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在古代怎麼說(警告用古文怎麼說)

biang 中華百科 799

本文目錄

  1. 古人說髒話嗎一般會怎麼說呢
  2. 古代妃子犯錯怎麼辦
  3. 警告一個人的四字成語

古人說髒話嗎一般會怎麼說呢

含蓄?不一定的。含蓄是沒罵人,是在旁敲側擊,讓聽者自覺點。真罵人,呵呵,嘴損的也不少。另外,最大的關鍵是白話和文言文的差别。我們現代人對白話文中的罵人詞彙體會很深,但是對文言文中罵人的詞彙就沒有任何切身體會,所以看上去一些文言罵人的詞,我們覺得很文雅很含蓄,實際上在當時可能是非常“兇殘”的罵法。就像我們如果不是很熟悉英語的,聽到英語裡說“F*ck”、“Son of b*tch”之類的,我們沒太大感觸,但是在美國或者英國這樣的英語母語國家,可能會引發流血沖突。

略舉一例:

最經典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罵死王朗的場景,仔細閱讀一下。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顔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朽木:這是古人的罵人詞彙,我們覺得好像沒什麼啊,什麼朽木不可雕,那不都是很常見的嗎?可是這詞要用在一個讀書人,尤其用在一個飽讀詩書的人身上,那簡直就跟挖了祖墳差不多。你這是質疑人的能力啊,質疑他學術造假啊。當然,這裡不是罵王朗的,是罵漢朝堂。

禽獸:不用說,這也是罵人的。我們現代人對這個詞感觸也沒那麼深,甚至還有自嘲社畜的,朋友間開玩笑也可用說“你丫就是一禽獸”、“牲口們”。可是這擱在古人身上,那就是連帶祖宗都被辱罵了。

狼心狗肺、奴顔婢膝……這些也是很狠毒的罵人的詞彙。尤其後面奴顔婢膝。奴婢是指家奴、太監和婢女,不但沒地位,甚至連人都算不上。多毒辣啊?

谄谀之臣,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谄谀:這個我們現代人也感受不明顯。說的是溜須拍馬、逢迎獻媚、投機鑽營,這麼去罵一個六七十歲,還靠着自己的才能才爬上高位的人,換誰都受不了啊。就譬如你是個大明星,明明你的演技很好,可人就說你是靠人幹爹才上的位,你覺得受得了嗎?

匹夫:我們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給帶了節奏。匹夫不但有普通人的意思,罵人的時候,“匹夫”大概類似于我們現在的“東西”、“家夥”的意思。然而“東西”、“家夥”在現代漢語中,語氣也弱化了。實際上在部分地區方言中,這兩個詞都是很狠毒的罵人的詞彙。這裡“皓首匹夫”,大概就是“老不死的老東西”、“老不死的畜生”、“老狗”這樣的意思。

老賊:這個不用解釋,就現代也是罵人的話。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隻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顔無恥之人!

貳臣:這個我們現代人毫無感覺,反正換公司跟喝水似的,誰也不會說你“不忠”。換國籍也毫無問題。但是這在古代,忠君簡直和婦女的忠貞一個等級了。一個臣子如果被罵不忠,那絕對是讓整個家族都蒙羞的事情。所以曆史上那些勾結敵國的,沒一個是有好名聲的。簡直就是被釘死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斷脊之犬:這個很明顯了,現代話叫“跪舔”、“搖尾乞憐”。你說我跪舔某女神,我還沒多大意見。你要說我跪舔對手,我絕對跟你打個頭破血流。

上面來看,先罵了一句“(皓首匹夫)老東西”,再接一句“(蒼髯老賊)老畜生”,接着罵他是一條跪在曹氏腳下的哈巴狗。你覺得這還含蓄嗎?

