定的地點,由喇嘛誦經,祈求神諒解死者生前所犯罪過,用羚羊角在地上紮個洞,将靈柩置于洞上,再用柴将其火化。如果死者是上層喇嘛,即将屍體置于特制的大鍋内鐵蓖上,用油焚化,用銀筷揀出骨灰,殓人木盒,築藏式塔葬于其下。有的地方火葬完畢之後,将去世喇嘛的骨灰撿起來,弄成粉末,同泥土和好,塑成雕塑,有的在外面塗抹一層金子或銀子,将其放在寺廟,供人祭拜。若死者是有威望的喇嘛或活佛,将其屍體燒毀之後,撿其骨頭,将其埋在地下,上面建設寺廟。或者把屍體燒完之後将其骨灰灑在家鄉的山水或者海洋裡。一般身份的人,将屍體燒毀完整,三天或七天之後撿其骨灰,裝在瓶子或者盒子裡,就地探埋,恢複地表原貌而不留墳頭。所以至今仍有許多皇家貴族的墳墓沒有找到,直至清朝以後才開始留墳頭;也有将骨灰投大河裡的,據說亡靈順流入海,便可進水晶宮的極樂世界。古代蒙古人的火葬有其特點。人死後,死者的親友聚集在一起,幫助死者的子孫用死者生前喜歡的馬駕一輛車,然後将死者置于其上,将車趕到野外,選擇一個狗和馬罕至森林茂密的地方,用樹枝做一木屋,将屍體放在裡面,外邊再圍上兩三層的草木栅欄,防止有猛獸偷襲。接下來在木屋旁殺掉駕車的馬,以祭奠死者,也可以算做是一種殉葬品。然後衆親戚家人各自回家。等到春天到來,冰雪溶化,河水初動的時候,親友們再次聚集林中。家屬将死者生前所喜愛的衣物帶來與木屋一起焚燒,火化時不能僅用自己一家的木柴,要募集百家木、柴做為火化燃料。燒屍完畢過三日,家人又來到焚屍地點查看,如風揚四散,便認為死者已經升天,倘若遺骸微存,則認為死者在陰間極受虐待。于是請來喇嘛超度,或将死者的錢财進行發放,以減輕死者的罪行。有的專門“坐化”的;即将在辭世之際,雙手合十,盤腿而坐;靜靜死去。待坐化的喇嘛鼻孔流下血水,凝結成芨芨草棍狀,方可放入坐棺入殓。呼和浩特市士默特左旗的喇嘛洞,傳說供奉的就是坐化的活佛紮木蘇一世。據史料記載,俺答汗便是被火葬的。
3、土葬:
蒙古人土葬時,需要在選定的地址上挖坑,坑口要朝着太陽升起的方向。土葬是農區以及半農半牧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和漢族的土葬大同小異,雖然是在長期的交流雜居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喪葬習俗,但仍有其獨特之處。蒙古族墳墓的形狀與漢族的不同,漢族一般是呈錐形,而蒙古族的則是呈塔形。土葬用棺木裝屍體,分為卧棺、坐棺兩種,古代蒙古人還用圓棺。若用坐棺,黑白協調。近代以來,蒙古人普遍使用卧棺。在卧棺裡,将死者的屍體面朝上放,棺為長方形,用木料制作。有的地方用白布裹住屍體,放入卧棺裡,有的地方則給死者穿上身新衣服,包括鞋和襪子都是嶄新的。屍體放入,用木釘釘住棺蓋,禁止使用鐵釘。
坐棺形狀象寺廟,人可以坐在裡面。有的還象蒙古包,過去蒙古王宮多用坐棺,以石塊砌成蒙古包型,将棺木置放其中封閉土葬。衛拉特、阿拉善地區叫“薩木德格”,背面高,前面矮,外觀傾斜。給死者穿好新裝之後,屍體放入坐棺裡,盤腿直坐,姿勢像合掌禱告,在棺内餘下縫隙裡裝滿棉和芸香,穩定住屍體。一般情況下,卧棺多用于喇嘛。用卧棺,棺邊與坑邊平行。蒙古人認為,若死者的頭部比坑邊低下,對其子女不吉利。在人殓時,要将死者生前所用的衣帽、鼻煙壺、蒙古刀、酒壺、茶碗、旱煙袋等放入棺内一同埋葬。屍體埋葬完畢,在埋葬的地點堆一些土丘,稱墳墓。
