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聲音怎麼形容象聲詞(馬的聲音怎麼形容)

biang 中華百科 879

本文目錄

  1. 形容馬的叫聲,用文字怎麼表達
  2. 馬的叫聲怎麼寫
  3. 馬的叫聲(象聲詞)
  4. 馬是叫聲用文字怎麼描述
  5. 馬是怎麼叫的拟聲詞

形容馬的叫聲,用文字怎麼表達

1、嘶嘶

讀音:sī sī

解釋:牲畜鳴叫。亦特指馬發出高而拖長的、典型的鳴叫聲。

出處:《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白話釋義:(蘭芝)結婚的那一天牛叫馬嘶的時候,劉蘭芝走進了行婚禮的青布篷帳。

2、啾啾

讀音:jiū jiū

解釋:泛指像各種凄切尖細的聲音

出處:《樂府詩集·木蘭詩》:燕山胡騎鳴啾啾。

白話釋義: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3、咴咴

讀音:huī huī

解釋:形容馬叫的聲音。

示例:整裝待發,馬焦急地用蹄子刨着地上的土,嘴裡“咴咴”地叫着,等待着奔馳。

4、蕭蕭

讀音:xiāo xiāo

解釋:指馬鳴聲;風聲;草木搖落聲等。

出處:唐·李白《送友人》:蕭蕭班馬鳴。

白話釋義:馬兒也為惜别聲聲嘶鳴……。

5、咈哧

讀音:fú chī

解釋:象聲詞。形容呼吸時的聲氣。

示例:奔跑中的馬兒不斷發出咈哧咈哧的聲音。

以上為馬鳴聲的拟聲詞,拟聲詞是模拟聲音的詞,又稱為象聲詞、摹聲詞、狀聲詞。它是摹拟自然界聲音的一種詞彙。通常是把漢字當成“音标”符号,來構成拟聲詞。它和音譯詞、聯綿詞在性質上是同類的,漢字隻用來表音,而無關乎字義,因此,它們都是“衍聲詞”,和“合義詞”為相對的概念。

拟聲詞是模拟自然界聲響而造的詞彙,是世界上所有語言都具備的成分。拟聲詞雖然也是摹仿自然的聲音,卻有很大的主觀性。自然界的聲音無限,通過我們耳朵和大腦的诠釋,主觀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語言的音位系統模拟,這樣的模拟往往會失真。

擴展資料:

馬鳴的原因:

馬的鼻腔分呼吸區和嗅覺區兩部分。呼吸區在鼻腔前部,能分泌粘液,有防止塵土和異物進入呼吸道的作用。嗅覺區在鼻腔後部上方,大腦嗅覺神經末梢就分布在這裡。它的神經細胞具有鑒别飼料,水質,以及辨别方向,尋找道路的功能。

馬打響鼻,就是為了排除鼻腔裡的異物,保證呼吸道暢通,以利于準确鑒别食物,辨認道路與方向,有時候是馬受驚時也容易打響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拟聲詞

百度百科-馬

馬的叫聲怎麼寫

嘶嘶、啾啾、咴咴、蕭蕭、咈哧。

1、嘶嘶

讀音:sī sī

解釋:牲畜鳴叫。亦特指馬發出高而拖長的、典型的鳴叫聲。

出處:丁玲《團聚》:“鳳姑把煙袋拿了來,他就嘶嘶的吸着煙。”

2、啾啾

讀音:jiū jiū

解釋:泛指像各種凄切尖細的聲音

出處:管桦《不要讓汽燈滅了》:“時常有一顆兩顆流彈,啾啾的從房頂飛過去。”

3、咴咴

讀音:huī huī

解釋:形容馬叫的聲音。

出處:李瑛《從縣城來的大路上》詩:“那匹匹揚鬃的大紅馬,止不住朝天咴咴叫。”

4、蕭蕭

讀音:xiāo xiāo

解釋:指馬鳴聲;風聲;草木搖落聲等。

出處:唐·李白《送友人》:蕭蕭班馬鳴。

白話釋義:馬兒也為惜别聲聲嘶鳴……。

5、咈哧

讀音:fú chī

解釋:象聲詞。形容呼吸時的聲氣。

示例:奔跑中的馬兒不斷發出咈哧咈哧的聲音。

馬的叫聲(象聲詞)

1.馬的叫聲,通常是指馬發出的高而拖長的、具有代表性的鳴叫聲,稱為嘶鳴或嘶聲。這種聲音在不同的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含義和使用。

2.在日常用語中,馬的嘶鳴常用來形容牲畜的鳴叫,有時特指馬的叫聲。例如,《玉篇》中描述馬嘶鳴的聲音為“嘶,馬鳴也”。

3.古詩文中,馬的嘶聲也常常用來渲染氛圍,表達情感。如《玉台新握悶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提到:“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描繪了新婦入門時,家中的牛馬都在嘶鳴的場景。

