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曆史上多爾衮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是什麼
生前顯赫的多爾衮,僅僅因為一個墜馬就身亡的說法,有些迷霧重重,讓人不敢相信,那麼多爾衮的死因到底是什麼?是舊疾複發還是死于謀殺?是生病自然死亡還是意外而死?這些都是謎,如同當年努爾哈赤讓多爾衮繼位一樣都是一道謎題,那麼生前骁勇善戰、身體康健的多爾衮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關于多爾衮的死因,有三種說法,如下:
一、順治帝派人謀殺多爾衮。多爾衮輔助順治登基後,确實不把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甚至公然當衆訓斥順治帝,惹來順治帝的帝師和身邊一些大臣的不滿,可年幼無權的順治帝也無能為力,隻能把這些忍在心裡,恨在心裡。
多爾衮當攝政王獨攬大權,以皇叔父相稱還不滿足,後來又提出讓皇帝稱他為皇父攝政王,這還不算,他還排擠另一位輔政大臣,讓自己的弟弟多铎取而代之。
除了這些,多爾衮出行的儀仗隊與皇帝已經沒有什麼差别,大臣們在節日慶典時,先去朝拜順治帝,然後要去多爾衮的府上去朝拜攝政王多爾衮,可見當時多爾衮已經相當于皇帝,所以才引起順治帝的諸多不滿,他們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劇。
順治七年,多爾衮圍獵時墜馬摔傷,不治身亡。多爾衮死亡的消息傳到京城的時候,順治帝福臨還特意為他舉行國喪,尊多爾衮與嫡妻分别為義皇帝和義皇後,這個時候福臨應該也就是十三歲,一個十三歲的孩子,還沒有親政,他即便是對多爾衮不滿,應該也不會有如此周詳的計劃去謀殺多爾衮,可見順治帝謀殺多爾衮應該不真。但若是說孝莊太後指使人去謀殺多爾衮,那這個說法還是有讓人相信的理由,以孝莊太後的智謀借多爾衮摔傷借機謀殺他還是有這種可能的,理由如下:
首先,孝莊太後為保順治帝皇位和安全,隐忍多年。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衮也好,沒有下嫁多爾衮也好,總之在多爾衮輔政順治帝期間,孝莊太後很明顯的受制于多爾衮,後宮不得幹政,把孝莊太後直接推回了後宮,讓她沒有機會到前台到朝廷中來,而多爾衮長期把持朝政獨攬大權,處置事務的一些手段和打擊報複那些對他不滿的人的做法,讓孝莊太後不滿。
特别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多爾衮曾與豪格争皇位,最後以福臨的登基結束,多爾衮當了輔政大臣的攝政王,而豪格被排擠出權力中心。這還不算,多爾衮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豪格進行打擊報複,把他囚禁折磨他至死。豪格剛死,多爾衮還娶了豪格的妻子,如果真有孝莊太後下嫁這樣的說法,那麼此刻多爾衮的做法,對孝莊太後簡直就是打臉,可見孝莊太後對多爾衮的不滿。
還有多爾衮不把順治帝放在眼裡,讓小皇帝處處受制于他,孝莊太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以她的智謀想要在多爾衮受傷的時候,借機除掉他,還是有這種可能的。
其次,多爾衮效仿皇帝為自己選宮女,強逼朝鮮送美女給自己做妾。如果說多爾衮出行的儀仗隊和皇帝差不多,他在生活中的享受也和皇帝差不多,他曾公然效仿明朝皇帝為自己選宮女,甚至霸占有夫之婦,還強逼朝鮮國送公主給自己做妾。多爾衮的行為已經挑戰了皇權的威嚴,也極大的損害了順治帝的皇威,自然引起孝莊太後的不滿。
若是此刻孝莊太後為了兒子的生命和皇權,不得已下嫁多爾衮,看到多爾衮如此的不堪生活,相信孝莊太後會有殺他的心,但讓孝莊太後最終下定決心的不是這些小事,而是多爾衮對豪格和濟爾哈朗的過分處置。
二、多爾衮自然死亡。有史學家考證出,多爾衮死于自然疾病,與謀殺不沾邊。也就是自然死亡成了一些主流的觀點,那麼按照多爾衮的身體因打仗落下了一些後遺症的說法,多爾衮墜馬後誘發其他疾病導緻死亡,也是可以理解和解釋的通的。
特别是腦血管中的腦溢血,那可是死亡很快的一種疾病急病,所以多爾衮墜馬到死亡,時間很短,可見這種病來的急,發的快,有人曾分析是腦血管中的腦溢血死亡,從史記中記載的資料來看,這種說法不太符合多爾衮死亡的方式,與記載不符,所以才有人又猜測多爾衮死于所謂的偏頭痛,隻是這種病與常年在外,水土不服,氣候差異大,又疲勞過度有關,當然多爾衮入關後,确實也經曆了這些,這些都曾是誘發頭痛疾病的多種因素。
三、被阿濟格氣死。這大概是最不靠譜的一種說法,但據《世祖實錄》記載:多爾衮死之前,他的兄長阿濟格不是去看望彌留之際的他,而是躲在帳子裡不出來,他沒有去看多爾衮就知道多爾衮快不行了,而是忙着去搶娶蒙古權貴葛丹之女。
