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呂雉(劉邦的皇後)是怎樣的一個人
呂雉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因為她一有氣魄,二有政績。
在中國曆史上,喜歡玩玩權力、搞搞政治的女人為數不少,皇家宮廷中總是不乏一些熱衷于幹預朝政的女人。但真正玩出點名堂搞出點氣候的,擇其要者,不過如呂雉、武則天、慈禧太後等寥寥兩三個而已。呂雉可以說是兼有武則天和慈禧太後的作為,因為她在兒子惠帝在位期間,整整七年都在與慈禧太後一樣“垂簾聽政”,等到惠帝去世,她就正式與武則天一樣“臨朝稱制”。什麼叫做“稱制”?在古代,皇帝之言一曰“制書”,一曰“诏書”。比如聖旨前面總有“奉天承運,皇帝诏曰……”的字樣。“稱制”實為天子的特權。呂雉稱制,也就是掌天子之權、行天子之事。所以呂雉雖然不曾擁有皇帝的名義,但她實際上已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的女皇帝。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她列了一個《呂太後本紀》,甚至用“高後”紀年,而那個“有名無實”的漢惠帝,司馬遷反倒不願勞神費力為他作傳。要做到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人,成為這樣一個改變曆史的“有實無名”的女皇,沒有宏大的氣魄能行嗎?
在呂雉垂簾聽政和臨朝稱制的15年之中,天下安定,戰亂不起,盜賊不生,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簡直就是一個歌舞升平的時代,幾乎可以與杜甫《憶昔》中所描寫的“開元盛世”相提并論。《史記·呂太後本紀》說:漢惠帝和呂太後在位時,黎民百姓脫離了戰國時期的戰亂之苦,君臣都希望在“無為”的原則下休養生息,所以漢惠帝垂衣拱手,呂太後代行天子職權,不出門戶而發号施令,天下安然無事。刑罰很少使用,而罪犯卻越來越少。老百姓一心務農,自然也就豐衣足食了。
像這樣的一個既有宏大氣魄又有良好政績的太後,照常理說,應當被譽之為天縱奇才、英明神武,應當被視之為“聖主”、“明君”。不過呂雉可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實際上,甚至在她尚未去世之時,呂雉就已經背上了邪惡之名。這惡名,當她在世時便如影随形,揮之不去,令她身邊的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她去世之後,則有如附骨之俎,無從擺脫,令她千秋萬代永世不得翻身。兩千年多來,中國曆史對呂雉的評價一直是固定不變的;漢代以降,對呂雉進行筆誅口伐聲讨的文字曆代都有所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呂雉幾乎已經成了邪惡的代名詞。
這是什麼緣故?
是因為呂雉的“獨裁”麼?但是中國曆史上的所有帝王,沒有一個不是獨裁者。是因為呂雉的“篡權”麼?但是中國曆史上的所有開國皇帝和為數不少的野心家,也都是篡權者。為什麼那些獨裁者和篡權者都可以逃脫譴責,而唯獨呂雉卻無法避免?這種奇怪之極的事情大約有三個原因:性别、姓氏、性格。
首先是由于呂雉的性别。呂雉是女人。盡管中國的男人不見得各方面都比女人強,事實上懦弱無能一如女子的男人還多如牛毛,但是越是無能的中國男人似乎就越是看不起女人,而越是能幹的女人似乎就越是被中國男人所非議。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女人就隻能是男人的天然的附庸和工具,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是天經地義的秩序。因此,牝雞司晨、女人亂政乃是中國傳統觀念中最為深惡痛絕的現象之一。
其次是由于呂雉的姓氏。呂雉姓呂。這是打娘胎裡就注定了的。不過,“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妻從夫姓”、“夫唱婦随”……,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設計出來的天經地義的人倫秩序。現在這個名為“呂雉”的女人,居然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要反過來把劉氏的江山改姓為“呂”,這豈非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行為?