内蒙古西部農業地區蒙古族,人臨終前或死後,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将屍體放在木闆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人殓。入殓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将屍體從窗戶擡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殡。出殡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擡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擡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将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并用手抓捧土向墓穴撒去,然後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并參加葬禮。
清代以來的農區以及半農半牧地區的蒙古族,還是土葬儀式。這一時期,蒙古族也出現了墳茔地。葬法是選擇好墓地後,掘穴,中等以上人家還在穴中砌磚或石。從郭爾羅斯開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磚對縫砌成,穴内有屍床。蒙古族王公台吉死時葬法甚為講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屍體裹嚴納入棺内,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稱之停柩。期間疊石造屋,藏棺其中,稱為陵,并設守陵戶常住陵旁。守陵戶的多少,根據王公貴族的品位有定例,如親王為十戶;郡王八戶;固倫公主與郡王一樣;貝勒、貝子為六戶,和碩公主與貝勒、貝子相同;鎮國公、輔國公為四戶;輔國公以下的一般官員及沒有功勞者,皆不得有守陵戶;郭爾羅斯王爺、協理皆稱墓地為“衙門”。奴隸、牧民及過往行人誤入“衙門”,一旦被抓獲,就要受到嚴厲懲處。蒙古人也有土葬和聚族安葬的習慣。這種祖瑩,蒙古人稱為“厚其德”。一經确認為其氏族”厚其德”的地方,百步以内,其他民族不再殡葬。非正常死亡的入不人祖茔,要另擇吉地安葬。土葬中有一些習俗具體如下:
(1)接氣。人快死時,用紅布一塊,包一把米,把死人的最後一口氣接下來,送人家申的盛米櫃子裡。
(2)放口含銀。人死後,要放一點銀質東西在死者嘴裡/一般是放一顆銀衣鈕。
(3)送斷氣飯,也稱“倒頭飯”。用飯碗打半碗水,裡面裝米飯一把,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即可。
(4)洗澡更衣。人死後要馬上為死者洗澡更衣,否則屍體變硬後,就無法穿衣。洗完後換衣、鞋。男人死後,一律剃光頭,女人死後,要梳理頭發。死者穿的衣服一般是兩套,死者人棺的鞋子,一律穿布鞋。
(5)裝錫箔枕頭和挂名包。男性死後,在死者枕頭内裝錫箔紙錢,供其“死後享用”。女人死後,在胸前衣扣上挂一個“名包”,“名包”是青布做的小袋子,繡有花邊。死者生前參加做廟會時常用的。名包内裝有“名包記”的紙灰。
(6)用桃枝、柳枝打棺材。以上各項工作都做畢後;用一把桃枝條和柳條朝棺材裡面打三次。手打口念:“生魂出,死魂入”。打棺後,就可人殓、蓋棺了。出殡的棺材離開村口時,要從跪在地上披麻戴孝的子女頭上通過。死者彌留之際和葬禮時,有村中老年婦女們去唱關于生命的各種歌。如在彌留之際唱安慰詞;入棺時唱“人棺經”;在發喪前一天晚上、發喪出殡前和棺材擡到村邊,即将擡到墓地時要唱“散花”,其内容是在贊美世間生活的同時,對死者進行安慰和懷念,葬禮結束的當天晚上要“鬧喪”由擡埋棺材的青年喝酒、猜拳,打趣逗笑,舉行傳統的歌舞,有激勵死者家屬在前輩業績基礎上開創新業之意。出殡前,在村中心路口上要挂一串草鞋,青年人見此信息,就自動于第二天去擡埋棺材。如今已不挂草鞋,而是送二包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