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三國劉備前期到處投奔人,他都投奔過誰
三國呂布有個不好聽的外号,叫“三姓家奴”,說的是他分别當過丁原、董卓、王允三個人的義子,其實,若以投奔數量而論,劉備足有八人之多。這條艱辛曲折之路,也是劉備的崛起之路,從一個賣草鞋的地攤主,成長為蜀漢開國皇帝。
劉備投奔的第一個人是盧植,兩人還是師生關系,恰逢黃巾軍起義,盧植讓劉備自領本部人馬,另外又送了一千官兵,後來盧植被朝廷以“惰慢軍心”的罪名免職抓捕;劉備投靠的第二個人是朱隽,在圍攻張寶的戰役中,朱隽立功被封為車騎将軍,劉備雖然也有戰功,卻隻封了個安喜縣尉。
劉備投靠的第三個人是劉恢,張飛鞭打了督郵之後,劉備跑到代州投靠了劉恢,可是劉備覺得沒有前途,就在公孫瓒大軍途經之地等待公孫瓒;劉備投靠的第四個人是公孫瓒,兩人關系要好,以兄弟相稱,這個期間,劉備認識了趙雲,後來,公孫瓒向朝廷推薦劉備為平原相。
劉備投靠的第五個人是陶謙,劉備在平原上任後,孔融在北海被困,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伸出了援手。曹操的父親被陶謙殺了後,曹操領大軍圍攻徐州,陶謙向孔融求援,劉備也答應一起去,随後向公孫瓒“借趙雲一行”。後來陶謙死後,劉備得到了徐州,卻被呂布搶奪,自己隻能兵駐小沛。
劉備投靠的第六個人是曹操,劉備被高順打下小沛後,隻得投靠曹操,随後一同征讨呂布,并發生了“煮酒論英雄”事件,之後劉備拿着曹操五萬人馬不還,盤踞徐州;劉備投靠的第七個人是袁紹,曹操聽聞劉備奪兵搶徐州之後,立即派兵征讨,劉備大敗,妻離子散,為了躲避曹操,隻得投靠袁紹。
劉備投靠的第八個人是劉表,曹操釋放關羽,關羽尋得在袁紹營地的劉備,因為關羽曾斬殺過袁紹大将顔良,所以劉備不得不離開,最後投靠了荊州劉表,被安頓在新野。赤壁之戰後,劉備抓住機會,得到了荊州五郡,随後兵進西蜀,奠定了霸業。
三國曆史:劉備先後都投靠過何人
呂布有個外号,叫三姓家奴,說的是他投奔過多人,分别當過丁原、董卓、王允三個人的義子。其實,如果單以投奔論,呂布投奔過的人絕對沒有劉備多,投奔人數之多,看成三國演義第一。當然,劉備的投奔和呂布的投奔完全不是一回事,結果也完全不同。
劉備投奔過哪些人?讓我們先來盤點盤點。
劉備首先投奔的人是盧植。
盧植是的劉備老師,他們兩是熟人。三國演義開篇介紹劉備時就說:年十五,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瓒等為友。盧植見有人來幫忙,很高興,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正值盧植與黃巾軍将領張角對抗,盧植便讓劉備領本部人馬,外給一千官軍,去颍川打探消息,約期圍剿。劉備到了颍川,見了皇甫嵩、朱隽,黃朱二人分析了形勢後,覺得盧植處可能遭黃巾軍圍困,讓劉備領兵回去救援。不料才到半路,盧植就被朝廷以惰慢軍心的罪名逮了。
劉備投奔的第二個人是朱隽。
劉備離開盧植後,恰好遇上董卓被黃巾軍圍困,便上前救了董卓。怎奈董卓甚輕之,不為禮,三人就投奔朱隽。劉備也認識朱隽,朱隽也很歡迎劉備,于是合力圍攻張寶。在圍攻張寶的戰役中,朱隽立了大功,被封為車騎将軍。劉備也是有功之人,但是關系不夠硬,隻得了個安喜縣尉。于是離開朱隽,去當縣尉。
劉備投奔的第三個人是劉恢。
張飛鞭打了督郵,劉備的縣尉也做不成了。兄弟三人往代州投劉恢。
劉備投奔的第四個人是公孫瓒。
劉備見在劉恢手下沒啥前途,就在公孫瓒大軍途經的路邊迎接,然後順利加入公孫瓒集團。公孫瓒是劉備的老熟人,二人相見便以兄弟相稱。公孫瓒帶領劉備人馬一起加入了以曹操為發起人,以袁紹為盟主的反董同盟。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兩場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戰鬥即發生在這一時期。公孫瓒與袁紹争地盤,戰于磬河,在劉備、趙雲的幫助下扭轉了戰局。劉備就在這期間認識了名将趙雲。但公孫瓒和袁紹都接受了董卓的調停,二人停戰。公孫瓒向朝廷推薦劉備為平原相。
劉備投奔的第五個人是陶謙。
劉備在平原呆了一段時間。孔融在北海被圍困,太史慈沖出重圍找劉備解圍。劉備相當仗義,率軍幫孔融解了圍。曹操的父親被陶謙手下的一名将領殺了,曹操領大軍圍陶謙,陶謙派人往孔融處求援。孔融又請劉備一起去救援。劉備答應了,但是先去了公孫瓒處借兵,并說更望借趙子龍一行,公孫瓒同意了。曹操因呂布進犯兖州,不得不退兵,劉備撿了個便宜。陶謙要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以不仁不義為辭堅決不要,隻答應在小沛屯駐,以保衛徐州。陶謙死後,劉備得了徐州。但是不久之後徐州就被呂布奪了。劉備無奈隻能與呂布講和,領了家小仍舊屯兵小沛。
劉備投奔的第六個人是曹操。
劉備屯兵小沛。曹操約劉備一起進攻呂布,劉備答應了。但是回書卻被呂布謀士陳宮截獲。呂布派高順張遼攻打小沛。小沛陷落,劉備兄弟妻小失散。沒辦法,劉備隻得投靠曹操。曹操攻破下邳城,劉備與曹操在白門樓一同處決了呂布。劉備與曹操同回許都後,發生了煮酒論英雄一事,劉備心驚,找了個借口,離開許都,脫離了曹操的控制。
劉備投奔的第七個人是袁紹。
劉備離開曹操後,回到徐州,與袁紹聯合,以讨漢賊以扶王室的名義進攻曹操。結果劉備被打得落花流水,妻小并關羽都被曹操抓了。劉備無奈,隻好投奔袁紹。
劉備投奔的第八個人是劉表。
劉備在古城彙合了關羽張飛後,想要脫離袁紹。于是假意往荊州說服劉表一起讨伐曹操。袁紹相信了,放走了劉備。
離開袁紹後,劉備屯軍汝南,趁曹操與袁紹互相厮殺的時候,率兵想要趁虛進攻許都。很不幸,劉備又被曹操打敗,損失了許多人馬。不得已去投劉表。