如果這段記載是真實的,可見多爾衮與兄長阿濟格的關系不怎麼好,阿濟格對自己沒有當上攝政王,應該心裡也恨多爾衮,再加上他在這次圍獵時,與多爾衮同時看上了葛丹的女兒,所以聽說多爾衮受傷嚴重時,他想到的不是親情,而是搶人先下手為強,不然一旦多爾衮死亡,國喪期間是不許嫁娶的,所以阿濟格的做法不妥,有人更是為了氣多爾衮把這件事添油加醋的告訴病重的多爾衮,最終導緻多爾衮在重病重傷期間被氣死。
當然若是這個記載屬實,用阿濟格做這樣的蠢事來氣多爾衮,也是不錯的計策,隻是這隻是一種推測,真實性有待于考證,倒是覺得多爾衮死于腦血管疾病才是真正的死因,畢竟多爾衮的家族有這樣的疾病死亡先例,所以說多爾衮死于疾病突發,而不是所謂的謀殺。
曆史上多爾衮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多爾衮是繼其兄皇太極之後,愛新覺羅家族中又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他英俊潇灑,富有儒将之風。但他自幼體弱多病,用豪格詛咒他的話說:是個“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衮則自稱是在關外松山大戰時“勞心焦思”、“披堅執銳”種下的病根。他率軍入關後,又獨攬國家軍政大事于一身,加之水土不服和生活上的差異,使他的身體日漸衰弱,經常感到頭昏目眩,精力和體力逐漸下降。
到了順治七年(1650)初,多爾衮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了,雖然他還是支撐處理政務,但是有時不得不在家休養。當時,由于對清朝軍政要務的操勞和對付統治集團内部争權奪利的鬥争,使多爾衮沒有一天安甯的日子。這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和體力,積勞成疾;加之,他在生活上毫無節制,縱欲過度,疾病纏身,使他在日夜與病魔鬥争中度日,精神負擔很大。尤其是他家族内連續發生不幸,接連失去親人,給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創傷。
順治六年(1649)三月,他的親弟弟,年僅36歲的多铎因出天花而死;接着他的兩個兄嫂即阿濟格的福晉也因出天花相繼而亡。這些對體弱多病的多爾衮來說形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總感覺到他的家族正在衰敗,時有災禍降臨之感,說不定哪一天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果然,同年十二月,他的元妃博爾濟吉特氏也因天花去世。他為元妃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令兩白旗牛錄章京以上的官員及官員的妻子都要身穿缟衣,六旗牛錄章京以上的官員都要摘去纓帶,以示哀悼。順治七年(1650)正月,多爾衮追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并将文字刻在玉石寶冊上,企盼着家族的災禍盡早過去。
親人相繼死去,使多爾衮在精神上遭受了極大的創傷,在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加之,他又連續率兵出戰,内外攻心,終于難以支撐他的病弱之軀,被迫在家休養。順治七年(1650)七月的一天,多爾衮在家休息,心情煩悶。福臨的侍衛大臣錫翰等人到家中探望。多爾衮對福臨不親自前來探望他,心中不悅,于是他對錫翰等人說:“我剛剛遭到不能再大的憂愁(指元妃病逝一事),身體又不舒服,皇上雖然是萬民之主,但我遭到這麼大的不幸,按照家族的禮節也應該到我這來看望一下。”随後,又氣哼哼地說:“皇上年幼,可你們都是親近皇上的大臣啊!”他雖然對此非常不滿,但他已在内心裡意識到皇帝已經長大,看來自己也快該歸政了,感覺自己獨撐朝政的時間不會太長了。于是他又說:“你們不要因為我說這番話,就去告訴皇上,請皇上到我家中來。”可見,多爾衮除了身體有病之外,他的心理也已經非常脆弱。
十一月十三日,多爾衮因為有病,心緒煩躁,便率領諸王、貝勒、貝子、公以及固山額真等官兵到邊外去狩獵。然而,他沒有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狩獵。此一出就再也沒有回來,猝死在邊外的喀喇城。
多爾衮究竟是怎麼死的?《清實錄》記載簡略而含糊。據清初筆記記載,多爾衮在與諸王等外出狩獵時,不意在行進之中,突然感到頭暈目眩,跌落馬下,膝蓋跌傷,當地土民用石膏給他塗抹了傷口,他勉強支撐着繼續前進。後來,騎兵們将一支老虎趕入圍中,多爾衮連射三箭未中,這時便感到膝蓋劇烈疼痛,難以忍受,胳臂無力,便急令回營。此時,諸王大臣們見他面色蒼白、伏鞍不起,便慌慌忙忙地找來擔架,将多爾衮擡至附近的喀喇城,時隔不久,多爾衮還未來得及交待後事,就一命嗚呼了!當時是十二月初七日,年僅39歲。
