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是怎麼死的(李恪死時幾歲)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的結局是怎麼死的
  2.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是怎麼死的
  3. 唐太宗的兒子李恪怎麼死的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的結局是怎麼死的

【85集9分47秒字幕:永徽四年,高陽公主謀反,與其同黨房遺愛、薛萬徹等人一同被誅殺,吳王李恪被此案牽連,于神龍元年平反昭雪。】被此案牽連:說明李恪已被殺。平反昭雪:說明是冤死的。

《武媚娘傳奇》劇中的李恪其實是李世民衆多兒子中文韬武略最為出衆的一個,他的母親就是前朝公主楊淑妃,親生父親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楊淑妃後來才告訴李恪的),而李恪其實也算是隋炀帝的後裔。李恪本性并非看淡名利不争不搶,實則是心機深沉穩重的一個人,時刻等待着機會準備厚積薄發,在設壇祭奠李承乾與李治喝酒暢談的時候去,我以為他要猶豫了,實則沒有。李恪的心中一直就有一個非常遠大的計劃,這個計劃就是造反稱帝,一直沒有實施隻是因為自己庶出,而且母親又是前朝公主的。在目睹了太子李承乾逼宮造反未果,魏王李泰密謀造反失敗,經曆了李世民駕崩和李治登基之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計劃,後來聯合高陽公主等人試圖奪權篡位,無奈最終高陽事情敗露被殺,自己也受到了牽連。

在李恪的計劃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便是淑妃娘娘的長史楊青玄,淑妃娘娘逝世後,楊青玄就跟随吳王李恪,為了能更好的實施自己的計劃,還一起遠離了長安往安州駐守。在此期間,李恪費盡心思得到李治的信任,離開長安就是為了麻痹李治,使李治降低對自己的注意和防範,為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長安。而有勇有謀的楊青玄此時就成為了吳王的得力助手,不僅出謀劃策,還武功高強,又盡心盡力的效忠楊家,也正是楊青玄在關鍵時刻為吳王擋箭,為吳王籠絡朝野上的文臣武将。此等女子真是世間難得。

吳王李恪其實最後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有滿腹詩書經綸,文韬武略卻無處發揮,英雄又怎敢居于人下,隻是還未來得及造反,便被長孫無忌誣陷,定以謀反的罪名給陷害至死。而長孫無忌之所以陷害吳王,是因為當初李世民有意定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為穩定朝綱,以防李恪造反奪位,先發制人,害死了吳王李恪。

【第84集】李恪與高陽公主即将謀反:

長孫無忌伏案閱卷,陳大人送了一封書信給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看完書信心中不由一緊,陳大人在信中提醒長孫無忌提防吳王李恪造反。雉奴喝醉了酒蘇醒過來,武媚娘坐在床邊照顧雉奴,雉奴一覺睡醒猛然記起還有許多奏折沒有批閱。皇後勸說蕭妃一起喝下毒藥自殺,隻要兩人願意自殺其它親人方能逃過一劫,皇後已經不想再活在世上隻想盡快結婚自己的生命,蕭妃在皇後勸說下同意喝毒酒自殺,兩個女人拿出毒酒喝下肚中死在冷宮中。太監王德來到雉奴身邊宣布皇後與蕭妃已經自殺,雉奴聽完王德的話面色平靜沒有露出過多的悲痛,皇後與蕭妃挖苦心思想除掉武媚娘,雉奴早就對兩人産生了殺念,兩人識趣的喝下毒酒自殺,雉奴僅是怔了一下沒有露出過多的悲痛。長孫無忌多年以來一直幹涉雉奴的權力,雉奴決定與李恪聯手逼長孫無忌辭官不再參政,長孫無忌猜到了雉奴的心思主動辭官,雉奴與李恪見面将長孫無忌辭官的事情說了出來。本來雉奴打算與李恪聯手逼迫長孫無忌退位,結果長孫無忌主動退位省下了雉奴與李恪聯手的時間。李恪秘密與高陽公主見面,高陽公主叮囑李恪尋找機會造反,李恪在高陽公主的叮囑下做好造反準備。武媚娘得知長孫無忌已經辭官,心中升起不安找到雉奴談起李恪,李恪表面上對雉奴非常尊敬,其實暗中已經計劃在造反,高陽公主很有可能是李恪造反的幫手,武媚娘提醒雉奴不能掉以輕心,長孫無忌多年以來一直懷疑李恪造反,武媚娘希望雉奴能找長孫無忌幫忙,長孫無忌在朝中權力蓋天完全有能力幫助雉奴鎮壓李恪。雉奴在武媚娘的勸說下找長孫無忌秘談,長孫無忌其實是想引誘李恪露出真實面目所以才辭官,如果李恪真的以為長孫無忌已經辭官,一定會露出真實面目舉兵造反。雉奴與長孫無忌在房中秘談之時,武媚娘站在門外傾聽。

