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兒子都是怎麼死的(康熙的兒子死了幾個)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康熙怎麼死的真正原因
  2. 康熙的兒子分别叫什麼怎麼死的
  3. 康熙的兒子十八阿哥是怎麼死的在曆史上的、、、

康熙怎麼死的真正原因

身為現代人的我們自然無法體會到古代帝王的生活,所以,大夥對曆史上的封建統治者通常會比較好奇。從他們登基上朝到駕崩歸西,帝王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一直是大夥津津樂道的話題。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滿清皇帝康熙的死因,由于這件事流傳下來的版本較多,使得真相始終撲朔迷離。

在康熙執政的第六十一個年頭,老皇帝突然來了打獵的興緻,于是,他率衆浩浩蕩蕩前往南苑狩獵。在路上康熙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衆人隻得返程,在返京途中經過暢春園暫時修整,可是,休息的過程中康熙的病情卻越發嚴重,在病榻上躺了幾日便過世了。

就在康熙駕崩的當晚,宮人将皇帝的遺體送回紫禁城中,安置于乾清宮,并于次日殓葬出殡。康熙入土第五日,滿朝文武擁四皇子登基,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雍正,雍正登基後又追谥父皇康熙為仁皇。

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康熙的生平十分英武,在他統治大清的六十一年裡,做出許多英明的決定,使得大清得以在中原大地站穩腳跟。清朝能夠在中國繼續統治二百年,可以說,康熙功不可沒。

這樣一位皇帝的過世,在當時可是震驚全國的大事,所以說,民間對康熙的死因傳出了許多版本,有人說皇帝是壽終正寝,還有人說是被人下毒謀害。由于其中陰謀論頗多,又引出雍正繼位的諸多疑點,比如: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還有康熙心裡最佳繼承人究竟是誰?

這一系列謎團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模糊不清,于是,也就有了現代無數史學家或史學愛好者的積極探讨。

自古以來皇帝三宮六院嫔妃無數,一個健康的皇帝自然會留下不少子嗣,康熙也不例外。康熙一共有三十五個孩子,其中有二十個公主。在剩下的皇子中,雍正雖然是年紀最大的,但是,卻不是嫡出,也就是說,雍正的母親沒有正規妻室的名分,所以說,雍正并不是最理想的候選人。

那麼,最理想的皇權繼位者是誰呢?

在康熙嫡出的皇子中,年紀最大的是胤礽,在康熙繼位十幾年後就被立為皇儲,準備由他來繼承皇位。清朝皇室從建國以來原本是沒有立皇儲的規矩的,清太祖就曾說過:皇帝大位有德者居之。康熙立胤礽為太子這件事算得上是開了滿清先河。

康熙對這個兒子也算是寵愛有加,不但安排了有才學的大臣教育皇子,不論出巡還是狩獵也都将胤礽帶在身邊。可天不遂人願,康熙三十五年間這位皇太子染上了惡疾,身體狀況欠佳,眼見兒子無法擔此大業,康熙隻好将皇儲暫時廢掉,另尋人選。

眼看着黃儲被廢,康熙的其他兒子都活躍了起來,這也讓康熙十分頭疼,隻能等胤礽病情稍有好轉後重新立他為太子。可惜,沒過多久胤礽的病情又複發,康熙無奈之下隻得再廢皇儲,此舉使得康熙的兒子們又不安分了。

康熙正是死在了衆子争皇儲的亂象中,所以,許多史學家把他的死因與諸子之争聯系在了一起。清末學者王先謙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康熙病危之際,曾把兒子們叫到病榻前,親自囑托要讓人品出衆的四皇子也就是雍正繼位,這是衆多說法中比較平和的一種。

在雍正年間又有個叫曾靜的人有明确的供詞指認雍正,他說:在康熙病危期間,曾服用過一碗四皇子進獻的參湯,随即駕崩。在野史中,康熙臨終前召見朝中大臣,可惜無人前來,禦榻前隻剩下四兒子一人,康熙覺得其中有詐惱怒之下向四皇子扔出一串念珠洩憤。

