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怎麼死的(劉安的下場)

biang 中華百科 912

本文目錄

  1. 劉陵怎麼死的
  2. 劉遷是誰,怎麼死的
  3. 淮南王劉安,最後是怎麼死的

劉陵怎麼死的

劉陵,這位西漢公主,因父親淮南王劉安的謀反事件而遭遇不幸。元狩元年,劉陵的命運發生了轉折,因淮南王的叛逆陰謀暴露,她不幸被連坐,結束了生命。劉陵是劉長長子劉安的女兒,實際上與漢武帝有着血緣關系,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因其聰明才智被送往長安,意圖在宮廷中建立聯系。

然而,劉安并非安分之人,他的謀反計劃早已醞釀。門客雷被因不慎傷害了劉安之子而遭到排擠,他選擇投奔漢武帝,揭發了劉安的圖謀。漢武帝對劉安早有防備,推恩令的實行加劇了對劉安的猜忌。劉安的封地被剝奪,随後他的門客伍被和孫子劉建的告發坐實了他的罪行,最終導緻了劉安的死亡,劉陵也随之受到了牽連,凄慘地結束了她的生命。

劉遷是誰,怎麼死的

劉遷(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太子

劉遷(?-前122)淮南王劉安太子。

劉遷

武帝建元末年,其父安修治攻戰之具,欲圖帝位,他與其母荼、妹陵積極參予謀劃。好舞劍,與郎中雷被相格,為被誤刺,被恐,逃往長安上書告其謀反。後太子庶兄子建因失寵亦使人上書告謀反,武帝合廷尉窮治,遂被誅。其母荼,妹陵及公卿賓客等被殺者數千人。

淮南王劉安,最後是怎麼死的

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淮南王--劉安

公元前179--前122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衆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内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制藥,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号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産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盡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讨”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着準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于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号。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别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号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裡待不下去了。雷被于是向劉安請求:跟随大将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并将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诏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着“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準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谏言得不到采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将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隻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将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于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僞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漢王朝的創立者高祖劉邦共生有8個兒子,劉安的父親劉長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後,劉邦在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茶等諸侯王的“勸進”下,由“漢王”搖身一變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曆史性過渡。漢王朝建立後,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并最終将英布擊敗。此後,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争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各諸侯王之所以會與中央政權離心背德,關鍵的原因就在于他們都不姓“劉”。于是,劉邦開始将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到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時,總共有9位劉氏子弟被封為諸侯王,其中劉長“接”了英布的“班”,被父親立為淮南王。淮南國共領有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壽縣。

不過後來曆史的發展卻表明,劉邦總結出的這條“經驗教訓”實在是荒唐透頂得很,被他親自冊封為諸侯王的劉氏子弟,随着羽翼的豐滿和勢力的膨脹,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老路,他們不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甚至公然與朝廷分庭抗禮、“叫起闆”來。漢文帝即位沒多久,濟北王劉興居便舉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漢文帝劉恒“待以兄弟之禮”的淮南王劉長也起了叛心。

劉長的生母趙姬原是趙王張敖的姬妾,當年劉邦伐秦經過趙國時,趙王将趙姬獻給了劉邦,趙姬在和劉邦一番巫山雲雨之後竟有了身孕。後來張敖叛亂,趙姬受牽連被捕,她在生下劉長後憤而自殺。由于有了這樣的出身,劉長從小便養成了不太正常的心理,在被立為淮南王後,他更是将這種變态的心理發展到了極緻,平素為人傲慢,驕橫無比。到漢文帝時,劉邦的兒子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隻有漢文帝和劉長,因此,劉長做起事來更是驕縱妄法,無視朝廷的各種典章制度。比如他因為怨恨大臣辟陽侯當初沒有替生母趙姬辯白,甚至用袖中藏着的一把鐵錐,親手将辟陽侯殺死。劉長不僅在淮南國内不用漢法,而且還自己任命起各級官員來,小小的淮南國,俨然成了不在漢王朝統治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174年,劉長暗地裡派人與太子奇等勾結,并打算聯合閩越人和匈奴人聯手叛亂。很顯然,像劉長這樣的“公子哥兒”,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并非輕而易舉的事,他的密謀很快便被朝廷發覺,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漢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并未依法處劉長極刑,而是将他廢爵流放蜀郡。劉長在發配途中絕食而死,年僅25歲,死後被谥為淮南厲王。劉長死後,淮南國被取消,收歸中央管理。

兩年後,漢文帝又想起了劉長這個自殺了的弟弟,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便下诏将劉長4個年僅七八歲的兒子都封了侯;到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再次下诏,将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和廬江),分别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其中長子劉安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出任淮南王。

“死結”帶來的禍端

寄望于幼年便慘遭喪父之痛的劉安能對漢王朝忠心耿耿,這顯然是癡人說夢。事實上,劉安的一生,始終就是在對朝廷的不滿、怨恨和異心頻起之中度過的。

劉安不同于自己驕橫無比的父親,他喜歡交遊賓客,在做淮南王時,他招募的賓客和術士最多時竟達到了幾千人。這些賓客在淮南王府不僅從事講學、煉丹之事,而且還經常與他進行為政、治學以及做人的讨論。劉安也不同于一般的皇室子弟,他從小就不太喜歡騎馬、打獵,而是愛好讀書、學藝、彈琴,尤其熱衷于道家黃老之術。由于天資聰明,加上勤奮好學,到漢武帝時,劉安已“流譽天下”,成了國内頗有名氣的學者,在各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漢武帝對他這位才華出衆的皇叔很是欣賞,曾專門召他來長安撰寫《離騷傳》。據說漢武帝清晨下達了诏令,劉安中午就把《離騷傳》給寫好了,漢武帝看過後連聲稱贊。

然而,盡管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讨”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着準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于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号。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别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号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裡待不下去了。雷被于是向劉安請求:跟随大将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并将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诏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着“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準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谏言得不到采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将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隻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将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于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僞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劉安死後,朝廷嚴厲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牽連被殺者多達數千人。此後,漢武帝下诏廢除了淮南國,将淮南故地改為九江郡,收歸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無為”的經典之作

淮南王劉安帶着滿腹的怨恨和遺憾,匆匆走上了不歸之路,但這位博學之士卻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财富———被近代學人梁啟超稱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劃時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稱為《淮南鴻烈》或《鴻烈》,是劉安在做淮南王時,“招緻賓客方士數千人”撰寫而成的。此書雖為多人合作完成,但“為人好書”、“善為文辭”的劉安,則被公認為是名副其實的“主編”,《淮南子》中必定有他親自撰寫的文章,這本書也大體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為鴻篇巨制,共有“内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内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是漢代道家學說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僅僅隻剩下“内書”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别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說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說與戰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系統的宇宙生成論。作為西漢時期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百科全書,《淮南子》所蘊含的史學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們後人去進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羅颀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豆腐之法,始于前漢淮南王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