所以,真不是文言文不罵人,而是我們現代人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沒那麼深,沒體會中間罵人的“精髓”。看着文文雅雅的幾個字,實際上那都是尖刀挖肉、殺人誅心的話。絕對比我們現在的三字經國罵狠多了。

注意:真實的王朗和諸葛亮沒什麼交際,王朗是漢末大儒,其人飽讀詩書,詩、書、禮、易、春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著述頗多。而且其人為官清正廉明,恭儉節約,為人樂善好施,嚴謹慷慨。經常拿錢财接濟窮人。和《三國演義》裡的那個“王朗”幾乎是兩個人。王朗所著的《周易傳》曾經是魏國的“教材”,是學習“易經”的學生的必考科目。他的孫女嫁給了晉文帝司馬昭,生了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别搞錯了。

古代妃子犯錯怎麼辦

人非聖賢,不管是什麼人都可能有犯錯的時候,有的錯誤很小,但是有的錯誤卻很大,沒有人敢說自己這一輩子絕對不會犯錯。古代人們犯錯之後自然有刑罰處置,但是有一類人卻有些例外,那就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很多時候他們犯錯是不會有任何懲罰的,但也并非絕對,古代後宮的妃子們如果犯了錯,又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呢?

在古代皇帝總是高高在上的,什麼都有專權。有誰不知道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嫔妃,雖然數量沒有那麼誇張,但後宮的妃嫔也是不少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偌大的後宮,想要沒有過錯地生活着,說實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後宮的嫔妃為了争奪皇帝的寵愛,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上位,而會對别人落井下石。所以說後宮是一個是非特别多的地方。

那這些妃子的過錯一旦被發現,并且告知給皇帝,她們會受怎樣的懲罰呢?現在就由有書君帶大家一起去看一看。

一、禁足

禁足在後宮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處罰妃嫔的手段。可以說上至皇後,下至最底層的妃嫔,禁足都是可以發生在她們身上的責罰。

那什麼是禁足呢?禁足就是禁止妃子外出,她隻能呆在自己的宮殿裡閉門思過,直到禁足期到,她才可以出來自由活動。當然在禁足期,她的吃喝什麼的,還是會有人管的,這一點不會比沒禁足的時候差多少,隻是不能自由地行走于各個宮殿而已。

這其實算的上是最為輕松的責罰了,畢竟身體沒有受到傷害,自己的職位也沒有降低,該有什麼的也一樣不少。當然這還是對後宮的妃嫔們有警戒作用的,必竟代表了皇帝發怒了,隻是懲罰的力度稍小一點。如果自己再不好好地閉門思過,那出去後,再受懲罰可就沒有這麼輕松了。

雍正皇帝的惠妃,因假懷孕一事被雍正知道,雍正一怒之下禁了她的足。曆代後宮因小事被禁足的嫔妃應該不在少數。

當然在這個推陳出新的後宮,如果禁足的時日少還好,但是如果禁足的時日多達幾個月,甚至更長,而且皇帝還沒有來看過自己,那可就麻煩了。那就很可能意味着自己失寵了,被皇帝給忘記了。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後輝發那拉氏,因為乾隆南巡時尋花問柳,再三勸谏,乾隆皇帝不聽。一氣之下的輝發那拉皇後,就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一縷。在清朝私自剪頭發是大忌,隻有皇帝、皇太後駕崩才可剪頭發。乾隆皇帝看到皇後這樣大怒,就保留了她的封号,把她禁足在自己的宮殿中。

最後輝發那拉氏也沒有解除禁足,病死在自己的宮殿裡。這種懲戒其實也就意味着,乾隆對她的徹底失望。輝發那拉氏雖然無憂吃喝,但是内心的痛卻一直伴随她離世。

二、降位

降位也是宮裡皇帝處罰妃嫔的一種常見的手段。

有時候妃嫔惹怒了皇帝,禁足又不足以消解皇帝的怨怒,一般皇帝就會下令給妃嫔降職位。

雖然降位這個處罰也不痛不癢的,但是和禁足可差多了。禁足期一過,出來後一切還跟以前待遇一模一樣。

但是降位,就意味着自己的位份變了,之前的待遇都沒有了,隻能享受當先位份的待遇。

也就是自己的各種配置都要降低,什麼月俸、賞賜、衣物、食物等統統的降一等。

當然最讓人難受的并不是待遇的減少,而是自己的職位降低,就代表了自己的地位也就降低,也許平時還能高人一等,但現在也許同級甚至還會低人一等。這個就讓有些心氣高的妃嫔很難承受。

