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之最有哪些(恐龍的十大世界之最)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恐龍的資料大全有哪些
  2. 你認識的恐龍有哪些種類
  3. 白垩紀的恐龍有哪些
  4. 恐龍有哪些類别

恐龍的資料大全有哪些

1、霸王龍:霸王龍又名暴龍,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

2、棘龍-棘背龍:棘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于白垩紀(阿爾比階到早森諾曼階)的非洲,約為9500萬年前到 9300萬年前。目前仍不确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

3、異特龍:異特龍又稱躍龍或異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

4、三角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垩紀的代表化石。

5、南方巨獸龍:南方巨獸龍是所有發現肉食恐龍化石證據支持的“體長”第二,南方巨獸龍也是證據支持的“體重”第三的肉食恐龍,體重僅次于雷克斯霸王龍和埃及棘龍。

6、翼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的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7、劍龍: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生存于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四足動物。它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8、伶盜龍:伶盜龍屬于馳龍科,馳龍科都是令人恐懼的的食肉恐龍。

9、恐爪龍:恐爪龍,因為它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迅猛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10、雷龍:雷龍是一種大型是素食恐龍。最早在1879年被發現并命名。盡管是很早就被人所熟知的恐龍,雷龍長時間以來都與迷惑龍混為一談。直到2010年才終于被正名,成為了不同于迷惑龍的另外一種恐龍。

你認識的恐龍有哪些種類

恐龍屬于蜥形綱動物,在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給人類留下了不解之謎。恐龍最早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經曆了侏羅紀和白垩紀,在地球上統治了大約一億六千多萬年。關于恐龍的滅絕原因,也是衆說紛纭。有人認為是外星人幹的,有人認為是被隕石砸死的,也有人認為是火山爆發緻死的,還有其他四五種說法,至今尚無定論。通過現在先進的科學手段,基本可以還原部分恐龍的樣子,就像我們在電影《侏羅紀世界》裡面看的那樣,栩栩如生。恐龍的種類也是成百上千。在此列舉十種影視中常見的恐龍。

一、劍龍

劍龍是一種體型龐大的草食性恐龍。它背上看起來像花瓣似的骨質闆和尾巴上的四根尖刺,都是抵禦掠食者用的。

二、甲龍

甲龍背部的硬甲其實是硬質的皮膚,相比骨骼形成的龜殼,還是稍遜些。尾巴末端有尾錘,力度極大。就是兇殘的霸王龍被砸一下,也會元氣大傷。甲龍就像裝甲坦克一樣,有着鋼鐵般的裝備。

三、翼龍

能飛的爬行動物,也叫飛龍。目前發現最大的翼龍展開雙翼有11-15米長,相當于一架小型飛機。

四、棘龍

背部有長棘,長棘之間由皮膚連接,像個巨大的帆狀物。現代科學研究鑒定,棘龍可能是已知的唯一會遊泳的肉食性陸地恐龍。

五、鲨齒龍

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成年鲨齒龍體長可達14米,有着鲨魚一般鋒利的牙齒。鲨齒龍的頭骨化石顯示,它的腦容量很小。應該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

六、迷惑龍

身體後半部分比肩部高,脖子和尾巴差不多長,站起來高的難以想象。是性情溫和的食草動物,和雷龍外形接近。

七、滄龍

中生代海洋中的頂級霸主。天上飛的,它也敢躍出水面捕獲。擅長隐匿,爆發力極強。電影《侏羅紀世界》中,大壩裡面圍着的就是滄龍。

八、三角龍

有着非常大頭盾,據說發怒或者遇到危險時,頭盾會豎起來。三根角的草食性恐龍。

九、迅猛龍

小體型、敏捷、聰明,《侏羅紀世界》裡面男一号養大的那幾隻恐龍就是迅猛龍。其尾巴可以良好的保持身體平衡,是跑步健将。

十、霸王龍

又叫雷克斯暴龍。霸王龍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也就意味着它的進化更加完美,是當時位于食物鍊頂端的一流殺手。

白垩紀的恐龍有哪些

在白垩紀時期,恐龍的種類繁多,其中一些成為了地球上的霸主。以下是白垩紀時期的十大恐龍,它們在體型、力量和狩獵能力上均占據着顯著的地位:

1.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被稱為“恐龍之王”,霸王龍是白垩紀末期最強大的掠食者。它的體長可達14.7米,咬合力高達20萬牛頓,是當時最為兇猛的肉食性恐龍。

2.蠻龍(Giganotosaurus):這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末期,北美洲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蠻龍體型可達到13.5米,咬合力達15噸,其牙齒長度可達15.5厘米。

3.馬普龍(Mapusaurus):與霸王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馬普龍,是第四大的肉食性恐龍。預估最大的體長達到14.5米,它的牙齒雖小但鋒利,狩獵能力強大。

4.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作為南美洲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南方巨獸龍的體長可達13.8米。其牙齒長達20厘米,尖銳細長,能夠輕易切割和刺穿獵物的皮膚。

5.鲨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鲨齒龍在白垩紀中期至晚期非常繁盛,最大體長可達14米,體重約11.5噸。它們的牙齒類似現代食人鲨,但腦容量較小。

6.特暴龍(Tyrannosaurus tarbosus):與霸王龍有密切親緣關系的特暴龍,雖然前肢較小,但體型是暴龍科中最大的之一。最大體長可達12米,重達3至5噸。

7.棘龍(Spinosaurus):棘龍是唯一生活在水中的恐龍,白垩紀早期的棘龍體型龐大,體長可達12至13米。它們用又長又窄的颌骨捕食大型魚類。

8.魁纣龍(Kentrosaurus):屬于鲨齒龍科中體型較大的恐龍之一,體長最多可達12.5米,軀幹骨骼非常寬闊。

9.易碎雙腔龍(Apatosaurus):盡管是植食性恐龍,但易碎雙腔龍的體型非常龐大,最大個體體長可達58米,是霸王龍的4至5倍。

10.西雅茨龍(Albertosaurus):西雅茨龍在白垩紀中晚期出現,是北美洲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體長最多可達12.8米,前肢比霸王龍更為強大。

恐龍有哪些類别

恐龍的分類:随着恐龍研究工作的不斷進展,我們所知的恐龍種類還會不斷增加。根據臀部結構的不同,所有恐龍都可以歸入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個大類。這兩個大類又可以劃分為比較小的類,直到科這一層。

一,蜥臀目: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闆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安琪龍。

二,鳥臀目: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0、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1,鳥腳類: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颌牙齒齒冠向内彎曲,下颌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垩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如:鴨嘴龍、禽龍等。

2,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闆,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或多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垩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其代表有被認為居住在平原上的劍龍、被發現于坦桑尼亞的肯氏龍。

3,甲龍類: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闆,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于白垩紀早期。

4,角龍類: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垩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鹦鹉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5,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颥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垩紀。

目前已發現的恐龍之最:1,最大肉食性恐龍:棘龍,身長16到19米,重量16-26.5噸。

2,最大的植食性恐龍、體形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身長可達58-62米,重150-180噸。

3,最小的恐龍:鼠龍,草食最大2~3米。

4,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龍:微角龍與皖南龍,身長約60厘米。

5,最早出現的恐龍:阿根廷月亮谷地區發現的始盜龍是距今最古老的恐龍,生活于晚三疊紀。

6,最遲出現的恐龍:角龍類恐龍在距今1.35億年前以後最盛。

7,牙齒最長的恐龍:霸王龍,牙齒超過30厘米。

8,最早被發現有羽毛的恐龍:似鳥龍,發現于遼甯省建昌縣玲珑塔地區,距今約1.6億年的。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擴展資料:

恐龍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于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于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它們出現于晚三疊紀卡尼階,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征,并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占據着不同的生态位,并持續生存到晚白垩紀馬斯特裡赫特階。

截至2008年9月17日為止,恐龍記有1,047個種。恐龍有草食性動物,也有肉食性、雜食性動物。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龍和禽龍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許多恐龍的身上具有鱗甲,或是頭部長有角或頭冠。

盡管恐龍以其巨大體型而著稱,但許多恐龍的體型隻有人類大小,甚至更小。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發現恐龍化石,包含南極洲在内。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适應性堪稱卓越,但它們無法占據海生以及飛行動物的生态位。

參考資料:國搜百科-恐龍百度百科-恐龍(蜥形綱史前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