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肯尼迪之子小肯尼迪到底是怎麼死的
美聯邦航空管理局事故調查專家公布的17日失事的小肯尼迪駕駛的小型飛機是“倒栽蔥”入海的調查結論,小肯尼迪一手創辦的《喬治》政治雜志數名記者堅持認為他們找到了截然不同的出事原因:小肯尼迪夫婦是被謀殺。
一名記者暗示說:“數名中情局(CIA)的特工(他們僞裝成自由撰稿人)決定幹掉小肯尼迪,因為萬一他從政獲選當上總統,就會着手調查中情局卷入他父親肯尼迪總統被刺一案。”
另一名記者說,出事當晚馬撒葡萄園小島有人在小肯尼迪飛機預期抵達時間聽到“巨大的爆炸聲”。
記者伊文斯更是直接指責“倒栽蔥”入海的理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因為“小肯尼迪所駕駛的這類飛機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一頭往下紮的情況。
即便情況最糟糕時也隻會往下滑翔。
而滑翔中的飛機是不會出現輪胎脫鈎、斷裂或爆炸場面的。
”伊文斯補充說:“他們(指中情局特工和海岸衛隊)當然無法找到飛機……被沖上岸的有名字的手提箱更是他們一手制造的假象”。
與此同時,小肯尼迪夫婦出事後湧現了數百個紀念網站中,有十幾個網站也分别抛出了自己的“陰謀理論”。
美國在線網站甚至專門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此類“陰謀”論。
其中以專門搜集中情局秘密資料、破解神秘案件而著稱的“潛望鏡”站點的結論最為“聳人聽聞”:“克林頓夫人希拉裡卷入了謀殺小肯尼迪的陰謀,以阻止他明年同她争奪紐約市參議員一職。”
肯尼迪是怎麼死的
我的答案比較權威。簡單地說:國際銀行家密謀公開處決了美國偉大領袖--肯尼迪(肯尼迪嚴重損害了國際銀行家的利益)。以下是詳細介紹:
總統令11110号(ExecutiveOrder11110):肯尼迪的死亡證書
對于美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
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美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
十年以後,人們在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幹什麼。
究竟是誰,為什麼刺殺肯尼迪至今仍衆說紛纭。美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
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兇手單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
會上流傳着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兇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衆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
殺手近距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兇手的動機竟然
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
德在5.6秒的時間裡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
外一發緻命的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準确
射擊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肯尼迪後,再射中坐
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的,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
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隻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
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着和歡迎的人群握
手時,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
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
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他們還給我們下了
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統座車的四周,
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輪。他們
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
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0或40秒時,開始在車裡彎
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裡的地毯上找什麼東西,
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7.1]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随着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号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着濺
滿肯尼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
的兇手奧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誰?傑奎琳在自己的
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
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公開一份500頁的關于肯尼迪的文件。讓她
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
選人之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
庭廣衆的場合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
3人死于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
英國的一名數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
10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
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7.2〕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
年才解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镖、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
海軍陸戰隊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
國人認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
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
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肯尼迪
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财,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
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
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
那麼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于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幹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
寶座,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的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
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争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
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
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随着整個計劃。在
推動民權運動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勳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
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
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
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
人民愛戴。在他的号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Corps),志願奔赴
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确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
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
肯尼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
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産生尖銳的沖突。當沖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
行家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貨币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并不知道自己的大
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号總統令
(ExecutiveOrder)[7.3],着令美國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
銀,包括:銀錠、銀币和标準白銀美元銀币(SilverDollar)作為支撐,發行‘白
銀券’(SilverCertificate)”,并立刻進入貨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
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币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
美國政府将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并且以
白銀為支撐的貨币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币,而是基于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
“誠實貨币”。“白銀券”的流通将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
元”(FederalReserve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産。
如果失去控制貨币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财富創造國将失去
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号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美元在美國的幾起
幾落說起。
2.白銀美元的的曆史地位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鑄币法案》
(CoinageActof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
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币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銀之上的。
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币雙軌制。[7.4]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币法案》[7.5]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
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币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于羅斯切爾德家族掌
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産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币供
應。白銀的産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産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
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
币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
西部産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
法”(Crimeof1873),随後産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
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7.6],要求美國财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