4.馬的嘶鳴不僅僅是一種聲音,它還能傳達出馬的情感狀态。在描述戰争的場景中,人們會用“人喊馬嘶”來形容戰場上的喧嚣和緊張氣氛。

5.馬的嘶聲有時也用來形容人的聲音,特别是在形容人的聲音凄楚、哽咽時。例如,唐·李颀在《聽董大彈胡茄聲兼語弄寄房給事》中寫道:“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這裡用馬嘶的聲音來形容人的悲涼和思念之情。

6.除了表達情感,馬的嘶鳴在文學中還常常用來象征或暗示更深層次的意義。馬的嘶聲可以象征孤獨、無助,也可以象征憤怒、不滿。這種象征意義的運用,使得馬的嘶鳴在文學作品中具有更豐富的内涵和表現力。

馬是叫聲用文字怎麼描述

嘶嘶、啾啾、咴咴、蕭蕭、咈哧。

1、嘶嘶

讀音:sī sī

解釋:牲畜鳴叫。亦特指馬發出高而拖長的、典型的鳴叫聲。

出處:丁玲《團聚》:“鳳姑把煙袋拿了來,他就嘶嘶的吸着煙。”

2、啾啾

讀音:jiū jiū

解釋:泛指像各種凄切尖細的聲音

出處:管桦《不要讓汽燈滅了》:“時常有一顆兩顆流彈,啾啾的從房頂飛過去。”

3、咴咴

讀音:huī huī

解釋:形容馬叫的聲音。

出處:李瑛《從縣城來的大路上》詩:“那匹匹揚鬃的大紅馬,止不住朝天咴咴叫。”

4、蕭蕭

讀音:xiāo xiāo

解釋:指馬鳴聲;風聲;草木搖落聲等。

出處:唐·李白《送友人》:蕭蕭班馬鳴。

白話釋義:馬兒也為惜别聲聲嘶鳴……。

5、咈哧

讀音:fú chī

解釋:象聲詞。形容呼吸時的聲氣。

示例:奔跑中的馬兒不斷發出咈哧咈哧的聲音。

馬是怎麼叫的拟聲詞

1、咴[huī]

2、兒[huīr]~兒[huīr]

象聲詞,形容馬叫的聲音。

擴展資料

馬在動物分類學中分類為: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馬(Equuscaballus)。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馬被人類馴化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的用途經曆了肉用、乳用、農業生産、交通運輸、軍事和運動娛樂等多個階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過程。

通過化石研究已經證實,馬屬動物的祖先—始新馬出現于5500萬年

前的北美,其身體如同狐狸樣大小,以多汁嫩葉為食,前足有四指,後足有三趾。

随後,自然界發生地形、氣候及生态變化,出現了開闊的内陸平原,馬的進化也逐漸适應了這些變化。馬的進化經曆了始馬、中馬、原馬、上新馬和真馬等主要發展階段。其主要進化特點是:體軀增大;體高增高,體高由原來的40cm增高至120cm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進化為單趾(單蹄),以利于奔跑;牙齒由低冠的阜頭結構向高冠、齒質堅硬、齒面寬而多皺結構變化,以利于采食幹草;腦容量增大。

始馬:頭頸均短,背部彎曲,體高約40cm,前足有四趾,後足僅三趾着地。前肢的尺骨、後肢的腓骨細長,但仍分開。臼齒短小,齒冠低而有阜狀突起。生活于矮樹林中,以鮮嫩多汁的樹葉和軟草為食。

中馬:體型稍大,體高約50cm,前後肢都隻有三趾,中趾特别發達,用以支持大部分體重。仍生活在森林中,并能在硬地上快速奔跑。

原馬:是重要的中間過渡形态,生活環境轉移至草原,以粗硬草為食。體型增大,牙齒更加堅硬,頭骨容積增大,面部變長。每足仍有三趾,行走時僅中趾觸地。

上新馬:距今約1200萬年,體高已有100cm左右。四肢仍各隻有三趾,僅有中趾顯露,兩側第二、四趾呈細枝狀殘餘。

真馬:最早出現于距今約100萬年前。四肢已完全成為單蹄,但與現代家馬相比仍有顯著差異,如頭骨大而狹長,齒面小而皺褶多,四肢骨細長,每足中趾發達,兩側還有退化趾骨可見。由真馬進化出家馬的四大祖先普氏野馬、森林馬、凍原馬和鞑靼馬。

通過與古DNA測序數據比較,發現普氏野馬并非家馬祖先,其分化時間是在3.8~7.2萬年之間,遠遠早于家馬被馴化時間;馬屬動物的祖先分化時間大約是在400~450萬年間;在過去的200萬年間馬的種群有很大的波動;而且發現在馬的進化過程中與免疫和嗅覺有關的通路受到了極大的選擇。

據近幾年發表在《Science》上關于哈薩克斯坦北部博泰(Botai)文化的大量證據表明:馬至少是于距今5000年前的銅器時代在歐亞草原區被馴化。最早馴化馬的目的可能有3個:一是存留多餘的捕獵馬作為食物來源,二是使役和射騎,三是用于祭祀或觀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