當然降位隻是一種處罰手段。如果妃嫔表現良好,後來又重新獲得了寵愛,皇帝還是會給她升位的。

乾隆時期的惇妃汪氏,因為打死宮女,被降為嫔。不過乾隆皇帝也的确寵她,第二年就又恢複了她的妃位。

鹹豐時期的玫嫔,因為虐待宮女,和太監相互調戲,從貴人降到常在,又降到了官女子。不過因為她深得皇帝寵愛,隻不過八天就又從官女子一步步升了上來。

所以說,妃嫔們如果得寵,雖然降位難受一時,但總有恢複原位的時候。那不得寵的妃子降了位,隻有好好表現,慢慢熬,才能再恢複原位。所以說,降位這個處罰,并不是太嚴重的。

三、打入冷宮

在古代宮廷裡,冷宮并不是指一個專門的宮殿,它實際上指的是皇宮中那些十分偏僻的宮殿。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宮是非常大的,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每一個地方都能走過。而冷宮不僅僅是皇帝不會經過,就連宮裡的太監和宮女也是很少會去的。

冷宮不僅僅是地方偏僻,它裡面的環境那跟外面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别。因為地方偏僻所以房屋一般都是比較簡陋的,房屋裡面就更簡陋了,有時隻會有一張床而已。在這個地方,冬冷夏熱,下雨的時候還會漏雨。

冷宮每天的夥食就更差了,全是清湯寡水,甚至不是馊的就是壞的。打入冷宮的妃子是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更為難受的是進了冷宮就不會有人伺候了,當然也就沒有人同這裡的妃嫔說話。進了這裡的妃嫔每天都很孤獨寂寞,也就是說,被打入冷宮的妃子她們面臨的結局就是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孤獨終老。所以有些承受不住的妃嫔,甚至都會選擇在冷宮中自盡,即便是這樣,也是換不回皇帝的回眸的。

康熙時候的容妃就因勸誡康熙不要廢太子被康熙打入了冷宮,她可真是在冷宮裡受了罪了,不僅待遇差,在那裡還給宮裡的人刷馬桶,而且還受那些太監們的欺負,最後死在了冷宮裡。

而光緒的妃子珍妃是被慈禧太後關到冷宮的,她是一點自由都沒有,因為她居住的地方被從外面給鎖住了,隻留了一扇活窗戶。

珍妃無論幹什麼都不能離開這間屋子,最重要的是還要忍受孤獨,沒人同她說話。最後被放出來的珍妃已經神情恍惚,不成了樣子。因為八國聯軍攻打進來,慈禧要逃往西安,所以珍妃最後還是被推入井裡淹死了。

所以說對于古代的妃嫔來說,打入冷宮,這真的比死刑還要難受。可以說是最慘的一種懲罰了。

四、死刑

死刑一般都是針對犯重大過錯的妃子,比如謀逆罪等。

這個時候,皇帝一般會賜三尺白绫,讓妃子自行懸梁自盡。或者賜毒酒,讓妃子穿腸而死。這些死法也算是體面的死法了,總好過牢獄之災,用刑而死。

當然有的妃子犯了重大過錯的,她還會連累她的家人。或者她是受家族牽連,被迫受了死刑。這種屬于非常絕望的刑罰,就是株連九族。不僅皇帝不會放過自己,就是妃嫔的家人也全都不能放過,可以說一個家族就此消失了。

明嘉靖皇帝的寵妃王甯嫔和曹瑞妃,因為策劃讓宮女把嘉靖皇帝勒死,結果沒有成功。這可把嘉靖皇帝給氣壞了,所以對這兩個人絕不能輕饒,最後兩個人被一同判了淩遲罪,必須得接受酷刑的懲罰了。

一般動用死刑這種刑罰比較少,能讓皇帝動用這種刑罰的,那一定是犯了天理難容的事了。

當然,在古代皇宮裡,皇帝對後妃的小懲戒還有罰俸祿,罰跪,抄書,禁食等。這些都是看似不嚴重的刑罰,其實意在警告懲戒。而上面四種懲罰,可就一個比一個厲害了。

要不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帝的女人其實很可悲,夫妻之間本來都是床頭打來床尾和。而夫妻放到帝王家,一切錯誤都放大了,哪有什麼恩愛,轉眼間就是無情的抛棄。

根據妃子的犯錯輕重,各種懲罰等待着她。可是後宮的妃子毫無反抗可言,隻能任由帝王的發落。所以說,封建社會的女性是悲哀的,永遠活不出自己。

警告一個人的四字成語

1.關于警告的四字詞語

dāng tóu bàng hè

成語解釋: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成語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禅師法嗣·臨濟義玄禅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拟議,師便打。”