第三是由于呂雉的性格。呂雉的性格一方面是“剛毅”。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女性形象大相徑庭。在漢語中,“女強人”至今還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呂雉的性格還有一方面是“狠毒”。古往今來,偉大的政治家少有不狠毒的,但是,人們也許能夠接受男人的狠毒,卻不能容忍女人的狠毒。更為無法容忍的是,呂雉的心狠手辣幾乎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她的一生都有哪些作為?她究竟是如何背上惡名的?
《史記·呂太後本紀》說:“呂後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後力。”“佐高祖誅大臣”毫無疑問乃是呂雉的專長,韓信、黥布(即英布)、彭越被誅,呂雉都參與其事。至于“佐高祖定天下”一般說來是将士謀臣們幹的事情,好像與呂雉無關。但是不然。呂雉自有她的獨特方式來輔佐劉邦。
呂雉進入曆史的視野,是她和劉邦有了聯系之後。呂雉的父親呂公,跟沛縣縣令有些交情,經常到沛縣做客,後來為了躲避仇人,幹脆把家也搬到沛縣來了。本縣的豪紳和官吏聽說縣令家來了貴客,照例都去送禮祝賀。一般的小吏送禮金都不滿一千錢。劉邦當時是沛縣的小小亭長,氣派卻着實不小,明明身上不名一文,卻偏偏要在名貼上寫着“賀禮一萬錢”。名貼遞了進去,呂公看了大吃一驚,趕緊到門口迎接,一見到劉邦的相貌,頓時肅然起敬,領他到堂上去坐。劉邦也不謙讓,自己就徑直坐了上座。酒宴結束時,呂公将劉邦留下,說:“我年輕時就喜歡給人看相,一生閱人無數,卻從未見過像你這樣的貴相。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希望你好自為之。我有個親生女兒,願意做你的小妾,希望能夠一輩子伺候你。”呂公回家後,宣布今天為女兒物色到了女婿,此人就是泗水亭長劉季。呂老太太老大不高興:“你以前總說我們女兒與衆不同,一心想要把她嫁給貴人。沛縣縣令要求娶她,你都不同意,怎麼現在就稀裡糊塗地許配給劉季了呢!”呂公說:“這不是你們女流之輩所能了解的。”其時劉邦已經四十出頭,早已與曹氏成婚多年,而且已經有了長子劉肥。這個呂雉,居然也就毅然決然心甘情願甚至痛痛快快地嫁給了劉邦。呂雉這個女流之輩,看來的确非比尋常,與衆不同。
呂雉的這種簡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有三種解釋的可能:一、盡管也是一個女流之輩,呂雉卻十分了解父親此舉有深意寓焉,因為她一向非常信任父親相人的才能,于是順從了父親的安排。二、呂雉曾經聽到關于劉邦的種種奇事,例如一條蛟龍盤旋在劉太婆身上,使她懷孕,生下劉邦;又如酒店的老闆每每在劉邦醉倒酣睡之際,看到劉邦的背上有一條龍。根據這些傳聞,加上父親的看相,呂雉斷定劉邦決非常人,于是同意嫁給劉邦。三、司馬遷說,呂雉“為人剛毅”,那麼她一定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不妨設想,這件事情背後的真相,其實是呂雉自己“巨眼識英雄”,早已相中了劉邦,然後讓父親呂公出面向劉邦提親。這種設想并非毫無道理,甚至十分的合情合理。呂雉之發現劉邦,一如後來卓文君發現了司馬相如、紅拂女發現了李靖。卓文君、紅拂女的所作所為,呂雉當年已經捷足先登了。所以呂雉也是一個見識非凡的女中豪傑。隻是呂雉的行為,比文君和紅拂更多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和妖異的氣氛。這種色彩和氣氛使人覺得,呂雉不僅具有一個女中豪傑的特點,而且同時具有一個女巫的特點。因為下面将會看到,呂雉本人似乎也會看相,甚至比看相更為高深,能夠“望氣”。既然持有這種巫師般的特異功能,則發現劉邦實屬理所當然之事。