多爾衮的死訊傳入京城,如晴空霹靂,舉國震驚。福臨對皇叔攝政王之死,也很悲痛。他诏令天下臣民易服舉喪。當多爾衮的靈柩車返京時,順治皇帝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于東直門五裡外。他親自舉爵祭奠,向皇叔父多爾衮的靈柩行三跪大禮,扶棺痛哭失聲。十二月二十日,下诏頌揚多爾衮功德,二十五日,追尊多爾衮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号成宗。多爾衮死後的尊榮,到此達到了頂峰。
順治八年(1651)二月,多爾衮死後不久,被政敵揭發,皇帝判處他“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沒财産”,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一百多年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發布诏令,正式為多爾衮翻案,平反昭雪,恢複名譽。下令為他修複墳茔,複其封号,“追谥曰忠,補入玉牒”。
清朝曆史上的多爾衮到底是怎麼死的
多爾衮是晚清時期的一位大臣,在當時的清朝地位還是很重的,古代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想當皇帝,多爾衮也不例外,但是,多爾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多爾衮認為當時的清朝剛剛建立,時機并不成熟,于是,自己并沒有選擇皇位,而是順水推舟把皇位給了順治。于是,便有了清朝的開國皇帝順治皇帝,這麼老奸巨猾的一個人最後是怎麼死的呢?有人說是被順治皇帝殺了。具體的我們也一起來看看吧!
孝莊秘史裡多爾衮是怎麼死的?鎮守山西大同的前明降将姜鑲得知多铎病故、多爾衮染病而叛變,多爾衮經不起福臨譏諷,不顧大玉兒勸阻,堅持率兵攻打姜鑲。不料,多爾衮雖殺死姜鑲,自己卻也傷重身亡。這是在曆史劇孝莊秘史中多爾衮的死因。那麼曆史上的多爾衮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多爾衮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衮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隻有39歲。靈柩運回北京,順治帝追尊他為義皇帝,廟号成宗。多爾衮的葬禮依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埋葬在北京東直門外(今新中街三條3号附近)。
多爾衮彌留之際,他的同胞兄長阿濟格當時在他身邊,兩人有過密談。多爾衮剛一斷氣,阿濟格立即派自己統帥的三百騎兵飛馳北京,頗像發動軍事政變的動作。大學士剛林身為多爾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細,立即上馬飛奔進京,布置關閉城門,通知諸王做好防變準備。順治帝聽從王爺們的建議,将三百飛騎收容在押,诔殺殆盡。阿濟格随多爾衮的靈柩進京時,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監牢幽禁。他在監獄中企圖舉火,被賜令自盡。這個舉動剪除了多爾衮的嫡派勢力,清算多爾衮也從此開始。
多爾衮與順治小皇帝如何結怨的
順治八年正月,多爾衮的貼身侍衛蘇克薩哈向順治皇帝遞上一封檢舉信,揭發多爾衮生前曾與黨羽密謀,企圖率兩白旗移駐永平(今河北盧龍縣),陰謀篡奪;又說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龍袍服裝,家中收藏着當皇帝用的珠寶。
這時隻有13歲的順治皇帝,第一次親理朝政。他召集王爺大臣密議,公布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的奏折,抖數多爾衮的罪狀,主要是顯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臨向諸位王爺宣告說:多爾衮謀逆都是事實。多爾衮被撤去帝号,他的母親及妻子的封典全都被削奪了。
當時在北京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鞑靼戰紀》中記載說: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衮)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衆,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1943年夏天,盜墓者曾将多爾衮陵墓的正墳挖開,隻見地宮中擺放一隻三尺多高的藍花壇子,裡面放着兩節木炭。當時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盜墓者解釋說:九王爺身後被論罪,其中的金銀圓寶都被掘去,據說墳地遭過九索(挖抄九次)。壇子是骨灰罐,是一個虛驚位(象征性的屍棺)。彭孫贻筆記中有關焚骨揚灰的說法,當然是可以相信的。
順治帝仇恨多爾衮福臨對多爾衮是仇恨的,其中有多種原因。