這段到了《永憲錄》中又有了較為含蓄的表達,說康熙隻是将念珠授予四皇子,并非洩憤,而是有囑托之意。上世紀的一些史學家曾引用了一些目擊者的記錄,他們說:康熙駕崩之前,呼号之聲不絕于耳,讓人十分不安,其中,就算沒有下毒之事,皇室也肯定有很大的變亂。

另外,令人懷疑的是,從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除胤禛一人進出五次,竟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康熙猝死後,胤禛為其父更衣,也仍然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而且康熙猝死後,從暢春園往紫禁城宮内移靈時,又仍然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

種種事實證明,從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康熙死後,康熙及康熙寝宮已被雍正完全隔離與控制。

可以說,康熙本無緻命疾病,但在以上刺激、打擊下,精神崩潰,終于卧床不起,并引發高燒。胤禛明知康熙平日讨厭人參,老年高燒者忌服人參卻又偏用人參,使康熙病情迅速惡化。康熙秘密急召十四阿哥胤祯加快回京,又被胤禛成功阻截。最終,在胤禛的隔離與控制之中,康熙帝徹底崩潰。

到了現代,随着史料的不斷發掘,衆多說法對康熙是否被毒死仍然沒有分曉,有種說法表明,康熙皇帝就是被毒死的,是因為四皇子眼見自己繼位無望而采取的一種武斷手法;另一種說法則是康熙已經年邁體衰,加之身染惡疾,隻是患上并發症猝死而已,何況,康熙身邊警備十分嚴密,旁人若想下毒暗算根本沒機會。

如今,我們對于這位清朝第二位皇帝之死至今也沒分析出個結果,但願,今後能有更多的史料被發掘出來供史學家參考,還原曆史真相。雖說如此,恰恰曆史的魅力正是如此,在撲朔迷離中去僞存真,尋找真相的過程,才是最吸引人的。

康熙的兒子分别叫什麼怎麼死的

康熙的兒子,如下所示:

皇長子允禔:因争儲位,謀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監禁,雍正12年卒。皇二子允礽:康熙十四年,被立為太子;康熙四十九年被廢;四十八年,複立;五十一年,再廢,受禁锢;雍正二年卒,追封理親王,谥号密。皇三子允祉:雍正八年,被奪爵、囚禁。十年,去世。皇九子允禟:以其違法肆行,與允禩等結黨營私為由,于雍正三年奪爵,幽禁,四年後削宗籍,同年卒。皇八子允禩: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同年死。

康熙的兒子十八阿哥是怎麼死的在曆史上的、、、

清人《枝巢清宮詞》裡說,“蘇浙南巡六度巡,宮中從此有南音”,說的就是康熙年間的宮廷之事。康熙早年的王妃大都是來自滿族八旗和漢八旗的女子,但在幾次南巡後,康熙宮中江南女子的比例明顯增加。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後出生了的十個皇子裡面,就多半為江南女子所生。話說回來,江南女子在容貌、身材和文化等各方面條件,當然要勝于北方的滿族和蒙古族女子,康熙在南巡途中帶回些江南美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這些江南美女中,有一位頗得康熙的寵愛,這就是密貴人王氏。王氏的父親叫王國桢,是蘇州某地的知縣,王氏進宮的時候大概隻有十六七歲,可能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的時候帶回。王氏進宮後,倒也頗為争氣,在康熙三十一年到四十年這一段時間裡,連生三子,其中就有十八阿哥胤衸。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五月,像往年一樣,康熙帶着兒子們離開京城,前往熱河行宮避暑和行圍打獵。康熙這次去熱河,總共帶了八個阿哥,包括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十三阿哥胤祥等,當時未滿八歲的十八阿哥胤衸也在其中。