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币與金币同樣具有法律
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财政部同樣發行
“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币,以便于流通。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7.7]
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财政部必
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ReserveNote)開始發行,
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占有貨币流通的主要份額。到
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在1933年時,在貨币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Certificate)和“美
國政府券”。
“美國政府券”(UnitedStatesNote)就是林肯在内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
币,即“林肯綠币”(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346,681,016。1
960年,它僅占美國貨币流通總量的1%。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币,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并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
美國貨币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于
“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
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于美國财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财政部已經擁有高
達60多億盎司(TroyOnce)的白銀,大緻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
銀礦産遍布世界,生産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币化由美國财政部直接發
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靥。
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币流通實際上是處
在“銀本位”之下,三種主要貨币都可以自由兌換成白銀。
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廉價貨币”和“赤字财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
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
不覺地掠奪公民财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
開支以及朝鮮戰争的卷入和越南戰争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币逐漸被市
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紙币兌換成銀币和銀錠,導緻财政部天
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
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财政部
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币的
貨币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
退出流通,“劣币驅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号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鬥争的焦點。
3.美元銀本位的終結
對于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币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
問題擁有着更高的優先級别。由于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
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黃金貨币的目标将難以
實現,而且還将陷入與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複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國政府掌握着發行“白
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
生存就面臨着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
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态,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
工業用銀量猛增,由于白銀價格極其低廉,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
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财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财政部拿不出白
銀的時候,“白銀券”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鍵是争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态适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
白銀的貨币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
倫(Douglas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于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
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内閣中,主要财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
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銀儲
備。果然第倫不負衆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
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
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财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
〔7.8〕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财政部)低價抛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價
格大量抛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内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
的信中說,美國國内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于消費需求,而财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
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隻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
發新産能來解決。他說‘隻有當财政部緩解對國内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
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
主要來自産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
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銀的行為。财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内
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财政部抛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用戶知
道他們可以從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
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産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産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财政部體停止向工
業界抛售非貨币白銀。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
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
止财政部傾銷不必支撐紙币(“白銀券“)的白銀。〔7.9〕
肯尼迪總統終于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财政部的白銀此時已
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
産廠家發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銀産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
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颠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确信,
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币系統中使用白銀。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
币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币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7.10]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确的價格上漲的信号,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
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産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
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币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币的希望,關鍵時
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争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币地位,整個戰役關系着美國民
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币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
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産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币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
“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号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
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
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
将變得無法收拾。
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肯尼迪總統到底是怎麼死的
約翰·肯尼迪政治上最大的成功是在1960年當選美國總統。他的父親約瑟夫是實現總統夢的總策劃、總導演,他拿出大量的金錢調動新聞界、出版界,狂轟濫炸般地宣傳他的兒子。他兒子終于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在約翰·肯尼迪組閣時,老父親讓他把弟弟羅伯特安排到内閣中去,羅伯特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司法部長一職。這是肯尼迪家族政治上的巅峰時刻。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夫婦到達拉斯城為連任拉選票。中午12點30分,從街旁一座大樓射出的子彈擊中了肯尼迪的頭部,打碎了他的腦殼,肯尼迪被刺身亡。30多年來許多人不滿意這一結論,對肯尼迪的死因作出種種猜測。有人認為在行刺時另有槍手埋伏在附近射擊,擊中了肯尼迪的頭部。至于背後的操縱者,說法就更多了,有古巴流亡者、古巴特工人員、中央情報局、黑手黨。蘇聯情報機構等各種說法。好萊塢的大導演奧利弗·斯通1993年還拍了部叫《肯尼迪》的電影,暗示是美國政府内部的權力人物策劃了這一陰謀。這部電影居然還獲得了奧斯卡提名獎。看起來肯尼迪被刺的謎團短時期内還理不出個頭緒。 [2]肯尼迪總統遇刺後,擔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特·肯尼迪成了肯尼迪家族的當家人。他的媽媽輕聲對他說;“孩子,現在輪到你了”1968年羅伯特決定參加總統競選,肯尼迪家族似乎有可能再産生一位總統。不幸的是在一次公衆集會上,有個年輕人對他頭部開槍,羅伯特死在醫院中。兇手是個叫瑟漢的巴勒斯坦難民,他讨厭羅伯特強烈的親猶傾向。