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怎麼死的(李治死于)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李治是怎麼死的幾歲死的
  2. 李治怎麼死的
  3. 唐朝李治怎麼死的
  4. 李治是怎麼死的

李治是怎麼死的幾歲死的

李治是因病死的,終年五十六歲。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後從泰山封禅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于氣不順而不能上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紫微宮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擴展資料

李治為政舉措:

1,緩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李治登基後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

2,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随,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将、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治

李治怎麼死的

李治是因病死的,終年五十六歲。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後從泰山封禅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于氣不順而不能上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紫微宮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擴展資料

李治為政舉措:

1,緩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李治登基後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

2,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随,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将、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治

唐朝李治怎麼死的

因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後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李治苦于頭痛不可忍耐,侍醫秦鳴鶴道:“刺頭微微出血,可以治愈。”武後在帷帳中說道:“此醫可斬首,想要在陛下頭上刺出血來嗎!”李治說:“我苦于頭痛,出血未必不好!”

侍醫就用針刺百會,李治道:“我的眼睛明亮了。”不久,诏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将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于氣不順而不能上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禮畢,李治問侍臣:道“百姓喜歡嗎?”

侍臣道:“百姓承蒙皇上赦免,沒有一個人不感動喜悅。”李治道:“百姓雖喜,但我的性命危險。天神地神若延長我一兩個月的命,能夠回長安,死也無遺憾了。”

當晚,李治在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宣布遺诏:“七天裝在靈柩内,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後處理決斷。”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廟号高宗。

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寶十三年(754年),改谥為天皇大弘孝皇帝。

擴展資料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甯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八日,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疊州都督英國公史李積為特進、檢校洛州刺史,仍在洛陽宮留守。

十日,诏令司徒、揚州都督、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二省政事,其餘官職依前一樣,賜物三千緞。

二十日,特進、英國公李積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秋七月三日,有關衙門請求改治書侍禦史為禦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别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諱李治的名。

因為貞觀時不避諱先帝太宗“世民”二字,所以不同意,有關衙門上奏道:“先帝兩個名字,在禮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諱。

皇上既是單名,臣下不應指斥。”李治于是聽從之。六日,于阗王伏_信來朝見。八月一日,河東地震,晉州尤其厲害,毀壞了房屋,壓死了五千多人。三日又發生地震。诏令派遣使者慰問,免賦稅三年,壓死的人家各賜給絹綢三匹。

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積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仆射開始連帶同中書門下。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昭陵。

九月十二日,加授_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

永徽元年(650)春正月六日,李治立妃子王氏為皇後。七日,封陳王李忠為雍州牧。五月九日,李治對群臣道:“朕繼承皇帝大位,刑罰教化不明,緻使晉州多次地震。确實是由于賞罰不公正,政理荒謬所緻。你們應該晉封章奏事,盡量指明政教得失,以挽救朕之不足。”

吐火羅派遣使者獻大鳥,大鳥像駱駝,吃銅鐵,李治派人獻到昭陵。吐蕃贊普死,李治派遣右武衛将軍鮮于匡濟持皇帝書信前往吊祭。九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永徽二年(651)正月,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七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讨之。八月大食國始遣使來唐。

永徽三年(652)年正月,唐軍在牢山大敗賀魯軍。吐谷渾、新羅、高句麗、百濟并遣使入貢。三月建大雁塔。七月戶部計,全國380萬戶。十一月駁馬國遣使朝貢。是年孫思邈着《千金方》。

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人密謀擁立荊州王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二月三日,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處死;李元景、巴陵、高陽公主都被賜以自殺。左骁衛大将軍、安國公執失思力發配到_州充軍。

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發配到桂州充軍。吳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_等因得罪長孫無忌、褚遂良,或死或貶。同年,李治頒布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每年秋舉明經考試就依據《五經正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治(唐高宗)

李治是怎麼死的

李治(唐高宗)是因病去世的。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後從泰山封禅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于氣不順而不能上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宣布遺诏:“七天裝在靈柩内,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後處理決斷。”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廟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寶十三年(754年),改谥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擴展資料:

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于乾陵,廟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谥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谥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轶事典故:李治開始扶着床學走路的時候,喜歡拿着筆亂劃,身邊的人把紙給他讓他劃在紙上,人們看到李治在紙角上畫出來的竟然是個“敕”字(唐朝政事堂議出的命令和政策後,由皇帝畫個敕字,代表诏令)。李世民叫人把紙燒了,而且命令不許外傳。

唐高宗李治死後葬于乾陵,後武則天死後也葬于乾陵。乾陵是位于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裡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裡,修建于光宅元年(684年),曆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内城象征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于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李治(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