呂雉嫁給劉邦後,兩人的感情似乎不錯,很快有了一雙兒女,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這幾年來,呂雉也不過是吃糠咽菜,種田務農,操持家務,蹉跎歲月。劉邦也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地混着日子,心安理得地做着亭長,似乎早已把“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抛到腦後。呂雉看在眼裡,決定及早促使劉邦覺悟發奮,于是心生一計。
劉邦任亭長,平時也沒什麼大事,常常回家幫呂雉種地。呂雉自然對劉邦回家的時間了如指掌。一天,呂雉帶着兩個孩子在田間除草。有一個過路的老人向她讨水喝。那老頭一邊喝水一邊端詳着呂雉說:“夫人乃是天下貴人。”呂雉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老頭看了惠帝說:“夫人之所以顯貴,正是因為有這孩子。”再看魯元公主,也是貴人之相。老頭剛走,劉邦前後腳就來了。呂雉立即把剛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劉邦趕緊追了上去,問那老頭。老頭說:“剛才給您夫人和孩子看了相,他們都像您,您的相貌真是貴不可言。”劉邦向他道謝:“假如真像您說的那樣,我将來決不會忘了您的恩德。”後來劉邦果然顯貴了,那老人卻已不知去向,再也找不到了。這無名老人看相的一幕,必是呂雉所導演無疑。本來,呂雉自己或呂雉的父親呂公已經為劉邦看過相,早已預設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再設計一個神秘的無名老人,其目的無非是再次提醒劉邦覺悟自己的使命而已。
劉邦私自放走了前往骊山服役的囚徒,随即亡命江湖,有一陣隐藏在芒、砀一帶的深山大澤之中。呂雉每次帶人去找劉邦,總是一找就找着了。劉邦很是奇怪,問是怎麼回事。呂雉說:“你所藏的地方上面常常籠罩着一股雲氣,我看準了雲氣,跟着雲氣走,就往往能找到你。”劉邦聽了非常高興。所謂“雲氣”雲雲,顯然也是呂雉耍的一個花招。因為當時劉邦與沛縣的聯系全是通過樊哙,而樊哙則是呂雉的妹夫,有了樊哙指引,還怕找不着劉邦嗎?再者,秦始皇巡遊東方意圖鎮壓“天子之氣”一事,早已傳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呂雉于是因勢造型,就地取材,順手望空抓來了一團雲氣便罩到劉邦頭上。既有女巫呂雉的花言巧語在先,不由得劉邦不将“東南有天子氣”的說法和自己聯系起來。
至于“赤帝之子斬白蛇”的傳說,似乎也可以歸之于呂雉的手筆。劉邦确實在道上斬殺了一條白色大蛇,但是把白蛇看作“白帝之子”,這種解釋卻不是劉邦本人做出的。或許正是呂雉串通劉邦身邊的親信,如樊哙和夏侯嬰等人,編造出這樣的神話。