劉表是劉備投奔的最後一個人。在劉表處,劉備過得并不順心。劉表身邊蔡瑁等人時時想置劉備于死地。于是有了劉皇叔躍馬過擅溪。
劉備三顧茅廬得了諸葛亮,聯合東吳打了場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劉備事業走向成功的基礎,也奠定了曹、孫、劉三分天下的大勢。從此,劉備有了安身立命的地盤,與曹操、孫權一起成三分之勢,鼎足而立。
劉備前後共投奔過八個人。一路走來,創業之路異常艱辛。劉備要成功,必須要借助别人的勢力。因為劉備是草根出身,沒有雄厚的基礎。劉備走的路是對的。投奔給劉備帶來了好處。
1、劉備在投奔過程中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劉備投奔盧植,盧植就給了他一千人馬;投奔公孫瓒,公孫瓒推薦他當平原相;投奔陶謙,徐州就是他的了;投奔曹操、袁紹,都得了許多人馬。一路下來,劉備的實力不斷壯大,才有與孫權、曹操争奪天下的本錢。
2、劉備在投奔過程中招攬了許多人才。
劉備是一個善于招賢納士的人,在投奔過程中,他招攬了糜竺、孫乾等謀士,趙雲等武将。特别是趙雲,後來受封五虎上将,為蜀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3、劉備在投奔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割據軍閥,擴大了劉備的交際圈,增強了劉備的影響力。
在與各類人物接觸中,劉備的眼界逐漸開闊,認識的人多了,路子也就多了。另外,在不斷的投奔過程中,劉備的名号越來越響亮,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像劉備這種兵少将寡的人,要不是投靠了朱隽,他不可能當上縣尉;要不是投了公孫瓒,他連和曹操袁紹等人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哪來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要不是投靠了曹操,哪來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從劉備的投奔經曆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善于借勢。人在江湖,必須學會借助别人的勢力來成就自己的事業。特别是草根階層更應該如此。
2、一個人要有最基本的底線,要有道德。中國社會是以儒家為根基的社會,儒家講仁義,講忠孝。劉備一生堅守仁義這條原則,這是他區别于呂布的地方。呂布也是四處投奔,但是他見利忘義,毫無仁義忠孝可言。他和曹操對壘,曾經大言不慚地說:漢家城池,諸人有分,偏爾合得?為投董卓,不惜殺死義父丁原;為了貂蟬,不惜出賣又一個義父董卓。這種不仁不義之人,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有人說,劉備投了曹操,然後又反過來攻打曹操,這難道不是不仁不義嗎?這得看大勢。當時的形勢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進攻曹操師出有名,他樹立的大旗是讨漢賊以扶王室,他不是為私,而是為公,是為天下。所以,道德必須有,底線必須堅守。
3、不能讓你的合作夥伴覺得你是危險的,而要讓他知道你的到來對他是有幫助的。這個也很好理解,誰會跟一個威脅到自己利益的人合作?呂布就是一個常常威脅到合作夥伴利益的人,所以到最後沒有人願意跟呂布合作。
劉備自始至終扮演的是忠厚長者謙謙君子的形象,他投奔的人,除了曹操以外沒人覺得他會威脅到自己。劉備從來不顯露自己的鋒芒。曹操對陳宮說過:甯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種極度自私的話;呂布對王允說過: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這樣的豪言壯語。但劉備從來沒有在人前提過自己的理想。隻在酒後失言,說了句: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說完自知失言,再沒有提起過。曹操、呂布、孫策、袁紹、董卓等等都是鋒芒畢露的人物,隻有劉備是忠厚長者,每投奔一處,人家有願意接納;每到一處,皆得人心。這也是劉備能從草根階層崛起而成為皇帝的原因。
三國時期劉備先後投奔哪些人籬下
投奔公孫瓒,被表為别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與劉備一起前往救援,劉備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到徐州後,陶謙又給劉備增丹楊兵四千,劉備于是又歸屬陶謙。
建安元年(196年),在徐州被封宜城亭侯。劉備為袁術呂布所敗,回到小沛。不久,呂布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春,衣帶诏事發。曹操親征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逃往青州,随袁譚到平原,袁紹離開邺城二百裡來迎接劉備,此時又歸屬袁紹。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親自讨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遂屯于新野。
後來的赤壁之戰以及奪取西川,與孫權和劉璋算是聯盟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