康熙和皇子們在熱河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命令隊伍繼續向北,越過大漠去行圍打獵。西風蕭蕭,戰馬嘶嘶,正當康熙意氣風發的時候,這次行圍卻出了點小意外。隊伍走到一個叫永安拜昂阿的駐地時,十八阿哥胤衸突然病倒了。由于塞外的氣候變化多端,十八阿哥胤衸年紀小,又是第一次走出深宮大院,結果在路上突發高燒,看樣子一下子好不了,康熙便決定把他留在駐地讓人照顧,然後帶着隊伍繼續前進。

不料康熙一行人沒走多久,照看十八阿哥的随從便急急忙忙地趕來,向康熙報告說十八阿哥病情加重,似乎有生命危險。康熙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命隊伍掉頭,返回永安拜昂阿駐地。

等康熙返回到永安拜昂阿的時候,十八阿哥果然情況不妙,他當時已經是兩腮腫脹,高燒不退,連吃飯都非常的困難(估計是兒童春秋易發的腮腺炎)。康熙對這個小兒子十分疼愛,見愛子如此痛苦,本來一向鎮定冷靜的他一下子也變得手足無措,焦慮萬分。由于駐地缺醫少藥,康熙便派人急傳宮中的禦醫以最快的速度趕來診治。康熙還給當時留在京城處理政務的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手谕說,到時會先派人到沿途迎接禦醫,總之,争分奪秒,越快越好。

在胤衸病重的時候,康熙經常把這個小家夥抱在懷中,喃喃自語,甚至不分晝夜的親自照料。後來幸好醫治及時,胤祄的病情一度好轉,康熙這才松了口氣。他後來在給胤祉、胤禛等在京皇子的手谕上很高興的說:“十八阿哥現今已有好轉,想是斷無大妨了。你們也可放寬心。朕一年邁之人,也仿佛獲得新生一般。”在将這些朱批奏折和手谕發回京城的時候,康熙又在封皮上加了一句說:“這是喜信!若像平常一樣封固,你們拆閱起來太耽擱時間,所以就沒有封上。”

一向持重的康熙因為十八阿哥病情好轉而一改常态,甚至破壞谕令的傳遞制度,這在康熙的時代是不多見的。事實上,康熙的子女中夭折的很多(大概接近一半),這次對十八阿哥的病情如此重視,甚至說出“仿佛獲得新生一般”的話,足見其老年愛子,舔犢情深。

由于十八阿哥還沒有完全痊愈,康熙決定停止這次行圍,帶領大隊人馬返回京城。為了避免十八阿哥病情加重,康熙特意命令随行隊伍緩緩而行,一天的路程不得超過二十裡。但盡管如此的小心翼翼,後來胤祄的病情還是再度惡化,估計是因為腮腺炎引起的其他并發症,或者本就有其他病症如腦炎、腦膜炎之類的,這次發病比之前更要兇猛。胤祄持續的高燒不退,滴水不進,大夫們也是束手無策,回天乏力。最後剛剛在旅途中度過八歲生日的胤衸,終于在回京的路上不幸夭亡。

本來心情轉好的康熙,這次也隻能眼睜睜的看着愛子的生命從自己的身邊悄悄溜走,卻又無能為力。老年喪子,這對于已經五十四歲的康熙來說,的确是一件非常傷心的事情。自從胤衸死後,康熙一路上便臉色陰沉,郁郁寡歡,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下。

胤衸的死,讓康熙痛苦萬分,但更讓他傷心的是,随行的其他皇子們對這個十八弟的病情一點都不關心,甚至根本就是無動于衷。特别是作為兄長和皇太子的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時候,幾乎就不聞不問,就連胤衸病死了,也看不出他有絲毫的哀傷。

康熙本覺得自己的這些兒子們都十分的優秀,他也在兒子們的身上傾注了無盡的父愛,但這些皇子們對自己的手足同胞竟然如此的冷漠無情,這實在是出乎他的意料。這一次,一向以“仁孝治天下”的康熙帝失望了,特别是對當時已經是三十五歲、已有子女的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