總之,呂雉在劉邦崛起之前,曾經多次裝神弄鬼制造聲勢,意在堅定劉邦的信心,促成劉邦的自覺,讓劉邦覺得自己确實是個不平凡的人。而那些追随劉邦的人,也對他日漸敬畏起來。沛縣的一些“少年”、“壯士”,聽到劉邦的這些奇事,也都想去歸附于他,這些人後來成了劉邦奪取天下的中堅力量,裂土封侯者不乏其人。男人成就事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信心,革命從來離不開大量的宣傳。這兩個道理,呂雉都認識得極為深刻,把握得十分到位。有了呂雉暗中主持和策劃的宣傳,劉邦在沛縣的聲望和影響也就逐漸上升,直到他被推為“沛公”為止。劉邦既然以沛公的名義舉事,呂雉于是可以退居二線耐心等待了。打打殺殺的事情,自有那些男人們去承擔。然而呂雉對早年劉邦的幫助,恐怕并不比蕭何和曹參來得小。
呂雉當年對自己的賞識、激勵、造就之功,劉邦是心領神會的。因此,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劉邦對呂雉相當的信任也相當的放任。這種信任和放任主要表現為三件事情:一、立呂雉的兒子劉盈為太子;二、呂雉可以先斬後奏,誅殺韓信;三、夫妻分工:劉邦常年在外征戰,關中後方的事情,表面上是托付給蕭何,實際上是托付給呂雉。
根據此消彼長的自然法則,一個精明強幹、為人剛毅、頗有丈夫氣概的女人,在女性魅力方面不免有所缺乏,勢必不能長久赢得丈夫的歡心,更何況呂雉的丈夫是那個向來“好酒及色”的劉邦!當劉邦定天下、即帝位之後,呂雉随即感到自己作為劉邦的政治夥伴的重要性便有所降低。當劉邦迷上柔情似水、能歌善舞的戚夫人之時,呂雉更是感到自己受到了極其嚴重的傷害。當劉邦打算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之時,呂雉馬上發現自己的地位其實岌岌可危,随即意識到應當勇敢地起來保護自己。
一個女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如何保護自己?首先必須盡可能地鞏固自己既有的地位。于是呂雉不惜勞動張良,不憚設計騙局,務必要在劉邦去世之前,竭盡全力地阻止更換太子,千方百計地保住“太後”的位置。費盡了千辛萬苦,此事終于圓滿解決。這時呂雉的思想又前進了一大步:為了一勞永逸地鞏固自己的地位,最佳的選擇就是盡可能地手握權力。于是呂雉越來越迷戀權力,越來越渴望擴展權力的範圍。然而為了最有效地鞏固自己的地位,盡可能地擴展自己的權力,首先又必須盡可能地消滅一切異己的力量。
從劉邦病危直到他去世的那段時間,盤旋在呂雉腦海中的正是這個問題。她想得如此專注投入,以至于把劉邦的遺體和後事遺忘在一旁,過了四天還沒有發喪。呂雉秘密招審食其前來商量:“那些将領們先前同皇帝一樣,都是普通百姓出身,後來他們向皇帝北面稱臣,還常常為此心懷不滿,悶悶不樂,如今卻要他們事奉年輕的新皇帝,估計他們更不會心甘情願。看來不把這幫人統統殺掉,天下就不會太平。”郦商聽到了這個消息,趕緊去找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已經駕崩四天了還不發喪,太後想要誅滅所有的将領。要是真的這麼做的話,天下就危險了。如今陳平和灌嬰統率着十萬大軍鎮守荥陽,樊哙和周勃統率着二十萬大軍平定燕、代,他們要是聽說皇帝駕崩後将領們都遭殺戮,必定聯合起來,回軍進攻關中。那時大臣們在朝廷叛亂,諸侯們在外面造反,覆滅的局面隻是翹足而待的事情了。”審食其進宮去将郦商的話告訴呂雉,呂雉這才勉強壓制内心的沖動,回心轉意,為劉邦發喪,大赦天下。