【第85集】高陽公主被武媚娘處決

雉奴與長孫無忌在房中秘談之時,武媚娘站在門外傾聽。高陽公主來到辯機墳前做好造反準備,多年以來高陽公主為了替辯機複仇不惜殺害武媚娘的兩個孩子,武媚娘已經知道高陽公主是殺子兇手,高陽公主撲到辯機的墓碑前内心非常矛盾心知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狠毒之人。在辯機的墳墓面前哭述完畢,高陽公主騎馬帶兵造反,房遺愛跟着高陽公主一起殺向雉奴,保護雉奴的禁軍與高陽公主為首的反軍血戰。長孫無忌找到一個老将軍想說服老将軍支援雉奴,武媚娘拿着老将軍夫人随身攜帶的玉佩找到老将軍,老将軍見武媚娘手中有夫人的玉佩,吃了一驚拔劍對準武媚娘,武媚娘面對老将軍手中的寶劍面不改色,長孫無忌臉上升起焦急提醒老将軍不要胡來。武媚娘面色平靜提醒老将軍必須出兵支援雉奴,雉奴情況危急随時有可能被高陽公主劫持,如果老将軍不出手支援雉奴,武媚娘的手下就會殺掉老将軍的夫人以及所有相關之人。老将軍在武媚娘的威脅下出兵支援雉奴,雉奴在老将軍及時支援下擒獲房遺愛。

(字幕:永徽四年,高陽公主謀反,與其同黨房遺愛、薛萬徹等人一同被誅殺,吳王李恪被此案牽連,于神龍元年平反昭雪)

一年後,雉奴決定處決房遺愛,高陽公主主動向雉奴認錯,雉奴沒有怪罪高陽公主隻想處決房遺愛。三日過後,房遺愛被押往刑場,行刑之前房遺愛左看右看像是在等人,行刑官員提醒房遺愛有遺言趕緊寫下,房遺愛無心寫遺書非常希望高陽公主出現,高陽公主沒有來刑場送房遺愛最後一程,房遺愛被行刑官處決。高陽公主捧着辯機的骨灰準備逃離王宮,武媚娘來到樹林裡面攔住高陽公主,高陽公主雖然心中已經産生懼意,但依然扮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提醒武媚娘不能殺她,雉奴的兄弟姐妹死的死走的走,高陽公主已經是雉奴唯一的妹妹,如果武媚娘殺害了高陽公主自然無法向雉奴交待。武媚娘沒有被高陽公主吓倒,而是面色悲憤指責高陽公主的所作所為,高陽公主求生心切又哭又鬧,武媚娘指責高陽公主為了一已私欲殺害她的兩個孩子,高陽公主窮途末路掏出匕首企圖偷襲武媚娘,站在旁邊的幾個太監合力拿出布匹勒住高陽公主的脖子,高陽公主被幾個太監吊死在樹上......

【曆史中的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薨于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毛主席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裡)、李玮、李琨、李璄。《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新唐書》。史臣曰: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欤?武後斫喪王室,潛移龜鼎,越王貞父子痛憤,義不圖全。毀室之悲,《鸱鸮》之詩,傷矣!比齊佑之妄作,豈同年而語哉!贊曰:子弟作籓,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沖、撰憤發,視死如生。承乾、齊佑,愚弟庸兄。《舊唐書·李恪傳》

書評:曆史中許多名人都稱贊李恪文韬武略,毛澤東更稱他為“英物”,并為他感到惋惜,可鑒李恪在确實是個了不起的英雄,是個正面勵志的人物。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是怎麼死的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是被長孫無忌忌憚誣陷緻死的。

李恪是李世民衆多兒子中文韬武略最為出衆的一個,母親是前朝公主楊淑妃,而李恪也算是隋炀帝的後裔。李恪本性心機深沉,有個非常遠大的計劃:造反為王。

大唐名将薛萬徹一直跟随李恪遠征打仗,後來回到大唐投向李恪出入朝廷,并支持李恪謀反,一起殺入朝廷。

淑妃逝世後,李恪遠離了長安。此間,李恪費盡心思得到李治的信任,隻為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長安。吳王李恪有滿腹詩書經綸,文韬武略卻無處發揮,還未來得及造反,便被長孫無忌誣陷,定以謀反的罪名給陷害之死。

而長孫無忌之所以陷害吳王,是因為當初李世民有意定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為穩定朝綱,以防李恪造反奪位,先發制人,害死了吳王李恪。

擴展資料:

曆史上真實的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薨于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神龍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贈司空,後恢複吳王爵。

毛主席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裡)、李玮、李琨、李璄。《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恪

唐太宗的兒子李恪怎麼死的

李恪自小便聰明機敏,被長孫無忌陷害謀反,最後被謀殺緻死。隻能說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楊廣的女兒,按理說也是出身顯貴。說來這也是位傳奇的皇子,兩歲,便被封為郡王,十歲,便晉升為蜀王,可見李恪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唐太宗也非常偏愛這個兒子,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李恪還因為與乳母的兒子賭錢被免去了官職。李世民專門寫了《勸子書》教導李恪做人的道理,告誡他要有治國的胸懷。李恪也都一滴滴記在心裡,自此之後也從未犯過大錯。

但是即便這樣,他最後讓落得個慘死的下場。皇室之争,本就是明争暗鬥,你死我活。親情在皇室一族本就薄弱,雖然李世民對李恪賞識有嘉,有心立他為太子。但怎奈他的對手太強大,當時能夠有能力與李恪争太子之位的正是長孫皇後的兒子李治。而李治的舅舅正是大唐朝的重臣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不但是開國功臣,而且身居朝廷多年,早就培養了一大批自己的勢力。而對于李恪來說,勢力相對單薄。為了将皇位留在長孫家,長孫無忌一方面極力反對李恪成為太子,另一方面,尋找各種辦法來陷害他。

而就在這個時候就恰好有把柄送來。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了和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争奪家産,誣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禮,直接給了長孫無忌調查房家的理由。而房家恰巧是李恪一黨,高陽公主這一鬧,不但給自己和夫君扣上了謀反的罪名,與房家交好的李恪也被帶進了坑,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如果沒有長孫無忌的陷害,也許大唐的格局也會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