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原因)

biang 中華百科 955

本文目錄

  1.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樣滅亡的
  2. 羅馬帝國的存在時間是怎麼計算的啊
  3. 西羅馬帝國是怎樣滅亡的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樣滅亡的

拿破侖滅亡了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革命與神聖羅馬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内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幹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侖所率領的法國意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将拿破侖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争。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侖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并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侖親自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于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侖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侖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侖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幹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侖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侖在意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侖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侖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将帝國軍趕出意大利,并在普魯士境内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侖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侖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侖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并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号。最後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号,僅保留奧地利帝号。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羅馬帝國的存在時間是怎麼計算的啊

1.羅馬帝國的起始時間通常定在公元前27年,當時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的尊号,标志着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變。

2.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這一分裂标志着羅馬帝國晚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3.西羅馬帝國在476年被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而終結,這通常被視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4.盡管埃及曆史上有法老王統治,但它并沒有進入類似羅馬帝制的階段。埃及文明确實早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進入了奴隸社會,但并未建立君主制。

5.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從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開始,一直持續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盡管拜占庭帝國在1461年最終滅亡,但在此前它已持續了近千年。

6.拜占庭人雖然繼承了羅馬文化和傳統,但他們自視為羅馬人的延續,盡管其文化和語言主要是希臘的。因此,從拜占庭的角度看,羅馬帝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延續上千年。

7.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羅馬帝國的正統随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斷絕,後來的拜占庭帝國雖然在文化和行政上保持了羅馬的傳統,但在政治實體的連續性上已與早期的羅馬帝國有所不同。

西羅馬帝國是怎樣滅亡的

羅馬共和國在不斷内亂的打擊下,共和制逐漸走向沒落,政權落在了獨掌兵權的屋大維手中,開始了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1至3世紀,由于内戰的結束和對周邊民族和地區擴張戰争的暫時停止,航海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出現了一個長期穩定和發展時期,即“羅馬和平”。帝國西臨大西洋,東至美索不達米亞,北抵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南及北非廣大地區,成為稱雄一時的強大帝國,羅馬城則被稱為“永恒之城”。

在公元3世紀,帝國出現了全面危機。奴隸主殘酷的壓榨,使奴隸失去了最低限度的勞動積極性。他們消極怠工,甚至毀壞莊稼。農業的衰敗波及到工商業,城市也失去了商旅雲集的繁榮景象。大莊園主挖溝築壘,建立私人武裝,逐漸演化成割據地方的豪強地主,大大削弱了中央的權力。各行省的駐軍自立首領,擁兵自重。皇帝成為地方軍閥的傀儡。

公元238年,元老貴族擁立的4個皇帝相繼被軍人殺死。随後的15年裡,走馬燈似的換了10個皇帝。軍人出身的皇帝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利用自己對軍權的控制,一度強化了集權統治。君士坦丁還将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為君士坦丁堡,企圖借助東方行省的經濟力量來維持帝國的實力。君士坦丁力圖保持奴隸制度,強調奴隸主的特權。他正式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利用基督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教義作為精神統治的支柱。但君士坦丁挽救不了奴隸制帝國的命運,帝國内部不斷爆發起義,周邊民族的不斷入侵更加劇了帝國的危機。

公元263年,西西裡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273年,羅馬造币廠奴隸也掀起了争取自由的鬥争。大約與此同時,高盧爆發了大規模的“巴高達”運動。起義軍占領許多城市和鄉村,推舉自己的首領為皇帝。

4世紀30年代,北非爆發了阿哥尼斯特(意為“戰土”)運動,他們到處打擊奴隸主和大地主,使西羅馬帝國統治更加虛弱。

搖搖欲墜的羅馬帝國又受到日耳曼人的攻擊。日耳曼人骁勇善戰,被羅馬人稱為蠻族。他們在西進的匈奴人的逼迫下,成群結隊自東向西遷徙,潮水般地湧入羅馬帝國境内。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遷居到巴爾幹半島北部,不堪忍受羅馬官吏、奴隸主的壓迫,開展了英勇的反抗鬥争。

在内外交困的打擊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的噩夢并沒有結束。5世紀初,西哥特人再次大舉進攻。西哥特人首領阿拉裡克率領大軍開進意大利,直逼羅馬。出征前,阿拉裡克向妻子許諾:要讓羅馬城裡最有地位的貴婦人侍奉她,要把羅馬城内的财寶都贈給她。

當時,西羅馬17歲的皇帝荷拉留是個低能兒,聽說西哥特人攻來,吓得手足無措。幸好他的執政官斯提裡科精明強幹,迅速調來軍隊,利用西哥特人慶祝複活節的時機,偷襲西哥特人,獲得大勝,并且俘虜了阿拉裡克的妻子。斯提裡科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深知,西羅馬決不會最終打敗西哥特人的。因此,他與阿拉裡克訂立了和約,結為盟友。

幾年後,西羅馬有位将軍反叛,斯提裡科想借助阿拉裡克的力量平息叛亂。不料此舉遭到羅馬元老院的強烈反對。元老院貴族向皇帝進言,說斯提裡科想利用阿拉裡克推翻皇帝,企圖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低能皇帝聽信讒言,下令處死了斯提裡科父子。羅馬皇帝此舉正好給阿拉裡克制造了發難借口。阿拉裡克以替朋友和盟友斯提裡科報仇為由,率軍進入意大利,直逼羅馬城下。

阿拉裡克率軍團團圍住羅馬城,并切斷了羅馬城内的糧食供應。眼見各地奴隸貧民紛紛投奔阿拉裡克,而羅馬城内因饑荒和瘟疫而一片蕭條,皇帝荷拉留龜縮在拉溫那又不思解圍,羅馬城内的貴族不得已派人向阿拉裡克乞降。阿拉裡克傲慢地對羅馬使臣說,羅馬城除了居民的生命,其他的東西都要帶走。羅馬使臣又試探着說:“城内還有積極備戰的士兵。”言外之意是羅馬人不能接受太過苛刻的條件。阿拉裡克大笑着說:“那好,草長得越茂盛,割起來越順手!”經過再三請求,阿拉裡克答應撤兵。西羅馬為此付出的是大批财寶、釋放所有外族奴隸、派貴族子弟當人質的代價。

不過,西羅馬皇帝對這個結局,并不難過。他拖延時間,等東羅馬援軍到來後,他明确宣布,拒絕與阿拉裡克簽訂和約。阿拉裡克決定攻陷羅馬。410年,西哥特人聯合匈奴再次進軍羅馬城。奴隸們在夜間打開城門,迎接西哥特人。這座固若金湯的“永恒之城”,800年來第一次陷入敵手。昔日奢華的帝都慘遭洗劫:到處是屍體和鮮血,許多人被賣為奴隸,羅馬城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傭軍統帥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了。

此後,定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了大約一千年的時間,但它已失去了昔日羅馬帝國的輝煌。從此,歐洲曆史進入了封建統治的中古時代,被稱為“中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