例句:我們應該當頭棒喝那些不法分子,立即停止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當頭一棒dāng tóu yī bàng

成語解釋:迎頭一棍子。比喻受到嚴重警告或突然的打擊。

成語出處:《五燈會元·黃檗運禅師法嗣·臨濟義玄禅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拟議,師便打。”

例句:孔子好象受了當頭一棒,亡魂失魄地坐着,恰如一段呆木頭。(魯迅《故事新編·出頭》

以儆效尤yǐ jǐng xiào yóu

成語解釋:儆:使人警醒,不犯錯誤;效:仿效,效法;尤:過失。指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着做壞事的人。

成語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例句:我以為各人均應先打***百下,以儆效尤。(魯迅《準風月談·文床秋夢》)

不教而誅bù jiàoér zhū

成語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成語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例句: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不教而誅。(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

2.帶有人的四字成語

【暗錘打人】比喻暗中對人進行攻擊。

【暗箭傷人】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地裡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暗箭中人】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

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别人。【矮人觀場】比喻隻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沒有主見。

也比喻見識不廣。【愛人好士】愛護、重視人才。

【矮人看場】比喻隻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矮人看戲】比喻隻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愛人利物】愛護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愛人以德】愛人:愛護别人;德:德行。

按照道德标準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不步人腳】不跟着别人的腳步走。比喻不因循守舊。

【暴不肖人】暴:兇暴;不肖:不賢。兇暴而不賢的人。

【不齒于人】齒:象牙齒一樣排列。不能列于人類。

指被人看不起。【不懂人事】不懂得為人處世。

【不得人心】心:心願,願望。得不到群衆的支持擁護;得不到衆人的好評。

【不當人子】表示歉意或感謝的話,意思是罪過,不敢當。【北道主人】北道上接待過客的主人。

與“東道主人”同義。【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樣的人并不少。【不甘後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後面。

【不敢後人】不願意落在别人後面。表示不敢懈怠,奮力前進。

【彼何人斯】斯: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啊”。他是個什麼人啊。

【薄寒中人】薄寒:輕微的寒氣。中人:傷人。

指輕微的寒氣也能傷害人的身體。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難之中時經不住輕微的打擊。

【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不可告人】不能告訴别人。指見不得人。

【薄命佳人】薄命:福薄命苦。福薄命苦的美女。

【不落人後】不落在别人的後面。形容人要強心盛,事事占先。

【百年樹人】樹:種植,栽培。比喻培養人才是長期而艱巨的事。

【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步人後塵】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

指跟在人家後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傍人門戶】傍:依靠,依附;門戶:門第。比喻依賴别人,不能自立。

【傍人籬壁】傍:依靠;籬壁:籬笆牆。依靠着别人家的籬笆牆。

比喻依賴或模仿别人。【傍人籬落】比喻依賴他人。

【逼人太甚】指對人逼迫不留馀地。【巴人下裡】①即下裡巴人。

古代楚國流行的民間歌曲。用以稱流俗的音樂。

巴,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古為楚地。下裡,鄉裡。

②泛指粗俗的。【避人眼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同“避人耳目”。【百世一人】指極難得的人才。

【悲天憫人】悲天:哀歎時世;憫人:憐惜衆人。指哀歎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

【婢學夫人】婢女學作夫人,比喻刻意去學,卻總不能像。【不省人事】省:知覺。

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不恤人言】不管别人的議論。表示不管别人怎麼說,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不一其人】那樣的人不止一個。【别有人間】猶别有天地。

【不因人熱】因:依靠。漢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竈燒火煮飯。

比喻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賴别人。

【不餍人望】餍:滿足。不能滿足衆人的期望。

【婢作夫人】婢:侍女;夫人:主婦。舊時指在文藝方面雖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規模總趕不上。

【百載樹人】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計,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同“百年樹人”。【成敗論人】論:評論,衡量。

