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怎麼當上皇帝(劉邦是怎麼當上漢王的)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劉邦是怎麼一步步當上皇帝的
  2. 劉邦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3. 古代劉邦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劉邦是怎麼一步步當上皇帝的

漢高祖劉邦自幼不務正業,遊手好閑,是個十足的流氓無賴,直到年近中年方才娶妻,論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項羽的十分之一,然而,在楚漢争霸的角逐中,劉邦卻能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逐步增長經驗,最終戰勝了項羽,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漢帝國。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劉邦最終獲得成功,當上皇帝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劉邦善于審時度勢,收買人心,巧于應變。他勝不驕,敗不餒,具有很強的韌性精神。然而,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于劉邦有一套駕馭将帥謀臣的用人之術。有幾件事就很能說明,劉邦的這項長處到底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收獲與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登基稱帝,為漢高祖。此時,天下初定,各諸侯臣屬,都罷兵歸家。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設宴款待群臣,與臣下飲酒,縱論天下事。他讓各諸侯列将們直言不諱地說出漢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認為,劉邦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夠用功名利祿和物質刺激的辦法來吸引臣子替他賣命,從而奪取天下。比如大将鲸布在由楚投漢時,劉邦對他很不客氣,沒有以禮相見,結果鲸布懊惱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殺,認為自己選錯了路。可等他到了劉邦為自己安排的住處,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飲食和物質待遇竟然和劉邦是一個樣的,于是大喜過望,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漢效力。這隻是劉邦用人的一個方面,物質享受對于貪圖物欲的人來說,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可對于張良之類的本身就出身貴族的廉政好禮之士而言,就并非是靈丹妙藥了。因為他們不慕名利。然而,這樣才華出衆的人,也對劉邦忠誠不貳了,盡心盡力,甘願為劉邦所驅使,這依靠的就主要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馭臣術了。

劉邦的馭臣之術,首要的就是聯系鄉情姻親,建立同鄉為主的骨幹隊伍。劉邦所信賴的心腹,主要是他從沛縣起事時就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蕭何、曹參、樊哙、夏侯嬰、審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呂雉的兄弟子侄們。這些人到處宣揚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他斬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呂雉放言,說劉邦居住的地方常有雲氣缭繞,這深深地影響了沛縣地區的父老鄉親,所以蕭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所支使,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比如,劉邦在征戰中,幾次将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卻被從劉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為他駕車的夏侯嬰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哙,在鴻門宴中,千鈞一發之際,怒斥項羽,保護劉邦從虎口逃脫,也表現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劉邦的精神。這些人,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們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創建和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的中堅力量。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二條,就是善于揚長避短,各盡其能。劉邦登基後,就論功行賞。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時間仍不能決定。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可武将們紛紛認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為劉邦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卻不如蕭何這種隻會動嘴皮子的人的功勞大,他們認為蕭何隻是文人,未上過戰場,隻會舞文弄墨,沒有汗馬功勞,很不服氣。此時,劉邦比喻說,打獵時追殺走獸的是獵狗,可發現走獸行迹,指示走獸之處的卻是獵人。現今的各位武将,都是隻會追殺走獸,所以是獵狗的功勞;而蕭何,是發号施令,善于發現敵情的獵人的功勞。群臣聽了劉邦這樣的話,就不再争論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待智謀之士,和對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實學的人,比如他封韓信為大将軍,并且封其為齊王。對待張良,用對待軍師的禮儀,言聽計從。劉邦任用陳平時,不為讒言所動。因為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萬世不朽的功勞。而對于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将們,劉邦則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使他們甘願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為這些武将們,攻城略地,馳聘殺場,隻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三點,就是他自己總攬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劉邦和大将軍韓信評論諸将們的能力。劉邦詢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而認為自己帶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劉邦心中妒恨地說,既然你帶兵多多益善,你又為什麼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說,陛下靠的是君權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權天授”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是吹捧之詞,可劉邦善于駕馭将帥,自己可以獨攬大權,分散小權,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們拼死拼活的賣命卻是事實。

在楚漢對峙階段時,韓信擁兵數十萬,舉足輕重,可以說,他的向背決定着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形勢。當項羽派人去說服韓信背漢連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時,韓信拒絕了,他說:“當初我投靠項王的時候,項王不過讓我做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輕,我的計策項王從來沒有聽從過;所以,後來我離開了楚國,投入了漢王的軍中。而漢王授給我上将軍印,把數萬軍隊都交給我指揮,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給我吃,又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漢王那麼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義的,我就是死也不能這麼做。”從韓信的這些話中,我們很能看出劉邦取韓信于人,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點。