多爾衮是想當皇帝的,暫時沒當皇帝隻是策略而已,這對小皇帝是個寝食不安的威協。順治五年十一月,他憑借自己的權力,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用皇帝的口氣批文降旨。當時人寫的《湯若望傳》說: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裝。順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縱追封自己的生母、努爾哈赤的大妃納喇氏為太皇太後,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現。順治十二年,福臨對諸王大臣回憶當時的事說:那時墨爾根王攝政,朕隻是拱手做點祭祀的事,凡是國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多爾衮一旦機會得手,親自登上皇帝寶座,沒有任何理由排除這種可能。
逮殺豪格後強占他的妻子,是多爾衮引起福臨憤怒的一個焦點。順治元年四月,以往支持豪格的正黃旗頭子何洛會,向多爾衮告發豪格圖謀不軌,說豪格後悔當初在繼位大事上有失謀算。其中有一句侵犯多爾衮的話說:我豪格恨不得扯撕他們的脖子。多爾衮以諸将請殺虎口王(豪格)為理由,企圖謀殺豪格,由于他的同胞弟弟順治小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死。順治五年,反對毫格的人建議将毫格處死,多爾衮假裝說:如此處分,實在不忍!便将豪格幽禁起來,等于判了無期徒刑。數月後,豪格就不明不白地死在獄中。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衮強迫豪格的福晉(妻子)博爾濟錦氏做自己的妃子,又害怕此事贻笑後人,秘密布置大學士剛林在史檔中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娶皇嫂孝莊皇後,是福臨痛恨多爾衮的難言之衷。孝莊皇後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生母,蒙古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
多爾衮是個好色之徒,他一共娶了多少個王妃妻妾,沒有史籍能夠說得清楚。他的原配福晉博爾濟錦氏剛剛去世,很快就強占侄兒豪格之妻為妾,後來屢在朝鮮境内選美,又在八旗區域搜嬌,至于漢家小娘更是任他随意糟蹋。他不放過寡居深宮的皇嫂孝莊太後,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乾隆四十三年,弘曆閱看實錄,以為多爾衮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還其原爵,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從清廷愛新覺羅氏家族看,多爾衮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創建者,乾隆帝為他重新作出評價,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乾隆多心,避免日後惹起宮廷是非,上谕中說:為後世征信計,将從前關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載入國史。于是有關多爾衮的檔案概行銷毀,以至《八旗通志》中的多爾衮傳,記他死後的事也隻寥寥數筆,後人很難弄清多爾衮死後遭到清算之事的本來面目。
多爾衮得禍的原因,史書歸罪為他想當皇帝。乾隆帝以為,這是誣為叛逆。他明白,中國曆史上那些當了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親雍正帝在内,在他們沒有當皇帝之前,有誰沒有想當皇帝的念頭和動作?想當皇帝的人,為什麼當了皇帝就沒有罪,沒有當上皇帝就有罪呢?問題就在于做皇帝的怎樣對待反對派。彭孫贻以為,多爾衮初稱攝政,次稱皇父,繼而稱聖旨,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沒有稱謂的皇帝。但多爾衮無成謀,擁戴者駸駸,騎虎難下。這是認為,多爾衮不是毀于政敵,而是擁戴者拍馬招搖所緻。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存有一件當年審問多爾衮心腹剛林的檔案,其中說:剛林晝夜不斷往默爾根王處阿谀奉迎。多爾衮死後,他在以往的一片皇父之恩浩蕩的呼聲中敗下陣來。對于反對派,如果多爾衮能像李世民收用魏徵那樣,那就稱得上胸有成謀了。或者退一步說,他生前能在反對派的挑剔監視下,嚴于律己,謹慎從事,與朝廷大臣之間的距離不要拉得太遠,反對他的人就不會那樣蜂擁而上,以至于讓他死無葬身之地,造成全局的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