以成功和失敗作為評論人物的标準。【楚楚動人】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

形容美好的樣子引人憐愛。【楚楚可人】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惬意。

【倉卒主人】倉卒:匆忙。客人突然到來,倉促中招待不周,難盡主人之禮。

【春風風人】風人:吹拂人。和煦的春風吹拂着人們。

比喻及時給人教益和幫助。【才乏兼人】才:才能;兼人:一個人抵得上兩個人;乏:缺少。

缺少一個能抵得上兩個人才能的人。指沒有特殊的才能。

多用作自謙語。【春歸人老】春:春光,比喻花容月貌。

指女人青春已過,人老珠黃。【穿井得人】穿井:打井。

指家中打井後省得一個勞力,卻傳說成打井時挖得一個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醇酒婦人】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頹廢腐化的生活。

【齒頰挂人】指為人們所稱道。【從井救人】從:跟從。

跳到井裡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别人沒有好處的行為。

現多比喻冒險救人。【長嬌美人】嬌:美好。

身材修長容顔嬌好的美女。【醇酒美人】指酒色。

【慘絕人寰】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慘痛的事。

形容慘痛到了極點。【草芥人命】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

同“草菅人命”。【草菅人命】草菅:野草。

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動統治者随意谑殺人民。

【恥居人下】以地位在人之下為恥。

3.警察的警字四字成語

殺一警百: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同“殺一儆百”。

風塵之警:風塵:戰亂;警:警報。戰亂發生的警報

晝警暮巡:白天黑夜警戒。比喻防範嚴密。

晝警夕惕:日夜警惕戒慎。

圓木警枕:用圓木做枕頭,睡着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晏開之警:晏,晚也。有警急則門開得晚也。形容時世不安甯。

犬吠之警:指搶劫、偷竊之類。

殲一警百:殺一個人來敬告一批人。

警愦覺聾: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聩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黃牌警告:指足球比賽中裁判員對有較嚴重犯規行為的運動員出示黃牌以示警告,也借指對人的提醒、警告

狗吠之警:比喻輕微的驚動或擾亂。

懲一警百:警:警戒,也做“儆”。指懲罰一人以警戒衆人。

觸目警心: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以一警百:懲罰一個人來警戒其他的人。

4.形容一個人謙虛的四字成語

洗耳恭聽xǐěr gōng tīng【解釋】: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别人講話。

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出自】: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示例】:如此甚妙,我們~。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虛懷若谷xū huái ruò gǔ【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

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别人的意見。【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示例】:每個人都應有~的态度,遇事不固執己見。不驕不躁bù jiāo bù zào【解釋】:躁:急躁。

不驕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謙遜,工作謹慎踏實。

【示例】:在成績面前,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解釋】:居:承當,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示例】:看他前九首,便是一位努力從王之人,而以~終之。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六戒驕戒躁jiè jiāo jiè zào【解釋】:戒:警惕,預防。警惕并防止産生驕傲和急躁情緒。

【出自】:***《在中國***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卑辭重币、卑:謙恭;重:厚;币:禮物。

說謙虛的話,送厚重的禮。形容對人有所求。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币以事秦。”不敢告勞、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

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出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黾勉從事,不敢告勞。”

采及葑菲、别人征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出處:《詩經·國風·邶風》:“采葑采菲,無以***?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許長處。這是認為自己有才能的謙虛說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刍荛之見、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出處:《詩經·大雅·闆》:“先民有言,詢于刍荛。”

多聞阙疑、聞:聽;阙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

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态度。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管見所及、管見:從管子裡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确。

出處:《抱樸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于紛若之書,及于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貴人賤己、認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謙虛。出處:《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好為人師、喜歡當别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處:《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矜才使氣、矜:自誇;使氣:意氣用事。

倚仗自己的才能,使意氣,不謙虛。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五回:“先生學問淵博,矜才使氣,醫蔔藝術之書,無不周覽。”

昆山片玉、昆侖山上的一塊玉。原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隻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一個,後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處:《晉書·郤诜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謙恭下士、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謙躬下士、猶言謙恭下士。

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聽說李闖王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珍重。”

謙謙君子、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出處:《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謙虛謹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出處:《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謙虛敬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同“謙虛謹慎”。

謙尊而光、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出處:《易·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三命而俯、舊是指官職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謙虛。出處:《左傳·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盛名難副、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

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出處:《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損之又損、形容極為謙虛。

出處:《莊子·知北遊》:“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虛懷若谷、虛:謙虛;谷:山谷。

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别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遜志時敏、謙虛好學,時刻策勵自己。

出處:《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言氣卑弱、說話的态度謙虛溫順。

一得之見、見:見解。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一謙四益、謙虛能使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