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怎麼死掉的
曹操是病死的,他一直以來就有頭疾的毛病,犯病的時候頭疼欲裂,最後病死,享年六十六歲。
《三國演義》裡對曹操的頭疾有過很多次詳細的描寫。第一次描寫曹操的頭疾時,是在官渡之戰的時候,當時曹操身患頭疾,隻能躺在床上。而袁紹的交戰檄文已經傳來。為袁紹寫檄文的是主簿陳琳,他洋洋灑灑寫了一整篇文章,把曹操從頭到尾,連祖宗十八代都罵了一個遍。
曹操剛看到檄文的時候,氣得渾身冰冷,大喊一聲,想不到頭疾竟然不藥而愈。因此他才帶領士兵在官渡擊敗了袁紹。
後來,在曹操占領河北的時候,曾經在袁紹的墳前說過這事,而且他愛惜陳琳的文章,最後也沒有殺陳琳,而是讓他繼續跟在自己身邊當官。
另一次曹操頭疾發作時,找來了當時天下聞名的神醫華佗。華佗為曹操看了病之後對他說,要治愈頭疾隻能用斧頭把頭劈開,然後治療頭疾。曹操聽了非常生氣,認為華佗想要殺害自己,于是下令将華佗打入牢中。不久之後,華佗在牢中被曹操賜死。
有意思的是,傳說曹操死後,下令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七十二座疑冢,以防盜墓賊發現他的墳墓。因為曹操手下有一支特殊的部隊叫做“摸金校尉”,專門挖掘富豪的墳墓,将墳墓裡的陪葬品作為軍費。所以曹操害怕他死後也有人盜他的墓,因此設立了七十二座疑冢,這樣盜墓賊就找不到他真正埋葬的地方了。
曆史上曹操怎麼死的
曆史上曹操是病逝的。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谥曰武王。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号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号太祖。
擴展資料
曹操墓的發掘過程:
1922年河北磁縣農民崔老榮發現過一個古墓,其刻石所叙為曹操,刻石由縣署保存。2009年,高陵經考古發掘,并且經過中國考古學界一緻認定,确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曹魏大墓為曹操墓。
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宣布河南安陽曹魏大墓墓主為曹操。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披露了包括高陵内外夯土基槽、神道、東部建築、南部建築在内的五大陵園的主要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操墓
曹操是怎麼死的誰殺的他
1、184年2月,黃巾起義。
2、10月,張角病死。
3、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4、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5、12月,操号召各鎮諸侯共起讨伐董卓。
6、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卒年15。
7、2月,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8、191年,孫堅破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9、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卓。
10、6月,傕、汜圍長安,殺允,敗布。操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壯大。堅擊表,戰死。
11、193年,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2、194年,布擊操。謙病亡,備領徐州牧。
13、195年10月,操領兖州牧。孫策攻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争奪獻帝。
14、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回長安。布占徐州,劉備投操。操始興屯田,将獻帝劫持到許。
15、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操讨伐張繡,失敗。紹占領冀、幽、青、并四州。
16、198年9月,布攻打備,破小沛。
17、12月,操擒殺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8、199年11月,繡降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操。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備讨伐術,術病死。
19、200年,操誅殺承等。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讨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20、10月,操偷襲烏巢。
21、201年,操敗紹于倉亭。備投奔劉表。
22、202年5月,紹病死。
23、203年,權讨伐黃祖。
24、204年,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5、205年,操平定青州。
26、206年,操平定并州。
27、207年8月,操大破烏桓,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操從匈奴贖回蔡文姬。
28、6月,操封為漢丞相,郭嘉病死
29、7月,操南征表。
30、8月,表病死。操殺孔融。
31、9月,劉琮降操。
32、11月,赤壁之戰,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33、209年10月,備與權之妹成親。
34、210年,操建成銅雀台。瑜亡。公孫康遣公孫模、張敞等興兵伐韓、濊,建帶方郡。
35、211年,操攻破馬超。備入川。
36、212年10月,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備駐紮霞萌關。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37、213年5月,獻帝封操為魏公,加九錫。
38、214年5月,權攻破宛城。
39、7月,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40、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操,事洩,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備,備自領益州牧。
41、215年7月,操征張魯。
42、11月,魯降操。逍遙津之戰。操在濡須打敗權。
43、216年,操稱魏王。
44、217年2月,操進攻濡須口,權敗。
45、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46、219年7月,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47、10月,羽失荊州,被權殺害。
48、220年1月,操病亡。
49、10月,丕稱帝,建魏國。
50、221年4月,備稱帝。備伐吳。張飛遇害。
51、222年,權稱吳王。彜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備。
52、223年,4月,備死于白帝城,禅繼帝位。
53、8月,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闿叛亂。
54、225年,亮南征。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南方。
55、226年,丕病亡,曹睿繼位。
56、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骠騎大将軍。權圍攻江夏,兵敗。
57、227年,亮上書北伐。
58、228年,亮一伐中原。姜維降蜀。馬谡失街亭。周鲂詐降誘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亮二伐中原。
59、229年,權稱帝。亮三伐中原。
60、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61、231年,亮第五伐中原。
62、234年,亮六出祁山。
63、8月,亮病逝于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64、235年1月,曹睿封懿為太傅。馬鈞制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65、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66、238年5月,魏明帝遣劉昕、鮮于嗣取帶方、樂浪