然後惠帝即位。惠帝隻是一個為呂後随意操縱的傀儡皇帝,在位七年後就去世了。呂雉掌握了七年的大權,政治經驗益發豐富,比起當年劉邦去世時的沖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惠帝發喪期間,當年的女巫搖身一變,成了戲子。呂雉隻是一味幹嚎,沒有眼淚。張良的兒子張辟強當時年方十五歲,卻已瞧出其中的蹊跷,對陳平說:“太後隻有惠帝這麼一個兒子,如今唯一的兒子去世了,她卻隻是幹哭而不悲痛,您知道其中的緣故嗎?”陳平問:“什麼緣故?”張辟強說:“這是因為皇帝沒有年紀較大的兒子,太後怕鎮壓不住你們這班大臣。如果丞相提請太後拜呂台、呂産、呂祿為将軍,統轄南北兩軍,并且讓呂家的人都入宮做事,執掌大權,這樣太後才會心安,你們也才能避免禍患。”陳平就按張辟強的建議做了,呂雉果然十分滿意,這時她哭起來才顯得有些悲痛了。
新皇帝年幼,朝廷所發号令,一概出自呂雉。呂雉行使皇帝之權以後,獨斷專行,大張旗鼓地封諸呂為王。呂氏家族掌握朝廷大權,便從此開始。
可是這個小皇帝雖然是孝惠帝的兒子,卻不是孝惠皇後所生。皇後當年是假裝懷孕,把後宮嫔妃所生的一個嬰兒抱來冒充自己的兒子,殺了他的母親,立他為太子。惠帝去世後,這個太子被立為新皇帝。後來小皇帝稍微懂事了,無意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便揚言以後要報仇雪恨。呂雉擔心他将來作亂,先是把他秘密地囚禁起來,對外聲稱皇帝得了重病,随後就想廢掉他。呂雉對群臣說:“凡是擁有天下治理萬民的人,必須能夠像上天一樣覆蓋萬物,像大地一樣容載萬物。皇帝以愉悅仁愛之心去安撫百姓,百姓才能高高興興地來侍奉皇帝,這樣上下心情舒暢,感情融洽,天下才能大治。如今皇帝久病不愈,以至神志失常,不宜再把天下托付給他,應該另外找人替代他。”群臣誰敢不從?紛紛叩頭如搗蒜:“太後為了天下百姓,對安定宗廟社稷考慮得如此深遠,我們願意俯首聽命。”于是呂雉便廢了皇帝,最後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将他殺了。然後又立了一個皇帝,然而不再改稱元年,因為呂雉自己一直就在行使皇帝職權。
這絕不是呂雉第一次殺人,也絕不是呂雉最後一次殺人。在呂雉垂簾聽政和臨朝稱制期間,與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張自己的權力同時進行的,就是不遺餘力地排除異己、消滅敵人。
敵人都是誰呢?這是一目了然的。在呂雉看來,凡是反對呂氏家族的人,或者說反對諸呂封王的人,一律都是她的敵人。而最反對諸呂封王的,自然是劉氏皇族了。呂雉前後一共害死了三個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比如劉友。劉友的王後是呂家的女兒,劉友不喜歡她,而寵愛其他姬妾。那呂家女兒懷恨在心,惱怒而去,到呂雉那裡诽謗劉友有謀反罪,誣蔑劉友說過這樣的話:“呂氏怎麼能夠封王!等太後百年之後,我一定要盡誅他們!”呂雉聞言大怒,當即發令召劉友來京。劉友來到京城後,呂雉把他晾在官邸中不予接見,并派衛隊将他圍困起來,不給飯吃。劉友的臣下有暗中送飯的,一經發現,立即下獄。就這樣将劉友活活餓死。死後隻許以平民之禮,将他随便葬在長安城外的亂墓之間了事。
齊王劉肥也差點送命在呂雉手裡。惠帝二年,劉肥進京朝見。一日,惠帝和齊王在呂雉面前設宴飲酒。惠帝因齊王是自己的哥哥,就按照家庭的禮節,請他坐在上首。呂雉見了很不高興,命人倒了兩杯鸩酒,擺在齊王面前,讓齊王站起來敬酒為她祝福。齊王站了起來,惠帝也跟着站了起來,端起酒杯,打算和哥哥一起向呂雉祝福。呂雉慌了,連忙起身打翻了惠帝手中的酒杯。齊王這才察覺酒中有鬼,便佯醉離席而去。後來經過打聽,證實果然是鸩酒。齊王驚恐萬分,唯恐不能從長安脫身。有人建議道:“太後心裡隻有惠帝和魯元公主。現在大王擁有七十餘城,而魯元公主才幾座食邑。如果大王能夠獻出一個郡的封地給太後,作為魯元公主的湯沐邑,太後一定高興,而大王您也就高枕無憂了。”齊王便向太後獻上城池,并尊魯元公主為齊王太後。呂雉這才放過劉肥而不殺。
