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怎麼寫現代文(誡子書怎麼寫現代文初中)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誡子書》怎麼翻譯成現代文
  2. 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3. 誡子書仿寫(現代文)有哪些
  4. 誡子書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
  5. 誡子書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

《誡子書》怎麼翻譯成現代文

《誡子書》翻譯成現代文如下: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賞析: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甯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甯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

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擴展資料: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将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誡子書

誡子書仿寫(現代文)有哪些

仿寫如下:

1、夫優生之行,勤以讀書,苦以成才。非勤奮無以明志,非努力無以緻遠。夫才須學也,學須勤也,非學無以成才,非靜無以成學。驕傲則不能專心,浮躁則不能成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正當少年,青春年華,若不努力,更待何時!

2、夫智者之行,誠以修身,謙以養德。非虛心無以進步,非進取無以成功。夫智須思也,思須學也,非智無以立足,非學無以成材。驕傲則不能進步,氣餒則不能立志。吾與時馳,志與日行,生而短暫,無志不智,過往如煙,白首空歎。

3、夫學者之行,奮以富識,勤以求真。非努力無以得精,非聚心無以優己。勤須志也,才須勤也,非勤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德。惰慢則不能學優,浮躁則不能靜心。人與識馳,心與日去,遂成落榜,多不接國,悲流陋街,将複何及!

4、夫紅臉之行,忠以讨友,誠以讨信。非守信無以廣誼,非盡忠無以揚德。夫人需信也,才需德也,非誠無以仁德,非仁德無以成人。時與華馳,德與時去,遂成朽木,不可雕也,正如宰予,将複何及?

5、夫常人之行,學以明識,知以成才。非謙虛無以成功,非自信無以成才。夫學須巧也,才須成也,非巧無以簡易,非易無以解也。急躁則不能靜學,驕傲則不能學成。才與時馳,智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學識,悲守無知,将複何及!

誡子書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全文翻譯成現代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窮困的居舍,其實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甯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甯靜無以緻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誡子書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

《誡子書》文言文翻譯如下: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内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财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随時光而飛馳,意志随歲月逐漸消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隻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原文:

《誡子書》【作者】諸葛亮【朝代】三國時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主旨:

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甯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