67、8月,懿平遼東,殺公孫淵。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親魏倭王”。
68、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繼位。
69、240年,蜀将張嶷平定蠻族之亂。魏帶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70、241年,魏在淮河興修水利。
71、242年,權派軍攻打海南島。高句麗東川王位宮叛,寇西安平。
72、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傷亡慘重。
73、8月,幽州刺史毌丘儉從玄菟出發攻高句麗
74、9月,百濟臣智襲取樂浪邊民,後懾太守劉茂威歸還
75、10月,魏軍攻克丸都,東川王奔沃沮
76、11月,毌丘儉以王颀東追至挹婁界,劉茂、弓遵别遣伐濊
77、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争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78、5月,魏軍各路征伐高句麗的軍隊皆告捷,毌丘儉刻石紀功并凱旋。
79、246年,毌丘儉兩破高句麗。
80、247年,蜀将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繼任帶方太守,遣張政攜诏書、黃幢等赴倭。
81、248年,懿封為丞相。
82、249年1月,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維伐魏。
83、250年,權廢孫和為庶人,賜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維攻魏西平失敗。
84、251年,魏太尉王淩陰謀叛變,被懿平定。
85、7月,懿亡。
86、252年,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将軍。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87、253年,諸葛恪進攻魏,無功而返。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恪。
88、254年9月,師廢曹芳。
89、10月,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90、255年,鎮東将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讨伐師。師亡。昭為大将軍。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91、256年4月,昭讨伐諸葛誕。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滕胤等人。
92、257年,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93、258年,魏軍破壽春,斬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綝。
94、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95、6月,曹奂繼位。
95、262年10月,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97、263年,昭三路伐蜀,蜀亡。
98、264年,鐘會維密謀失敗被殺。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99、265年,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00、12月,炎廢奂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101、271年,吳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102、272年,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103、276年2月,東夷八國歸化
104、7月,東夷十七國内附
105、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人。
106、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107、2月,東夷六國來獻
108、279年,西晉出六路兵馬攻打吳。
109、280年,西晉滅吳,皓降,吳亡。
擴展資料:
曆史事件:
1、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指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後實行的專權暴政。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進入洛陽,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
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讨伐董卓,卓敗,挾持漢獻帝劉協西走長安,并驅使洛陽數百萬人口西遷長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裡内盡成瓦礫。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曆時三年的董卓之亂,時間雖短,卻使東漢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董卓專權暴政引起的諸侯讨伐,為群雄割據局勢打下了基礎。東漢政權日趨衰敗,三國群雄在此期間先後登場,軍閥混戰的三國亂世由此開啟。
2、袁術稱帝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袁術稱帝于壽春,建号仲氏(又稱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但袁術治理國家無方,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
袁術逃往汝南,繼續作皇帝。後來,在汝南郡坐吃山空,袁術隻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所阻攔。不得已撤回壽春後,袁術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大叫道:“袁術至于如此嗎?”遂吐血身亡。
3、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争奪漢中的戰争。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争持續近兩年之久。
交戰雙方主帥分别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将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将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此戰劉備占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5、魏滅蜀之戰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并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争。
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争,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将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鐘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
而鐘會大軍在占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采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于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禅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魏滅蜀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中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袁術稱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卓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