然而呂雉的頭号大敵,毫無疑問,自然便是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了。既然劉邦已死,呂雉便可以毫無顧忌地随心所欲地實施她的報複行為。
呂後下令将戚夫人囚禁起來,同時派人召趙王進京。使者去了好幾次,也沒能将趙王召來。最後趙王的丞相周昌對使者說:“趙王年幼,當初高帝将趙王托付給我,聽說太後痛恨戚夫人,要把趙王召去一起殺害。所以我不敢讓趙王去送死。況且趙王也在患病,不能奉诏前往。”呂雉大怒,先将周昌調離趙王身邊,再派人去召趙王。趙王不敢對抗太後,隻得應诏前來。惠帝知道太後痛恨趙王,就親自到霸上将他迎進京城,和趙王一起進宮,一同飲食起居,企圖保全趙王。呂雉摩拳擦掌,虎視眈眈,卻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機會。一天清晨,惠帝出去射箭,趙王年幼貪睡,不能早起同去。呂雉獲知趙王獨自在家,立即派人送去鸩酒。當惠帝趕回來時,可憐的趙王早已被毒死。接着,呂雉便開始對付戚夫人。砍去她的手腳,挖去她的眼睛,熏聾她的耳朵,灌啞她的嗓子,把她扔在廁所裡,管她叫“人彘”。“彘”也就是豬,當時的廁所是和豬圈連為一體的。所謂“人彘”,也就是把戚夫人和豬關在一起。惠帝偶然見到這個怪物,一問才知道這就是戚夫人。惠帝當場放聲大哭,回去一病不起,卧床一年有餘。然後惠帝派人對母親說:“這不是人幹的事情!我作為你的兒子,實在是沒有臉面再來治理天下了。”從此惠帝整日沉湎于酒色,不問朝政。
孔子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願孔子的詛咒降臨于呂雉!當呂雉發明了“人彘”這種慘絕人寰的酷刑之時,她便已經注定要背上永遠無法擺脫的邪惡之名。的确,這時呂雉的面孔不但狠毒,不但殘酷,不但醜陋,而且明顯地透出一股邪惡的氣息,時隔兩千餘年,那股邪惡的氣息還令人不寒而栗。
呂雉處心積慮,慘淡經營了整整15年,一邊打擊劉氏,一邊扶植呂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眼看就要令劉氏江山易姓,便在這時,呂雉死了。
臨死之前,呂雉告誡呂産、呂祿:“當年高帝曾與大臣們訂立白馬之約,約定‘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如今呂家的人被封為王,大臣們一定心中憤憤不平。現在我要死了,皇帝又年輕,恐怕那些大臣們會趁機作亂。你們務必要牢牢掌握兵權,保衛皇宮,千萬不要為我送喪,不要被他們所控制。”
大約是由于呂家的精華已經全部集中到了呂雉身上,呂氏家族除了呂雉一人,隻有她的妹妹呂媭還稍微有點見識,有點水平,其他諸呂都是一些無能之輩。