劉邦的知人善用,還可以從他的臨終遺言中窺探。他在臨終遺言中說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國人選,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駕馭臣子的才能,這确實比項羽高明很多。所以,劉邦能戰勝衆多的敵人,最終奪得了天下。

劉邦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産。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砀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将砀郡兵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争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谏,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于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生平經曆:

1、早期經曆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劉邦出生于沛豐邑(今徐州豐縣)中陽裡,和盧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非常要好。幼時和盧绾交好。

長得額頭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須很漂亮,左邊大腿有七十二顆黑痣。寬厚仁愛,性格十分開朗,平時不拘小節。

後來,劉邦做了沛縣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裡以内的小官),時間長了,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鹹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2、沛縣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占了陳州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

這時,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勸縣令将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

縣令覺得有理,便讓樊哙去邀請劉邦,劉邦當時已擁數百之衆。然而此時沛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他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關閉城門,并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

二人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聞此,于是将一封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

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大家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

此時,已經是公元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48歲了。秦末農民戰争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梁和項羽。他們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

3、還定三秦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項籍入鹹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又分封各路将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今陝西南鄭)。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

同時削減劉邦軍隊至三萬人。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帥權。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後來項羽把義帝遷到郴縣給殺了。

項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論功行賞,但是實際上卻是對原諸侯勢力進行重新組合,對服從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賞,并沒有照顧原諸侯在本國的實力與影響。因此從一開始埋下亂源。而且他又拒絕了謀士自王關中的建議,堅決衣錦還鄉。

漢元年二月,諸侯罷戲下,各回國。劉邦隻好忍氣吞聲接受封号,于四月領兵入漢中、并燒毀棧道(用木闆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以示再也無意東出,以麻痹項籍。同年五、六月份,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

11月,劉邦乘機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重返關中,很快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并用計欺騙項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

項籍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最終則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這樣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

4、楚漢之争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于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将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将軍周勃斷後。

韓信揮軍進攻,采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将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随項羽退回陣中。

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緻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隻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隻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着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于是在烏江自刭而死。

劉邦于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東)。

5、君臨天下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

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衆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衆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後),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北)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号為漢,是為漢高帝。

劉邦即皇帝位後,王後呂雉改稱皇後,太子劉盈稱皇太子。劉邦根據婁敬建議,定都鹹陽以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擴展資料:

鴻門宴: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範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隻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

最後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潛入營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

張良卻說不能丢下劉邦,就将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争奪王位。

劉邦依計約到項伯,說明自己并無稱王野心,并于項伯約成兒女親家。項伯當天夜裡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通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

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隻帶了樊哙、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

項羽請劉邦入内赴宴,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

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後來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在鴻門宴上,劉邦表現出了極高的沉着與冷靜。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哙的力保之外,關鍵是劉邦的冷靜與沉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劉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鴻門宴

古代劉邦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一、楚漢相争中的兩大主角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曆史上,是楚漢相争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将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将訓練,劉邦本身非将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衆;後項羽宰制天下,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曆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争的曆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二、他們共同特點是敢作敢為,化危機為轉機

他們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夢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但為什麼他們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别?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将門貴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國動蕩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内,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鹹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憑着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别有洞見,敢于行險,善于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争峰數年後,在「楚漢争霸」中,卻讓他嘗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于讓長于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昙花一現,功敗垂成。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劉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寬宏大量,甯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谲多變的時代裡脫穎而出的原因。

三、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司馬遷《史記》得知: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隻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于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幹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将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隻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緻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衆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着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着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谏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隻宜做一名叱咤風雲的将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于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于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于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谏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并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着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緻命傷。他的成長過程,隻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四、劉邦取勝的原因:

一、以名人為榜樣,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于心計,善于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請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名子不為世人知這與項羽的名将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隻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于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裡人士的敬重。

劉邦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很多優良品,例如,他學到了用籠絡手段壯大力量的方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于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于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并于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範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着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将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緻?

二、寬容、仁慈、有大膽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玺符節,降轵道旁。諸将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鹹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甯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于現

四、為實現大謀,堅忍克己。

劉邦入關後,從樊哙、張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庫,不取分文。并當衆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範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财貨,好美姬,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财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标,他變得很能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荥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産。

總結起來,争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禀賦優于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标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鑒,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