呂祿、呂産把持兵權,控制關中,準備發動叛亂,颠覆劉氏天下。但是内懼周勃、劉章等人,外懼齊、楚的軍隊,彷徨徘徊,猶豫不決。周勃用陳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計策,通過呂祿的一個信得過的朋友,勸說呂祿交出将軍印信,把軍隊還給太尉。呂祿派人将這件事報告呂家的老人,他們有的認為這樣做有利,有的認為這樣做不利,意見不一,未能決斷。呂祿便去請教姑姑呂媭。呂媭聽說呂祿打算交出軍隊,大驚失色:“你身為将軍,竟然放棄軍隊,我們呂家将要死無葬身之地了!”呂媭說完,發狠地将家裡的珠玉珍寶統統扔到院子裡,說:“現在已經不必再替别人收藏這些東西了!”然而呂祿實乃不折不扣的雙料白癡,還是将兵權交給了太尉周勃。呂祿被哄,呂産則被殺,南北兩軍都控制在劉黨手中。呂雉花了十五年時間建立起來的局面,不過幾天時間,便已土崩瓦解,有如摧枯拉朽。
一場噩夢終于結束了。
陳平,其實是一個品行不端的小人、反複無常的政客、不擇手段的謀臣、幾乎毫無政績可言的宰相。然而偉大的曆史家司馬遷卻為陳平書寫了一篇堪稱輝煌的墓志銘:“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這自然是由于陳平晚年積極參與誅呂運動了。僅僅是參與保全劉氏江山這一件事情,就足以令司馬遷對陳平刮目相看了。陳平的身上充滿了道德的污點,然而僅僅由于參與了誅呂運動,陳平生平似乎總算有了一次站到“正義”立場上的機會,這就足以令後人對陳平的所有污點都視而不見忽略不計了。由此看來,其實是呂雉的惡名成全了陳平的令名,陳平的那篇冠之以“榮名”的墓志銘,幾乎可以說是呂雉親手雕刻上去的。
對照陳平的“榮名”和呂雉的“惡名”,令人思慮萬千,惆怅不已。
呂後的墓是被誰盜的
呂後的墓是被赤眉軍所盜。
據《後漢書》記載:
“赤眉貪财物,複出大掠。城中徹食盡,遂收載珍寶,因大縱火燒宮室,引兵而西。過祠南郊,車甲兵馬最為猛盛,觽号百萬。盆子乘王車,駕三馬,從數百騎。乃自南山轉掠城邑,與更始将軍嚴春戰于郿,破春,殺之,遂入安定、北地。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乃複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後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從中可以看出,赤眉軍當年盜掘西漢帝王陵寑時,開國皇
呂後陵被挖開後,發現了一個什麼讓人難以相信的秘密
呂雉的陵墓和漢高祖的陵墓大小一緻。考古曆史上可以發現,古代的皇帝跟皇後合葬,其實并不是說将兩個陵墓放在用一個墓室中,皇帝的陵墓當然是要在皇帝陵區的,但是皇後的陵墓,是放在皇帝陵墓旁邊,也就是說在皇帝陵墓旁邊另起一陵,并列排列,這就是古代所說的合葬。
呂雉的陵墓有違常理。但是呂後陵墓被挖開之後,卻發現了不同尋常的事情。依照曆史上的漢朝制度,皇後的陵墓一般來說,是要比皇帝的陵墓稍微矮一點,稍微窄一點,寓意就是象征着一種天為上,地為下的思想,當然也體現了皇帝是天,其餘萬民都是臣子,隻能跪伏在皇帝腳下的意思。但是呂雉的陵墓,卻跟漢高祖的一模一樣。
陵墓的發現也可以說明呂雉有很大的野心。曆史上的陵墓一般都是皇帝正式登基之後,才開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那塊,而呂雉的陵墓和漢高祖的一模一樣大小,也就是說明呂雉的陵墓,是在她掌權的時候修建的,并且是呂雉有意要違背漢朝制度,将自己的陵墓修建成現在這樣,這就表明呂雉内心想要跟漢高祖并駕齊驅。
呂雉的陵墓,卻是符合她的野心的。漢高祖死後,呂雉垂簾聽政,把握住朝政大權,并且自己的家族遍布在朝廷各個角落,她自己的兒子就相當于一個傀儡皇帝。不過呂後最後的下場也是不怎麼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